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679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自考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重点: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

一、相关问题:

1文艺学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位置:

基础理论

2文艺学的相关学科:

哲学、语言学

3文艺学与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批评理论)

4国内的文艺学传统与国外的文艺学传统

5马列文论范围的界定:

马、恩的经典文论

6马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苏理论家的探讨:

两个阶段

8西马文艺政策:

政党的、国家的

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与影响;  中国的情况  西马的情况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文艺学作为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必然的。

2.从文艺理论的学习而言: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在俄国与苏联的发挥、在中国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

3.从文科学生的理论素养而言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特征及其贡献:

特征:

1.在一些主要问题上,都是把文学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中,从宏观上把握。

(反映论的文学观)

  文学是什么:

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政治

  经济基础对文学(作家的思想与创作方法)的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与十九世纪文学研究方法的密切关系,其时代性与局限性

2.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

文学对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重要影响。

阶级性问题,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工具论的文学观)

  功利性的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特定视角的关系,功利性文学观的局限性。

不同时期对文学的地位的不同。

3.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的文学观)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

主要贡献:

  a)充分肯定了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命题,如典型问题、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作家世界观的超越问题、文学的倾向性问题等等。

  b)历史主义的观点。

美学的与历史的:

  c)辨证唯物论的观点。

什么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d)意识形态批判。

  e)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

四、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a)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对内部研究的忽视。

(人的研究)

  c)对现实主义之外的文学创作的忽视与误解。

  d)20世纪苏俄与中国文学理论家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片面理解甚至歪曲。

e)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学的发展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a)历史与辨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意义、局限性与具体结论。

  b)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c)解放思想,结合实际,积极思考。

  d)阅读原典。

  e)学术研究。

(讲坛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重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与命题

《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一、手稿的写作及公开发表

1.写作:

1844年4月—8月。

残篇《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

2.发表:

1932年。

  伯恩施坦:

犹太人,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恩格斯的财产执行人,著作执行人。

  最初出版者为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他们在导言中称此文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3.发表的背景:

  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许多现实的困境,列宁道路与斯大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问题,议会道路问题。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与证据的缺乏。

(西方马克思主义:

匈牙利卢卡奇、德国赫尔施、意大利葛兰西)

  《历史与阶级意义》一书于1923年出版。

  核心观点:

物化理论,商品拜物教。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是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中。

 4.手稿与卢卡奇思想的互证: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人是研究问题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的克服、人化自然、人的全面发展。

 5.《手稿》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影响:

  

(1)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大趋势:

  A  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实践,引入现实政治的努力。

  B  以“西马”为代表的从哲学、文化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化的努力。

 

(2)“西马”对手稿的推崇:

  “新的福音书”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从“两个马克思”到“一个马克思”

  从人的异化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3)社会主义阵营对《手稿》从拒绝到认同:

  A:

关于手稿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成熟作品的争论:

黑格主义?

人性论问题、人本主义观点。

  B:

50年代以后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对马克思的误读、实践中的失误

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人的价值,特别是个人的价值的忽视

庸俗社会学(经济决定论)倾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C:

现实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繁荣、社会主义的教条化

二、手稿涉及的重要范畴与命题:

1.劳动:

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

  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而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肉体需要做为一种强制:

本能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盲目的)被动的、不自由的、重复的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精神性的、有意识的、自由的

2.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规定性)

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人的本质的两面性

意义:

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理论的意义:

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

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

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A“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

  B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

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

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

主观的目的、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感性显现)(P20引文)

美与艺术的人文内涵,美的本质怀人的本质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命题的适用于条件。

4.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5.异化:

  A:

德文原意:

(G:

entfremdungE:

estranged):

主体经过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已的东西。

  B:

黑格尔:

理念展开的过程就是异化及其克服的过程。

  C:

费尔巴哈:

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从自身分离出动加以神化,使之成为人们必须顶礼膜拜的上帝,并把自己置于这个异已的力量之下。

 D:

马克思:

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被揭露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的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E: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物化的普遍存在:

所有方面,所有人。

  物化意味着人与整个社会存在的对立。

  物化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物化与幸福感。

  6.异化劳动:

  A:

异化劳动意味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手稿)

  B.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手稿)

  科层制问题

  C:

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

”(手稿)

  D:

人同人的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手稿)

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立

  7.社会化的感觉(官)

  A:

审美的条件:

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B:

感觉的限度与社会人的感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C:

人的感觉的丰富性来源于实践。

  D:

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E:

现实功利性(异化)使人处于麻木的状态。

(感觉革命)

三、《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1、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看,《手稿》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努力,这一观点为解决美学与艺术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A.实践论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近代哲学的立足点及其误区:

  二元论、理性主义  纯思辩性(抽象性)

  人与自然的对立、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悖逆、远离现实人生

  马克思主义有两个基本点:

一方面,是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强调也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即把事物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强调人类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另一方面,则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

  B.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对象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被人化的自然,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

人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与理解自然的。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人的社会性:

非自然性,非个体性。

  人的感觉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审美关系的确立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C.实践论美学

  美与美的本质的论争。

  实践论美学的立足点。

  美是主客体的统一;实践,社会性。

 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

  自然美问题;本质论的局限性;生产劳动与艺术活动的区别  2.《手稿》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继承了席勒以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进行社会批判的理论立场,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审美主义理论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

  A.“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席勒:

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游戏冲动

“现在,国家与社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

(2)手稿的立足点:

人的自由与解放、人本主义立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革命的目的,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B.法兰克夫学派的批判理论:

  感觉的革命

  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

  感性力量:

对异化处境的发现与反抗

  先锋艺术的否定性与超越性

  审美主义在20世纪的普遍性。

二、本文涉及的主要观点:

1.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A.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从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社会存在:

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地理环境(这些生活条件都是历史地继承下来的,而且还要作为人的生活的历史条件延续下去产。

人的意识:

思想、观念、情感(AFFECTION)。

(是不是所有的心理内容,包括不包括潜意识)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问题:

人的物质性存在除了社会存在外,应不应该考虑生理存在。

B.  消灭一种思想观念,必须消灭这思想观念存在的现实条件。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批判在西方哲学中的含义:

清理、分析、辨别、研究。

革命:

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

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问题:

存在不存在没有理论作引导的实践活动?

理论在变革社会现实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革命发生的前提是什么。

(毛的观点:

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西马”的审美革命与马克思观点的矛盾的原因:

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现实环境。

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C.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原因: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思想的阶级基础

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受统治阶级支配。

“那些没有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上升的革命阶级思想可能超越本阶级的狭隘性。

思想问题的复杂性

D.不同艺术风格的物质基础:

三个城市的不同对三个画家的影响:

需要、分工、教育条件作为社会历史对作家的影响。

背景资料:

拉斐尔:

文艺复兴三大师之一。

诗一般的绘画语言,古典主义的突出代表。

较早试行工作室制度的画家。

《西斯庭教母》一个平民化的圣母形象。

《雅典学院》对柏拉图主义的提倡

提香:

威尼斯画派,师从乔尔乔内。

色彩运用的大师,表现的是惊人的美丽。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三、本文中的一些观点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启发: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的观点,为解决许多艺术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A.19世纪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其理论支撑(用文学去表现时代)

  文艺研究,特别是艺术史研究领域文化、历史、社会视角的引入。

斯塔尔夫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

  丹纳《艺术哲学》

  B.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终受经济基础的支配。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工  创作的物质手段  作品的存在方式与流通形式

  D.文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美学风格  流派  题材  人物  思想内容

  E.社会学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个流派。

 社会学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对立

社会学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对立

  F.文学研究中庸俗社会学倾向。

  文学问题的复杂性。

再现与表现  主观与客观  理想与现实

  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2.“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为后人揭露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及人们克服这种控制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A.“弗洛依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潜意识的社会根源:

社会的  历史的  文化的  政治的

    B.解构主义的逻辑。

 罗各斯、理性、本质、原意、主题、一致性、精英

    C.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重点: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序言》《导言》对文艺学研究的启发与影响

一、对本文的理解:

1.写作与发表:

序言》写于1859年1月,同年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一起

在柏林出版。

《导言》写于18579月,1902年在马克思的文稿中被发现,1903年首次在柏林出版。

  对立观点:

唯心主义,如关于立法的基础。

2.《序言》的主要观点

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框架。

      (文学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的关系)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2)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3)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变革。

“或快或慢”的含义:

文化结构的复复杂性与特殊性。

(4)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5)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基础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6)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的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社会的变革与人的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激进主义的批判。

 3.《导言》的主要观点: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

(1)一种艺术的产生,总是与特定的物质条件、特定的生活条件相关的。

    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

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

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

器具、服饰、工具    交往方式、言语方式、情感方式

作品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

史诗  戏剧  传奇  长篇小说  影视艺术    

(2)一定的物质条件是通过由此形成的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而影响艺术生产的。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艺术的基础。

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或母胎。

    原始思维(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

    拟人化与拟物化,非理性,原逻辑,(不同事物之间、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原因与结果。

表象与实体)

  希腊的神话与希腊社会发展状况的关系

(3)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

 诗歌、神话、绘画、音乐

(4)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稳关系。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二、马克思《序言》《导言》对文艺学研究的启发与影响

  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研究

A.文学有意识形性

 文学的性质问题的多种看法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文学的文化特性

        文学的政治特性

        文学的现实性

        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功利性:

对意识形态性的自觉、服务(揭露)政治、反映(改造)现实

对立的观念:

文的个(体)性、表现性(心理)、超功利性、审美性(形式)、语言性

B.意识形态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1)20世纪文学理论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拒绝

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的区别  

形式主义文本研究的出发点:

语言、形式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研究对意识形态的重新开放

      对政治、文化、宗教的关注

(3)评价:

形式主义研究的合理性  文化研究的缺陷

文学文化研究是在新的水平上展开的。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艺术生产问题:

A.艺术作为生产活动的一面曾经在长时间里被忽视。

艺术这一概念的沿化与发展:

自由的艺术与机械艺术、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处境、西方十九世纪关于艺术的理解(艺术被界定为纯粹的精神活动“艺术至上”)

B.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

艺术与劳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生产的物质基础

C.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形式:

艺术活动物质性

艺术的商品性:

 艺术市场 知识产权 物质成本(机器、原材料、包装、设计) 艺术品的流通成本 艺术品的消费方式 艺术品作为投资手段; 商品属性与艺术品本质属性的对立

D.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活动的精神性

艺术价值评判的复杂性

过分强调艺术的生产性是片面的。

 3.艺术思维问题: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关于两种思维方式的争论

  人的思维模型:

感知——分析、形象——抽象

个别与一般

   感性与理性

形象思维问题提出的意义(毛的一封信)

大脑的两个区域

(2)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个性审美性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区分的相对性:

    大脑分工的相对性

    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感觉的逻辑性(通过语言);情感的逻辑性;想象的逻辑性(夸张、比喻等)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区别

    抽象思维的形象性

 (4)艺术活动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理念的感性显现,中介性概念

第四章《致斐迪南拉萨尔》

重点: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问题。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两个概念的内涵。

一、有关两篇通信的背景资料:

1.写作时间:

马恩到拉萨尔的信分别写于1859年4月19日和1859年5月18日。

讨论的是拉萨尔的剧本《弗兰兹·冯·济金根》。

最先于1922年发表于德文版的拉萨尔《书信文稿遗集》第3卷。

2.拉萨尔与其剧作《济金根》

斐迪南·拉萨尔:

摇摆于资产阶级政党与工人政党之间的一个人物。

机会主义者。

曾经与马、恩有过私人交往,1963年决裂。

3.历史上的济金根:

德国16世纪的一个骑士。

1522年建立贵族联盟,向当时的特利选侯大主教宣战,谋求以武力铲除封建割据,建立一个贵族民主制基础上的统一的德国,因无人声援,以失败而告终。

4.马、恩与拉萨尔分岐的关键:

分岐的关键在于谁应该成为德国民主革命与民族统一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还是无产阶级);谁会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济金根失失败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策略上的失误还是具有必然性。

如何对待农民战争。

二、对本文的解读:

1.马恩对拉萨尔剧作的艺术评价:

马:

A:

结构和情节:

在这方面,它比德国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

感性方面:

在第一遍时,它强烈感动了我。

      B:

应该把韵文安排得更艺术一些。

(我却认为它是一个优点)

        在性格描写方面看不到特殊的东西。

胡登一味地表现得兴高采列,济金根也太抽象了。

恩:

A:

情节与技巧的安排和戏剧性让我吃惊;

  B:

韵律的自由不适合上演。

      道白太长,不适合上演。

      (P223)在这里我最喜欢济金根和皇帝之间、教皇使节和特利尔大主教之间的几场戏……

马、恩对拉萨尔剧作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评价:

马:

您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1848-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冲突。

济金根的覆来不是由于他的狡诈——借骑士纷争的形式而不是打起反对皇权公开向诸侯宣战的旗帜,他的覆来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的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

他实际上是一个唐·吉诃德,只不过是被历史认可的唐·吉诃德。

他们完全象1830年的波兰贵族一样,一方面使自己变成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又在实际上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

贵族代表不应当占据全部注意力,农民与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应当作为背景。

恩:

官方分子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