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78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方形面积教案.docx

长方形面积教案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材56、57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1、2、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3+2=        2+7=       6-3 =        9-4=       5+1=         7-2=    5+3=        8-5=       7-4=         2+5=       8-2=         5+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温暖的春天来了,鲜花盛开,南山公园里正在举行花卉展,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图。

 

提问:

鲜花漂亮吗?

这么多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注:

不出现人物及语言 

三、探究新知 

教师: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1:

苗圃里有三种颜色的花。

 

2:

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

(电脑出示10、20、30) 

(一)整十数加整十数 

1教师:

看着这些漂亮的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a、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b、红花有10盆,紫花有30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c、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2、教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0+20  20+10   

教师:

10+20等于多少?

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请每组的几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3、学生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

 a、点数法:

10、20、30 b、10和20组成30。

 

c、因为1+2=3,所以10+20=30。

 

d、1个10和2个10组成3个10,就是30。

 

e、摆小棒:

1捆小棒和2捆小棒合起来是3捆小棒,就是30。

 

教师: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

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并汇报。

 

5、教师: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并交流。

 

(二) 整十数减整十数 

1、课件出示主题图中工人叔叔搬花图。

 工人叔叔:

布置花坛需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

 教师:

你能得出什么问题?

 

(还剩多少盆紫花?

—— 

2、教师:

要算还剩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30-10=20) 

3教师:

你怎么知道30-10=20?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交流。

 

教师:

请用摆小棒的方法检验算得对不对。

 学生活动。

 

 

(三) 完成第57页做一做:

摆一摆,算一算。

 

出示 30+40  和  70-30这两道题,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1、2、3题 

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计算后再和同桌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纵向一组一组说一说计算方法,比较每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4、80-30      90-30       10+30        50-0         30+20      70-10 60-10      40+10      100-50        50-10        20+30      10+20  五、教学小结:

 

师:

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5、7、8题。

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师:

上个星期天,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去乡下的奶奶家玩了(出示图片:

芳芳)一大早,他们就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

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学生看着屏幕口算:

  4+15+25-28-23+410-4

  5+37+13-16-27+36-6

  师:

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鸡呢,芳芳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

引出例1。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连加

  

(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

看,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多媒体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几只?

(多媒体演示来了2只)瞧,这只小淘气贪玩,来迟了吧?

(演示又来了1只)

  师:

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如果学生说不清楚,可重复演示课件)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原来。

先。

又。

  师:

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屏幕出现“5”、“2”、“1”)

  设计意图:

算法选择及计算顺序是和“动作、过程”紧密联系的,教师通过学生的看图编故事,讨论怎样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牢。

  师:

嗯,口才不错,你说得可真完整!

  师:

根据刚才的这些信息,哪位小朋友会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引导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

  

(2)列式。

  师: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

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情预设:

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可能不同。

设想1:

学生列的是分步算式。

师:

听他说得多清楚呀,用我们学过的加法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设想2:

学生列的是综合算式。

教师不要忘了舒时给予奖励。

  板书:

①5+2=77+1=8②5+2+1=8或5+1+2=8······

  (3)探究、理解含义。

  ①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②师:

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

  师:

为什么这里要把他们加起来呢?

用加法呢?

  指名说。

  师:

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

  师:

(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师:

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你来给这个算式来取个名字?

  师:

像这样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

(板书:

连加)

  师:

你会读这一道连加算式吗?

(指名学生读)

  (4)交流算法。

  师:

5+2+1=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讨论,再汇报)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教出来的。

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那种方法,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

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相加,然后再把算出来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板书:

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存在。

扶放有度,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连加的数学意义。

  2.探究连减。

  

(1)情境演示。

  师:

芳芳正在忙的起劲的时候,表弟在一旁高兴地大叫起来,看,那几只小鸡吃饱了!

  (多媒体出示小鸡跑走图)

  

(2)合作探究。

  师:

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回答。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原来。

先。

又。

  师:

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你会列式吗?

(板书:

8-2-2)

  师:

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

  师:

为什么这里要用减法呢?

要-2再-1呢?

  指名说。

  师:

你能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连减”)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连减”。

  师:

你会读这一道连减算式吗?

(指名学生读)

  学生一起完整地读出课题“连加连减”。

  师: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

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如果他说对了,请你夸夸他,如果他说错得不够好,请你帮帮他。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要适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处理、解决,只做适度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全班交流,小结连减得计算方法:

计算连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得到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初步小结:

喂完小鸡,芳芳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

都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板书:

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

及时地巩固知识、梳理刚刚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学到手的知识切实成为自己的本领。

照顾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闯关游戏。

  师:

夕阳西下,芳芳跟着奶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们也一起学会了很多的新知识。

现在,芳芳的妈妈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

小朋友们,我们来接受挑战吧。

  第一关:

各显神通

  1.师:

学了一节课,有些同学已经有点急不可耐地要展示自己的本领了,那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在小组中进行一个活动吧!

(老师可以示范一组)用你的学具摆一摆,考一考你的同学,我们可要进行小组间的评比,看哪个小组活动得最好哦!

  师:

刚才小朋友摆出了很多连加连减的算式,怎么样在纸上画出连加和连减的过程呢?

  学生说。

  老师示范:

连加几个部分加起来,我们可以分开画,连减需要减去几个部分,我们可以用圈去和划去的方法。

  2.师:

明白这个意思了吗?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打开书本72页,完成做一做。

  反馈:

为什么要4+3+2=9?

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4、3、2、9各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10-3-5=2同前)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学生非常爱动,你光让他听,他还真坐不住。

因此,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环节。

让学生在合作中摆出小棒,教师可以同时考查学生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掌握得如何。

  3.师:

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例子?

  生1:

家里原来有3只苹果,妈妈先买来了2只,又买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可以用3+2+4=10来计算。

  生2:

我原来有9本书,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还剩多少本?

可以用9-3-4=2来计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举例,一方面是想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进而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关:

火眼金睛

  

(1)多媒体演示开始时的一组题。

  师:

今天我们又掌握了两种本领,仔细观察上课时我们做过的这组题,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2)口算连加连减。

  师:

是的,我们发现原来这两个算式都能拼成连加、连减的算式,而且计算顺序也相同,那下面这些口算题,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2+2+2=9-2-3=10-4-1=3+2+4=

  8-1-5=4+3+1=5+1+3=10-2-5=

  第三关:

精打细算

  师:

学校打算组织一次秋游,可以带一些干粮。

如果妈妈给你10元钱,有这么一些食物,你打算怎么买?

用算式来表示。

  食品

  火腿肠

  果冻

  面包

  蛋糕

  饮料

  薯片

  单价

  2元

  4元

  1元

  3元

  3元

  5元

  师:

好好看看、算算,怎么样才能买到自己喜欢又实惠的食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本节课上联系课外的情境,增强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如春游时妈妈给你10元钱你自己如何安排等。

课堂上学生是带着问题来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体现课堂效果的标准之一,因此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总结“我的问题解决了”很重要。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

愉快的一天结束了。

芳芳说:

这一天的收获可大了,小朋友,你想不想和芳芳比一比谁的收获大呢?

让我们来说一说吧。

  师:

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还学会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的,比比谁找得多!

长方形面积教案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

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师:

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

测量面积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

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

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师: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

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师:

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认识万以内的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

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

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

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

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

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

告诉大家有一百粒。

刚才谁猜对了?

估得真准。

(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

(很多学生举手)

师:

有没不同意见?

(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

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

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

(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

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

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

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

一百一百地数  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

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

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

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

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

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

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

看,这是什么?

师:

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

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  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

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

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

(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

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

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

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

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

他数对了吗?

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

他数得怎么样?

师:

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

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

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

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

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

(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

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

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

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

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

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

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

万以内数)

【评析:

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

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

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

谁会?

(板书:

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

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

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

他拿对了吗?

(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

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

你会拿吗?

你打算怎么拿?

师:

她拿对了吗?

师:

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

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

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

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

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

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

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

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

你还能看见它吗?

(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

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

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

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

想知道吗?

怎么办?

师:

你想怎么分呢?

师:

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

想知道吗?

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