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274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docx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5篇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是由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构成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美术类专业与小学教育类专业的特点,既要重视素描、国画、书法、油画等美术学科,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尤其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满足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美术论文美术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研究

摘要:

一幅美术作品的优秀,不仅在于其外在美,更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内涵、意义,这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技能。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美术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审美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美术专业;审美欣赏技能;策略

我国以往的高校美术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高校美术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观,提高其审美欣赏技能。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培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的策略。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学不同于中学,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风光,注意培养他们的洞察能力,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学生亲近自然,感受高山、河流、村庄,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创作灵感。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和感受,寓情于景,营造气氛与意境。

我国古代的文人、画家往往在感受自然后才创作出佳作,体验大自然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鉴赏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有效训练视觉形式感;多听音乐,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乐感;多看文学作品,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

所以,教师平日要多注重这方面的培训和练习,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观赏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让学生用心体会、感受、理解。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汲取一些审美批评知识。

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头脑,经常自我批评,从而挖掘出更多有用的内容,以便传授给学生。

三、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规律

笔者认为,学生审美欣赏技能的提高,前提在于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发展规律。

学生的艺术修养如何,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的掌握程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对艺术门类、艺术体裁、艺术特征、艺术语言与美学特性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教导学生正确接触艺术作品,让他们了解哪些是学习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忽略,等等。

举例来说,带领学生欣赏一幅现代油画作品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观察线条、色彩、光线、阴影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突出的、重点的部分。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感性的。

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深入审视之后理性地评价。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知觉与批评活动都是其审美水平的体现。

在评价艺术品时,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对审美欣赏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加强历史、文化积累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文化、历史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书籍,做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

如,在鉴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学生如果不熟悉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人文知识,不了解画中人物的身份、背景,就无法深入分析这幅作品。

因此,只有将这些人文知识融入作品分析,深入分析、细致感受,才能转化为有效的审美经验,从而加强其审美欣赏技能。

艺术是一个大的门类,美术、音乐等子门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如,音乐的韵律与美术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

音乐家能从美术作品中找到灵感,美术家也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启发。

纵观我国历史,很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画家,有很多出彩的绘画作品。

如,唐伯虎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诗人。

由此可见,只有将各种文化、艺术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

笔者认为,社会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源泉。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作品。

因此,欣赏者的社会经验越丰富,人生阅历越多,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

现阶段,高校应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对美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其审美欣赏能力。

美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在进行艺术作品鉴赏时,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欣赏者要想感受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情感记忆与审美想象,让艺术作品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灵活、鲜活。

综上所述,审美欣赏能力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技能,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锻炼

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是由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构成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美术类专业与小学教育类专业的特点,既要重视素描、国画、书法、油画等美术学科,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尤其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满足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

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

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

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

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

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

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

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

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

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布卢姆将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共分为七级,最高级就是创新。

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就会成为心理定势,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

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富有创造力,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时甚至要做得有一点“出位”。

例如,在宁德师院附小一堂美术课中,罗曦老师主讲《生命的甘露》,上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的画面,画面中下着小雨,人们带着雨具穿梭在城市中。

接着,教师穿着雨衣、雨靴,打着雨伞出场,以此来引出“生命的甘露”的主题,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是一位美术教师用心经营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按照成年人的特点来进行的。

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另一种教学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在大学中,国画课要上工笔、写意、花鸟、山水临摹与写生,特别是临摹课耗时很久,学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学习,像罗曦老师这样绘声绘色的课前导入在大学教育中显然不适合。

而小学教育则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教学。

首先,课堂45分钟的时间不适合长时间作业,枯燥的临摹课也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

其次,小学生文化课课业压力比较重,因此美术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

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有更多创造性的课前导入和课程安排。

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是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跟上小学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计算机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计算机教学工作。

工作之余,常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慨叹设计一件作品时,常对作品的美化束手无策。

这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对作品美观程度的设计问题,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之外,加设适当课时的美术课程,使学生对版式、构图、色彩、字体设计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和处理水平。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胜任来自各方面的工作要求。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1“文化消费”与“视觉享受”

现代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指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化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

富有意味的是,消费信息的传播途径或方式,主要是官能感觉,尤以视觉为最。

视觉是以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基础元素为视觉认知语言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

在某种意义上,消费时代也是个“一味迷恋视觉享受的时代”。

其范围涉及文字、图形、图表、摄影、动画、商业广告、展示空间及视频影像等。

1.2“计算机文化”与“视觉文化”

这个时代也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品。

计算机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

计算机产业的操作员或设计员也应该对视觉的消费观念和视觉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赏心悦目的作品。

只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具备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在专业上走得更远,设计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计算机语言。

2学科间的交叉性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了学科间的交叉性。

这种交叉性面向未来,强调信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学科交叉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艺术方面的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信息界面、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为观众和消费者创造和谐美观的交互方式和体验。

计算机美术是跨越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3学科间的共通性

3.1计算机产业需要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从早期大型电脑演变到今天的个人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开发和应用,无一不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

如果你问盖茨:

你宁可要公司全部的科技,还是要公司全部的人才?

他会告诉你人才比科技更重要。

在今天是最新的科技5年以后就过时了,但是人才却可以永远继续创新。

3.2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美术活动的思维特点———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传达给观众,受众观赏之后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确认了对自己的认识,信息不断发出、反馈,正是经过这种螺旋形的上升过程,不断地培养其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美术作品强调创新、强调个性,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自然将创新品格应用到计算机学科上去。

在将来步入社会后,亦自然将创新精神应用到工作中去。

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创新特征和美术专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开设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材设计

高师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定位模糊,办学思想不明确,显现出多方面的弊端。

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

以美术学院为模式,以培养画家为目的;与中学美术教育脱节,淡化美术教学论;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重“一专”,轻“多能”。

因而影响了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教育、教学及就业等新情况,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在反思美术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一、“由技入道”:

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原因是:

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

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

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

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

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

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

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

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

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

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

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

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

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

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

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

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

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

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

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

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

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

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

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

”[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

“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

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

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

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

分两个方面来谈:

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

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

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

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

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

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

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

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

正如尹少淳所说:

“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

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

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