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665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docx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研究报告

历史学科政治文明专题研究报告

研究人杨秀敏

俗语云: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罗斯福云:

“在战场上,胜利者属于少犯错误的一方。

我们老师要平时多做,认真做,多想,多研究,高考的胜利才属于我们。

现在的高考试题命制的三个目标:

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有主题思想

一个是重能力考查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我们应分析考试规律,夯实基础知识,关注课改动态,

捕捉热点信息,提高解题能力

下面我就关于政治文明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研究报告。

政治文明是历年高考出题重点,分数多可到40分。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一、考纲及试题研究

1、考纲对本专题的要求

本专题试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中日战争、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等等。

尤其注意中国和世界的比较。

大纲要求,考生在掌握以上考点的基础知识以外,能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材料是历史学科和考试题目中的重要元素。

在做每道材料题时,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些能力考生必须具备。

具体列表说明:

考纲

考点

具体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对加强

中国近代政治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现代政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

近代世界的政治制度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现代世界政治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四个地方(高考、石家庄、沧州、其他地市),15套试题对本专题是分别如何考查的。

从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看,历史试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①从组题方式上看,选择采用个体形式,形式小而灵活,材料成为主要载体,适当向课外拓展,视野宽阔;②从考点分布上看,注重对历史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适当抽查边角知识;③从能力要求上看,彰显材料处理能力,综合程度稳步提高;④从思想方法上看,呈现出新式史观整合试题,即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⑤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体现学以致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特别要说明的是,2010和2011年高考有一些新的微妙变化,如选择题的材料以分析评述类为主,近90%的题目都是新情景题,通过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类型多样,题材丰富,来源广泛,其中分析评述类材料在近两年高考中不仅全国二卷,其他几套试卷也“亮相”较多,这是其一,此外,去年有一道提供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录的选择题,这是高考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

石家庄沧州等地的试题对本专题的考查也很有深度和广度,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的概况能力。

比如41题的开放性试题。

难度很大。

具体列表说明:

试题

考点

高考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1年海南高考1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840至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39题

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2011年海南高考27题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2011年江苏高考9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7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9题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8题

巴黎公社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0题

欧洲一体化进程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1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石家庄质检

石家庄质检一1、2、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7、

罗马法

10

近代世界政治

12、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26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石家庄质检二31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

34

抗日战争

40、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模28、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30、32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3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唐山模拟

一模28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9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0、32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

34

70年代的中国外交

40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1

辛亥革命

二模26

罗马法

27、28、29、30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抗日战争

沧州质检

沧州质检一24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39、30、33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建国初期政治制度

40、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沧州质检三24、25、26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1、32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3、规律总结和对备考的启发。

①规律总结:

从以上对试题的研究来看: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石家庄、沧州、其他地市的试题总体表现是立足基础,体现能力要求。

都能抓纲守本,坚持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中心,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素养。

具体来说体现了三大特点“稳”“新”“变”。

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稳”:

形式稳定(试卷的基本构成、题型、基本的长度、分数分布等试卷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不变化,或者变化很小。

外形是稳定的)、内容稳定(考纲之内、主干内容、贴近考生生活、联系现实热点。

基本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难度、深度比较稳定(基本都在课本、教学、学生认知水平范围之内。

试卷整体难度力求平衡。

)“新”新与变是互为表里的。

“新”:

指题型新(试题出现形式。

尤其是41题属于开放性的题,属于评价类的较多,设问很新颖。

)选材新(材料选择的新颖,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更加与现实的结合。

)内容新(具体内容出新,主要表现在新课程上。

“变”:

理念变(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角度变(关注学科内的科学性与规律,与现实结合、更具开放性。

②科学备考:

A、教学中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

以记忆为本,以具体知识的理解为主体。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争取做到记忆、理解同步解决,一步到位。

B、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构建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构建历史基本内容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网,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之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的时候,可能不是系统地考查,但是我们需要系统的教学与系统地掌握。

C、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科内综合。

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

D、注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和历史现实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与联系。

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与深挖。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注明分析的样本是全年级还是某班)。

(选取部分试卷)

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全校来看,对于石家庄质检一、二和一模的试题总起来看学生答题不是很顺手,感觉做题有些别扭,但是得分还可以,说明这样的题训练还是稍微少,强度不够,对于沧州质检学生感觉较顺手,题目较大众化。

得分相对较高。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题,学生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做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就能做起来很顺畅。

选取一个班级的试卷来看,同样如此。

比如石家庄质检二中学生正答率低的有四个,分别是29、31、33、34题其中基本上都是关于政治文明的相关知识点。

学生对于知识点基本掌握分析材料上没有找出与设问相关的重要条件导致失分严重。

对于开放性的试题41题满分12分,平均分在4分左右,关键是审题不到位。

没按要求回答。

对于沧州质检客观题正答率低的只有两个31、33题,41题学生审题不到位,没能准确的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导致落掉问题失分较为严重。

三、学习《高频考点》感受:

通过学习高频考点透析——政治文明史的专题,我感触很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频考点解读和梳理。

本专题共28个考点,包括同标不同本,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梳理。

从而对本专题有一个系统的把握,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把每一个知识点本身的知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系,梳理的非常全面到位。

2、高频考点金题

通过列举某些小专题的典型客观例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好地从不同角度理解高频考点,掌握基本的做题思路和方法。

这样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对于高频考点首先理解其内涵,其次通过阅读材料确定出题者的意图,然后找出设问的关键词及相关条件,最后确定答案。

3、高频考点突破

对于高频考点的材料题,以什么样的形式,怎样突破,用典型的例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讲解。

对于材料题,只要掌握了做题的步骤,正确分析题意,就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比如材料题一般都是引用一段或几段材料,一般都是引用比较新的材料或情景。

如果问题表述很清晰,通过回顾知识,不难回答。

如果问题表述不很清晰,就得对问题进行解析。

首先看设问,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带着小问题去读材料。

其次找问题的条件限制。

在草稿纸上形成问题和条件的一一对应,一个条件对应一个问题,这样难度就会降低。

再其次是找答案。

最后确定答案。

这样既落不下问题,又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

四、在三轮中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

要有具体的时间、方案。

 第三轮:

2012年5月上旬—6月,主要目的是提高解题能力,查缺补漏

  1.主要任务

  坚持“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薄弱、遗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

  2.主要方法

  高三复习迎考已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对于选修历史科的考生来说,面对涵盖古今中外历史的教科书和众多复习材料,往往有不知从何下手之感。

  

(1)反复阅读:

指导学生对照《考试说明》反复通读相关的复习材料是最基础的一步  

 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

  近年的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但能力离不开史实素材,而读教科书是了解熟悉史实的主要途径。

考生要边读课文边划记号,细心领会,熟记在心。

  

其次,反复阅读笔记本。

一般来说,我们老师都会在复习中,以归纳总结的方式,归纳史实,串联线索,阐明规律。

学生都会认真记录,并融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经常翻阅听课笔记,有助于从不同于教科书的角度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再次,仔细阅读以往做过的练习卷(包括答案)。

一张张卷子记录着学生学习历史的步步脚印。

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

特别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以上的阅读,至少要求学生系统地进行三个循环,并且一次比一次熟悉、速度更快,角度不断变化。

  

  

(2)进一步梳理:

阅读是基础,下一步就要进行必要的梳理,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其一,理解文意:

阅读不仅是为了熟悉史实,更重要的是领悟史识。

例如,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相继的失利,悟出以城市暴动为特点的俄国性革命道路不合中国国情,“战争”给人类带来浩劫,启示我们要“珍惜和平”;“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启示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依法治国”;“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启示就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启示就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等。

  

  其二,理清体系:

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专题史实为纬,以中外联系为交叉点,构建史实体系,进行知识内化。

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提升为史能,转化为史识。

  

  其三,理顺思路:

训练试题浩如烟海,令人应接不暇,所以必须跳出题海,更多的是通过典型引路,领悟解题思路、方法,提高应考水平。

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应当多加分析和研究,对于其中的经典题目进行反复揣摩,以求甚解。

通过归纳,不难发现,高考试题不外乎以下五种类型,即概括特征(观点、内容、变化)类;分析历史原因类;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鉴别类;评价(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影响(作用、意义)类;启示认识,适度发挥,开放试题类等。

平常应当围绕包含此类设问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思考与训练。

     

  (3)加强训练:

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计划性,讲究实效  

第一,针对性:

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切忌随便拿套题给学生做,不作任何加工处理。

  

第二,实效性:

对于选择题可以要求多做。

因其书写较易,时间有保证;而且,选择题共计48分,是分数很大的题型,不可小看。

对于非选择题,只须有选择地做一部分。

为了节省时间,有些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或者勾画在材料中即可。

  

第三,计划性:

在练习内容上,建议先做分类卷,后做综合卷,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纠正。

在时间安排上什么时候阅读,什么时候做习题,要有合理调度,尽量相对固定。

小段时间可做选择题,大段时间则做大题目。

考虑到历史高考在上午举行,因此做综合性试卷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用黑色小笔书写,尽量模拟应考氛围。

 

 四、2012届历史高考复习几个重点内容提示

  1.近现代化、大国关系(特别是体现对抗与合作、矛盾与协调等的内容)、制度创新、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人类的先进文明、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公平问题等问题是高考选题中的重中之重

  2.要注意“三贴近”的内容: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

从近年各地高考试题看,以下十个方面,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①(制度、科技)创新问题;②社会改革问题;③民主政治与法制问题;④宏扬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问题;⑤生态文明(人口、环境、能源等);⑥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问题;⑦民族团结问题;⑧和平与发展问题;⑨建立有效政府问题;  ⑩市场经济问题

  3.关注近几年考查较少内容 比如:

(1)反映内战或内乱、国家分裂的内容较少考查;

(2)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和社会的变革;(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内容;(4)两汉、隋唐的对外关系及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和当今中国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思维;(5)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建国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世界史的民族解放运动等

历史相对其它几科,虽然不易拿高分,但不是不能多拿分。

一旦拿了相对的高分,马上就会与别人拉开很大的分数档次。

因此,在高三阶段我们要把历史作为提高成绩的突破口之一,争取拿高分。

行百里者,半九十。

热诚希望大家以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合理的安排。

五、自己组的小专题突破试题。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综合测试题

杨秀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

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以上材料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灭亡

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D.以封国为姓是中国姓氏的来源之一

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有一定的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④

4、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

李鸿章愤怒地说: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舰。

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7、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

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8、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D.德意志帝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9、1971年尼克松说: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这里的“挑战”是指

A.苏联制造的古巴导弹危机B.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

C.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D.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10、右边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人物和一件大事,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这一事件使这一人物的理论第一次变为现实B.这一事件不能体现这一人物的思想

C.这一人物直接领导着这一事件D.这一事件丰富了这一人物的学说

11、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2、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个题,其中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

材料二: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

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三:

第十一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罗马法的哪些思想?

(8分)

(2)材料二中近代美国政体的权力中心是什么?

(2分)有何目的?

(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的政体各有何显著特点?

(4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8分)

1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斗。

观察下面四幅图,请回答:

 

图1圣西门   图2《共产党宣言》     图3巴黎公社       图4攻占冬宫

(1)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3分)

(2)2006年4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评价。

(15分)

 

(3)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葬,该声明令俄这会就列宁墓问题的争论再掀波澜。

假如你是一位俄罗斯国民,请谈谈你对此的观点。

(6分)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综合测试题

1【解析】A。

“亡于楚国”一句说明B项。

“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说明C项。

“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说明D项。

材料中没有说到周礼的内容。

2、B用排除法或者肯定法均可得出正确答案。

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县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出现反复,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最终解决王国问题,郡县制得以巩固。

3、【解析】C提取信息:

唐朝科举制规定要看“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而且罪犯子弟和商人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说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只要有资格限制必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相应的就会减少,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4、【解析】C《十二铜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