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452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1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docx

楼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一)施工合同

林正.远景1#工程施工合同文本。

(二)施工图纸

业主提供的林正.远景1#工程建筑、结构施工图。

(三)规范、规程

1.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规程

(1)《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2)《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

(3)《建设工程监理规程》(DBJ01-41-2002)

根据以上规范、规程关于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对施工测量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二、工程概况

(一)总体概况

1.1号楼为一类高层居住建筑。

结构类型:

剪力墙结构;1号楼住宅建筑面积:

13298.94M2,商业建筑面积:

1442.71M2;地上27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81.8M;

2.本工程由重庆林正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重庆大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图纸设计。

(二)设计标准

1.建筑性质:

住宅楼小区工程

2.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3.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4.抗震设防烈度:

6度

5.结构形式:

剪力墙结构。

(三)测量总则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轴线及柱等平面位置的准确性,必须根据设计资料和建设单位移交的有关控制点进行同精度复测,同时注意与邻近的国家网或地方独立城市网进行联测,以体现重庆市规划的整体统一性。

认真检查其实际偏差是否能满足施工的精度要求,如果有损坏或丢失的控制桩点,要进行及时校正补救,并用砖墙围拢加盖保护好。

根据设计对本工程平面坐标和高程的要求,通过坐标计算用极坐标法准确地将建筑物的轴线和标高反映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以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对整个工程进行整体控制,再进行各区段控制点的加密和放样工作。

三、施工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

1.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及时解决。

2.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进行初步调配,并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

3.复印测量操作人员的上岗证书,由主任工程师进行技术交底。

4.根据图纸条件及工程内部结构特征确定轴线控制网形式。

四、人员组织及测量仪器配置

(一)人员组织

根据本工程测量放线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本工程的测量人员安排如下:

测量组长1名,测量员1名,负责工作组织安排,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工作进度以及测量技术资料的编制;

测量放线工4名,负责测量放线操作,在本工程测量放线操作的人员须具有测量放线工作经验,至少1人具有测量放线岗位证书;

(二)测量仪器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和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主轴线垂直度控制用激光垂准仪。

同时还配备相应计算机计算程序来进行数据处理,以求高效、准确地进行测量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本工程主要测量器具配备一览表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精度

用途

全站仪

NTS302-R

1

±(3mm+2ppm)

距离和角度测量

经纬仪

J2

1

2"

角度测量

水准仪

DSZ2

2

±1.5mm/km

水准测量

激光垂准仪

DZJ6

1×2

1/30000

垂直度测量

钢尺

50M

2

经计量局检定合格

距离测量

线锤

5Kg

4

垂直度测量

对讲机

5km

4

通讯联络

钢卷尺

5m

20

距离丈量

注:

仪器均在计量局检验规定周期内检定。

五、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一)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及要求

根据业主提供由设计单位设计的设计图纸、有关文件,测量标志和测量资料等作为施工测量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地形特点以及现场施工等因素,现有控制点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周围附近以及沿着纵横两个相互垂直方向布置;并在施工场地内建立施工控制网。

平面控制导线点加密网布设时需注意以下原则及要求:

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轴线控制网的布设要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基础施工平面图、首层平面图及现场条件等合理布设。

3.保证在建筑物施工的全过程中,相邻导线点能互相通视。

4.点位的地势须选在视野较开阔的地方。

5.导线点选在不受施工影响,安全稳固的地方,埋设永久混凝土预制桩,并用砼浇灌加固,钢筋头据“十”字标识。

6.所有的导线点在埋设时注意略高于地面,然后用铁盖或其它板盖加以保护,并统一编号标注其上。

导线点的标石埋设见示意图。

7.埋设至少7天后方可进行测设。

8.绘制施工场地导线点位置图,以利于施工测量查找。

为确保施工控制网的整体性,导线点的复测与加密点测设同时进行,拟采用闭合或附合导线测定,统一平差、计算。

精度等级按一级导线技术要求,测角取两测回,测距四次取平均数(对向测距)。

施工过程中,如果有必要可以引测支导线布设临时用点,引测点数目不能超过两个。

一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导线长度

平均

边长

测距中

误差

测角中

误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一级

10km

500m

10mm

5″

1/15000

10√n

以导线点为高级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分别施测东、西四个角点,进而用内分法测设每条轴线,布设成矩形方格网。

先在整个工程范围内建立独立的施工控制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工程的定位和细部测量。

(二)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建立二级平面控制网来控制工程的整体施工。

首级控制采用建筑方格网;再根据建筑方格网加密成各单体的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作为二级控制。

两控制网等级均确定为二级。

1.城市坐标系统的引测及首级控制的测设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和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永久性建筑物,统由地方规划局进行定桩放线。

2.建筑物定位桩测设

本工程建筑物定位桩由重庆市规划局下放线办测定,现场共测设7个点。

经测量人员对建筑物定位桩的角度、距离关系进行复测,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3.主轴线控制网测设

以建筑物定位桩为基准,测量人员使用NTS302-R全站仪以极坐标法测设本工程主轴线控制网。

本工程主轴线控制网见下图:

在土方开挖完成,进行结构施工时,以主轴线控制网为依据,进行轴线控制加密,以满足结构施工的需要。

4.平面控制网精度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等级

测角中误差(mβ)

边长相对中误差(k)

二级

±12“

1/15000

 

主轴线控制网

六、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一)高程控制网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1.为保证工程施工的竖向精度,本工程应至少布设3个高程控制点组成高程控制网。

2.水准点的复测与加密采用三等附合水准,往返观测,并在联测的基础上统一平差计算。

3.三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前后视距≤60m,前后视距差≤3m,全长累计视距差≤5m,闭合差fh≤12√L(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6mm。

进而求得各水准点高程,达到对整个施工场地的高程控制。

4.相邻加密水准点的间距宜为50~80米。

5.水准点选在坚实稳固、不受施工过程影响的地方,且便于寻找、保留和引用。

6.埋设水准点要用砼浇灌加固,钢筋头磨成半球形且略低于地面,上部用铁板或其它板加盖保护,埋设至少7天方可测设。

7.所有的点统一编号,测设完毕将其成果与编号标注在板盖上,以便于施工引用。

(二)加密轴线控制网测设及测设方法

为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及施工过程中方便使用,在场区内测设三个±0.00标高控制点,作为施工高程的控制依据。

根据设计总图给定的±0.00标高的绝对高程,以放线办已测设的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首先用S3水准仪对高程控制点进行联测,高程无误后采用符合路线测定±0.00标高控制点,并根据需要定期进行复测。

七、±0.00以下施工测量

(一)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1.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2.校测仪器采用测量精度2″级、测距精度2mm+2ppm的全站仪。

(二)平面放样测量

1.轴线投测。

平面楼层混凝土浇筑并凝固达到一定强度后,现场测量人员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J2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

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他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控制轴线标识示例:

细部线放样示例:

2、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并报监理验线,验线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3、验线时,允许偏差如下:

主轴线间距

允许偏差(mm)

L≤30M

±5

30M<L≤60M

±10

60M<L≤30M

±15

L>90M

±20

(三)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1.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根据中心线位置放置模板,并用水准测量方法检查模板标高。

支模过程中,测量人员应将经纬仪架在模板端头的中心线上,对模板的方向、直线性进行检查,校正。

检查标准每100米长方向误差≤±3mm。

方向检查完毕后,再用水准仪检测,调整模板高度。

水准仪应架在模板中间位置,直接后视水准点,每5米测一点,模板高程允许误差≤±2mm。

2.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四)±0.00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2.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

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S3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

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3.施工标高点的测设。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

施工标高点测设在墙、柱外侧立筋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标高点标记示例:

4.标高抄测的精度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下表所示:

高度H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L≤30M

±5

30M<L≤60M

±10

60M<L≤30M

±15

L>90M

±20

八、±0.00以上施工测量

(一)平面控制测量

本工程各建筑物±0.00以上的轴线传递用激光铅垂仪竖向投测法进行。

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内控点(即竖向投测点)布设

当基础轴线、高程系统完成后,在主楼、裙楼的施工段两端部以即定控制轴线平移1米交汇处设立测量点(激光垂准仪控制点),每段不得少于3个,并在以上各楼层楼板上与该点相对应的位置留出200mm×200mm的预留孔,作为控制点垂直向上传递用,且与主轴线作相互校核。

在控制点上架设激光垂准仪向上垂直投射至上层空洞处的透明靶上,确定上一层楼控制轴线交汇点,再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将交汇点复核,即可得到上层楼的平面控制轴线,利用该平面控制体系进行上层楼的施工测量;必须注意外控制、内控制之间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竖向投测点平面布置图详下页。

(2)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所在首层楼板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

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3)预埋件作法

预埋铁件由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

预埋件示意图:

(4)控制点的测设

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将内控点所在纵横轴线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

竖向投测点平面布置图

 

并用NTS302-R全站仪进行测角、测边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平面控制依据。

内控网的精度不低于轴线控制网的精度。

内控点如下图:

(5)激光接收靶

激光接收靶由300×300×5mm厚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及正交坐标线组成。

平面内控点的布设,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至少布设3个点,接收靶示意图:

2.内控点竖向投测

(1)首先将TDJ2激光铅垂仪安置在首层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将竖直度盘置为0°00ˊ00",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发射激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铅垂仪操作人员首先调整焦距使激光束聚焦成光点,然后转动仪器,激光点在接收靶上的轨迹形成圆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员见光后挪动接收靶,使靶心与圆心重合,此时固定靶位,接收靶中心即控制点位置。

轴线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

轴线竖向投测示意图:

3.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高度H

L≤30M

5

30M<L≤60M

10

60M<L≤30M

15

L>90M

20

4.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1)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图纸设计角度,然后用检定过的50m(或100m)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

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轴线。

轴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轴线为依据,依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2)圆弧柱测量(参考):

圆弧柱中心线的控制采用CAD图解法测量放样,在电脑上使用CAD标注功能将圆弧控制线与横、纵轴关系尺寸数据标出,测量人员根据数据放样圆弧及圆柱控制线。

(二)高程的传递

1.首先从高程控制点将高程引测到首层便于向上竖直量尺处,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弹出墨线,并用红油漆标明高程数据;本工程高程基准线分别布设在-2层和1层。

基准标高线标识示例:

2.标高的竖向传递,用钢尺从基准标高线竖直量取。

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3.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4.当每一层平面标高抄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标高抄测记录表、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报监理验线,验证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5.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如下表: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高度H

L≤30M

±5

30M<L≤60M

±10

60M<L≤30M

±15

L>90M

±20

九、沉降观测

根据放线办提供的高程控制点作为水准基点,在距离建筑物10-30m处,分别设置间距20-40m的水准基点,其在土体上埋设深度应大于2m(或在岩层上埋设深度应大于200mm),高程在埋设10天后测定。

根据设计图纸在建筑物上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用钢板上焊接钢筋制作,并埋设在易于观测的基础、柱或墙上,主体施工时,每升高一层要观测一次,主体完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工程竣工后定期观测。

此外,还应做倾斜和裂缝观测,上述观测均应及时记录。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示意图。

设在建筑物上,高出地面约1m处,观测点用直径为14mm,长为20cm的螺纹钢焊接于预埋在框架柱内的钢板上,然后用1:

1水泥砂浆固定。

(一)沉降观测点布置

本工程观测点平面布置将由项目部测量小组现场制定,并绘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备案。

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二)方法

以Ⅱ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进行观测,从场地基准水准点引测组成一个水准环线,观测使用精密水准仪S1和精密水准尺。

(三)施测要求

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并在装饰工程完工后,竣工验收前再观测一次,密切监视建筑物的沉降量及趋势。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四)精度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n,表示测站数。

(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

≤30m;

(3)前后视距差: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沉降观测必须由专业测量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沉降观测点位置与埋设方法见图示。

(五)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c=Hh,I—Hn,I-1.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

累计沉降量:

△C=∑△c (n),n表示观测点号。

(六)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七)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八)工程竣工时,沉降观测提供以下成果:

(1)建筑物平面图:

图上标有观测点位置及编号;

(2)下沉量统计表:

是根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各个观测点的每次下沉量和累积下沉量的统计值;

(3)观测点的下沉量曲线。

十、测量技术资料编制、管理

本工程的测量技术资料编制、管理依据《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进行,提供的测量资料包括:

1、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2、基坑(槽)验线记录;

3、楼层平面放线记录;

4、楼层标高抄测记录;

5、建筑物垂直度、标高观测记录;

6、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7、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

十一、质量控制

(一)质量过程控制

1、测量工程师要按照施工进度和测量方案要求,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作好施工测量日志。

2、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

3、本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必须符合《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的精度要求。

4、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自检:

作业人员在每次测量放线完成后立即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不合格项立即进行改正,直到全部合格,并填好自检记录。

互检:

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项立即改正至合格。

交接检:

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上道工序合格后移交给下道工序,交接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并注明日期。

(二)质量保证体系:

十二、安全文明施工

1.测量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首先进行安全交底,并接受项目部的安全教育活动和培训,正确佩带安全帽等劳动保护用品;

2.施工现场不得穿裙子、拖鞋、短裤等宽松衣物;在危险区域作业时应配戴好安全带,并挂在安全可靠处;

3.新到的测工在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4.测量人员发现不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报告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做好记录,及时处理;

5.办公场所作好防火、防盗等保卫工作,避免仪器设备丢失,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6.施工作业之前要求测量工程师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讲话,每周向本工程测量人员进行书面安全交底,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

7.交叉作业时,要有可靠的防护措施,不得伤害他人,避免被他人伤害。

8.进入施工现场要要求配合项目部做好各项文明施工等工作。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