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72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docx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教育目标

第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

与幼儿教育目标

(educationalobjective)

一、教育目的及其意义

教育目的(aimofeducation)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另一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质问题。

它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⒈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和最高标准。

它对于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规定教育内容,组织教育过程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的效果等最终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

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教育工作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目的就能增强其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提高教育实践的效率,为社会培养出又多又好的人才。

⒊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有指导作用。

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自我设计必须同教育目的所反映的社会要求相一致,才能起到促进自我成长的作用。

受教育者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有利于他配合教育者的工作,有利于他自身的成长。

二、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㈠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批示》又指出: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目的”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人们把《决定》的这段话简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作是当时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虽然在各个时期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但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⒈社会主义方向性

有关我国教育目的的已有表述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这一点是必须永远坚持的。

这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目的性质的根本所在,是不空怀疑和改变的。

尽管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政治上长期存在着“左”的偏向,这是要坚决纠正的,但并不能以此为由而削弱甚至反对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点,我国教育整个就会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去,这是需要警惕的。

⒉培养劳动者

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又一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是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主要形式,也是个人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劳动者应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文革中对此有误解,知识分子被排除在劳动者之外,成了接受工农劳动者再教育和劳动改造的对象,这当然是错误的。

为此有人主张用“建设者”“接班人”“公民”一类的概念来代替劳动者。

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劳动者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态度、能力,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以智育为核心,以升学为半径的教育模式,凡是与提高智能和升学率没有直接关系的教育,都得不到普遍重视。

现在相当在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中,滋长了一种好逸好劳的歪风。

在学习上向往高消费,讲排场,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在择业上,追求实惠或舒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不愿意做体力劳动者。

“长大后,我要上大学读书。

妈妈说,不读书的话,当清洁工不好。

”,“妈妈说,要我长大后当科学家,因为那样可以住大房子。

”,“我长大后要上大学。

妈妈说,上大学才会有好工作,才会赚大钱。

”,“妈妈说,我长大后要到银行去工作,那样可得很多钱。

”,“长大后,我要当经理。

妈妈说,当经理有钱。

”,“想洗汽车。

妈妈说,那样也可以赚大钱。

”......

西方有些人提出“中国人还勤劳吗”这样的疑问——我们如何作答!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基本精神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关系到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前提。

⒊全面发展与个性化

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人,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二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指人的素质在各个基本要素方面都必须获得基本的、统一的和和谐的发展。

素质要素缺少或各素质要素之间失衡,就是片面、畸形发展。

二是指人的素质的各要素中的诸因素方面,也应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所谓尽可能,是指尽客观条件的可能和主观努力的可能。

多方面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同一时代,不同的个体,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也是极不相同的,如教授与工人所追求的多方面发展是不一样的。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强调人的素质的各方基本要素的全面、统一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各要素的齐头并进和平均发展。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的核心是素质发展和构造的个人独特性,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的素质在各要素因子发展的多方面性和多样化上应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个人独特性;二是人的素质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因子在其结构上的组合应有个人独特性。

此外,人和素质的各基本要素在其发展水准上也允许个人独特性的存在。

人的素质个性化,不仅是人人事不同社会活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同时也是不同个体在遗传、兴趣爱好等个人资质方面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关系

①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个性化的基础

没有人素质的统一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就意味着失去平衡,这样的个性化实质上就成了片面化和畸形化。

有人对美国1311名著名科学家作了5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有突出贡献的很少是只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多半是以博才取胜的“通才”(通才既不是指那种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精的人,也不是指那种平均发展的人,而是那种既有广博基础又在某一方面具有专精造诣的人)

②人的素质个性化又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没有人素质的统一和谐的发展就没有人的素质的真正个性化,因而个人要使自己的发展形成个人独特性,就必须努力去促进自身素质的统一和谐和多方面的发展。

因为人没有个性化的要求,也就没有追求全面发展的愿望。

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很难说能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我们无视人的个体差异,强求平均化和一律化的发展,我们造就的就只能是碌碌无为、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庸才。

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就不能平均用力,就必须使自己的发展具有适当的偏移。

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尽管一直在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但教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却往往是片面发展的。

原因有,一是社会的误导——一时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基础性/实用性(高等教育则强调过于狭隘的专业性);二是有个人的误择(个人错误的价值选择)。

——片面追求升学/高学历/某一方面的发展忽视甚至放弃其它方面的发展;三是认识上的问题,比如认识不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价值判断上过分功利化;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总之我们的教育远未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可能是我国教育中归致命的弱点。

我们教育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学生创造性的压制上。

一个没有创造性的人肯定是一个没有鲜明个性的人。

我们不能说一个只要与别人不同就是有个性,个性必须要有独创性的内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个性我国学生之所以缺乏个性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缺乏创造性。

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听话”“安分守己”,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乃至个性。

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教育的模式化——模式化学校/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老师,总之教育的一切几乎都被模式化了,我们的学校就象一座座加工厂,教育过程——生产流水线,学生——产品。

压抑个性的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有轻视个人、排斥个性的倾向;二是现实中不少人包括不少领导就容不得他人有个性,以致于个性鲜明的人由于与众人不一样而深沉四处碰壁、头破血流;三是有的人把个性等同于个人主义,把它看成是反他人,反集体、反社会的代名词。

⒋适当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需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当注意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并把两者较好的结合在教育目的中,使其相互促进。

这一点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符合教育人道化的世界趋势。

个人发展不外有两个目的:

一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为个人谋生服务,这是主要的;二是为个人自身的完善服务,如丰富个人精神生活、提高个人精神享受能力促进个性的自我完善和个人的自我实现。

个人自身的完善,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社会导向往往功利十足,无论教育什么还是学什么,都是为什么什么服务,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价值。

个人在选择价值上,同样是功利十足,似乎受教育、学文化的唯一目的就是或升学或出国或进城或找好工作或晋级或升迁……,总之,几乎一切都是为了实惠。

如果早知道得不到这些东西,一些人干脆就趁早不受教育、不学文化;如果受了教育、学了文化而又没得到这些东西,一些人就会认为这教育白受了,文化也白学了。

这样,教什么,学什么,好象都是为了功利、实惠。

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一些对某些人来说缺乏直接功利价值的课程(如人文课程)和教育(普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如此等等,致使教育内容和学校生活变得相当贫乏,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空虚和精神生活的贫乏,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和个性完善。

我们并不轻视教育的功利价值,而且认为它很重要,但教育目的如果完全功利化,则不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人的个性的自我完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

最终反而不利于功利价值的充分实现。

有人不懂,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它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学习本身也是一个能使人获得极大享受和乐趣的过程。

教育中各育都具有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关键看人是否意识到或是否重视它。

智育可以满足个人的求知欲,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体育可以满足个人身体健康的需要,使人获得身心快乐。

德育可以满足个人追求道德生活和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崇高的理想、虔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都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美育可满足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教育不单单是为了知识技能,还可以离用。

⒌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在其所著的《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提出现代人应具有14条心理行为特征:

⑴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⑵现代人造成社会变革,准备接受社会改革和变化,以新的非传统的行动方式去生活、创造,并且也不反对周围的人去这样做。

⑶现代人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他不仅对自己直接所处的环境持有自己的意见,而且对外部和国家事务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会去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与自己看法一致,也不会以独断专行的方式去对付别人的意见;他不会盲目地接受地位比他高的人的意见,也不因别人地位低而不去听取和接受其意见。

不仅自己善于自治,且能空话别人也有自治权利。

⑷现代人注重现在和未来,既善于继承传统中的优良遗产,又能从传统中旧东西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程序和管理制度,注意守时惜时。

⑸现代人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办事特别讲究效率,反对拖沓或敷衍的工作态度。

⑹现代人有很强的责任感,善于在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制定长期的计划,更趋向于自己设计自己学习、事业和生活,追求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⑺现代人尊重知识,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⑻现代人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负责;

⑼现代人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报酬的心理基础。

⑽现代人勇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乐于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从事不为传统观念所认可或尊重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⑾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对弱者和地位较低的人的自尊和权利能给予更多的保护。

⑿现代人善于积极、深入而有成效地了解本职工作和与此相关的生产过程和原理,以及生产的计划和部署,表现出期望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的兴趣。

传统人具有以下一些品质:

①害怕和恐惧社会革新和改革;②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③被动地接受命运;④盲目服从和信赖传统的权威;⑤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受;⑥顺从谦卑的道德,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想象和行为;⑦头脑狭窄,对不同意见和观点严加防范和迫害;⑧凡事总要以古人、圣人和传统的尺度来衡量评判,一旦与传统不符,便加以反对和诋毁;⑨对待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与外界隔绝,忘自尊大;⑩几属与眼前切身利益无明显关系的教育、学术研究都不加重视或予以蔑视排斥。

他的观点得到许多国家所接受。

上述五点基本精神在整个教育目的中各有其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人才的社会属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是人才的规格质量,现代人的品质是人才素质的时代特征。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1989-11-20联合国通过,1990-9-2生效。

我国1990-8-29签署了该《公约》。

它规定的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

⒈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⒉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

⒊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

⒋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⒌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曾颁布过“过在美国民主政体中教育的目的”,其中提出以下四个方面:

①自我才能的充分发挥:

要求学校帮助每个学生在身体健康、性格、才能、知识和文娱兴趣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②在人群的关系上:

要求善于和他人相处,要尊重他人,发展友谊,关于与人合作和有礼貌地、谦恭地待人;

③经济的效率:

使学生成为既是好的生产者,又是好的消费者。

能很好地工作,又善于花钱;

④公民的责任:

要求学生做一个好的公民,服从法律,从小关心政府和社区的工作。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及目标教学

㈠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定义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

教育目的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由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情况不同,为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殊性而将之具体化,因此,就出现了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表达教育目的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的具体化,是幼儿园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它是指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幼儿园教育所期望实现的结果。

确立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有利于幼儿教师将注意力从“内容”引向“发展”,从“形式”引向“目标”,使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增强目标意识,确定远期目标,又确定近期目标,依据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方法及形式;避免在教育过程中,盲目追求那些表面形式的东西,追求花样翻新,造成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益,故而使教育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㈡我国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⒈我国托儿所的保教目标

1981年,卫生部妇幼所颁布的《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托儿所的保教总目标是:

“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其具体表现为:

①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儿的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

②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

③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④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⒉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是:

⑴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⑵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⑶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⑷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这些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确定的,规程充分吸收了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幼儿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

如体育部分强调幼儿身体结构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不单是进行体育操练或训练;“增强体质”,而不是体育的技巧要求。

这都是当前幼儿体质发展方面需要加以重视的。

智育部分,特别指出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既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又是最适合该年龄的学习方式,这是在对幼儿的认识过程发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与过去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获得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

德育部分,目标从感性入手,强调幼儿感受,并提出适合幼儿的一些基本行为要求。

美育部分提出“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不是要幼儿在作画、手工技巧上狠下功夫。

以上这些要求,是十分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确保教育目的实施所必需的。

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领会这些主要教育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来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使目标得以实现。

同时,保教目标的明确和意识的加强,能使我们克服过去的重智轻体轻德,重作业轻游戏的倾向,使保教目标得以全面完成。

从上述保教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和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②重视能力和良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③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知、情、意。

④把体育放在首位

这与以前我们传统教育中普遍重视知识、技能传授,轻能力、情感、兴趣、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这一切的总括,实际上是向我们保教人员提出了为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只有其基本素质的基础打好了,幼儿以后的发展才会有强劲的后劲。

㈢幼儿园目标教学的理论基础——布卢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⒈认知领域(cognitivedomain)目标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认知行为方面可能产生的变化。

它又包括:

⑴知识

知识指在教学之后学生凭记忆能够记得学过的一些事实性的知识。

知识是认知领域中最低水平的目标,它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按记忆的方式不同,又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①对特定事物记忆的知识,如人名、地名、物名、专有术语等;

②对处理事物的方法程序记忆的知识,如时间先后,按某一标准将事物分类,能按程序解决简单的问题;如四则运算等。

③能凭记忆表达概念的知识,如处理事物的原则以及运用抽象概念如文具代表所有的不同种类的纸笔等。

可用知识这种目标层次的动词有:

描述、认出、配对、界定、说明、列举、阐明等。

它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⑵领会

领会是指能了解所学过的知识的涵义,他能够懂得教师口头讲解及教材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转换,即能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来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如概念/命题等,如由A>B→B

②解释,即能按自己的理解对学习的内容加以说明/概括。

如水化为汽是温度升高的缘故。

③推断,即能对事物的关系进行推理,或预测发展的趋势。

如,由A>B,B>C→A>C。

可用来表示领会这个目标层次的动词有:

估计、理解、区别、摘要、归纳、举例说明。

⑶运用

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如知识、方法、步骤、原理、原则、概念),实际应用于特殊的或具体的情境中。

它是以知识、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它又可分为:

①运用所学技能的能力;

②运用原理原则的能力;

可用来表示运用这个目标层次的动词有:

预测、证明、解决、发现、修改等。

⑷分析

分析是指将所学到的复杂的概念或原则,分析为各个构成部分,或找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又可以分为:

①分析组成要素的能力;

②分析关系的能力;

③分析组成原理的能力;

可用来表示分析这个目标层次的动词有:

选出、分析、判断、辨别、指出、分解等。

⑸综合

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零碎知识综合起来,构成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如综合各项资料而得出结论。

它强调的是创造力,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

它又可分为:

①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②规划或建议能力;

③抽象关系的综合能力;

可用来表示综合这个目标层次的动词有:

联合、设计、组织、综合、筹划等。

⑹评价

评价是指依据某项指标对学习内容、材料和方法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因为它要求超越原有的学习水平,在形成一个明确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判断。

①依据内在证据逻辑地评价,如材料逻辑的一贯性,材料的正确性;

②依据外部准则逻辑地评价;

可用来表示评价这个目标层次的动词有:

评价、判断、支持、批评、评论等。

它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了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在上述的分类系统中,第一级的“知识”只要求对信息作简单的记忆,不需要对原来已有的知识作多大的改组或加工。

而以后的五个层次则不同,它们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

这种分类目标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反映这种分类中所设计的各种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这一起码的目标上,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一般说来,凡是重要概念或基本原理的教学都可以按这六级设定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质量。

但是具体应用时,应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6等,不能、简单照搬。

⒉情感领域(affectivedomain)目标

情感领域目标即学生在教学后,情意行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

它又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⑴接受/注意:

指学生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并准备接受。

(如,当教师讲课时,幼儿安静地听)它又可分为:

①觉察,②乐于接受,③有选择地接受。

可以用来描述这一层次情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