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747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5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docx

全自动电饭煲设计全自动电饭煲设计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化操作变成现实。

电饭煲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是人们煮米饭的主要工具,目前市场上的电饭煲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微电脑模糊控制技术的自动电饭煲;另一种是采用机械控制的普通电饭煲。

普通电饭煲外接本文介绍的控制器后,能够定时自动接通电源,让家中无人做饭的双职工下班一回家就能吃到喷香的米饭。

本文以SH69P42单片机为核心,通过热敏电阻把温度信号转变成电压信号,再经A/D转换把电压信号变成的数字信号,然后由CPU处理进而去控制继电器,达到对发热盘的温度控制工作。

本电饭煲采用波浪式起伏加热模式,通过微电脑控制,模拟人工炊煮。

轻轻按下六个按键,便能完成煮饭、快煮、煮粥、煲汤、保温五大烹调功能和一个预约功能,给消费者带来便捷的生活享受。

关键词:

SH69P42单片机;调功;传感器;吸水点;沸腾点;焖饭点引言电饭煲,又称作电锅、电饭锅。

是利用电能转变为内能的炊具,使用方便,清洁卫生,还具有对食品进行蒸、煮、炖、煨等多种操作功能。

其实电饭煲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我们懂得一点点物理便可以了解。

当饭煮好的时候,电饭煲内的水便会蒸发,由液态转为气态。

物体由液态转为气态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叫做“潜热”。

这时候,温度会一直停留在沸点。

直至水分蒸发后,饭煲里的温度便会再次上升。

电饭煲里面有温度计和电子零件,当它发现温度再次上升的话,便会自动停止煮饭。

电饭煲是一种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新型多功能烹饪器具。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饭煲也同其它家用电器一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手动到半自动、全自动以及到现在的智能化产品的过程。

但因为价格较高,所以它不能为普通家庭所接受。

做出一种价格低廉、体积又小、带语音功能的人性化的电饭煲是市场所需求的。

分析原理:

一、电饭煲的组成

(1)锅体:

分内锅、外锅。

内锅体用来盛装欲烹制的食物,常以铝合金、搪瓷或不锈钢制作,外锅体起安全保护和保温的作用。

(2)电热器件:

通常为金属管式,大多铸于铝制发热板里,发出的热由发热板均匀地加热内锅体底部。

一般电饭锅仅设一只底部电热元件。

为获得更加的烹制效果,有些高端产品上设2-4只电热元件,分别作为顶盖加热器,侧周加热器,功率可分为多档。

(3)控制装置:

包括控温和定时器,控温装置一般有限温器和恒温器两部分构成。

前者保证锅温不会超过某一定值(通常为1032),安装在发热板中心的空腔处;后者保证锅内食物煮熟后稳定在6080,安装在发热板下或其他适当位置。

定时器有发条式机械定时器和电控定时器8。

图3.1电饭煲结构示意图二、电饭煲的工作原理一、普通电饭煲的结构普通电饭煲主要由发热盘、限温器、保温开关、杠杆开关、限流电阻、指示灯、插座等组成。

1.发热盘:

这是一个内嵌电发热管的铝合金圆盘,内锅就放在发热盘上,取下内锅即可看到,这是电饭煲的主要发热元件。

2.限温器:

又叫磁钢,内部装有一个永久磁环,上有弹簧,可以按动,位置在发热盘的中央。

煮饭时,靠永久磁环的吸力吸住内锅的锅底。

当煮米饭时,锅底的温度不断升高,永久磁环的吸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当内锅里的水被蒸发掉,锅底的温度达到1032时,磁环的吸力小于其上的弹簧弹力,限温器被弹簧拉下,压动杠杆开关,切断电源与发热管之间的一条通路。

3、保温开关:

又称恒温器。

它由一个储能弹簧片、一对常闭触点(该触点一端接电源另一端接发热管)、一对常开触点(该触点一端接电源另一端接保温指示灯)、一个双金属片组成。

煮饭时,锅内温度升高,由于构成双金属片的两片金属的受热伸缩程度不同,结果使双金属片向上弯曲。

当温度达到80以上时,向上弯曲的双金属片可以推开保温开关的常开触点,从而切断发热管与电源的一条通路;当锅内温度下降到80以下时,双金属片逐渐冷却,弯曲度减少,逐渐回到原位置,常闭触点在弹性作用下闭合,使发热管通电发热,实现电饭煲的保温功能。

4、杠杆开关:

该开关完全是机械结构,有两对常开触点,其中一个触点接在电源与发热管之间;另一个触点接在电源与保温指示灯之间。

煮饭时,按下此开关,给发热管接通电源,饭好时,限温器弹下,压动杠杆开关,使该开关弹起,使发热管仅受保温开关控制。

5、限流电阻:

外观黑色,像2W的碳膜电阻,接在发热管与电源之间,起着保护发热管的作用。

限温器只有在内锅里的水完全烧干时才会自动断开,因此用电饭煲煮汤水较多的食物,发热管会长时间工作,容易造成过电流,这时限流电阻会先熔断,从而保护发热管。

限流电阻是保护发热管的关键元件,不能用导线代替。

二、SH69P42芯片内部资源与结构SH69P42是一种先进的COMS-4位单片机。

它具有以下标准特性:

3K双字节OTPROM空间,192个半字节RAM空间,其中系统寄存器为484,数据寄存器为1444;8位定时/计数器;8位A/D转换器;10位高速PWM信号输出;内建振荡器时钟电路;内建看门狗定时器;低电压复位功能且支持两种低功耗工作方式:

HALT和STOP,节约电能消耗。

功能框图如图1.1所示.图1.1SH69P42的功能框图SH69P42的工作电压4.5V到5V。

晶体振荡器可以选取内振荡器和外振荡器,内振荡器的晶振频率为4MHZ;外振荡器的晶振频率范围是40K-8MHZ。

图1.3采用SH69P42单片机的智能电饭煲原理框图由于SH69P42内部集成有8位的A/D转换器,且转换速度可达到100;有10位高速PWM输出驱动蜂鸣器工作,相对的外围电路就比较简洁,且稳定性也比校高。

另一大优点是价格比较低廉,一块SH69P42芯片才4块多钱任何一种产品,要充分的占领市场,首先,它的质量必须可靠;其次,它的价格要比同行偏低,且能让消费者接受。

因此,追求物美价廉不仅是消费者的理念,也是厂家追求的宗旨。

三、电饭煲的整体电路图电饭煲的整体框图如图1.3所示,整体硬件电路图如图1.4所示。

图1.4电饭煲的硬件原理图3.1电源模块采用5伏的稳压管二极管和三极管取得5伏的电源。

但三极存在温度飘移,稳定性较差一些。

但由于SH69P42的工作电压4.5V到5V,也能满足要求而成本又低。

原理图如图2.23.2显示模块本设计利用人的视觉暂留,采用了动态显示。

由于人的视觉暂留时间为0.1s,当扫描频率大于25赫兹,人眼就感觉不到闪烁。

利用人眼的这个特性,本设计采用了分时显示,在不同的时间段点亮不同的LED,没被点亮的LED就被熄灭。

点亮LED的周期为10毫秒,频率为100赫兹,远大于25赫兹,人眼就看不到闪烁。

在程序中,处于不同的状态下就向显示的RAM中置入不同值,不同的值通过查表得到相应显示代码,显示代码经单片机一个输出端口,送给芯片74LS164,经8次移位后,送给LED显示,电路图如图1.4所示。

点亮LED是在1ms的中断中进行的。

在软件中,显示是在1ms的中断中完成的,每产生一次中断,RAM寄存器就加1,当RAM等于10时,把RAM清零,重新计数。

然后在中断中,不断的去判断RAM的值,当RAM=2时,点亮LED1,同时关掉LED2和LED3;当RAM=3时,点亮LED2,同时关掉LED1和LED3;当RAM=3时,点亮LED3,同时关掉LED1和LED2;点亮的周期为10ms。

显示的流程图如图2.3所示。

动态显示的优缺点,能节约能源;节省保贵的CPUI/O口;缺点:

由于是分时显示,不同的时间段,点亮不同的LED,没被点亮的就被熄灭,因此LED不够明亮。

3.3键盘模块本设计的键盘是通过电阻分压,经A/D转换后由CPU来完成。

由于不同的电阻,分到不同的电压,而不同的电压经A/D转换后得到不同的AD值,CPU通过判断不同的AD值来判断每个按键。

相应的电路图如图1.4所示。

本设计中,共有六个功能按键,分别是快煮、煮饭、保温/取消、煮粥、煲汤和预约。

它们对应的电阻值、电压值和A/D范围值如下表2。

3.4避免按键误判断的措施为了防止由于电压的波动和干扰信号引起的按键误判断,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

a)、在选择按键电阻时,尽可能拉开两个按键的电压值。

在此设计中,两个按的电压差V=0.5V,相应的A/D转换值为19H。

b)、判断按键时,以相应按键电压的A/D转换值为中心值,再上下扩展19H,形成一个A/D值区间。

c)、采取按键消抖。

在程序中,按键采用20ms的延时去抖动。

在实践中发现,当临近的两个按键的键值相差大于8H时,再进行按键消抖,就能避免按键乱串现象,所以,采用以上三种措施,很好的消除了按键误判断现象。

3.5扫描键盘在程序中,扫描键盘是在1ms中断中进行,如果检测到有按键按下,设置相应的按键标志位为“1”,在主程序中,当检测到按键标志位是“1”时,就进行相应的按键处理。

扫描键盘的周期为10ms,频率为100Hz。

程序流程图如图2.3所示。

四、故障检测与保护4.1蜂鸣器蜂鸣器DI提示音,主要通过CPU的PWM产生4KHz的正弦方波,驱动蜂鸣器工作而产生。

当需要DI提示音时,CPU就打开其使能端,让蜂鸣器工作。

在按键时,DI的一声提示,确认此次按键有效;“DI、DI”响五声时,提示主人此种功能已完成,进入保温状态;“DI、DI”响十声时,提示主人系统出现故障,需要检修。

4.2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控制是本设计的成败关键,而对温度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传感器的检测。

如果传感器出现了故障,电饭煲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虽然有加热时间限制),所以,在一上电时,必须对传感器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开路或短路。

检测的方法为:

在电饭煲工作之前,对传感器的电压进行10次采样,求其平均值,再进行比较,当平均值大于FCH时为短路,小于04H时为开路。

这个比较点的设置必须要满足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检测出传感器的故障而不是误判断。

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南北的温度差异很大,而热敏电阻对温度的影响又很敏锐,当温度过低或过高,热敏电阻分到的电压值很大或很小,一旦设置的判断点不当,在南方一切正常,到北方却会当作短路或开路而误处理。

因此判断点的设置尤为重要,须在不同的温度下做大量的实验。

4.3检测干烧干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空锅发热盘干烧,另一种是无锅发热盘干烧。

检测干烧是通过锅底传感器温度的变化率来判断的。

当变化率大于K1为空锅干烧,小于K2时,为无锅干烧。

检测方法是按下功能键之后,先让电饭煲预烧一分钟,一分钟到记下此时底部传感器温度转换的A/D值AD1,然后再烧一分钟,第二分钟到,再记下此时底部传感器的温度转换的A/D值AD2,计算K=AD2-AD1,当K大于某一个值K1时为空锅干烧,当K小于某一个值K2时为无锅干烧。

但是,在不同的电压下,发热盘的功率会有所变化,电压高,发热盘的功率会增加,电压低时,发热盘的功率会减小。

因此,当电压处于不停波动,且波动的幅度比较大时,或者电压一直处于200V以下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处于空锅干烧,但是它的变化率K还是小于K1却大于K2,当作一种正常情况来处理而继续干烧下去。

为了避免这种误判断,本设计采用了第二次干烧检测法,就是在第一次判断有锅后,再在第三分钟时进行第二次判断,如果是空锅干烧时,锅底的温度接近200,无论从斜率上还是从温度点上,都有很容易判断出干烧来。

另外在检锅完成之后,对锅底的温度进行了过热保护。

当锅底温度超过150时,强制断开继电器。

这样既能防止干烧,更重要的是避免锅底过热而使米饭烧焦而有锅巴。

为何要进行干烧保护a)、避免由于发热盘温度过高而损坏发热盘内的电路和锅底的传感器。

b)、防止温度过高使锅圈脱落而损坏电饭煲。

因为电饭煲的锅圈与面壳之间有一层比较耐温的树脂胶,而当温度超过其耐温点就变形而损坏。

c)、防止损坏防粘膜。

在锅具的表面覆盖有一层防粘的保护材料铁佛龙,虽然铁佛龙比较耐温,但温度过高就破坏其性质,而一旦保护层损坏,煮饭不仅易粘锅,更重要的是易烧糊而有锅巴。

4.4掉电检测与保护4.4a掉电检测本设计要求,当瞬间断电,断电时间在310s时还能回到原设置状态而不复位。

这就要求在程序中不断地检测电源,而且检测到掉电的灵敏度要高。

因此本设计选择的检测点选取在桥式整流的半波整流处,一旦掉电,不会产生电容的放电干扰,立即就能检测到,检测电路如图1.4所示,通过单片机的PC.3口检测来完成,此端口的输入波形如图7-1所示。

图4-1掉电俭测波形4.4b掉电检测方法根据这个波形,采取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本设计判断掉电是在1ms的中断中进行的。

每产生一次中断,判断PC.3是否为高电平,当为高电平时,RAM中加“1”,判断的周期为20ms。

当20ms到,再判断RAM中的值,当大于2时,无掉电,RAM清零再继续检测;当RAM的值小于2时,判断为掉电,RAM清零,置掉电标志位为“1”,当主程序中检测到掉电标志位为“1”时,进入掉电保护。

相判断值为何是大于2而不是大于1呢?

这主要是避免由于尖脉冲的干扰而出现误判断。

4.4.2掉电保护当检测到掉电后,立即断开继电器,关掉LED显示和蜂鸣器,同时保存关闭前的状态,靠电容放电来维持CPU的工作。

在掉电保护中,有以下两种可行方案。

采用69P42内部的STOP方式。

当检测到掉电后,让69P42处在STOP模式下。

在这种模式下整个芯片(包括振荡器)都停止工作,此时只响应端口中断和看门狗定时溢出中断,当上电时,PC.3检测到高电平,产生端口中断将CPU唤醒,恢复原状态继续工作。

当掉电时间过长,电容放电完就自行复位。

采用低功耗STOP工作方式,更加节约能源,延长掉电恢复时间温度的采样。

温度的检测和控制是此设计成败的关键。

在本设计中,温度的检测是通过锅底和锅盖的两个50K?

热敏电阻来完成。

不同的温度,热敏电阻的阻值就不同,阻值的大小与它的温度成反比。

当温度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就小,分到的电压就低,取样电阻上分到的电压就高,A/D转换的值就大;相反,当温度低时,热敏电阻上分到的电压就高,取样电阻上分到的电压就小,A/D转换的值相对就小。

CPU通过A/D转换值的大小去控制温度。

温度采样原理图如图1.4所示。

为了防止干扰信号而产生的误判断,在对温度进行采样时,首先进行十次采样,再取平均值。

采样周期为10ms,完成十次采样需100ms,这样就能消除干扰。

温度的采样和求平均值,都是在1ms的中断中完成的。

五、预约功能在待机状态下,按“预约”键可进行预约开始用餐的时间。

预约的时间就是从当前时间到烹调完成的时间,也就是预约的时间中包含整个烹调时间。

预约的时间范围是1-15个小时,设置时间的步进为“1”。

预约流程图如图5-1所示。

预约时间设置好后,按下烹调功能键,就开始烹调前的倒计时,并且功能灯以每秒一次的速度闪烁,若用户预约的时间段小于烹调所需的时间,或者倒计到所剩时间等于烹调所需时间时(设预约的时间为T1,此功能完成的时间为T2,加热的时间点T=T1T2)就立即加热工作。

此功能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了方便,只要在上班前设置好预约时间,等到一下班回家就能吃到香喷可口的米饭。

10.1预约煲汤待机状态下按“煲汤”键,可对水沸腾后的煲汤时间进行设定,设定的时间4095分钟。

设定的步进为“5”,即每按一次“煲汤”键盘时间递增5分钟,可循环设定。

程序设定的时间默认为40分钟,也就是不进行煲汤时间进设定时,水沸腾后的调功时间为40分钟。

设定好煲汤3S后,进入全功率煲饭功能,后面一位数码显示“”;在按“预约”键进行时间预约后,再按“煲汤”键,也可对水沸腾后的煲汤时间进行设定,设定的时间4095分,设定好煲汤3S后,进入倒计时,同时煲汤的LED灯以每秒一次的速度闪烁,倒计时到所剩时间等于设定时间加上煲汤煮沸所需的时间时(就是整个煲汤功能完成的时间),开始全功率煲汤加热,后面一位LED数码显示“”。

图5-1预约时间流程图六、电饭煲的工作过程对于一个电饭煲,要做到工作中无水或米浆溢出,做出的米饭口感好,饭香,无粘底或黄底,米饭的外观光亮;做出的粥/汤,香、无粘底,与水完全融合成一体。

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达到烹调的要求,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6.1判断米量因为不同的米量,在加热时吸收的热量不同,锅内实际温度与传感器检测到是温度相差大小也各不相同,因此相应的吸水点、沸腾点和焖饭点,所对应的传感器的电压值也就各不相同。

所以在吸水点之前,必须要判断出米量来。

6.1.a米量的等级分类方案在给米量的分等级上,当然是越细越好,那样便于温度的控制,但是要想准确的判断出米量就非常困难,而且要测的参数非常多。

所以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

把米量分成大量、中量和小量三种等级。

方案二:

把米量分成大量、中大量、中量、中小量和小量五种等级。

首先要看锅的容量。

当锅的容量为3升或更小时,第一种方案优于第二种方案,因为方案一不仅能区分出米量,而且要测的参数也较少,软件的难度也大大的降低了;但是当锅的容量大于3升时,方案一就不能准确的区分出米量的多与少,米量判断就比较模糊,相应的吸水点、沸腾点和焖饭点所对应锅内温度就无法准确的判断,烹调的效果就不佳。

这时方案二的优点就显示出来。

因此米量的分类要结合锅的容量来考虑。

6.1.b煮饭和快煮米量的判断把米量分成几档之后,怎样才知道米量处在那个档次呢?

此时必须要进行米量的判断。

米量的判断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

根据锅底传感器的温度变化率。

判断方法:

根据锅底传感器从1.7V升到3.5V(锅底温度从46升到88)时所用的时间t来判断。

不同的时间t对应不同的米量。

理论上,米量越多,吸收的热量多,需要的时间长。

而实际测量值并不如此。

数据如下表3。

测量条件:

锅的容量:

4升;功率:

700W,电压:

220V左右,米和水的比例:

1:

1.5.从表3中不难看出,米量多少并不是与时间成正比。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这主要是因为,米是一种不良导体。

当米量多时,锅底热量不易传导开,造成锅底局部过热,锅底温度迅速上升,时间却很短。

所以这种方案是不可行的。

方案二:

对锅底、锅盖的传感器的斜率同时加以判断。

由于米是一种不良导体,对热量的传导速度比较慢。

当米量多时,不仅本身吸收的热量比较多,而且把热量传导到上面的速度也比较慢,因此上面传感器温度的变化率就比较小;相反,当米量少时,上面传感器温度的变化率就比较大。

因此,在不同米量下,即使下部传感器的温度变化率是相同的,而上部传感器的变化率却能区别开来,如下表4所示。

测量条件:

锅的容量:

4升;功率:

700W,电压:

220V左右,米和水的比例:

1:

1.5。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的米量虽然时间相同,但上面传感器的斜率却有很大的差异。

把上下传感器的斜率同时进行比较,基本上就能判断出米量来。

显然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由于吸水点的温度在65左右,所以在判断米量期间,锅内的温度上升不能超过65。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在判断米量,选择锅底传感器从1.7V升到3.5V。

从1.7V升到3.5V期间,米量少时,锅内温度达到60,米量多时,锅内在温度40左右。

6.2煮粥和煲汤量的判断在煮粥和煲汤时,量的判断相对就比较容易,因为米或汤料与水的比例为1:

10,相对来说,锅内水的量占绝大部分,而且水对热量的传导率相同,锅内的温度就均匀变化。

量的多少基本上与时间成正比,由锅底传感器的变换率就能判断出来。

6.2a米量判断的误差与难点在米量判断时,不同的米质,电压的波动都会给米量的判断带来误差。

相同的米量,不同的米质,在加热时吸收的热量就不同,上下传感器的变化率就不同,判断就不同;如果电压的波动,也会引起米量的误判断。

本设计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热态问题。

在做饭时,人们为了节省电能或者赶时间,用热水进行做饭。

在本设计中,判断水量是在吸水点65之前进行,且判断米量的标准之一就是锅底传感器从1.7V升至3.5V所用时间,也就是锅底从46上升到88所用的时间,然而在热态时,水的温度是个不定因素,可能高于46,也可能高于65。

而且在热态下,一段时间后,米就变得脆且表面较软,这时米量正处吸热阶级,加热时锅底传感器温度变化相对就慢一些,而此时,顶部传感器变化率相对快一些。

这种情况下,方案一和方案二都无法胜任,采取了另一种方案。

当判断是热态时,上电就满功率加热五分钟,五分钟到,关闭功率,记下此时上下传感器电压值。

然后吸水二分钟,由于上下温度要平衡,顶部传感器温度一直在上升,而底部传感器的温度在下降,二分钟到,记下这时上下传感器的电压值,然后再判断各自的变化率,进行米量的判断。

因为米量多,吸收的热量多,顶部上升率相对较小,底部下降率相对就大一些。

相反,米量少的时候,顶部传感器的变化率相对大,底部变化率相对小。

存在的缺点是,当米量少或者热态水的温度比较高时,加热五分钟,温度已经快煮沸,超过了最佳吸水温度,煮的饭不香,口感也不是太好,但是加热的时间过短,停止吸水时传感器的变化率很小,无法区分。

所以热态水煮饭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寻找一个最佳方案。

6.2b温度点的设置与吸水在判断米量之后,根据不同的米量来设置它不同的吸水点(65温度点)、沸腾点(100温度点)和焖饭点(130温度点)。

在正常煮饭时,吸水时的温度基本控制在65左右,在吸水判断中,当温度达到吸水点的温度时,停两分钟,让锅底温度和锅内温度平衡,两分钟到,再次检测锅内的温度(依据顶部传感器),当低于65时,进行小功率加热,当高于65时,停止加热。

开始吸水,吸水的时间为五分钟,五分钟吸水时间到,又开始满功率加热,一直到煮沸。

在快煮吸水中,为了体现它的“快”字,在吸水期间,不是完全停下来,而是给它一定的功率,让它处于间歇式的加热状态,一是使锅内温度平衡,二是起到吸水的目的。

煮粥和煲汤就吸水在煮沸后,所以上电直接加热到煮沸。

6.2b吸水的目的a吸水后,活性水相对减少,这样在沸腾时就不易溢锅。

b吸水之后,煮出的饭就不会很硬,而且口感好,饭香。

6.2c沸腾吸水后,满功率加热到沸腾点,然后改用间歇式的加热方式,直到锅内的水沸腾。

这种波浪式加热方式,让锅内的米浆有一个缓冲的余地,避免米浆的溢出。

6.2c沸腾点的设置在判断米量之后,根据米量来设置相应的沸腾点。

沸腾点的设置是否得当非常关键,当沸腾点过高,有米浆溢出,而沸腾点过低,波浪式加热到煮沸的时间太长,煮出的米饭就不香,口感也不佳。

在本没计中,沸腾点所对应锅内的温度为95左右,而不是100,如果沸腾点设为100时,当满功率加热到100,米浆就会一涌而上,就有大量的米浆溢出;若设定的过底,也达不到烹调的要求。

因此沸腾点的设置要得当。

6.2c沸腾的调功过程在本设计中,调整发热盘的热能是靠断开和吸合继电器来完成的。

在调功中,调功的周期为30秒,在30秒内,继电器合上的时间越长,加热的能量就越大,相反,合上的时间越短,加热的能量就越小。

另外,电压的高低也会影响发热盘的功率,电压高,功率增加,加热相等的时间能量就高,相反,电压低,功率减小,能量就小;而米量的不同,需要的能量也各不相同,米量多,需要的能量就大,米量少,需要的能量相对也小。

因此,调功不仅需要考虑到当时的电压,而且也要和米量合起来。

所以,在调功前必须判断当前的电压。

6.3判断电压在每次调功之前,首先判断此时的电压,判断电压通过69P42的A/D转换输入端口AN6来检测,电路图如图1.4所示。

本设计把电压分为八个档,每10V为一档,不同的电压档中,对应的寄存器RAM1中的值不同,如下表所示。

根据米量和电压和关系,有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