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智能汽车专题练.docx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智能汽车专题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智能汽车专题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智能汽车专题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智能汽车专题练
智能汽车专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近年来,“智能汽车”一直是极其热门却又停留在试验阶段的话题。
而此次《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发布,让消费者感到,智能汽车真的要来了。
业内人士指出,区别于传统汽车产业,智能汽车具备明显的本地属性,其发展路径与本国的产业特色有关,并受到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智能汽车正加速驶来》,2020年3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业界普遍认为,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动辄以十亿美元起步、其实现周期长达10年甚至更久,加之术业有专攻,“注定”自动驾驶汽车不是单个玩家可以轻松玩转的。
传统车企在汽车市场、整车制造、品牌影响力方面显然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但也需要科技力量来参与这场创新变革。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把汽车这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为一个以机械为载体的电气产品、电子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成由软件定义的机械电子产品。
重新定义的未来汽车正在重塑未来出行。
其中智能网联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互联网企业有极强的技术能力,车企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是赢得这场汽车革命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对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大规模量产,需要整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精细化制造及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必须借助车企的能力和平台来实现,最终也是通过实车走向用户。
在车企和科技企业大量投入的同时,想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从实验室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从201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16个国家级的智能网联测试区,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提供便利,深圳、北京等城市也开放了部分道路用于自动驾驶路试。
即便如此,与自动驾驶完成商业化落地需要的110亿英里(约177亿公里)的测试里程相比,我国目前的测试能力依然远远不足。
而且自动驾驶汽车是跨界融合的产物,结合了传统汽车、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交通、能源等的前沿技术,对涉及其他领域的核心技术、测试标准、测试方法等方面的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智能汽车进入国家顶层发展规划自动驾驶落地需多方合力》,2020年3月12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智能驾驶领域也的确面临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痛点。
芯片如同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负责将数据转化成知识,其效率直接决定了决策的好坏。
“按照我们的统计,自动驾驶每往上走一级,芯片算力就要翻一个数量级。
而且,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行业内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
”地平线公司创始人余凯认为,技术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实现更低单位成本下更高的算力,让算法和芯片架构尽可能契合,才能让车辆更“聪明”。
除了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高精地图等软硬件协同发力,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正在运用强化学习、模仿、生物学等手段,将人的社会阅历知识化,赋予车辆一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基础的探索阶段。
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光有技术还不够。
专家认为,想达到这个目标,起码要同时满足5个条件——技术成熟、社会基础完善、法律法规同步、成本下降、社会接受度良好。
显然,每个条件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智能驾驶“开”到哪儿了》,2020年6月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智能汽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汽车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它采用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
B.与传统汽车产业不同,智能汽车本地属性明显,其发展路径与本国的产业特色有关,受多种因素影响。
C.智能汽车是跨界融合的产物,其中融合了多种前沿技术,因此,对诸多方面的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
D.智能汽车有两个发动机,其中数字发动机是芯片,芯片的算力直接决定了车辆的质量和“聪明”程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2025年我国将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B.汽车本是典型的机械产品,但“新四化”正在将其转换为一个以机械为载体的电气产品、电子产品、移动智能终端,一个用软件操作的机械电子产品。
C.自2017年始,我国已建立了16个国家级的智能网联测试区,一些城市也开放了部分道路用于自动驾驶路试,但测试能力依然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D.虽然近年来“智能汽车”一直是极其热门的话题,但它目前仍然处在试验阶段;要想真正实现智能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如何推进智能汽车尽快实现市场化应用?
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说明。
(6分)
【分析】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
(1)D.“智能汽车有两个发动机,其中数字发动机是芯片”不正确。
材料三为“芯片如同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这只是一种比喻说法。
(2)B.“用软件操作的机械电子产品”不正确,材料二为“由软件定义的机械电子产品”。
(3)如何推进智能汽车尽快实现市场化应用可以结合“智能汽车进入国家顶层发展规划 自动驾驶落地需多方合力”“对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大规模量产,需要整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精细化制造及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必须借助车企的能力和平台来实现,最终也是通过实车走向用户”“从201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16个国家级的智能网联测试区,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提供便利,深圳、北京等城市也开放了部分道路用于自动驾驶路试”概括得出。
答案:
(1)D
(2)B
(3)①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②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精细化制造及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③政府大力支持,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提供便利。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对自动驾驶智能车的界定,是指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的安全、高效,节能、舒适的汽车,它融合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并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空间之间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不仅能替代驾驶员的操作,而且能给乘客提供更优质体验与增值服务,进而构建智能生活空间。
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智能车必须能感知“周围发生了什么”,必须清楚“它在哪儿”,必须知道“它应该去哪儿”。
因此,要让智能车变为现实,需要有GPS定位系统、导航信息数据库、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实时道路信息,有车辆防碰系统,有紧急报警系统以及无线通讯系统等。
目前,全球公认的针对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技术区分为10~15共6个等级。
由此,自动驾驶智能车也可梳理为6个级别,见表1所列。
表1自动驾驶智能车分级表
等级
自动程度
人工智能
人类
驾驶员
驾驶操作
环境
监测
支援
系统
作用域
基于电子控制单元辅助驾驶
L0
无自动化
提供示瞥式或需干预的辅助信息
全程操控
驾驶员
驾驶员
驾驶员
无
L1
辅助驾驶
DA
依据环境感知信息对转向或加速减速中的一项操作进行闭环控制
大部分操控
驾驶员/人工智能
驾驶员
驾驶员
部分
部分自动化
PA
依据环境感知信息执行转向或加速减速中的多项操作
部分操控
人工智能
驾驶员
驾驶员
部分
基于车载计算平台自动驾驶
L3
条件自动化
CA
自动驾驶系统完成绝大部分驾驶操作
系统请求后干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驾驶员
部分
L4
高度自动化
HA
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
限定条件下干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部分
L5
完全自动化
FA
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环境下驾驶操作
无需干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全程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了业内百余名专家,对智能网联客车发展做出了规划,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2019年开始普及L2级别自动驾驶,2020年是L3级别自动驾驶量产元年,目前已有一些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探索L4级別自动驾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精密仪器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真实驾驶环境的复杂性,自动驾驶仍然面临着诸如小目标难识别、被遮掩目标难检测、高动态目标难预判等问题。
2016年1月,我国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的追尾事故,是国内首例自动驾驶事故。
2018年3月18日,全球首例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事故发生于美国凤凰城。
近几年,特斯拉智能车先后数次被网络安全公司以“远程无物理接触”的方式侵入。
这些事例说明,即便技术上能实现突破,在“安全第一”的要求下,自动驾驶还需进行大量公共道路测试。
只有在开放道路不断测试中,才能为算法的改进与评估提供数据来源,而道路测试又是自动驾驶智能车研发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
综合来看,无人驾驶L5级别汽车大规模上路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取材于王辉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5G技术具有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大特性。
2019年被称为“中国5G元年”,随着第一波浪潮的兴起,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行业将受到极大的推动,而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将是无人驾驶。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自主感知,依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另一种则是车路协同,通过网络通信手段使车和车、车和路这些要素之间进行通信连接,过去我们认为两条线是走不到一起的,现在我们认为未来大范围自动驾驶得靠车联网,小范围靠感知,局部的感知就靠自主。
可以说,非5G网络环境下的无人驾驶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依靠的最核心技术是高精地图。
高精度地图通过对周围静态的环境进行精确描述,来延伸传感器的感知范围,以更为精细的尺度帮助汽车了解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状况、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等定位决策问题。
高精地图可以提供一幅雷达和视觉探测距离之外的特定物体(移动的行人和车)信息,以及红绿灯、限速要求信息,基于此信息进行避障规划(包括车车博弈,车人博弈等),基本可确保无人车在开放道路上的安全问题,不会发生任何形式的主动碰撞以及交通违章等。
这部分内容的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超高速带宽。
未来车联网会把无人驾驶汽车与广泛的道路系统、其它汽车、基础设施联系起来,以形成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
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将经历4个研发阶段:
第一是信息交互,道路能在智能车还未到达路口前就告知前方的相关路面情况;第二是感知、预测与决策协同,能帮助智能车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做出决策;第三是控制协同,形成智能道路与智能车的协同决策;第四是先进的车路协同系统继续向纵深探索发展。
车联网时代,车路协同技术一般是云端决策或者云端辅助决策,这对网络时延要求较高,部分场景下要求达到ms级。
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
相对4G网络,5G传输速率提升100倍,峰值传输速率达到I0Ghit/s,端到端时延达到ms级。
打个比方,下载一部1G容量的电影通过4G网络需要至少30秒,通过5G网络只需要0.8秒。
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3-0.5秒,而无人驾驶智能车在5G场景下的反应速度不超过1毫秒,这将是无人驾驶智能车最终取代人类驾驶的基础之一。
(取材于《人民交通》2019年第11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中国的民事主体有自然人和法人。
只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才能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无人驾驶汽车不能自然地成为责任主体,有两种民事责任主体可以承担责任:
汽车的制造商和车主。
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以及法律责任如何分配?
这与是否可以上市无人驾驶汽车或无人驾驶汽车上市后的前景有关。
“交通违法行为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主体。
无人驾驶系统规划行驶路线、速度等事宜。
乘车人在行驶过程中没有进行操作,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是按照车辆出厂前输入的大数据和程序进行的,除了目的地,车辆行驶并未体现乘车人的意志。
无人驾驶汽车易受外界干扰,事故中乘车人的行为和造成的损害也并无因果关系。
因此,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是难以确定的。
无人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会产生速度、路线、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数据。
数据应当由乘车人所有,生产商对该数据的使用要经过乘车人同意。
虽然法律对隐私权有规定,但上述数据是否属于隐私存在争议,法律对行车数据的保护就存在漏洞。
当互联网被黑客攻击,个人和社会利益会被重创。
因此,保障车辆运行中的网络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无人驾驶汽车虽有自动性,但技术不是完美的。
刑法领城中,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基础是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
主体方面,无人驾驶汽车是规划路线等事项的主体。
主观方面,面对突发事件时,无人驾驶汽车按既定程序处理。
乘车人并没有故意或过失。
客观方面,乘车人未实施危害行为。
综上,乘年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由谁承担交通肇事罪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折射出无人驾驶真正走向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还需在热潮之中“冷静下来”。
我们强调技术进步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一味赞美,也不是为所欲为。
事实上,身处于一个智能化时代,发展技术最可贵的品质应当是“审慎”,这种审慎要求技术保持谦抑性格,在服务能力上不断优化提升,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中始终保持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具体到让谁在法律和道德上承担结果是容易的、能操作的,难的是人类发明的技术如何嵌入人类生活的伦理。
(取材于刘浩、王紫阳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智能车需具备对路况
推理与决策能力,并且能够选择安全的行驶线路。
B.现行自动驾驶技术在驾驶环境中,仅对于小目标和被遮掩目标无法作出准确判断。
C.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操作、环境监控和支援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
D.自动驾驶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接影响了无人驾驶L5级别汽车研制时间的推迟。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高精度地图特点的一项是()
A.信息量大。
B.可进行避障规划。
C.尺度精细。
D.需使用5G技术。
3.材料中说“非5G网络环境下的无人驾驶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交通违法行为人”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主体。
B.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C.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均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D.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其定义将会发生变化。
5.中国发展无人驾驶,在未来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答案】1.A2.D
3.①无人驾驶最核心的技术是高精地图,而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超高速带宽。
5G技术具有连续广域覆盖、低时延的特性,能够对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提供必要的保障。
②无人驾驶需依靠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其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
5G技术传输速率高,且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能够实现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信息的实时互通。
4.C
5.①技术层面:
大力发展5G通信技术,为无人驾驶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②安全层面:
需进行大量公共道路测试,通过不断地测试,保证无人驾驶在功能上安全无事故;同时也要加强监管,营造安全的信息使用环境,保证无人驾驶的信息安全。
③法律层面:
在法律上继续展开深入研究,明确无人驾驶交通违章、交通事故的法律判定,改进、修订《道路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使之与无人驾驶的发展相匹配。
④技术与人的关系方面:
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应保持“审慎”、谦抑,保持对生命的敬畏,较好地嵌入人类生活伦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自动驾驶智能车需具备对路况的推理与决策能力,并且能够选择安全的行驶线路”理解正确,由材料一“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智能车必须能感知‘周围发生了什么’,必须清楚‘它在哪儿’,必须知道‘它应该去哪儿’。
”可知。
B项,“仅对于小目标和被遮掩目标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三节“但由于真实驾驶环境的复杂性,自动驾驶仍然面临着诸如小目标难识别、被遮掩目标难检测、高动态目标难预判等问题。
”可知,说法不全面,不仅对小目标,还有其他的问题。
C项,“驾驶操作、环境监控和支援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说法错误,由表格可知L3在“自动驾驶系统完成绝大部分驾驶操作”。
D项,“直接影响了无人驾驶L5级别汽车研制时间的推迟”,“直接”理解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节“这些事例说明,即便技术上能实现突破,在“安全第一”的要求下,自动驾驶还需进行大量公共道路测试……而道路测试又是自动驾驶智能车研发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
”可知,原文只是说关节点、难点,并不是说直接影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D项,“需使用5G技术。
”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节“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自主感知,依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另一种则是车路协同,通过网络通信手段使车和车、车和路这些要素之间进行通信连接”可知,并非所有的自动驾驶都需要需使用5G技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本题主要要求理解“非5G网络环境下的无人驾驶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首先找到该句话,在材料二第三节,因此理解二三段是重点:
由“无人驾驶依靠的最核心技术是高精地图……这部分内容的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超高速带宽。
”可得出第一点:
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需要5G技术,因为其具有连续广域覆盖、低时延的特性,能够保障通讯时延和高精地图的时时更新;由材料二第四节“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
相对4G网络,5G传输速率提升100倍,峰值传输速率达到I0Ghit/s,端到端时延达到ms级……而无人驾驶智能车在5G场景下的反应速度不超过1毫秒,这将是无人驾驶智能车最终取代人类驾驶的基础之一。
”可以得出第二点:
无人驾驶需依靠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其信息的实时互通需要超高速传输和超高的可靠性、超低的时延。
5G技术传输速率高,且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能够实现无人车全局路径规划信息的实时互通。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均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理解错误,由材料三第二节“‘交通违法行为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主体……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是按照车辆出厂前输入的大数据和程序进行的,除了目的地,车辆行驶并未体现乘车人的意志”可知,主观上并未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需要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出要点:
三则材料是从不同的角度谈无人驾驶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材料一着重谈5G通信技术,因此学生可以概括和5G相关的内容即可;材料二重点谈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因此可以从保障安全的措施方面来概括,例如通过不断地测试,加强监管等;材料三重点谈法律的问题,可以从完善法律的层面来概括,比如改进、修订《道路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最后可以谈谈自己对无人驾驶的态度,比如,我们应该冷静、谦逊等。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