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887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6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docx

中考物理复习分章节分部分复习

2012中考复习之知识系统图与考点透视

第一章声现象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

(1)条件:

振动;

(1)声源:

正在振动的物体。

2.传播:

(1)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以声波的方式传播;(3)声波能传递信息。

3.声速: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回声:

(1)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2)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二.声音的特征

5.音调:

(1)定义:

声音的高低;

(2)影响因素:

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20Hz到20000Hz,①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②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

6.响度:

(1)定义:

声音的强弱,

(2)影响因素:

①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与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7.音色:

(1)定义:

声音的感觉特性;

(2)靠音色来辨别声音。

三.噪声及其防止

8.定义: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9.防止:

(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减弱噪声传播的三种方法:

①控制噪声声源;②阻隔噪声传播;③塞耳塞。

 

第二章物态变化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温度及其测量

1.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l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3.温度计:

(1)工作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2)正确使用:

①用前三看: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示数是否归零。

②用时三要: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不再变化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凹面相平。

4.物态变化:

(1)物质状态:

常见的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2)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如图1所示。

二.熔化和凝固

5.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化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从液态变化到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

6.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变化,没有熔点。

7.晶体溶液有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与液化

8.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需吸热。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9.蒸发:

有制冷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还与液体本生的性质有关。

10.沸腾:

①液体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③液体沸点与外界大气压强有关,同种液体,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④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要达到沸点,二要持续吸热。

11.液化:

①物质从气态变化到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②液化有两种方式:

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③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四.升华和凝华

12.升华:

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②升华吸热,可以制冷。

13.凝华:

①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②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五.水循环

14.水循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这就是水循环。

15.云、雨、雹:

①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在高空,形成云。

②云中水滴和冰晶相互凝聚,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下降过程中冰晶遇暖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降雨。

③如果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水珠很快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的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成了冰雹。

16.雪、雾、露、霜:

(1)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2)当夜晚或早晨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3)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4)气温低于0℃时,地表附近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第三章光现象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3.光线:

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直线,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

光线是实际光的理想化几何抽象,所以是不存在的。

4.影: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直接照射到的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黑暗部分称为影子。

5.光速:

光在真空传播的速度最大,为3*108m/s。

光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慢。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c/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2c/3.光速比声速快得多。

6.光年是长度的单位,是光在一年时间内所传播的路程,不是时间单位。

二.光的反射

7.反射现象:

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在界面处被反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

8.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发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9.反射类型:

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它们都遵循反射定律,我们能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体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实物在镜前,虚像在镜后。

(2)像与物大小相等,虚像和实物所在的位置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1.实像与虚像:

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会聚相交所成的像。

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

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光线的相交而成的像。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

12.平面镜的应用:

①利用平面镜成像,如梳妆镜、练功房中的镜子,在墙上挂上大平面镜,可以增大视觉空间。

②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改变光路的作用。

四.光的色彩

13.色散现象:

太阳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其中的红、绿、蓝这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基色;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混合光。

1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能够透过物体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各种色光都能透过的物体显无色,各种色光都能被反射的物体显白色,各种色光都能被吸收的物体显黑色。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到另外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光速较小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垂直射向介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发生折射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之增大。

在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3.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实际上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二.透镜

4.几个名称:

①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O0’叫做主光轴;②透镜的中心叫光心,通过光心0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③平行主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在主光轴上会聚的点F叫实焦点,平行主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主轴上会聚的点叫虚焦点;④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f叫做焦距;⑤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u叫做物距;⑥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v叫做像距。

5.三条特殊光路:

如图2所示。

(1)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凹透镜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3)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6.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辨别:

(1)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用平行光检测,对光起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凹透镜;(3)用光屏检测,能在光屏上呈现像的是凸透镜,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像的是凹透镜。

三.透镜成像规律

7.凸透镜成像原理:

如图3所示,烛焰可看作是由许多发光点组成的,每个发光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有无数条,这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发光点的像点,全部的像点构成了烛焰的像。

8.凸透镜成像规律:

(1)成实像时物距大于焦距;成虚像时物距小于焦距。

实像皆倒立,虚像皆正立。

(2)u=f是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u>f时成实像,U=f时不成像,u<f时成虚像。

(3)u=2f是成放大或缩小实像的分界点,U>2f时成缩小的实像,u=2f成等大的实像,f<u<2f成放大的实像。

9.凹透镜对物体只能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10.像的放大与变大:

(1)放大是指所成的像比物大;

(2)变大是指像比原来的大。

1.11.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1)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使白纸在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

(2)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D;(3)凸透镜的焦距D的平均值。

四.透镜的应用

12.放大镜:

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使物距小于焦距,透过透镜便可以观察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所成的虚像和物体在镜的同侧。

13.幻灯机(投影仪):

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

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放。

(上下左右都倒)

14.照相机:

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上的作用是控制进入照相机的光线多少,同时控制进光时间。

15.近视和远视的矫正:

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和眼睑组成。

人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在人眼观察远景时,像落到视网膜前的是实像,用配戴凹透镜镜片的眼镜来矫正;若像落在视网膜后的是实像,用配戴凸透镜镜片的眼镜来矫正。

16.望远镜与显微镜:

它们都由两组透镜组成。

望远镜能将远处物体缩小,显微镜能将近处物体放大。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长度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

1km=m=mm=μm=nm,1m=dm=cm=mm。

2.测量工具:

(1)用前三看:

一看、二看、三看。

(2)使用方法:

①使零刻度线被测物体的一端;②使刻度尺的刻度线被测物体;③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不可斜视;④记录时,既要记录、,还应注明测量。

3.误差:

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不是,错误可以,误差不可避免。

二.时间的测量

4.单位及其换算:

1h=min=s,1s=ms。

5.测量工具:

、手表等。

三.机械运动

6.定义: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

7.参照物:

被选作的物体。

参照物选取时,

(1)要能够使被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清楚、容易描述;

(2)不能选取作为参照物;

8.运动和静止的:

研究物体时,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行驶的列车选铁轨两旁的为参照物列车是运动,若选择为参照物列车是的。

9.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

(2)相同路程比。

四.速度

10.定义:

物体内所通过的路程;定义公式为。

11.单位:

1m/s=km/h。

12.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五.直线运动

13.运动分类:

(1)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

(2)按路径分直线运动和。

14.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图象是一条。

15.变速直线运动:

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内或内运动的快慢情况。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性质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质量

1.概念:

(1)定义:

物体所含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单位:

1t=kg=g=mg。

(3)质量是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的改变而改变。

2.测量工具:

(1)实验室用测质量;

(2)生活中用等测质量。

二.天平的使用

3.天平的调节:

(1)水平调节:

把天平放到台面上,

(2)横梁平衡调节:

①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处,然后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对准的中央红线。

4.称量过程:

(1)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用向右盘加减砝码;

(2)在加减砝码时,先,再的加砝码;(3)移动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4)右盘中的总质量与的示数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三.密度

5.概念:

(1)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定义公式:

(3)单位:

lg/cm3=kg/m3。

(4)意义:

密度是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比值m/V是的。

密度的大小与物体的、都无关。

6.测量:

(1)原理:

(2)器材:

;(3)步骤:

①方法一、按图4所示步骤依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加入液体后烧杯的总质量m2、全部倒入量筒中的体积V;计算出液体的密度;②方法二、按图5所示步骤测量m1、V、m2;计算出液体的密度;③方法三、按图6所示步骤测量m1、V、m2;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3)误差分析:

方法一由于烧杯中的液体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得的体积,,计算得到的密度;方法二同样不能将量筒中的液体全部倒入烧杯中,测得液体的质量,计算得到的密度;方法三测得液体的体积与质量不存在谁倒入谁的问题,即通过计算而得到的密度比较。

7.应用:

(1)判断物体空心与实心:

①比较密度:

假设物体实心,根据已知质量m和体积V计算出密度ρ物体,再与物质密度ρ物质进行比较,若,则空心;②比较体积:

假设物体实心,计算实心体积V实与所给体积V物进行比较,若,则空心,③比较质量:

假设物体实心,计算实心物体质量m实与所给质量m物进行比较,若,则空心。

(2)鉴别物质与选择材料:

①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来物质;②根据制造的需要选用密度的铅做密度计中的配重,用密度的铝合金做航空材料等。

(3)测不便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①用公式来计算物体质量;②用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③用公式(厚度d一定)物体的面积;④用公式(横截面积S一定)来计算物体的长度;用公式(面积S一定)来计算物体的厚度。

四.物质的属性

8.物质的物理属性:

力的属性如、、脆度、弹性、延展性、韧性等,

(2)热的属性如、、状态、比热容、导热性等;(3)光的属性如、透明度等;(4)电磁特性如、等。

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将物质。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物质由分子组成

1.研究方法:

在研究物质结构时通常采用法,即先观察现象,作出,再假设,得出。

2.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分子间存在着;

(2)现象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和。

二.分子由原子组成

3.探究历程:

(1)汤姆生首先发现了;

(2)卢瑟福提出了结构模型;(3)查德威克发现了原子核内的和,(4)盖尔曼提出了的设想。

4.核式模型:

如图7所示中心有一个核,叫,外面有若干个围绕着核旋转,原子核带电,并且占有几乎全部的原子。

带电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

三.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5探究历程:

(1)托勒密的;

(2)哥白尼的;(3)牛顿提出了定律;

6.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起始于一个,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

、、。

该理论的证据是发现宇宙仍在不断,“谱线”。

四.新材料

7.纳米材料:

当材料的微粒小到尺寸时(1~100nm),材料的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如纳米电子器件尺寸更、运算速度更、耗能更。

8.超导材料:

导体在温度到一定值时,其电阻会突然变为。

具有这种特性材料叫做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线输电过程中电能的;电动机、发电机中的线圈用超导材料,可以大幅提高和。

第八章力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力的概念

1.力:

(1)含义:

力是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单位:

牛顿(N);(3)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表示方法:

画。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

主要由、指针和刻度板组成。

(2)原理:

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

(3)使用:

①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若有偏差,必须;②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和,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③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应。

二.弹力

3.概念:

(1)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

(2)常见弹力:

、、支持力等。

(3)大小:

与物体的强弱和大小有关;(4)方向:

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

例如,压力方向跟受力面;拉力方向沿着绳子的方向。

三.重力

4.概念:

(1)定义:

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

(2)施力物体;(3)大小: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计算公式。

(4)方向,应用。

(5)作用点。

四.摩擦力

3.概念:

(1)定义:

阻碍物体间或的力。

(2)产生条件:

①物体间相互、;②接触面;③物体间有或。

(3)分类:

、、。

4.滑动摩擦:

(1)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时产生的摩擦;

(2)方向:

与物体方向相反;(3)影响因素:

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和的大小有关。

(4)应用:

①增大摩擦:

加大接触面、增大物体间的;②减小摩擦: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

第九章压强与浮力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压强

1.压力:

(1)定义:

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

垂直指向;(3)作用效果:

与的大小、有关。

2.压强:

(1)定义:

上的压力的大小,计算公式是;

(2)意义:

表示压力的物理量;(3)单位:

1Pa=N/m2;(4)应用:

通过压力、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通过减小、增大的方法减小压强;

二.液体压强

3.产生:

由于液体受到作用。

液体具有,液体内部朝都有压强。

4.特点:

(1)对容器的都有压强;

(2)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3)同种液体,深度越大,压强;(4)同一深度的不同液体,越大,压强越大。

5.连通器原理:

在连通器内的液体,液面总是的。

四.大气压强

6.产生:

由于空气受到作用,气体能,空气内部朝都有压强。

7.著名实验:

(1)马德堡半球实验:

不但说明大气压强的,而且还说明大气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

测出大气压强的;标准大气压p0=cmHg=Pa。

8.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

(2)一般情况下,冬天的气压比夏天,晴天的气压比阴天。

9.流体压强:

(1)流速越大,压强;

(2)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3)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

五.浮力

10.概念:

(1)定义:

浸在里的物体受到的托力,

(2)方向:

;(3)施力物体:

11.计算公式:

(1)阿基米德原理:

(2)称重公式:

第十章力与运动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物体的浮沉

1.浮沉条件:

(1)F浮>G时;浮出液面静止时,,物体;

(2)F浮=G时;(3)F浮<G时;沉底时。

2.判断方法:

(1)ρ物<ρ液时;

(2)ρ物=ρ液时;(3)ρ物>ρ液时。

3.应用:

(1)密度计、轮船:

物体条件的应用。

(2)潜水艇:

改变实现浮沉;(3)飞艇:

改变实现浮沉;(4)验血:

条件的应用;

二.二力平衡

4.定义: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状态或状态,这两个力。

5.条件:

、、、。

三.力的合成

6.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跟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

7.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

(2)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方向与的方向相同。

四.牛顿第一定律

8.内容:

一切物体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9.注意: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两种情况:

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五.惯性

10.概念:

物体保持状态或状态的。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与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受力都,惯性只与有关。

六.力和运动关系

11.平衡状态:

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保持状态或状态;

12.非平衡状态: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

(1)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运动;

(2)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运动;(3)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运动。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结构导图】

 

【考点透视】

一.杠杆

1.特点: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但不发生形变。

2.五要素:

(1)支点:

杠杆固定转动的点0;

(2)动力:

驱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

的力F2;(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

3.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4.杠杆的分类:

(1)L1>L2时为省力杠杆,如开瓶器,胡桃钳等;

(2)L1=L2时为等臂杠杆,如天平,跷跷板等;(3)L1<L2时,为费力杠杆,如镊子,筷子等;

二.滑轮

5.定滑轮:

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如旗杆顶端的滑轮。

6.动滑轮:

实质是动力是阻力一半的杠杆,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方向。

7.滑轮组:

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绳自由端拉力的大小F=(G物+G动)/n,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h*n。

三.功

9.做功的两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