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22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03单元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01课时教学设计Word版

《延伸阅读——走近巴金》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巴金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情况。

2.能力目标

借助《家》走近巴金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性情,把握他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二、教学要点

借助《家》走近巴金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性情,把握他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借助《家》走近巴金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性情,把握他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名言导入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

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

自己想什麽就讲什麽;自己怎麽想就怎麽说这就是说真话。

——巴金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巴金

巴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记录巴金的名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本课

 

人生经历

1.展示巴金青年、中年、老年的图像。

2.介绍巴金其人

人生概况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

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爱情婚姻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

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

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

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一桌宴席。

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

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

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人物逸事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

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

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

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

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

“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

”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

“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

”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

“钱,就是用来买书的。

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

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

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

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

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

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欣赏图片。

结合手中材料和投影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了解巴金的婚姻爱情

 

培养学生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走近巴金的人生。

 

为下面解读文本打下基础

 

巴金之《家》

 

1.了解《家》的创作背景

巴金说:

“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

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

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

“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李尧枚在信上说:

“《春梦》(即以后的小说《家》),我很赞成;并且以我们家的人为主人翁,尤其赞成。

实在的,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

我自从得到《新青年》书报,读过以后,我就想写一部书来,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

现在你想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

”他还鼓励巴金不要怕,说:

“《块肉余生》(即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过于害怕就写不出来了。

而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然而可惜的是,才写到第六章时,接到家里来电,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服毒自杀了。

巴金悲痛欲绝:

“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到。

”“没有挽救他,我感到终生的遗憾。

我只有责备自己。

”李尧枚的死,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

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

他拿起笔写了小说的第七章《旧事重提》。

《家》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时,巴金写了序《呈献给一个人》,这“一个人”正是他的大哥李尧枚。

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

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

“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

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

“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

”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

《春》和《秋》。

2.了解《家》故事梗概

高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封建大家族,当家掌权的是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有四个儿子,长子辞官后,终日卧病在床。

其它三房为了己身的利益,明争暗斗。

身为长房长孙的觉新,在老太爷的作主下,被迫放弃和表妹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用抓阄决定,娶了素不相识的瑞珏。

在此同时,梅芬亦远嫁宜宾。

父亲过世,按祖上规矩,传长不传幼,觉新遂一肩挑起承继家业的重担,不料却招来各房的嫉妒,一些有形无形的箭齐射向他。

为了维护高家的形象和家族的团结,觉新总是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看在个性冲动的三弟觉慧眼里,很不以为然,生气大哥太过懦弱,觉新有口难言。

匆匆两年,有了儿子海臣的觉新,和妻子瑞珏从毫无感情基础的夫妻到体认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彼此相互扶持,互敬互重。

不料平静的日子却被梅芬的再度出现而打乱了。

原来梅芬当年是去冲喜的,不久丈夫就因病过世。

钱姨妈见女儿日子过不下去,遂和对方解除婚约,一家人又搬回成都。

昔日风风光光地离开,如今却灰头土脸地回来,好面子的钱姨妈,不跟亲戚来往,梅芬却意外和觉新重逢。

梅芬的不幸,使觉新自责甚深,禁不住思念的痛苦,瞒着瑞珏,前往探视。

觉新愧对瑞珏,又放不下梅芬,内心煎熬不已,终于压抑不住地向两个弟弟倾吐。

觉民和觉慧除了给予觉新安慰外,基于过去和梅表姐的情谊,主动替觉新守住这个秘密。

觉民和觉慧亦心有所属,但大哥觉新和梅表姐的例子,却让他们有所警惕。

觉民和张姑妈的女儿琴,彼此互有好感,低调地交往着。

觉慧和丫头鸣凤,从小一起长大,渐生情愫,背地里偷偷来往。

然身份和阶级的差异,使鸣凤对未来很悲观。

觉慧教鸣凤读书识字,经常给与打气,承诺有朝一日,等他有本事能够自立了,要把鸣凤娶进门。

觉慧的梦很快就破碎了。

冯老爷看上鸣凤,老太爷为了还老朋友一个人情,答应让鸣凤给冯老爷做小。

鸣凤伤心欲绝,想求助于觉慧,又怕拖累觉慧,几番挣扎,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就在被送出去的前一晚,投湖自尽,以身殉情。

鸣凤的死,让觉慧看透这个虚伪腐败的大家庭,他想离开,却在觉新的劝说下留了下来。

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尚未走出鸣凤自杀身亡的阴影,梅芬的病逝,又接踵而来,高家兄弟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尤其是觉新,痛苦自责不已,他知道欠梅芬的只有下辈子还了。

冯老爷想把侄孙女许给觉民,老太爷一口答应。

觉民自知反抗无效,离家出走。

这一来,激怒了老太爷,命觉新把人找回来,婚事如期举行。

觉新求助觉慧,觉慧坚持不肯说出觉民的去处,还把觉新臭骂一顿。

夹在祖父和手足之间,觉新里外不是人,备受煎熬。

瑞珏心疼觉新,却爱莫能助。

五叔把五婶的首饰骗去当卖,在外面养起小公馆,还欠下一大笔债。

东窗事发,老太爷气坏了,一病不起。

自知不久于人世,终于松口,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婚事暂时不提。

觉慧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觉民。

两兄弟赶回公馆时,老太爷正好咽下最后一口气。

老太爷走了,所代表的专制威权也分崩离析。

各房的矛盾浮上台面,争夺家产,无所不用其极,丑态百出。

更借口替老太爷避开“血光之灾”,逼觉新把瑞珏送到城外待产。

觉新力争无效,只好照办,没想到却硬生生地让瑞珏在难产中丧命。

封建的陋习夺去了觉新挚爱的两个女人,他终于清醒过来,不再扮演封建家庭的忠臣。

他想逃离这一切,可他不能走,只有他留下来,觉慧才能顺利离开。

只有他暗地里资助,觉慧才能无后顾之忧地继续学业。

觉慧动容,担心觉新日后的处境。

觉新不以为意,心想家里是需要一个叛徒,他做不了的事,就让觉慧去完成吧!

天蒙蒙亮,觉慧带着觉新的祝福,离开他曾经生活了十八年,让他又爱又恨的“家”。

遥望码头上送行的大哥,依稀言犹在耳:

“三弟,你一定要努力,帮大哥争一口气!

由一名学生读原文,其他学生看参考译文。

 

学生对照投影的问题,在文中圈出相应的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既可以用文中的原句答题,也可以用译文答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答题。

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把握人物的生死观。

 

借助问题的指引快速把握文意,理解司马迁独特的生死观。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感悟形象

1.出示电影《家》中的剧照。

并介绍觉新、觉民、觉慧、梅、鸣凤、瑞珏、琴等几个人物特点。

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觉民:

是一位进步思想的新青年,如他在《家》中的地位一样,是介于觉民与觉慧之间,他不希望自己像大哥觉新那样委曲求全,附和着长辈们,他又没有觉慧那般激烈冒进。

为人比较低调,不会与封建家长起正面冲突,他的叛逆行为体现在追求婚姻自由上,当他与琴的爱情收到了封建家长的威胁是,毅然逃婚,最终斗争取得胜利。

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瑞珏作为高觉新的妻子,是一位深受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熏陶的贤妻良母,她始终以丈夫和家庭为中心,能书善画,温柔善良。

作为高家的长孙长媳,处处与人为善,在高家,有着良好的口碑,她相夫教子,她所认为的爱情是能令人感到幸福的,婚姻则是幸福的归宿,然而瑞钰却为了所谓的爱情和婚姻丧失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和从未见面的觉新结婚,他们婚姻是觉新的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定下的。

为了使觉新开心,她精心为丈夫挑选着梅花,哪怕她已经知道丈夫喜欢梅芬的事情,却为了觉新,在屋子里插满梅花。

当她亲眼看见丈夫与梅在一起谈笑哭泣,小姑子们也站在一旁讥笑着,她没有说任何的话,将儿子海臣送到觉新跟前,让觉新牵着,她自己走到梅的身边,扶着梅转过假山,宽容大度地化解了觉新与梅的尴尬局面。

在瑞珏身上具备着女性宽容、体贴、大方的美德。

她没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始终屈服在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下,可却不能给她带来平静幸福的生活,反而将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陈姨太以“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促使瑞珏搬到城外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去生产,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只能无奈地接受,瑞珏将强加给她的灾难当作自己的命不好,默默留着眼泪接受这种荒唐的安排,最终,导致了难产的结局,就连丈夫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鸣凤,是故事中第一个惨死的年轻的丫环。

作者对于她的不幸命运的描写,集中地暴露了封建压迫的残酷。

鸣凤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

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最后投湖而死。

梅:

温顺善良,知书达理。

作为觉新青梅竹马的表亲,本来他们应该是很好的一对,但是因为他们母亲在牌桌上的不和,硬是儿戏地拆散了他们。

而对于这样的拆散,梅并没有去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当然,觉新也没有抗争),任由蛮横的家长来决定,最终在郁郁中死去。

2.塑造形象的技巧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作品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勇敢)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中的自比(觉慧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的寂寞),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如第三十六章写三兄弟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的不同反应,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现得多么明晰。

(2)、不神化所热爱,所歌颂的人物,不简化所憎恶,所鞭挞的人物,巴金虽然从不掩饰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爱憎,但在具体描写中却能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即使对他倾心歌颂的觉慧,在突出他的反抗精神和斗争决心的同时,也没有回避他思想的幼稚,心情的矛看等弱点,主要表现在他和鸣凤的关系,但也不掩饰他灵魂深处的软弱和不足,通过批判和自省,使他经受锻炼,由软弱变得刚强,从“幼稚”走向成熟。

着墨不多的克安、克定,既写了他们的鲜廉寡耻,也写了他们能吟诗作文的才华。

(3)、借助于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a.浓郁抒情色彩的长篇独白,(第二十六章,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独白,字字含泪、句句带情。

b.人物之间倾诉衷肠的大段对话,(第二十四章杨对珏带泪啼血的诉说。

c.梦境、幻想等潜意识展露(第二十六鸣凤死后觉慧做的梦)

d.动作、神态等细微变化。

(第十章觉慧在园中故意对鸣凤说要她嫁出去,鸣凤的惊恐、失望、伤心,通过眼睛的变化表现出来。

 

欣赏图片。

学生自由朗读手中的材料,结合自己对《家》的了解,把握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塑造的技巧。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把握塑造人物的技巧

 

小结本课

阅读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家》是作家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在小说中我们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作者以情动人,语言行云流水,在整体上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渗透读者的心。

课后继续阅读《家》。

倾听教师的总结语,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为下节课的写作做储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