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972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docx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李承桧

2013-05-0310:

19:

07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7期

  

  摘要:

由于历史及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利用粗放的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

以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定位的三种类型,并从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优化布局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盘龙镇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布局缺少整体上的规划指导控制,为便于农业生产、生活,其建设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中,自然村落普遍形成了“满天星”式的散落布局现象,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当前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且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引导农村科学用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的盘龙镇为例,在GIS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荣昌县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荣昌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探讨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对重庆市乃至其他丘陵地区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研究区概况

  盘龙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县西北部,介于东经105°19'00~105°26'01北纬29°27'05~29°35'43之间。

东与仁义镇、观胜镇为邻,南与龙集镇、四川省隆昌县周兴镇相连,西与四川省隆昌县界石镇、荣昌县远觉镇为界,北与清流镇、吴家镇接壤。

有广盘公路、盘周公路、盘仁公路、盘远路、盘吴路等横贯境内,交通条件优越。

距荣昌县城34km,距桑家坡高速公路出口23km。

全镇总面积1799.56hm2,现辖4个社区,12个村庄。

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7.7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0.42万人,农业人口7.36万人。

境内夏布、生姜、花生、西瓜、樱花谷鸭、不锈钢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是一个集农、工、贸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重镇。

  2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2.1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人均水平高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652.87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350.71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1.72%。

就人均用地来看,全镇2009年农村人口为7.36万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83.52m2人,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内规定的最高一级Ⅴ级的120.1~150m2人的标准。

从不同区域的对比来看,全镇人均水平分别高于荣昌县和重庆市3.84m2人和31.21m2人(见表1)。

  表1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对比(2009)

  2.2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空间分布不均衡

  以村为基本研究单位,运用Mapgis软件从二调的数据库中得到各行政村的土地总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图斑个数、以及各行政村的最大及最小农村居民点图斑,据此求出居民点平均占地规模和图斑密度(见表2)。

  研究的16个行政村中,农村居民点总规模为1350.71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4%,居民点个数达到3977个,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

2009年,镇域内各行政村之间最大农村居民点与最小农村居民点之间规模相差4.36hm2,居民点个数最多为515个,最少为19个,相差496个,同时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平均面积及密度差异也较为明显,由此可看出,镇域内居民点空间分布不均衡。

  表2盘龙镇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2009年)

  表3盘龙镇道路缓冲半径内居民点用地规模统计

  表4盘龙镇住户拥有住房类型构成及质量结构

  2.3农村居民点布局对交通依赖程度大

  提取现状的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通过Mapgis软件对所有主要交通线路分别做间距为500m、700m、1000m和1500m的缓冲区,然后将缓冲区与现状农村居民点布局叠加,统计出不同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见表3)。

  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得,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受道路的影响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逐渐稀疏。

当缓冲区半径小于500m时,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集,占整个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的58.59%;当缓冲区半径在500~700m、700~1000m、1000~1500m之间时,比例均低于20%,且逐渐减少;当缓冲区半径大于1500m时,比例仅占2.11%。

  2.4农村住宅建筑质量落后、空置现象严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建筑水平来看,盘龙镇农村住房类型主要为平房,住房结构以砖混和砖木为主(见表4),这些住宅大多建筑时间较远,建筑质量较差、结构老化,使用价值不高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从户均拥有的住房数量水平来看,存在着2.3%的农户拥有两处及以上的住宅。

同时,在7.36万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从业劳动力达到3.68万,占总人口的49.95%,存在着严重的住房空置现象。

  3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研究

  3.1宏观分类定位

  依据镇域内各行政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现有人口规模、人口发展趋势、资源、地理区位、政策导向、现状居民点状况以及基础设施等发展潜力,对盘龙镇的16个行政村做出宏观上的发展定位,主要分为三类:

①发展型村。

镇域内拥有较好的交通条件、资源和区位,并且现状具有相对较大的规模与一定的基础设施的,可以引导周围条件较差的农村居民点逐渐向其集中。

对于这种性质的行政村,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和扶持力度。

②控制型村。

对于镇域内现状规模较大、人地矛盾突出、发展较为饱和、发展潜力有限的行政村,或者因政策、环境等因素不适宜继续发展壮大的,可以控制其发展规模,或者通过土地整理实行内部挖潜。

③迁并型村。

对于镇域内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或发展条件的限制,地理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布局零散且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可以逐步引导其向周边发展型村迁移合并。

  通过对镇域内各行政村居民点现状用地情况分析,并结合盘龙镇的城乡规划、交通、资源以及各村在镇域经济中的地位、发展状态、制约及发展因素,按照上述分类,确立了盘龙镇各行政村的发展定位体系(见表5)。

  表5盘龙镇农村居民点规划发展定位体系

  3.2微观优化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应该在符合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化趋势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各村庄进行优化。

受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限制,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既要考虑农户耕作半径的经济合理性,又要顾及小范围内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统筹安排。

本文基于镇域内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在宏观定位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模式:

构建中心村模式、产业引导模式、控制建设模式、城乡融合模式和迁移合并模式(见图1)。

  3.2.1构建中心村模式。

在考虑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选择发展潜力最大的村庄构建中心村。

盘龙镇确定以大成村、石田村为中心村,这两个村距离镇区的距离较小,现状条件较好,与镇域内的其他村交流方便,将成为镇区向全镇进行经济辐射的中转站。

在构建中心村时,考虑到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

在镇域范围内,应以中心村为核心,将周边布局零散、规模过小、功能缺乏的村落与中心村进行归并整理,优化小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

在村域内,居民点布局应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村域内居民点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度集中,同时考虑到农民的耕作半径设定不宜过大,所以在进行中心村建设时应就近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以切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操作。

同时,还应注重对于这种村的各种功能的完善,加强扶持力度以促进村落的发展、壮大,为发展型村。

  石田村位于盘龙镇的偏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全村总面积为500.93hm2,其中耕地366.91hm2,占总面积的73.24%。

农村居民点规模为88.91hm2,居民点个数为175个,占总面积的17.75%。

基于石田村的现状条件,适宜以石田村现有中心居民点为核心来构建中心村,适度扩大已有居民点规模。

对于村内现有的部分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居民点进行整理或复垦,以对村内布局进行全面优化。

规划后,居民点面积降至71.83hm2,居民点个数下降到50个,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规模为17.08hm2(见图2)。

  图1盘龙镇村庄空间布局体系

    图2石田村居民点分布情况对比图

  3.2.2产业引导模式。

某些区域由于地形条件恶劣、交通条件较差的原因,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且深入丘陵区,但是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林地、草地、矿产资源等,或者有着悠久的产业基础、条件,对于这种村庄,居民点规划时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适当加强其发展壮大,也为发展型村。

  在研究区域内,确定了长岭社区居民点布局的产业引导模式。

长岭社区位于镇域东南部,全村土地总面积为496.15hm2,其中耕地388.8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8.37%。

居民点规模为59.77hm2,居民点个数为154个。

该社区在镇域范围内地势较偏且距离中心镇区距离较远,居民点大多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

但是该社区种植生姜历史悠久,基于大量的耕地资源,目前该社区已建成万亩生姜基地,2011年还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因此,可以结合该社区生姜种植业,引进业主和资金,以产业优势引导居民点规划布局,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

规划后,居民点面积降至42.08hm2,居民点个数下降到36个。

  3.2.3控制建设模式。

对于发展潜力不足,现状的生活、生产和住宅条件基本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人地矛盾突出且公共设施等功能不足的村落,进行居民点规划布局时,应在完善其功能的基础上逐步限制其扩展规模,为控制型村。

规划中,确定了对于研究区域内的藕塘村、拱桥村、兴龙村、昌州村、三合村、白鹤村、合靖社区、龙王村、永陵村等9个村进行居民点布局的控制,这种类型的居民点,对于居民的吸引程度不大,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缩减。

  藕塘村位于镇域的西北部,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28.13hm。

,其中耕地520.78hm2,居民点规模为82.17hm2,居民点个数为242个。

该村居民点发展潜力不足,目前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村民的要求,但是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人口将逐渐缩减,直到最终消亡。

在对藕塘村的居民点进行规划时,重点是进行居民点规模控制、就地整治以实现内部挖潜,限制居民点的新建及扩建,适当允许改建、翻建。

通过适当完善基础设施、对外交通建设,增强与中心村或者集镇之间联系,以中心村或者集镇为依托来完善居民点功能。

规划后,居民点面积达到65.65hm2,居民点个数降至60个,新增耕地面积为16.52hm2。

  3.2.4城乡融合模式。

某些居民点距离城镇较近,与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受城镇化的辐射和影响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应有计划的逐步将这些区域纳入城镇范围,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市民过渡,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过渡。

在规划时应适当减少区域内居民点的布局指标,逐渐压减居民点规模,为迁并型村。

规划中确定了对镇域内的龙腾社区进行城乡发展的融合。

  盘龙镇规划城镇发展方向为在现有的镇区为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向镇域的东南方向扩张,此次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9.62hm2,规划中有部分现状居民点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

龙腾社区北接盘龙镇建制镇,与城镇之间相互作用大,受城镇化的辐射和影响强烈,规划中,部分区域转化为城镇用地。

规划前后,龙腾社区居民点规模减少2.69hm2,居民点个数由规划前的19个降至9个(见图3)。

   图3龙腾社区居民点布局情况对比图

  3.2.5迁移合并模式。

部分居民点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落后、布局分散且规模过小、发展潜力不够,在对此类居民点进行规划时,应逐步引导其向周围镇区或者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迁移,逐步缩小居民点用地规模,为迁并型村。

此次规划确定了对于镇域范围内的骑龙村、禾苗村、龙腾社区、大建社区等四个村进行迁移合并。

  骑龙村位于盘龙镇的北部,土地总面积为1063.93hm2,其中居民点规模为91.66hm2,居民点个数为443个,居民点分布零散且普遍规模较小,不利于生产、生活。

该村居民点交通条件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来源单一,发展基础不足且潜力不够。

在对这种村落进行居民点布局时,应考虑在村域内采取集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将分散的居民点迁移至周边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者镇街,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率。

规划后,居民点面积降至52.32hm2,新增耕地39.34hm2,居民点个数减少382个,规划后降至61个,将有效改善居民点分布零散的现状(见图4)。

   图4骑龙村居民点分布情况对比图

  4结论与总结

  

(1)从宏观层面上,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居民点布局应先进行发展型、控制型和迁并型三类定位;在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不同发展定位的相应居民点布局模式:

构建中心村模式、产业引导模式、控制建设模式、城乡融合模式和迁移合并模式。

  

(2)结合Mapgis软件,将居民点布局规划前后的对比直观的反映在图件上,弥补了在微观领域中居民点用地研究的不足。

  (3)本文的研究对于重庆市乃至其他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居民点规划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且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需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居民点布局。

  参考文献:

  [1]张凤荣,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

85-92.

  [3]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76-481.

  [4]谢炳庚、曾晓妹、李晓青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0);1700-1705.

  [5]杨立、郝晋珉、王绍磊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308-315.

  [6]刘晓清、毕如田、高艳,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22-826.

  作者简介:

李承桧(1990-),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