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57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docx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三年规划

(2011年1月-2014年1月)

我校创办于1946年,是一所普通公办学校。

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1名,10个教学班,学生310余名。

学校地处我区现为数不多的老城厢内,多为私有建筑和上世纪中期建造的公有住房,故导致本地生源数较少,多为外来务工子女。

学校始终立足校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谋求主动发展。

连续四届被评为区文明单位,通过普陀区素质教育实验校规划评审,参与完成国家级、市级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冲突与融合教育》《外来务工子女成长适应性研究》等课题,并获区级科研成果二、三等奖。

学校在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之际,进一步落实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提升学生生活品质”,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办学基础和主要成效

(一)完备的课程建设

1、基础型课程重质量:

学校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严格保证基础性课程课时量,优化教学管理。

各学科教师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学科教学常规文件,制定学校各学科实施要求及教学常规细则。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切实提高基础型课程的质量,逐步凸显优势学科地位。

2、拓展型课程重多元:

学校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自主选择,培养个性”为目标,制定了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方案,努力拓宽教育资源,外聘教师与内聘教师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逐步开发、建构和完善拓展型课程。

学校已经开发编写了《将棋》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逐渐凸现一种奋发进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

3、探究型课程重体验:

在区教研室的帮助指导下,形成学区校际教研共同体,制订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在《学习包》使用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探究型学习资料包》,并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相联系,以自然常识课与科技兴趣小组为试点,逐步把探究学习方式推行到各门学科中去。

学科教师规划或者学生根据需求提出探究主题,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

完善校本探究型课程,逐步形成学校《探究学习主题库》。

(二)扎实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校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规划及现有师资学历、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制定学校制度、搭设平台、多渠道的拓宽教师培训模式等机制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校际领先”的队伍。

学校按照本校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建立“学习+实践+研究”的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

把“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以问题引领,创设交流、对话的时空:

以问题引导学习,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深入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自己、同伴、专家对话,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找到差异,以差异推动竞争,不断提升自己。

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构建区、校骨干教师梯队,签订骨干教师工作协议。

学校在只有25位专任教师的情况下第一届普陀杯教学评优活动,共有6门学科获得区三等奖,一个优秀备课组、一个方案三等奖。

在第二届区专业指导实践团队中有4人获区教育教学能手,3人参与学科工作室学习。

入选上海市优青工程对象1名。

(三)有效的学科质量

根据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定《陆家宅小学教学质量改进计划》,夯实教学常规,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精、活、新、亮”特色。

要求教师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教学中突出两个转变即从重知识传授转变重能力培养,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努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习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思维空间。

注重教学反思,落实抓差辅优,强化师生情感沟通,追求教学艺术性,既当教师又为人师。

实施严格检查调控:

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狠抓落实专课专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进行备课、学生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组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各任课教师上课情况,检查结果及时向教师反馈交流,不断修正不良现象。

举办教师学习教学法规和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与学法。

形成共性为基础和个性求突破,充分发挥教师个性优势。

近几年我们采取过以下调控措施:

(1)一日视导听课制度:

对于教学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班级,我们进行采取一日视导制的方式进行跟踪听课,同时对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进行有序、全面的检查与考核,全程分析、帮教、指导,使教师找到问题所在,尽快地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2)组内互助制度:

以教研组为主阵地,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反思促教,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研究。

(3)跨学科听课制度:

每两周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课堂观摩活动,教师听课可以跨学科跨年级。

(4)教学调研制度:

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调研。

由教导处牵头、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项调研小组某一个年级通过听课、检查作业、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视导,分学科写出了调研诊断报告,并组织了调研反馈会议,向所有相关教师进行面对面谈话,提出其教学、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出改进意见,商讨改进策略。

同时,我们辅以跟踪监控,及时了解相关年级、教师整改情况,以有效地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2010年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作交流发言。

(四)实验项目完成情况

通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适应性的研究》三年来的实践和研究,缩短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本地学校的教育及管理的时间,促进了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但能适应本地的学习环境,更能健康成长,不断进步。

通过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重要性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能促进家长行为的转变。

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良好个性形成方面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教师们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能积累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的经验。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因其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曾多次受到市、区级相关领导、专家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我校2010年更有幸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

可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课程执行力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缺乏对课程观的全面理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不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及学校的育人目标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习惯和兴趣这两方面还缺少策略,不能满足学生的按需发展。

因此,要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学校课程方案,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我校教师大部分教龄在15年以上,中级职称,缺乏在区层面的学科领军人物,而且大多数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超越自我的意识。

因此,学校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教师立志笃行,专业上积极进取。

 

三、办学理念与目标

(一)办学目标

坚持“兼融并蓄,厚积薄发”的办学理念,依托课程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办成社区居民满意的优质、特色学校。

(二)办学理念及内涵界定

1、办学理念:

兼融并蓄,厚积薄发

2、内涵界定:

兼融并蓄:

学校外来学生较多,如何做到师生的融合,生生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善于发现,善于吸收;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习长处,兼融并蓄。

兼个性之多样,融思想之丰富,蓄精进之志向,达“和”“合”之境界。

厚积薄发: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小学阶段,就是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最终的成功都在于前期的准备,成功的阶梯需要一步一步扎实的去攀登,期间肯定有很多挫折和失败,有各种诱惑和阻碍,要积极进取,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积累越多,攀登越高,成功越大。

厚入世之德行,积博识之才干,博健美之才艺,激生命之活力。

(三)学校文化及内涵界定

1、学校文化:

悦纳,明责,砺志,笃行

2、内涵界定:

悦纳:

一种赏识的心理品质。

包含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自我悦纳;干与群,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彼此悦纳。

明责:

一种自主、自觉和担当的意识。

每一个学校成员以主人翁的姿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对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对集体负责任。

砺志:

一种挑战自我,锐意进取的精神。

在校内形成立志而后砺志的氛围,坚定信念、提升境界、完善人格,不断超越自我。

笃行:

一种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行为。

全校师生向着奋进的目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全力以赴,完成各自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四)学生培养目标及内涵界定

1、学生培养目标: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向上的精神、务实的行动的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2、内涵界定:

浓缩为“育三心,塑三性”。

育三心:

爱心、信心、责任心

爱心:

学会爱己、爱人、爱社会,学会关心、学会帮助。

信心:

自信——不妄自菲薄;从容——不好高骛远。

责任心:

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负责任。

塑三性:

乐善的品性、良好的习性、阳光的个性

乐善的品性:

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良好的习性:

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根本。

阳光的个性:

不因失败而气馁,不因挫折而消沉,积极乐观,不计较得失,不攀比,会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从兴趣出发选择特长的发展方向。

 

四、实验项目

(一)项目名称:

“两为主”政策背景下,构建城市公办小学新学生文化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背景:

1、学校生源结构的明显变化,需要关注不同文化差异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两为主”政策。

我校地处上海市普陀区石泉路街道所属的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和私房棚户区地域,学校的周边环境较差,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区。

2004年9月,学校接受了原新光民工子弟小学227位学生,从而使得生源结构、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5年来,我校继续招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并且将他们与上海本地户籍的学生融合编班,现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73%左右。

基于实际情况,我校课题的研究对象所指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是外来引进人才在本地成功创业型的,也不是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而是属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上海打工赚钱,对将来何去何从没有规划,流动性非常大的一群人。

他们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在心态上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

2、学生文化处于被忽略状态,需要加强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由于是未成年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未成年人的一个自然表现性质就是它处于向成年人这一方向发展和过渡的阶段。

所以,社会对学生文化往往存在严重误解,看不到或不承认学生文化具有独立存在的内容和独立存在的价值。

教育则不然,孩子是教育的全部,教育需要关注学生文化。

孩子具有他们特有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特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所以有着他们这一阶段的人生特有的生存内容和要求,从而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人只有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应有的人格和品质发育完成,才能在成人之后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3、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张扬新学生文化

对我校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这里有与他们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积淀,对他们来说,一定会有逐渐融合的过程。

很多人误认为,城市中的文化一定优越。

其实,不同的土壤里会有不同的文化,农村孩子对自然的天然感悟,对土地厚重文化的敏感等都毫不逊色。

所以,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要做到优势互补,构建既适合本土儿童也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新学生文化,使得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为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的生活更为和谐进取,学生的个性爱好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不是简单地探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文化需求,而是以此为切入口,探索城市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融的新学生文化,即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积累多元文化交融的案例,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构建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新学生文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建设。

(四)研究内容:

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具备自己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运用这些不同的形式,赋予不同的精神内核,使之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学生文化。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我们更侧重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的培育,是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和成长智慧的形成。

1、学校学生文化需求的现状调查

学校原有文化是以大多数城市儿童为出发点的,招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学生、家长、教师等层面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例如受教育的认识,对某些制度的认同,原先的途径是否适应,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等都需要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学校新学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从多个层面入手开展研究。

(1)构建主体新课堂文化的研究。

由教导处统筹,结合新课程改革,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通过创设动人的学习情境,营造自然、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能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们多元智能。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形成和谐、进取的课堂文化。

(2)构建主体新活动文化的研究。

由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统筹,通过指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自主完成设计、研究、组织、社会联络、考察、调查、制作、总结等环节,并充分发挥学生伙伴关系和团队精神。

同时,重视学生文化社团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彰显个性鲜明的多元文化。

例如弘扬家乡的风俗、方言、戏曲等,激发全体学生对不同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

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建构的形式,形成主体探究、合作体验的活动文化。

(3)构建客体新环境文化的研究。

由校长室、总务处统筹,通过建设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加强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到环境育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环境文化。

(4)构建主客体衔接的制度文化的研究。

由校长室、德育处统筹,通过规范学生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又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有实践之乐,又有创造之功。

3、形成学校新学生文化的案例分析

最后在开展学科渗透和专题活动的过程中,以“生活点滴德育之源”为主题,编写形成校本课程。

设计活动方案,积累包括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文化活动方面的典型案例。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前期工作(2009.5-2009.11)

1、完成课题方案初稿,讨论审核,立项申报。

2、健全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科研组成员。

3、组织开题报告会,落实各项具体工作(2009年11月完成)。

第二阶段:

实验过程(2009.12-2011.6)

1、接受课题组培训,确立课题实施计划节点,确定责任人。

2、通过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后带来的文化特征(2010年3月完成)。

3、利用学校文化诊断的方法,探索城市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融的新学生文化,寻找促进这些新学生文化形成的有效对策(2010年12月完成)。

4、建立实验档案、信息库,中期反馈,调控课题实施。

5、开展案例质的研究,实施二期实验,调整评估指标。

6、总结新学生文化建设的经验,形成新学生文化案例(2011年6月完成)。

第三阶段:

后期工作(2011.7-2011.12)

1、完善信息库及研究档案建设,整理有关案例,分析研究数据。

2、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研究论文,开展结题论证。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目标

第一阶段

2009.5-2009.11

开题

资料收集

完成课题方案初稿,讨论审核,立项申报;健全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科研组成员;组织开题报告会,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第二阶段

2009.12-2010.12

方案实施

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后带来的文化特征;寻找促进新学生文化形成的有效对策。

开展课题方案的实践,并及时反馈信息,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三阶段

2011.1

阶段总结

建立实验档案、信息库,进行中期反馈,总结经验,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

2011.2-2011.6

再实验

实施二期实验,调整评估指标,总结新学生文化建设的经验,形成新学生文化案例集。

第五阶段

2011.7-2012.11

后期总结

完善信息库及研究档案建设,整理有关案例,分析研究数据,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研究论文。

第六阶段

2012.12

结题

做好结题准备工作,开展结题论证。

五、实施项目及措施

(一)德育建设

工作目标:

以“两纲”教育为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在德育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学科教学中努力提高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书香校园,锦绣花园,和谐家园,幸福乐园”的发展愿景。

具体措施:

1、贯彻两纲,开展德育品牌活动

以“两纲”教育为主题,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德育资源,尝试实施“爱与生活”德育活动品牌的创建。

(1)“爱与生活”之“爱他人”系列

结合“学雷锋日”、影视教育课、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优秀事迹以及蕴含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切情谊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关爱他人。

(2)“爱与生活”之“爱自己”系列

“健康、阳光、积极”是我们对“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的一方面诠释,结合健康教育课、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己,这样才会拥有健康的身心,才会成为阳光的、积极的、乐观的好少年。

(3)“爱与生活”之“爱学习”系列

“终身学习”是人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这样,“终身学习”才可能实现,学习效果才会有保障。

学校结合各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以校园传统“节”文化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为契机,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表现自我,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4)“爱与生活”之“爱家乡”系列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节庆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感。

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国定假日,结合探究性课程的开发和社会实践,开展探究节庆文化、重温节庆习俗、学习民族技艺等活动,从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结合时事教育,以及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开展学习家乡方言,学唱家乡戏曲,制作家乡美食,参观新家上海等活动,为学生顺利融入上海,将来建设上海,建设家乡,成长为真正的好公民做好基奠。

(5)“爱与生活”之“爱环境”系列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环保行为质在思想,贵在坚持。

结合春游、秋游、学农实践等野外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绿色深入学生心中。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2、依托品牌,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目标

编写“乐海探航”校本德育课程

阶段

分目标

措施

第一阶段

 

2011.1

|

2011.8

1、推进德育校本新课程的实施。

2、加强德育教育的综合性、时代性、主题性。

1、成立德育校本课程的编写小组,成员初定为校长、德育教导、大队辅导员、骨干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

2、名编写组成员协作启动,提出研究方案,划分课程版块。

第二阶段

 

2011.9

|

2012.6

1、编撰德育校本课程。

2、锁定实施课程的实验班,进入试用阶段。

3、德育校本课程审稿、定稿。

1、各编写组成员收集资料,开展编写工作。

2、重点以二-四年级为实验年段,开设主题教育课。

3、召开部分班主任讨论,对校本德育课程的编写给予改进建议。

第三阶段

 

2012.7

|

2012.12

1、全面推进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

2、反馈实施效果。

1、进一步完善校本德育课程。

2、各年级启动使用。

3、总结、推广。

3、课题引领,努力构建学生文化

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新学生文化的内涵。

围绕“悦纳、明责、砺志、笃行”八个字积极践行,提出“悦纳你我他人,和谐在陆小;诚实守信明理,文明在陆小;磨砺坚强意志,成功在陆小;勤奋进取努力,快乐在陆小!

”的激励口号。

以“成长在上海”、“成人在上海”、“成才在上海”、将来“成功在上海”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展规划前景,关注他们的学习及心理,从而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4、结合校情,大力创建温馨教室

(1)师生共同策划,创设温馨教室“硬环境”

积极做到“四化”——净化、美化、绿化、童化。

①建立中队值日轮岗制,人人有岗位,为中队建设出力。

做到学生有明确岗位,有专人负责,有评价,有反馈。

做到教室环境整洁,东西摆放有序。

②充分利用各种版面,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宣传阵地。

教室的墙壁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都可以用来点缀教室环境。

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利用教室里的“特色园地”、“争章园地”和黑板报的作用,从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汲取有效信息,将他们的成长足迹一一展示出来。

能看到自己和伙伴的进步,同时也能找到自己与伙伴的差距,可以及时追赶。

(2)师生共同努力,创设温馨教室“软环境”

营造一个载体,为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教师生涯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氛围,使教室、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①处理好四对“关系”

A、让温馨驻进班集体建设——处理好“温馨教室”建设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快乐中队建设的关系。

B、让温馨驻进“两纲”——处理好“温馨教室”建设与“两纲”的关系。

C、让温馨驻进课堂——处理好“温馨教室”建设与教学的关系。

D、让温馨驻进校园——处理好“温馨教室”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②整合教师资源,挖掘学生潜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设温馨环境。

A、建设“温馨教室”的班级人际环境。

B、建设“温馨教室”的课堂教学环境。

C、建设“温馨教室”的自身心理环境。

5、注重规范,加强育德队伍建设

引领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及时总结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加强对班级管理的指导,对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先进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依托现代媒体、网络平台进行班主任交流学习,依照《班主任工作职责》,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当年度班主任“绩效”工资的依据。

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勤学善思,敢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

(二)课程建设

工作目标:

“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对课程的领导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师生优势智能,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向上的精神、务实的行动的有用人才,努力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发挥教师优势,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建立和健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主要内容:

以基础课程为铺展、以探究性课程为纵深、以拓展性课程为充盈,开发、修订、完善、形成与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品牌创建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学校课程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保障机制;统整课程资源,研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各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案,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具体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