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872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有一个梦想》 大赛获奖教案.docx

《我有一个梦想》大赛获奖教案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演讲的主要内容,赏析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设计意图: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设定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比喻和排比的效果。

 

教学 难点 

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理解“梦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前置作业

1.标出段序,通读全文,概括段落大意,划分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2.完成《优化设计》预习导读配套作业,积累重点词句。

3.结合自身经历,试想一篇优秀的演讲稿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到场的每一位,都是怀揣梦想的!

正如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台词: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是个人,而不是一条鱼,哪怕若干年前,人和鱼很可能同一个祖先。

因为有了梦想的牵引,不少人功成名就,得到众人的仰慕,甚至名垂青史。

纵观人类发展史,梦想成真者不计其数,而名垂青史者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只是涉及自己,哪怕梦想成真了,也仅只能造福自己,福泽家庭,能够记住他的,也仅只有他的子孙。

然而,有些人的梦想,关涉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们因梦想而成就了伟大。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马丁·路德·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那是什么样的梦想,成就他的伟大呢?

答案即将揭晓,请翻开课本第42页,并拿出《优化设计》、《语言基础知识手册》,开启今天的寻梦征程。

(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

由“梦想”为切入点导入,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梦想,进而到处“伟大的梦想才能造就伟大的人”,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我的梦想与马丁·路德·金的有何不同,我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成就伟大。

二、预习检查

由组组长检查,教师随机抽查。

检查内容:

《优化设计》预习导读、学案完成情况;课本勾画圈点情况。

设计意图:

良好的预习,可以提升课堂效率。

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可以更好的调整教学安排。

三、整体感知

1.根据学案,小组内交流,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2-3人,适当点拨;按层次结构板书缘由、圆梦、梦想并括号注明段序)

明确:

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交代了此次游行活动的原因,是演讲的基础,阐明了为什么要有梦想!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

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阐明实现梦想方式、方法。

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

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阐明梦想是什么以及畅想实现梦想后的生活场景。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品味本文严密的论证逻辑。

训练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如何实现这个梦想?

(提问2-3人,适当点拨;在“梦想”在板书“自由、平等、民主”,在“缘由”下板书“未兑现诺言、被奴役”,在“圆梦”下板书“非暴力抵抗、团结白人、坚定的信念”)

明确:

“我”有哪些“梦想”:

①人人生而平等,与白人一样,享受美国公民的权利;②黑人、白人团结携手;③整个美国是自由之乡。

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①政府没有兑现诺言;②黑人(有色人种)仍然在被歧视、奴役中生活,没有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③这样的生活状况到了非常急迫的时刻。

如何实现这个梦想:

①非暴力抵抗的形式;②团结白人的力量;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坚定的信念)。

设计意图:

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训练学生信息筛选归纳能力。

3.为什么马丁·路德·金“能赢得和这几位著名总统并列的声望地位”,结合本文及下列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1:

2011年8日28日,马丁·路德·金的纪念雕像在华盛顿国家广场揭幕。

在此前,只有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等几位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在这里立有纪念塑像,马丁·路德·金是第一位生前作为社会批评家的平民政治人物被在此加以纪念,也是第一位非洲裔政治领袖的纪念物,其意义非同一般。

为何他能赢得和这几位著名总统并列的声望地位?

正是他以和平抗争维护了《独立宣言》和《联邦宪章》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的基本价值观,使他和这几位总统一样,为美国人民广泛推崇而享誉美国历史。

材料2:

在选举法(1965年)颁布前,在美国只有不到二百名黑人担任公职;到1970年是1469名;1980年4912名,1986年超过了6500人这仅占美国49万名被推选官员的1.3%现有289名黑人市长,28名妇女管理着超过五万人的城市。

此外,如奥巴马、赖斯等,还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务卿,黑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几乎与白人一样。

小组讨论后明确:

“他能赢得和这几位著名总统并列的声望地位”的原因有:

①他的“梦想”扎根于“美国的梦想”,根植于美国赖以立国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所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而非仅只是黑人的利益。

②他主张“非暴力抵抗”,以和平抗争维护了《独立宣言》和《联邦宪章》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的基本价值观,既为黑人争取到了权利,又减少了留学牺牲,为美国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③他以伟大的梦想,坚定的信念,鼓舞了被歧视、被奴役的黑人,团结了许多追求平等、自由的白人,让他们以和平的方式斗争。

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让诸如奥巴马、赖斯等黑人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与权力,和白人一样,享受国民的权利,造福的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某一代人,而是一个国家,几代人。

④只有拥有了伟大的梦想,以坚定的信念,有效的策略实现梦想,才能造就伟人。

设计意图:

结合材料评价人物是近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题型,本文虽是一篇演讲稿,但也可看出马丁·路德·金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

补充适当的人物生平资料,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人物评价,既能让学生尽早熟悉高考题型,也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梦想”的重要意义。

四、合作探究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一篇优秀的演讲辞,要有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观点,更要有易于接受的语言,磅礴的气势,真挚的感情。

唯有如此,才能鼓舞人,打动人,与听众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本文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

除了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观点和真挚的情感外,本文精彩之处还在于巧妙使用修辞。

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文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语调热情,气势磅礴、感情真挚,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2.本文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效果如何?

明确:

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排比

(1)几乎每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这些比喻句的使用,是的演讲的语言生动形象,让听众更容易接受,也增加的演讲感人的魅力。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手法。

如第2段、第5段、第10到13段以及文章最后连用6个“我梦想有一天”,都是比较典型的集中使用排比句的段落。

大量排比句的使用,它们纷沓而至,接踵而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

 。

设计意图:

以排比和比喻为切入点,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课堂小结

这篇演说辞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磅礴的气势,以清晰的逻辑结构,鲜明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梦想、梦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实现梦想的方式。

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梦想实现的初衷,因不满于现状,我们都要有梦想。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不是个人的梦想,他坚定的信念,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态度,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为黑人同胞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这启示我们,为实现梦想,应讲求策略的奋斗不息,更应该将有伟大的梦想,为黎民百姓,为天下苍生。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要为自己的梦想倾注真切情感,为实现梦想而坚定信念。

六、课后作业

1.拓展延伸

《优化设计》第100-101页,第9-12题。

2.语言运用

《优化设计》第101页,第13题。

3.美文品读

《优化设计》第10页,《马丁·路德·金之梦(节选)》,以“梦想”、“毅力”、“自由”、“平等”、“信念”等为主题,积累素材。

七、板书设计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比喻、排比

 

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气势磅礴、感情真挚

 

附件: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观点;

2.赏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比喻、排比的作用;

3.品味作者对所述梦想倾注的真切感情,领会作者为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知识链接

参看《优化设计》96页

1.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

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

金一生致力于黑人民权运动,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

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终年39岁。

刺客被判处99年徒刑。

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

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

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

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

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

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

“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

”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

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

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

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

他说:

“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

”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

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3.优秀演讲的要求

参看课本第63页

4.比喻、排比

参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151页、第153页

课前预习

1.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2.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如何实现这个梦想?

3.为什么马丁·路德·金“能赢得和这几位著名总统并列的声望地位”,结合本文及下列材进行分析。

材料1:

2011年8日28日,马丁·路德·金的纪念雕像在华盛顿国家广场揭幕。

在此前,只有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等几位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在这里立有纪念塑像,马丁·路德·金是第一位生前作为社会批评家的平民政治人物被在此加以纪念,也是第一位非洲裔政治领袖的纪念物,其意义非同一般。

为何他能赢得和这几位著名总统并列的声望地位?

正是他以和平抗争维护了《独立宣言》和《联邦宪章》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的基本价值观,使他和这几位总统一样,为美国人民广泛推崇而享誉美国历史。

材料2:

在选举法(1965年)颁布前,在美国只有不到二百名黑人担任公职;到1970年是1469名;1980年4912名,1986年超过了6500人这仅占美国49万名被推选官员的1.3%现有289名黑人市长,28名妇女管理着超过五万人的城市。

此外,如奥巴马、赖斯等,还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务卿,黑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几乎与白人一样。

课堂探究

一篇优秀的演讲辞,要有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观点,更要有易于接受的语言,磅礴的气势,真挚的感情。

唯有如此,才能鼓舞人,打动人,与听众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本文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

除了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观点和真挚的情感外,本文精彩之处还在于巧妙使用修辞。

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效果如何?

课堂小结

这篇演说辞作者运用了等修辞手法,以语言、磅礴的气势,以清晰的逻辑结构,鲜明的观点,阐述自己的

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梦想实现的初衷,因不满于现状,我们都要有梦想。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不是个人的梦想,他坚定的信念,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态度,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为黑人同胞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这启示我们:

课后作业

1.拓展延伸

《优化设计》第100-101页,第9-12题。

2.语言运用

《优化设计》第101页,第13题。

3.美文品读

《优化设计》第10页,《马丁·路德·金之梦(节选)》,以“梦想”、“毅力”、“自由”、“平等”、“信念”等为主题,积累素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 

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

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

什么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

谬误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

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

“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

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

“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

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

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

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