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003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docx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科目:

中国文学史

作业:

《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姓名:

周全鹏

学号:

22

教师:

李老师

《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

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一、在叙事描写上

《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作者不但善于运用环境气氛来渲染、烘托人物,还出现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如《荆轲刺秦王》中樊於期的“偏袒扼腕”,易水诀别时的“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以及击筑和歌场面等。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邹忌的描写,作者抓住邹忌“窥镜”,与其妻妾、客人的对话以及“暮寝而思之”等一系列动作、心理变化,反映邹忌善于在那虚假赞美声中进行调查研究,反复思考,并保持清醒头脑的心理活动。

《触龙说赵太后》中,作者又用精巧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变化。

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

《战国策》不但故事性强,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善于夸张渲染,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衬托。

正是这样,才把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宣扬政治主张,或尔虞我诈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

总之,《左传》的叙事是详细、完整的,《战国策》的叙事是讲究技巧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生动的,反映出先秦历史散文的文学色彩越来越浓。

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从简单的言行叙述到追求个性鲜明

《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注重言行的叙述,而《战国策》中人物栩栩如生,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越来越趋于文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来表现烛之武爱国和能言善辩。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不仅懂军事,而且懂政治。

作者通过他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对话表现政治远见,又通过行动来体现他的果断、沉着、冷静和细心。

如“不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矣”等语句。

与《左传》相比,《战国策》在人物刻画上更淋漓尽致。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这是一段很精彩的人物风貌描写。

它既十分细腻、逼真描写了邹忌的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神态,又入微地刻画了邹忌当时内心的十分复杂。

他辗转反侧,反复推敲着妻、妾、客人的话语,联系这些人谈话时神情。

像这样出色的人物形象描写的文字,《战国策》中是不少见的。

如《荆轲刺秦王》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对于起程问题,荆轲留待客是他胸有成竹,而太子丹无故猜疑,反映丹的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十二岁就杀过人而别人不敢正眼看的秦武阳在秦廷“色变振恐”,而荆轲顾笑而巧妙作答,反衬荆轲的镇定自若。

荆轲行刺时穷追秦王,“知事不就”时又笑又骂,表示蔑视,而秦王则“惊”而“绝袖”,紧张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被追得“还柱而走”,秦“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反映了荆轲的勇敢无畏和视死如归英雄本色。

由此可见,《战国策》中对人物形象不是作简单的勾勒,而是从多方面细致、生动地描述,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语言表达从简练、含蓄到夸张渲染、洗练、流畅

《左传》的叙述语言显得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如《曹刿论战》逼真地表现出所要反映的人物的声情意态。

如“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这些语言和动作,精彩地塑造了一个胸有成竹,沉着心细的指挥官形象。

一个规模壮大的战争场面,作者只用近三十字表述,让人读时要联想和想象当时情景,真可谓简练、含蓄。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伯的一段文字,更是简练生动。

烛之武与秦伯一见面就开口说: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救郑之事撇过一边不谈,却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然后以“亡郑以陪邻”,用晋人“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史实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又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揭露晋的贪得无厌。

烛之武这位善辞令,善攻心者,他深知在特定情况下言利不如陈害,因此说利只用一层,说害却用三层,层层逼进,使秦伯认清利弊得失,从而以“秦伯说”改变局势。

可见,《左传》中外交辞令应付得体,委婉尽致。

《战国策》的文辞优美、潇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清人余诚评论《触龙说赵太后》说:

“字字机警,笔笔针锋,目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

真是异样出色。

……”可知《战国策》的语言风格精辟而犀利。

这来源于语言的表现技巧。

(一)、运用大量的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组排比句,表现了邹忌的观察精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现实。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这片段,通过两个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对比,突出人物各自特征,又用三子来衬托,表现唐雎的大智大勇,揭示了秦王的既凶狠又虚伪的特点。

对比和衬托修辞在此运用,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

如《齐策·赵太后问齐使》的民本主义思想,是通过赵太后的一连串发问体现出来的;赵太后接待齐王使臣的聘问,但未拆开书信,便迫不及待地一连三问: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针对使者问的先后顺序的责难,赵太后又作了有理有据的解释: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最后反问: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乎。

”文章从开头到篇末,都用连珠炮一般的发问来说明。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更体现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的特点。

《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三)、善于运用大量比喻、寓言故事、典故来说明事理,使抽象事物变得形象鲜明、生动、幽默、富于文学情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作者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若邹忌单刀直入地指出齐威王受蒙蔽,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齐威王是不会接受这个谏的,甚至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作者设计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讲述道理。

邹忌以家庭琐事来作比,使齐威王自感受蒙蔽之深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这种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语言幽默,论据确凿。

还有《战国策》中,那些谋臣策士们在陈述政治利害得失之时,往往不忘引用典故,规劝对方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排出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来威胁秦王,使秦王嚣张的气焰受挫。

至于寓言故事的运用,《赵策·魏魁见建信君》中较突出。

先秦历史散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文学性都是在不断加强、丰富和深化的。

《战国策》

《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

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

策士应运而生,《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

《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一、在写作辞令上

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

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

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

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

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

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二、在描写人物形象上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

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

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

“斶前!

”斶亦呼:

“王前!

”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

《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

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

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

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

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

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

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

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

三、在叙事描写上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

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

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

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

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

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

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

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三、从文学艺术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

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注:

蒋寅《左传》与《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中认为:

在陈说方式上,《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夺人;在陈说内容上,《左传》持之有故,信而可证,《战国策》则杜撰寓言,间鄙俚;在陈说态度上,《左传》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国策》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在辞令风格上,《左传》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国策》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而与其同名论文的作家张宏生则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上有文和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和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