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443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docx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

学生名称:

学生学号: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时间:

2014年12月16日

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进出口贸易

 

Whlbd2012

(大学,学号:

摘要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外汇外资管理制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实际产出等实质内部部门,而且通过信贷渠道、汇率渠道、国际收支、资本流动等开放渠道影响进出口等实质外部部门。

本文主要从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进行论述,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并试图从中得出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优化的货币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外贸、影响

一、引言

自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了一场渐进式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开始取得显著的发展,并且已经向全世界开放。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金融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确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中央银行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研究货币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将经济内部部门与外部部门联系起来,对于一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概念

狭义上,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广义上,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

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2、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

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

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3、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

总体稳健,局部灵活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会议在充分总结和回顾2013年工作基础上,央行从各方面周密部署了今年工作重点,同时为2014年宏观调控勾勒出“全景图”——“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以及“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争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目标。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工作会议用“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以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表述,显示出对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及进一步凸显调控灵活性的意图。

央行将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并完善工具体系。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资产负债总量合理增长和期限结构优化,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灵活运用好有关参数,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进行适时适度调整,继续发挥其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

三、货币政策对进出口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1、汇率传导机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汇率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其实质是描述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以利率平价和以不同货币计价的资产之间的替代性为理论基础。

当资本自由流动时,一国的货币政策变动引起导致汇率和贸易条件变动,从而影响进出口。

由于在产出不变时,不同国家间的价格水平取决于国家间的相对货币供给量,当本国货币供应量相对过多,导致价格下降,本币升值,汇率上升。

因而当货币供给和价格成反向变动时,相对货币供给量与汇率成正比关系。

货币政策汇率传导作用的另一渠道是资本市场。

当资本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时,汇率的升降→资本流动→投资变动。

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渠道进行传导前提是:

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一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

此时货币政策汇率渠道往往是和利率渠道联动发挥作用的。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对进出口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传导过程为:

一国的货币供应量(M)↑→国内利率↓→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本币贬值→本币汇率(E)↓→净出口(NX)↑。

2、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是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调控理论的核心内容。

凯恩斯指出,利率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货币供给量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决定,而货币需求按动机可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利率保持不变。

如果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导致证券价格相应上升,证券收益率下降,导致货币市场的利率下降,从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使得对利率敏感的消费支出和投资的需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并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最终产出和增加就业。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概括为:

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调节利率,利率的变动影响商品市场,商品市场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

依据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可以得出,调整货币政策如通过收购债券→货币供应量M↑→债券价格↑、利率r↓→投资I需求↑→产出Y↑→(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净出口NX↑。

而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致使国内利率水平改变,而国外资本的套利活动又反过来影响国内货币总量,同时利率波动引发的国内供求状况变化也会会导致进出口的变化。

3、信贷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是指当银行贷款与债券和股票不可完全替代时,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从而影响信贷供给,并进一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利率是一个宏观变量,在信贷市场上不仅利率机制发挥作用,还通过信贷配给机制起作用。

信贷市场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中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银行在分散风险、减轻信贷市场上不完全信息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银行将大量存款人的储蓄集中起来,然后挑选合适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并监督其使用,银行除了买卖债券,还创造货币,提供贷款,这是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替代的。

对很大一部分借款人,例如家庭和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很难从公开市场直接发行证券而筹集资金,他们十分依赖银行获得外部融资。

因此,银行信贷变化必然会产生重要的实际效应。

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从而减少借款人可以获得的贷款数量,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因缺乏资金来源而减少经济活动。

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增加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数量。

因此,即使其他传导渠道失灵,货币政策仍可通过信贷渠道影响总需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张,政府应当积极干预信贷市场,实现贷款的最优配置。

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将改变银行的放贷数量,如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减少银行准备金R规模,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增加,导致银行降低放贷的成本(贷款利率提高),或降低贷款条件致使使银行贷款L数量减少,从而增加投资I和产出,产出和投资的变化进而会影响进出口。

四、我国货币政策对外贸的影响

1、1978—1983年中央银行成立之前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到1983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建立这段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政策工具是综合信贷计划。

在这种货币政策下,1979年我国出口额增长率为40.1%,进口额增长率为44.0%,进出口额增长率为42.2%,1980年分别是33.7%,24.7%,28.9%,1981—1983年,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保持在220亿美元水平。

虽然改革取得了上述成绩,但是,在这一转轨时期,由于市场还不完全具备调节经济的功能,企业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和中央银行职能转变不到位,金融体系不健全,价格的薪性及其利率弹性较小等因素,制约了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2、1984—1991年过紧与过松的货币政策

1984—1991年期间的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84—1988年,在这期间,货币政策在过松与过紧的货币供给之间剧烈波动。

二是1989—1991年,针对1988年的高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三年治理整顿时期。

1989年,中央银行加大调控力度,采取双紧政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整顿治理。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我国的进口、出口稳中有升,从1983年的进口、出口额分别为213.9亿美元、222.3亿美元到1991年的进口、出口额分别为637.9亿美元、719.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从1984年到1989年,我国的进口均大于出口,贸易出现逆差。

这主要是因为面对这几年的信贷、货币高投放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压力,国家动用外汇储备进口消费品,从而造成了连续几年的贸易逆差。

从这也可以看到,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对我国的进口、出口产生影响。

3、1992—1996年适度从紧的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进口、出口也快速发展,特别是1994年将双重汇率并轨,取消外贸企业承担的上缴外汇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同时,外贸出口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

1995年12月31日,取消了176个税目的商品进口控制措施,包括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管理的商品。

1996年4月1日起,进口关税总水平降低至23%,最大限度地放开进出口商品经营。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的贸易自由度大大提高。

1994年进口额和出口额均突破1000亿美元。

1992—1996年进口额、出口额年平均增长分别达到17.2%和16.5%。

4、1997—200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央行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稳健货币政策措施:

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同时,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

同时为了加快出口,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措施,如加快出口退税,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等,这些措施使这段时期的进口额增长率均高于出口额增长率。

随着中国2001年入世,中国进出口飞速地增长,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6.5亿美元,2002年达6207.7亿美元。

5、2003—2008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不得不采取了宏观调控的强制性措施,央行也从2004年开始逐步提高利率,紧缩银根。

在这一系列措施下,中国货币政策就由稳健转向从紧,央行频繁地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仅2008年上半年,连续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在这一背景下2003—2007年中国进出口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至2007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7.3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2177.8亿美元,出口额为9559.5亿美元。

6、2008—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2008年8月份开始,央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多次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货币。

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降幅收窄,其中,中国进口的大量增加。

但从2009年11月开始,中国进出口贸易出现正增长,12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其中进出口总额超过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55%以上,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7、2010年至今稳健的货币政策

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4年,央行提出了“总体稳健,局部灵活”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国内外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也更有利于处理好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促进人民币稳步升值。

而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不仅对优化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贸易有重要的促进的作用,更可以为我国国际贸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稳健阶段,还会带来市场上货币供应、资金流动性的变化。

宏观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必然会在微观上、产业上给中小外贸企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而中小外贸企业又在我国外向型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又必将会影响到我国外贸的发展。

五、促进进出口贸易优化的货币政策建议

1、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确定科学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对比关系由总供给不足到总需求不足,货币政策调整应以经济形势的发展为标准,灵活快速及时地调整,以避免经济的过度波动,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转变央行职能,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强间接调控力度。

央行职能要逐步到位,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实现了向间接调控为主进行转变,突出中央银行组织体系的垂直领导,强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在现行货币政策下,人民币将在中长期内稳步升值,但短期内应当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

因此,应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水平,加快建设和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为市场提供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信号,为进出口贸易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汇率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工具。

3、积极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内外贸易发展平衡

为此,应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外贸依存度,出台一系列出口拉动政策,增加企业出口退税率和政府财政补贴,带动中国贸易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

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积极正确的利用中国的外汇储备,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4、保障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畅通

为此,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中国金融市场,完善中国信贷传导的有效机制;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加强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经济基础;还要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媒介作用。

结语

观当今世界,货币政策的科学制定已成为发展国家经济、繁荣金融市场开创对外贸易的良好局面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及时认识到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进出口事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科学的指定合适的货币政策,才能在今后越来越复杂的国际贸易中保证外贸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转型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2】牛娟娟.2014年货币政策:

总体稳健,局部灵活[N].金融时报,2014.

【3】杨怀保.中国货币政策对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

湘潭大学,2010.

【4】邹璐.中国货币政策对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5】孙天宏.稳健货币政策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对策[J].广州:

广东易发网采编中心,2014.

【6】谢苗.探析货币政策微调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J].国际商贸,2012:

210—211.

【7】陈旭.货币政策调整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218—219.

【8】高玺明.中国货币政策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

【9】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J].北京: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

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