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760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docx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文档doc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1.

背景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政治压迫。

1.

时间:

19世纪初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

背景

2.

时间:

1857年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

3.

组成:

统治之下。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

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

3.

目的:

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5.

过程:

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4.

地区: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5.

领导人

6.

结果: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

直到壮烈牺牲。

(1)

北部地区:

玻利瓦尔;

7.意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反映了印

(2)

南部地区:

圣马丁。

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3)

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6.结果

成部分。

(1)

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成立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一、彼得一世改革

(2)

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1、背景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

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

(2)

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英勇斗争。

2、时间:

18世纪初

②有统一的指挥。

3、领导:

彼得一世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4、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5、内容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1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2)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

(2)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

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

发展(局限性)

(3)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第3课美国内战

(4)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报纸;

1.背景:

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

;南方

(5)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

英国工业革命后

6、成效: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一跃成

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的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1700-1721

年,俄国打

2.加剧原因: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

加剧了南北矛盾。

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并在这个过程中,

营建了新首

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

;

南方

都——圣彼得堡。

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

反对提高关税。

7、意义及局限性

3.矛盾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

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

北方

(1)

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为地外扩张准备

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

了条件(新首都:

圣彼得堡)。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

(2)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内战爆发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起因(借口)

1、原因:

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

16

任总统。

2、开始: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3.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地主利益。

2.爆发:

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

成立“南部同盟”。

1861

4、内容:

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1)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3.初期形势:

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华盛顿

(2)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

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

险被攻占。

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北方的胜利

5.意义及局限性

1.转折

(1)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

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推动俄国走上

奴隶宣言》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1)内容:

2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二.倒幕运动

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1.原因: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许多手工工场

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破产。

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农民、城市平民和下

(2)作用:

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入人心

调动了农民尤

2.爆发: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

发动了

其是黑人的积极性。

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倒幕运动。

2、内战结束:

3.结果: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避免了美

变,拥立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同年

倒幕派

国分裂。

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

3.林肯遇刺:

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

首都迁到东京。

(评价):

林肯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

三、明治维新

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

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

1.

背景

统。

(1).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4.南北战争性质及意义

(2).面临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机

(性质)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

2.

时间:

1868年

命,(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3.

目的:

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

4.

人物:

明治天皇

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

主要内容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1)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2)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

1.幕府统治:

19世纪中期,日本人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士道”精神。

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闭关

(3)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

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济。

2.民族危机:

1853年和1854

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

(4)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

日本港口,

化和生活方式。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

开放港口

6.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7.评价

内燃机的发明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

(1)意义: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

2、发明过程:

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义强国之列。

(2)1883年,德国工程师载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2)局限:

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

他强大起来后,很快走

(3)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5)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汽车制造业革命)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3、影响:

一、电的应用

(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引发一场变革。

1、背景:

(2)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

(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便利。

(2)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促进了工业的的蓬勃发展。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成就3)

2、时间:

1、重大成就: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3、特点:

2、产生过程: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19世纪80年代,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4.显著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5.应用过程: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的迅速

(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2.大众教育: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

问世,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1、重大成就:

二、城市化

 

4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三、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

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

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代表作有《物种起源》。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

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

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

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梵高:

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

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

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背景: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

 

战争。

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3.形成:

(1)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

英国、法国、俄国

4.根本目的:

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

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

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

区。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4.主要战役:

1916年“凡尔登战役”。

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发展:

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

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5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2.领导人:

列宁

3.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三、开辟新时代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

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具体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党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

次世界大战。

3.成效:

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4.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①召开: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

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

 

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纵。

②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内容

①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

开采

②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③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体系的确立:

《凡尔赛条约》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

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的“新秩序”。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的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3.《九国公约》的作用:

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

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从1926年

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局限: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完成的。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农业集体化: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四、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

 

削人的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渡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

甘地

3.过程: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

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

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

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

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意义: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背景:

一战惨败,土耳其被迫签订《色佛尔条约》;经济已濒临崩溃边

缘,民

族危亡迫在眉睫。

2.目的: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避免被进一步瓜分。

3.领导人:

凯末尔

4.过程: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