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811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docx

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考前名校专题冲刺练含答案

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

一、(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南宋]陈亮

离乱从头说。

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

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

亏杀①我、一星星发。

涕出女吴②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

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

把当时、一椿大义③,拆开收合。

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

这话霸、又成痴绝④。

天地洪炉谁扇鞲,算於中、安得长坚铁?

淝水破,关东裂。

(注)①亏杀:

辜负。

②涕出女吴:

春秋时,齐本大国,因齐君畏惧吴国流着泪把女儿嫁到吴国。

③一椿大义:

指抗金这一正义事业。

④痴绝:

极端的痴心妄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回顾宋朝屈辱的历史,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纳币输绢的屈辱说成是爱民不爱金缯的行径。

B.“冠盖阴山观雪”一句批判了南方豪门士族偏安一隅偷生享乐粉饰太平。

C.“丘也幸,由之瑟”为过片,既以振作之态收束上片,又引出了下文设想中的救国行动的描述。

D.本词词风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风相似,豪放苍凉沉郁。

2.夏承焘先生认为陈亮和辛弃疾酬唱的几首《贺新郎》“最能见出他热烈激越的感情”,诗人在词中如何表达感情的,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二、(2019·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各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赵嘏,楚州人。

唐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②江边松菊:

指故园松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寂寞”语带双关,既写衰败荷花的余香,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伤感。

B.“衰荷”“断烟”“残月”等意象的组合,描绘了秋天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C.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漂泊的人生际遇,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D.颈联“南浦”“北楼”等意象营造了浓重的离别氛围,含蓄表达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2.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2020·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各题。

古剑歌齐己

古人手中铸神物,百炼百淬始提出。

今人不要强硎磨,莲锷星文未曾没。

一弹一抚闻铮铮,老龙影夺秋灯明。

何时得遇英雄主,用尔平治天下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物”指古剑,“神”字体现出了古剑本领的神奇和古剑具有的灵性。

B.“百炼百淬”写古剑经历千锤百炼后而成,因来之不易,所以显得珍贵。

C.“不要强硎磨”指不要用磨刀石来强行磨古剑,意即不能随便使用古剑。

D.颈联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古剑的坚与锋,表现了古剑不减当年的风采。

2.尾联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2020·福建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庙庭①偃松诗

刘禹锡

庙庭有偃松,裴公②命畚土以壮其趾,使无欹,使不仆。予窃感嘉木之逢时而成咏。

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

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

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

谢公③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注)①庙庭:

指宰相官署庭院。②裴公:

指宰相裴度,曾多次提携诗人,此时屡遭排挤,欲归隐以避祸。③谢公:

东晋宰相,曾隐居东山。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松势轧枝偏处境危困,裴度尽心扶持,诗人对他的高尚情怀十分钦佩。

B.诗人乍见偃松重新焕发生机,惊叹之余流露出对偃松无媚俗姿态的喜爱。

C.“入”“含”两字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偃松,意趣天成,意蕴幽远。

D.“偃松”与“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病树”均寄寓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

2.一般认为,“偃松”是诗人自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折杨柳

卢照邻

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

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

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人物、节令,“依依”一词形象地写出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B.主人公因黄莺啼鸣、杨柳吐绿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了,言语中饱含伤感之情。

C.前两联诗人选取了“杨柳依依”“莺啼”“条变”等意象描绘出暮春时节凋零的景象。

D.诗歌尾联委婉含蓄,借折柳表达闺中相思,以“音信稀”表达军中战事之紧。

2.请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凝”“乱”两字的表达效果。

六、(2020·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渡白沟①

刘因②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③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注)①白沟: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

②刘因:

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

③知名:

抗元名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

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

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

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愁情?

请简要分析。

七、(2020·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玉斧修:

这里指“玉斧修月”。

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

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

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C.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D.“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

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八、(2020·邵阳市第三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①

王安石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事,莫嗟行路有崎岖。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

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

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运判:

官名,即转运判官。

②朱轓,古代高官之车。

辇毂,代指朝廷。

均输,指均输法。

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

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

C.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

D.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

请简要分析。

九、(2020·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明府赴萍县

卢纶

素舸载陶公,南随万里风。

梅花成雪岭,橘树当家童。

祠掩荒山下,田开野荻中。

岁终书善绩,应与古碑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素舸,指未加任何装饰的船,交代陈明府赴萍县乘坐素舸,意在暗示陈明府有着陶渊明般的高尚节操。

B.颔联描写梅花、橘树意象,延续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屈原在《橘颂》中描写的橘树,具有坚贞不移的品格。

C.颈联是说陈明府为人不重奢华而重实干,他甘愿做一个农人,与当地百姓一起居于荒山、以农为本,勤于拓荒。

D.尾联设想岁末统计陈明府一年来的政绩,可与古碑上记录的先贤政绩媲美,表达了诗人对陈明府的祝愿和希冀。

2.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送别诗,请从情感和艺术手法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

十、(2020·山西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①

杜甫

江国②逾千里,山城仅③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释)①此诗是杜前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阳时所作。

②江国:

江河纵横的地方。

③仅:

几乎,将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

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我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

D.诗人借豪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

2.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B

2.①直抒胸臆,“亏杀我、一星星发”痛惜自己把头发都等白了,等到的竟是如此耻辱的现实。

“这话霸(即话柄)、只成痴绝”,明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幻想,饱含作者的失望和痛苦。

“问鲁为齐弱何年月?

”并非有疑而问,乃是用肯定语调发出的谴责和质问。

②用典抒情,“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

”借用历史故事(春秋时,中原大国齐的国君景公畏惧处于南夷之地的吴国,只有流涕送女与之和亲;还有鲁国也曾因遭受强齐欺凌而不予反抗),来批判南宋统治者求和苟安的行径。

③运用想象手法,叙事抒情。

“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想象投奔这支抗金新军后大显身手的兴奋情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批判了南方豪门士族偏安一隅偷生享乐粉饰太平”错,“冠盖阴山观雪”是说堂堂汉使到金廷求和,交涉不能取得任何胜利,惟有陪侍金主出猎阴山,观赏北国雪景而已。

这句承上文继续写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

抒情方式分两类:

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

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

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

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

上片是回顾宋朝屈辱的历史。

这首词开头第一句“离乱从头说”似乎就有意提出人们早已忘却的往事,以引起回忆。

“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是追述自宋初以来长期的耻辱外交。

下一句“壮气尽消人脆好”进而再揭露统治者多年来在“爱吾民、金缯不爱”的幌子掩护下推行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其结果就只有“冠盖阴山观雪”——珠冠华盖的堂堂汉使到金廷求和。

可是,他们的交涉不能取得任何胜利,惟有陪侍金主出猎阴山,观赏北国雪景而已。

作者想到这里,直抒胸臆,不禁感叹道:

“亏杀我、一星星发!

”痛惜自己把头发都等白了,等到的竟是如此耻辱的现实。

下面再借用历史故事来批判现实:

春秋时,中原大国齐的国君景公畏惧处于南夷之地的吴国,只有流涕送女与之和亲;还有鲁国也曾因遭受强齐欺凌而不予反抗,遂日衰一日。

这里所谓“问”,并非有疑而问,乃是用肯定语调发出的谴责和质问。

写到此,话题和情绪同时一变,以重新振作之态,写出“丘也幸,由之瑟”六字。

通过引用《论语·述而》来表达虽举国均以举兵北伐为过,但我俩迄今坚持不懈。

下片是写设想中的救国行动。

这种设想,也许早在上饶鹅湖之会时二人就商议过,因此,这里所谓“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可能就指的是这件事。

基于此,“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扑肢动骨”便是作者想象投奔这支抗金新军后大显身手的兴奋情景。

继而,语势却忽然一落千丈,接一句“这话霸(即话柄)、只成痴绝”,明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幻想。

这种语气的跌宕起伏,恰恰说明作者情绪大起大落。

他虽然残酷地宣告自己幻想的破灭,却又极其冷静地指出了真实。

“只成痴绝”四字虽然饱含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却又是他理智的反映。

“天地洪炉谁扇鞲,算於中、安得长坚铁”是发自幻灭之后的感叹。

他有感于《庄子·大宗师》中所谓天地是大熔炉的说法,想到人生犹如铁在洪炉之中,扇鞴(鼓风吹火的皮袋)鼓风,火力顿炽,顷刻即将消熔。

不过,作者的这种幻灭感,却又并非对理想产生了什么怀疑和失望,而是深为人生有限而感到惋惜。

但他又不是单纯留恋人生,而是深憾于不能亲见理想的实现。

关于这点,在结尾的“淝水破,关东裂”二句中可以得到印证。

这里,作者再一次用了他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中已用过的谢安于淝水之战中大破苻秦八十万大军入犯的典故,但这不是雷同,正说明这个对历史了如指掌的爱国志士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憧憬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怀的。

他的这些话是说给好友辛弃疾听的,自然不是只谈他自己的志气与渴望,而是表达了他们两人共同的心声。

二、

1.D

2.①诗人漂泊异乡,借用故园的松菊,抒发了思乡之情;②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表明诗人厌倦了为求官而奔走的生活,抒发诗人不愿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③尾句借写长安的长夜漫漫,无人交谈,来抒发诗人漂泊异乡内心的孤苦与郁闷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

D项,“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有误,本诗并非送别诗。

诗人科考失意,为功名奔走未果,内心彷徨抑郁,这里要表达的是诗人厌倦了为求官而奔走的生活,想和自己的过往作别。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

赏析诗词情感,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赏析该句表达情感时,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

注释中指出“江边松菊”指的是故园松菊。

也就是在漂泊途中,诗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

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

赏析:

首联中,诗人选用了冷风、衰荷、断烟和残月四个意象。

衰荷一意象点明了此时已经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寂寞”一词在这里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用来描写衰败荷莲的余香,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寂寞,飘零无依的伤感。

“断烟”、“残月”两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下感伤、凄清的基调。

颔联中较为突出的意象,便是“红叶”。

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看似在写秋景,给人以悲秋之感,实则为诗人个人的象征,红叶即诗人,诗人即红叶。

表明了诗人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的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的伤感。

见到此情此景,悲从中来,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

颈联中不出意外的运用到了“大雁”、“阴云”、“南浦”和“北楼”意象,这些意象在我们所阅读过的诗歌中并不陌生,该意象的选取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那么此时独自借宿在楚国寺的诗人要和谁作别呢?

为何要分别呢?

分别后又将去向何处?

这一系列问题才应当是本联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们知道如“词句注释”中第一个注释中写到,“楚国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再结合诗人的生平,诗人胸怀壮志,年轻时便四处游历,多次参加选官考试,为求功名而奔走。

说明诗人是怀有一个能够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的。

但是屡次考试的失意,无人问津的落寞,让他内心彷徨抑郁。

此时作别的将是何物?

既是作别楚国寺,更是作别过往,作别初心。

大好年华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劳,孤寂艰辛的处境,凄凉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会让他做出别样的选择?

尾联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

如“词句注释”中对“江边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园松菊,在漂泊途中,诗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

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

三、

1.C

2.

(1)意思:

古剑何时能遇到盖世英雄,拿它平定天下;

(2)情感:

抒发了诗人积极用事、渴望施展才能的感情,充满对机遇和功业的期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不能随便使用古剑”错误,“不要强硎磨”意思是古剑保存的很完好,还很锋利。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句含义及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首联,强调古剑的不同凡俗。

“神”体现了古剑神奇的本领和灵性。

“神物”暗示了古剑是诗人才美和抱负的象征。

“百炼百淬”指古剑经历了千锤百炼,来之不易。

颔联,提醒今人要加倍爱惜古剑,不要像对待凡物一样随意驱使。

颈联,写古剑虽然经历了历史风雨的侵蚀,其刚强和锋利不减当年。

尾联,物遇其主,方能各尽其用。

只有盖世英雄,才能配得上这柄古剑,抒发了诗人人积极用事、渴望展示才能的感情。

四、

1.D

2.①偃松“枝偏根危”,与诗人仕途不顺的遭际相似,寄寓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感慨;

②偃松受“扶持”,与诗人受提携相似,借以表达对裴度的感戴;

③偃松重焕生机,正可象征诗人不为逆境所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均寄寓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说法有误,“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病树”寄寓了诗人对新老更替的感慨,可是本诗中的“偃松”不是“老”了,而是“枝偏根危”,其实是诗人自况,表明自己仕途不顺,而偃松在裴公的扶持下,忽“有生意”,表达的是诗人对裴公的感激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要求分析“偃松”如何体现诗人自况。

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然后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其中的相似之处,找到二者间的联系。

首联说偃松“势轧枝偏根已危”,表明偃松处境危险,寓意着诗人自身仕途不顺,“高情一见与扶持”是指裴公“命畚土以壮其趾”,为偃松增添土壤,改善它的处境,联系注释内容,可知此处其实是指自己曾受到裴公的提携;颔联中“忽从憔悴有生意”是说偃松在裴公的扶持下,又露出了生机,就好比自己在受到裴公提携,既表达了对裴公的感激之情,也表明自己即使处境不顺,但是依旧乐观向上,并且相信自己和裴公都能够“有生意”;而“却为离披无俗姿”表面是说偃松无媚俗姿态,其实这里是对裴公欲归隐避祸,不与世俗同流的赞美之情。

五、

1.C

2.凝”本意是凝结,句中形容因惆怅而紧蹙的双眉:

“乱”是凌乱的意思,句中形容舞者的服饰。

主人公看到叶面的露珠而愁眉不展,看到纷飞的落花而无心起舞,使得舞衣凌乱。

“凝”“乱”两字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主人公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描绘出暮春时节凋零的景象”说法不当。

“杨柳依依”“莺啼”“条变”等意象是春天常见的意象,表现的是生机勃勃的画面,诗句中是以乐景衬哀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这道题考的是诗歌的炼字,“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①点出手法。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④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还要关注结构上的作用。

先解释“凝”在诗句中的含义,本是凝结之意,在这里形容的是因为内心伤感所以就算看到叶子上面的露珠就双眉紧蹙。

“乱”字是凌乱的意思,这里是说因为看到风吹落花儿而伤感,所以无心起舞,风吹得舞衣凌乱。

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因物而触发内心伤感之情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表现出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

1.D

2.①羁旅独行之愁。

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

②怀念故国之愁。

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

③触景悲秋之愁。

诗人看到蓟门飞霜、落日秋雁,生发了悲秋之愁。

④知音难觅之愁。

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

【解析】

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D项,“天涯孤剑独谁投”,这句的意思是,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