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379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凤县实际,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民生事业创新推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调整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88.62亿元,由2005年的13.7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6.54亿元,是“十五”末的4.8倍,年均增长23.1%,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00美元;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9.3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由2005年的377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54亿元,是“十五”末的6.7倍,年均增长48.52%,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2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5户增加到55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1.52亿元,由2005年的19.1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6.1亿元,是“十五”末的6.6倍,年均增长45.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

75:

20。

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阶段性率先脱贫、跨入全省十强县的两连跳,取得历史性突破。

投资规模逐年增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5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年均增长72.8%。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等政策机遇,累计争取国家、省市资金14.88亿元,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

百万游客景区、百万吨生态型有色金属基地、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483个基础设施、产业化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提升了县域经济增长空间。

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五年来,成功引进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水电开发、铅锌、黄金精深加工、房地产开发、农业产业化、旅游三产服务等124个项目,累计合同引资133.3亿元,到位资金4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6.4倍和6.7倍。

2009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并且获得了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名县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

五年来累计投资10.2亿元实施了嘉陵江凤县段综合治理、旧城改造、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城乡供水等一大批城乡基础建设工程,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3000立方米,日供气700立方米,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

加快商品房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新修商品住宅26.3万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200套6.47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7平方米。

城乡公路总里程1065公里,实现了农村水泥道路村村通。

固定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入户率分别为70.4%、57.6%和24.4%,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7.6部。

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创建为省级交通示范县。

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旅游经济实现新崛起。

五年来累计投资5.5亿元建设旅游重大项目26个,建成了五大主题公园、两条生态路,凤羌文化在深度挖掘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要素不断完善,营销网络日趋健全,旅游三产在转型中实现了新跨越。

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7亿元,年均增长156%,分别是“十五”末的22.4倍和49倍。

县域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逐步提升,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大批客商投资兴业,加速推进了县城建设,激活了三产服务业市场,扩大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了城乡文明交融,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累计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7亿元,由2005年的1.6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51亿元,是“十五”末的5.7倍,年均增长41.8%。

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中国最美小城、中国最佳羌族风情文化旅游名县等称号。

农村经济凸显特色,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

五年来累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4.73亿元,由2005年的8668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6.65亿元,净增5.78亿元,年均增长50.3%。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93元提高到5949元,净增4056元,年均增长25.7%。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种养结构日趋合理,椒、果、药、畜、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启动实施了3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212个项目,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4.04万人下降到1.6万人以下,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

按照“点面结合、非均衡发展”的思路,统筹城乡工作先行先试,高点起步,探索推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户籍配套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及医疗保险一体化运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向进城农民延伸,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成立了留凤关统筹城乡新区并列为省级试点,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跻身陕西省重点县域工业园,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区被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民生事业呈现新亮点。

五年来累计投资近30亿元,实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社保、民生“八大工程”和人人幸福十大工程,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生方面的需求。

其中民生、教育、社保和惠农县本级共投入9.0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支7.24亿元。

新建村民集中居住点63个,7417户农村居民享受到了“三告别、三集中”和灾后重建等政策搬迁到水系公路沿线或改善了生活条件。

对213名痴呆傻残及农村五保户在凤县社会福利园区集中供养。

实施校点布局调整,全县学校数量由134所撤并到19所,新修校舍5.22万平方米,率先启动了蛋奶工程和交通费补助政策,全县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累计二本上线人数730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2009年度361°乒超联赛。

完成了全县12所乡镇卫生院和90个村级卫生室的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纳入全额财政供养,累计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费266.5万元。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3%和98.3%。

安置城镇就业人员576人(次),实现劳务输出4.8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

成功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平安县。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生态立县谱写新篇章。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树立城乡环境统筹发展理念,环境综合整治由县城、中心镇向周边农村延伸,开展了以“六清、四改、三化、一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山青水秀地干净”的绿色凤县新名片,形成了百公里生态长廊、百公里生态花廊和百公里特色民居景观风貌。

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完成封山育林5.4万亩、飞播造林9万亩、人工荒山造林4.1万亩,全县389.79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9.4%提高到了75.8%。

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1.4平方米。

加大嘉陵江凤县段综合治理,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湿地公园。

省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省级屋梁山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东河桥村荣膺“全市十佳最美乡村”。

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

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县域发展增添新活力。

完成了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县属企业“国退民进”步伐加快,34户县属企业顺利实现改制,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8%。

积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2个,招聘“十一五”农村振兴基层人才243名,全县各类人才达到9080人,完成规划任务5600人的162%,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新组建文化旅游产业管委会,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人民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形成了“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探索出了一条资源支撑型和交通区域边缘化县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纵观“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我县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结构调整,实现特色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三是坚持投资拉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是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的最终归宿;六是坚持求真务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不强,重大产业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不够科学,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拉动,旅游三产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位边缘化问题比较明显,县域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四是经济实力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财政持续增收基础不够稳固,结构性矛盾、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十二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看,全球经济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缓慢复苏,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促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进入绿色发展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将持续实施,经济发展动力将转型到科教引领、创新推动的轨道,发展重点将转换到统筹发展、缩小差距的轨道,社会建设将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区域发展战略将向西部倾斜,总体有利于西部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规划的实施,宝鸡定位为关天规划副中心城市,这将使我县受益于国家支持宝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从我县发展看,“十二五”期间我县将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生态经济主导发展、城镇化加速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发展基础雄厚,旅游三产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全县干部群众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这都为全县经济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势能。

只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握得当,精准谋划,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能进入发展基础最好、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思路

第三节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抢抓“三个10年”机遇,以转方式、促统筹、富百姓、建强县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四大战略”,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发展大产业、谋划大区域、实施大投资、优化大环境、构筑大民生,努力把凤县建成经济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西部百强县和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

第四节总体目标

——综合实力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150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55∶40。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累计完成510亿元。

——辐射带动强。

在全省率先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实现全面小康,把凤县建成宜居、宜商、宜游、宜业的西部强县。

建设宝汉高速凤县段和太白至凤县高等级公路,加快212省道凤县段扩能改造,巩固提升凤县在陕甘川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城乡环境美。

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5%,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矿区植被基本得到恢复。

创建成国家生态县、国家旅游强县,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幸福指数高。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和25%以上,收入比缩小在2.5:

1以内,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建立覆盖全民、有机衔接、城乡一体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保障覆盖率达到99%;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

第五节基本原则

加快发展原则。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转型发展原则。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发展,实现一产突破发展、二产转型发展、三产跨越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发展原则。

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把空间开发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共享发展原则。

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实现富民与强县的统一。

第三章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第六节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构建“一体、两翼、三带、四中心、五十个新型社区”的城乡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体:

即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实施东扩西移北上,拉大县城骨架。

向东加快西庄、大坪综合开发,打造交通枢纽组团,建成时尚、现代、休闲的县城新区。

向西沿嘉陵江建设十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

向北围绕工业区配套设施,加快双吉子至柏家坪沿线开发。

到“十二五”末,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万人以上,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会展中心。

——两翼:

即留凤关新区和凤州园区。

留凤关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集群产业、食品加工、商贸物流和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孵化催生留凤关科技创新基地和商贸服务基地,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型铅锌冶炼基地。

凤州园区重点发展铅锌、黄金精深加工、新型材料(微晶板材)、石材加工、生物植化和现代物流业,建成百亿新材料产业集群和有色金属物流配送基地。

期末,留凤关新区和凤州园区规划控制区面积分别达到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万人以上。

——三带:

即沿212省道、316国道建设百公里人口聚集和以住宿、餐饮为主的旅游观光配套产业带;沿凤太路建设50公里人口聚集和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产业带;沿双唐红公路和酒茨公路建设40公里人口聚集和以有色金属采选、石材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产业带。

——四中心:

即建设唐藏镇、黄牛铺镇、河口镇、平木镇四个区域性经济中心。

按照产业支撑、错位发展的思路,把唐藏镇建成石材加工、万亩高产苹果基地和新兴旅游镇;把黄牛铺镇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把河口镇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商贸物流镇;把平木镇建成全县特种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花椒及花椒芽菜种植基地和农贸城镇。

到“十二五”末,每个中心镇的常住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

——五十个新型社区:

配套完善农村新型社区学校、卫生、文化、健身等公益设施和各类基础设施,建成黄牛铺镇东河桥、双石铺镇大坪、河口镇下坝等50个服务功能完善、管理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吸引人口聚集,期末,每个新型社区常住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

第七节发展重点

突破发展文化旅游业。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胜地为目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打造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红色经典游、娱乐体验游、工业参观游和岭南乡村游为重点的旅游业态。

加速旅游交通网络和精品景区开发,加快开发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社区和中介服务等产业要素体系。

建设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名县。

年接待游客稳定在300万人次以上,三产收入突破100亿元,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40%以上。

专栏一:

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

现代服务业:

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设施,建设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建成新建路益民鲜活农产品等6个专业市场和旅游纪念品、建材五金、美食等五条专业特色街,把凤县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悦来客栈仿古饭店、秦岭高山生态酒店和四大农家乐乡村旅游美食区,西庄农家美食木楼改造、草店仿古生态餐饮和东河桥仿古农家乐等,塑造推广嘉陵渔家、凤州蒸菜品牌,推动餐饮娱乐业网络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凤州工业物流和红光石墨物流区,七一七有色金属、龙口高山苹果等十个专业物流中心,培育五十家物流重点企业,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建设成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建设生物技术研究所、新型建材研究所和矿业技术服务所;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及咨询设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精品旅游区:

城区休闲度假旅游区:

建设沿嘉陵江十里观光休闲带,丰富月亮湾生态公园、凤凰山游乐园、丰禾山佛教主题公园内涵;完善县城旅游服务功能;建设美食、酒吧等特色一条街;凤凰湖水上娱乐开发,增强县城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中国休闲度假名城。

古羌文化旅游精品区:

建设萨郎湖演艺中心、金沙古镇、沿江古建群和石头羌寨等景点,力争达到5A级旅游景区。

七彩云顶综合娱乐区:

建设七彩云顶主题公园、滑雪场、滑草场、狩猎场、高尔夫球场、山水园林酒店等,打造一流高档娱乐区。

紫柏山生态探险旅游区:

以溶洞探险、高空观光、植物鉴赏、康体养生为核心,建成探险、科普、养生为一体的旅游基地。

消灾寺景区:

以儒学、佛教、道教文化为核心,建设景区广场、观音造像和江南水乡,高标准策划举办消灾祈福法会,把消灾寺建设成辐射全国的旅游观光、儒释道文化体验的大公园。

红色经典旅游区:

开发挖掘党史资源,建设习仲勋旧居、工合纪念馆、凤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秦岭战役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占领)凤县纪念碑等,开辟红色旅游专线,展现出凤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将我县建成红色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胜地。

主题旅游线路:

嘉陵江源头—通天河—古羌产业示范区—灵官峡—紫柏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走廊;习仲勋纪念馆—艾黎故居—宝成铁路主题展览馆红色旅游走廊;消灾寺—丰禾山佛教主题公园—柏林禅寺祈福旅游走廊;东河桥—凤州古镇—陈家湾—马场—留凤关乡村旅游走廊;南岐山—心红铺—连云寺—瓦房坝古栈道探奇旅游走廊。

加快工业新型化。

坚持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大集团运作、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巩固和发展铅锌、黄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建材、非金属开发、植化、风能、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黄金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在凤州园区和留凤关新区聚集,推进工业集约化发展,把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原则,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开展工业尾矿、废渣的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末,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1户,过20亿元大企业集团5户,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310亿元,建成关天经济区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和特色生物医药制造基地。

专栏二:

工业发展重点

有色金属产业:

沿酒茨公路建设温江寺生态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加大有色金属探矿增储、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省矿建、东岭锌业等骨干企业。

期末,有色金属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80亿元,形成有色金属百亿产业集群。

黄金产业:

依托四方金矿、鑫坤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黄金采选冶及贵金属首饰加工产业集群,期末,黄金产能达到10吨以上,加工能力达到5吨以上,实现产值40亿元,形成黄金产业百亿集群。

新材料产业:

沿双唐红公路及凤州园区,建设以君达公司为技术支撑的新材料(微晶板材)园、内外矿业为支撑的石材工业园、声威水泥为支撑的建材产业。

期末微晶板材产能达到5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0亿元,石材板材及工艺品达到亿元,带动形成新型材料百亿产业集群,建成关天经济区新型材料基地。

新能源及植化产业:

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建设10万千瓦的风能发电厂。

建设秦艽、猪苓、柴胡、黄芪等地道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加快各类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步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建成关天经济区特色生物医药制造基地。

循环经济产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原则,依托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产值过50亿元大企业集团:

东岭锌业。

产值过20亿元大企业集团:

省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铅锌矿、鑫坤黄金冶炼、新型材料企业。

加快农业特色化。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椒果业、无公害蔬菜、特色中药材和畜牧业为重点,实施“八个万富民工程”,建设凤县嘉陵江流域十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动传统农业向复合性现代农业转变。

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

推行农特产品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管理,把凤椒“大红袍”打造成全国名牌,把秦岭有机猪、“凤唐”山地苹果、农家土鸡打造成全省名牌。

期末,建成凤椒大县、良种猪繁育基地县、秦岭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县。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

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90%以上。

专栏三:

农业发展重点

八个万富民工程:

万亩疏菜工程、万亩洋芋工程、万亩苹果工程、万亩花椒工程、万亩核桃工程、万亩苗木工程、万亩中药材工程、万只林麝工程。

特色产业:

新发展花椒500万株,花椒留存规模达到5000万株,花椒年产量达到5000吨,实现年产值6亿元,把凤县打造成全国优质花椒基地;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肉牛肉羊达到10万头,土鸡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只,畜牧产值达到15亿元,打造成陕西省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发展优质苹果3万亩,苹果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15万吨,实现年产值2.2亿元,打造成西部优质果品基地。

依托逢春公司抓好核桃、板栗等干杂果,建成10万亩干杂果基地;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蔬菜加工业,建成平木、岩湾、黄牛铺、红花铺、双石铺、凤州、河口7个乡镇以地膜洋芋、架豆、秋菜花、甘蓝、大白菜为主的10万亩蔬菜基地,打造成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成6000头以上的林麝养殖基地,20万窝猪苓及天麻基地、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3千亩秦艽规范化种植基地、1万亩的黄芪种植基地、打造成西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梅花鹿养殖量达到2000头,大鲵养殖量达到10000尾以上,建成西北最大的现代化特种养殖基地。

十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秦岭千亩脱毒马铃薯示范园、长滩坝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周家庄本香模式现代生猪养殖产业园、秦海鹿业梅花鹿养殖示范园、红花铺千亩糯玉米生产示范园、凤州村畜沼果生态苹果示范园、凤州镇桑园村生态苹果示范园、双石铺镇小峪河流域千亩生态苹果示范园、南星高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