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409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3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必修3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必修3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必修3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必修3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3练习.docx

《历史必修3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3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3练习.docx

历史必修3练习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4.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5.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

(2)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1.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的思想家是(  )

A.朱子B.孟子C.董子D.孔子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主张实施“大一统”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材料1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

议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1) 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原因何在?

(4分)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6分)

(3)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6分)

 

参考答案

(1)①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②原因: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

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

行“太一统”。

(3)评价:

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

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畏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4.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3.“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4.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5.阅读材料: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3分)

2.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分)

 

取舍:

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

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学风:

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