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门永续设计.docx
《朴门永续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朴门永续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朴门永续设计
顺天应地,师法自然——朴门永续设计
群主朴门提供
1987年,联合国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人类永续发展的概念,将「永续发展」定义为「能够满足当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过程。
」
2008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在一份「粮食安全」的报告中指出,小岛国家必须尽速建立粮食系统对气候变迁的适应能力,以避免未来农渔牧业可能遭到的巨大破坏与经济损失。
这两份报告让很多国家明了,开发自给自足的食物来源,既可减少外汇支出,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要件。
处在天灾不断、水资源与粮食危机的今天,无论是「永续发展」或「开发自给自足的食物来源」,对岛国台湾来说,都是当务之急。
其实,早在联合国的报告之前,1975年澳洲学者比尔.默立森就提出了「permaculture」(中译「朴门永续设计」)概念,他将英文字「permanent(永恒)」、「agriculture(农业)」和「culture(文化)」三字的缩写结合成朴门一字,强调作物栽培必须建构在人类和自然环境和平相处的永续性上,如今看来这似乎是个鱼与熊掌可兼得的解决方案,已在全球120个国家推广。
经由媒体引介,1998年朴门理念也在台湾播下种子,经过十几年的耕耘,这些散落在台湾的小种子,是否已经发芽生根了?
走进位于阳明山纱帽路的「野蔓园」,这座成立于2005年、落实朴门永续设计理念的园地,占地约1,000坪,入口处的一小片防风带就是「食物森林」,负责人亚曼(本名唐严汉)解释:
「食物森林就是模拟森林演替,配合时间、空间、物种的层次搭配,在不需太多维护人力的情况下,自然产出所需食物。
」
仔细一算,从最上层的桃花心木、土肉桂、香蕉、棕榈,中层的樱花、川七、百香果、梅子、竹子、桂花到最下层的羊奶头、树薯、芋头、姜黄、七叶兰、地瓜叶等,共有十几种作物,亚曼强调,一座典型的「食物森林」,甚至可以培育超过百种以上的水果、坚果、蔬菜、谷物等作物,同时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概念1:
食物森林,共荣共存
「食物森林」让四十多岁的亚曼找到人生的新目标。
原来从事建筑业、卫星电视行业的亚曼,因工作压力大,一天要抽3包烟、嚼好几包槟榔,体重更曾破100公斤,各种文明病、慢性病缠身。
燃烧生命、成就工作的他,换来的是健康亮起红灯,严重过敏让他决定离开职场,为了找回健康他曾远赴中国武汉学中医、到印度学习自然疗法,2005年接触「朴门」后,决定成立「野蔓园」,「因为人要健康,前提是环境要健康。
」
除了「食物森林」,亚曼也采用南美洲原住民流传的「三姐妹」耕作方式,就是将玉米、南瓜、豆科植物这3种作物种在一起,以发挥共生共荣的效果。
种法是等玉米长到15公分左右再种下豆科植物,玉米提供豆科植物攀爬的支架,豆科植物可提供氮肥,并将氮转换为植物所需的养分,由于玉米就是需要大量氮肥的作物,在地面攀爬生长的南瓜,大大的叶片是最佳覆盖物,可抑制杂草生长并发挥保护土壤的功能。
若细究朴门在台湾的发展,其实最早引介这个新观念的人,是一位美籍的台湾女婿。
从小就对可食野生植物、追踪动物等深深着迷的孟磊,就读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主修植物学,1991年因学校与东吴大学的文化交流计划,踏上台湾土地,学习中文,3年后认识妻子江慧仪,婚后定居台湾。
当时他们住在新北市郊区的一栋公寓,无法触摸泥土的生活,让他很不快乐,1998年在加拿大籍友人建议下,动身前往澳洲接受朴门课程,返台后在北投平等里租地种植农作物。
孟磊住家的屋顶花园一隅,有水塔、木瓜树、四季豆、山药、厨余桶,木瓜树为水塔及其它更小的植物遮荫,水塔为四周的环境降温、挡风,并反射太阳光给木瓜树。
当山药成功攀爬上木瓜树后,四季豆便藉山药之助往上生长,厨余桶则为这个小生态抵挡强风,形成较阴凉的微气候。
孟磊解释,「森林」二字,总让人误以为要将作物种在山坡地,其实「食物森林」可因地制宜,例如容易积水的土地可以用「香蕉树圈」,就是将数棵到数十棵不等的香蕉种成一个圆圈,在树圈中间直接进行堆肥。
「利用香蕉根系擅长吸收水分与养分的特性,一方面吸收土地上的积水,另方面堆肥的养分也可直接供给香蕉树。
」
而在香蕉的间隙与外围,还可以种上地瓜叶、芋头、豆科植物,除了借着香蕉大大的叶片遮去杂草生长所需的阳光抑制繁衍外,也可使种下的蔬菜小苗不致遭到过多的日晒雨淋损伤。
概念2:
生物多样性
这种利用不同植物和环境的特性,让它们彼此互相照应,省去肥料也省去除草人力的作法,在「朴门」屡见不鲜。
走进宜兰壮围乡、台湾第一届朴门认证课程(PDC)学员杨文献成立的「加留沙埔农场」,这片距离太平洋和兰阳溪口都不远的贫瘠沙埔地,既难保水又面临强劲的东北季风,杨文献在农地边界利用原有树种和巧思,筑起一道兼具防风和食物森林的绿篱,种上榕树、莲雾、香蕉,下方则有黄槿、南姜、金针、葛郁金(俗称「粉薯」)等作物。
「设计植物社群时,需考虑遮阳、落叶、防风、固氮、矿物质、棚架、提供栖息地等各种功能和需求,」杨文献说。
这片占地约6,000坪的农场,有超过100种以上的作物,他说,生物越丰富多元,就代表各种可能性,只要妥善规划,就可以在不同时间收成,没有卖完的作物加工制成酵素或醋就不会囤积。
「如果只是种植单一作物或是少数几种,因为产量多就要考虑销售问题,所以一开始就朝向生物多样性、多种类,以及多层次种法。
」
讲到多层次,杨文献堪称发挥到淋漓尽致,他在农地边缘插上一根根细竹竿,原以为是豆科植物的支架,冬阳照拂下,只见地域性极强的冬候鸟棕背伯劳占据竹竿顶端,时而俯冲飞下农地啄起菜圃里的毛虫。
原来,杨文献是利用一根根细竹竿提供鸟类栖息之余,鸟也可帮忙除虫。
概念3:
恼人农事,借力使力
一般来说,传统农人会将种菜、种树、养鸡这3种生产活动分开,但朴门鼓励尽量整合所有元素,让每个元素的功能、需求和产物互惠互补。
孟磊举例说,鸡能提供蛋白质、肥料(鸡粪),还会帮忙除草,正是菜园所需要的,而菜园也能提供杂草、小虫等食物给鸡吃;果树也需要鸡的肥料,鸡吃掉落的果实又可帮忙防止果蝇对果树的危害。
另外,除不尽的杂草,也很令人困扰。
孟磊曾建议朋友用覆盖物来保护土壤时,对方却又苦恼于不知要去哪里找覆盖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杂草』的功能,若把杂草当成源源不绝的覆盖物来源,那么台湾大量使用除草剂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
杂草看似无益还会吸收土壤的养分,其实它可以保护土地还会制造肥料,除草时只要将地面上的部分割除,留下根部,原本旺盛的根为了生存,会将多余的养分释放出来。
此时,作物正好可以吸收这些养分,而且草在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会固定空气中某些特定元素,能让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更丰富,这是大自然相当微妙的共生互动循环。
杂草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加速生态演替,借助杂草之力,收集阳光、水和养分,并将其转化为有机质进入土壤。
土壤中的有机质功效很多,像是有助于平衡温度、PH值、养分、湿度和土壤生物相;另外也提供蜥蜴、瓢虫、蜜蜂等生物居住的条件。
概念4:
水资源危机,收集解套
水,更是种植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台湾虽名列全球降雨量前茅的地区,但因台湾的溪流短而急促,加上高度水泥化的开发模式,造成后天保水不力,导致雨水快速流入大海,很难留住。
水资源匮乏已被联合国列入最容易被忽略的环境危机,非洲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甚至因为没有洁净的饮用水,爆发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然而都会区便利的生活,却让人很容易忽略水源得来不易的事实。
「降雨量多,表示台湾有收集雨水的潜力。
」孟磊说,若从高楼往下看,会发现台湾有很多铁皮斜屋顶,这些屋顶多半扮演遮阳和防漏水的功能,但若利用斜屋顶收集雨水,然后用来浇花、种菜、清洁,或将雨水转入生态池,用来过滤生活废水,都可提升都会区的水源自主性。
亚曼也有个在生活中利用种树进行「小水库」设计的构思。
例如一棵大榕树可以储存5、6吨的水,小一点的树种也有3、4吨,这些树木根部储存的水分,可以维持土壤的湿润与肥沃,或是观察居家附近的雨水流向,将雨水导向干旱之地,让荒地因水的引入增加有机质,渐成一方良田。
概念5:
在地饮食,小区改造
朴门理念不难理解,问题是如何具体实践?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倡导「在地饮食、在地经济」,也就是落实「小区支持农业」——在地农场的作物不应耗费大量能源、远渡重洋外销,而应由在地居民消费。
这种将食物里程控制在一定距离内的小区农业,1960年代就开始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推动,而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主妇联盟基金会发起的「共同购买」。
就养生观点而言,不论是韩国倡导的「身土不二」(土生土长的在地食物对身体最好)、日本饮食遵循的「旬食」(当令食物),还是《黄帝内经》所说,「上医医未病之病」,都强调食物与身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因为取自居家附近依节令生产的作物,最符合体质所需。
例如「野蔓园」就以自给自足为原则,多余的作物就拿来当DIY教材,课程依循自然的脚步:
阴冷的1月做豆腐乳及红糟、2月育秧苗、3月春耕时带着学员下田插秧、4月采桑椹做果醋、5月端午之后日晒充足开始做黑豆荫油……。
成果:
产量超过惯行农法
2007年起,亚曼在宜兰与朋友发起「吃自己种的米.留一块干净土」计划。
他说服当地小地主提供耕地,再委托田间管理员协助照顾,以自然有机方式栽种,以减少米粮运送过程的碳污染。
2008年他在阳明山阳金公路上租下一块称为「半岭」的梯田,开始他的田园生活。
从用废木料盖农舍,到接水、垦地,不断尝试错误、学习、请教,才有今天一方符合朴门理念的农作物。
亚曼比较,惯行农法1分地的稻谷年产量约600公斤,同样面积的地,以朴门理念耕种的「半岭米」,第1年产量300公斤,第2年产量400公斤,到了第3年则可达500∼550公斤。
由于「半岭米」完全采人工插秧、收割、日晒,而且1甲地只需1名田间管理员照顾,省下了肥料与农药后,成本远低于惯行农法,产值却是传统惯行农法的1至2倍,且只需耕作半年,真正做到「对地球有益」。
其次,亚曼也提供「换工」方式,鼓励年轻人勇于尝试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生活。
十几年前从商场退下,选择农耕生活,曾参与有机农业推广种子培训的杨文献,2005年移居宜兰壮围乡务农后,自2009年开始和当地采用友善土地农法的小农组成「大宅院友善市集」,每个月有两个周末在宜兰县冬山乡销售当季蔬果和农产加工品。
当地小区小农也和学校合作,农民把所种的蔬菜直接卖给学校,因为知道供应对象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采用的农法更自然有机,学校则透过带领学童参观农场,让他们知道食物的来源与农民工作的辛苦,达到「在地饮食」和「生态教育」的目的。
愿景:
小种苗开花结果
来台已25年、台湾第一届朴门认证课程学员的美籍人士唐敏表示,「『设计』(DESIGN)这个字具有特殊意义,表示对各种整合系统的自觉性设计。
」其过程就是把一个系统中的各个组件摆放在一起,且该组件能和其它组件搭配良好,合乎其规范,运用其成果,以减少或除掉污染与废弃物。
例如喜欢动手DIY的许伯伯,在公寓一楼拥有间坪数不小的车库,参与朴门课程后,将其中一片铁皮屋顶改为透明波浪板,还将自制装了滑轮的晒衣架放置在透明波浪板正下方,如此一来,车库不但白天不用点灯,阳光还可将衣服烘干。
2009年藉由网络平台经营「台湾朴门社群网」的唐敏,建议民众不妨作一次「价值观分析」,列出一周内购买物品的清单,然后逐项分析这些东西对心灵、环境、社会是否都有好处。
例如标榜「可分解塑料袋」,最小分解面积只能到2mm,这些小塑料片大量冲刷到海里,会成为滤食性鱼虾的致命食物;而从大卖场买来的一颗蛋,背后常有许多耗能且不健康的作法,例如饲料掺入大量抗生素、将鸡拔喙以防互啄等,失去生蛋功能的母鸡快速长大后,被做成炸鸡块,鸡油则成为全球最大快餐连锁店的冰淇淋。
「检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消费前想一想,你真的需要吗?
因为生态危机来自『个人』而不是『别人』,」唐敏强调。
33年前一名澳洲学者的一个新概念,如今已成为跨越国界的土地利用运动和永续生活的思维。
长期掠夺自然资源的人类,必须反省、学习,并改变自己的生活,重新和大自然做朋友,从让双手双脚沾上泥土、弯下腰来倾听土地的声音,种下对土地的感情,我们期待这些小种苗成长为庇护台湾土地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