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结题报告.docx
《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结题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结题报告
课堂——网络的整合
“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题结题报告
一.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与学校教学改革
现代技术正以一种汹涌难阻的气势深刻地、全面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学校教育。
它使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纵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国也在急起直追。
2000年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设想。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在线教学是当代教学形式发展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电子的、因特网、现代化的、学习者控制的双向反馈的形式向受教育者提供一种教育服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正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学校教育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在过去长期的教学历史中,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认识视野等的限制,学校教学的价值显得单薄而凌乱,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指出:
“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学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传递知识”无庸置疑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价值,如果说这样的教学价值观基本适应过去社会发展的要求的话,那么在教育信息化的新的背景下,它无疑受到了质疑、挑战并必须作出自己的应对了。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社会形态和技术的变革使教育裂变出了许多新的层面,愈见丰富多姿。
网络时代传递出教育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价值强音。
以拥有传统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为背景的个体是无法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
以信息化的手段选择、加工处理、应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资源,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实体和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终身学习能力。
这种新的“学习化教育”已经成为崭新的教育风尚。
网络社会的个体越来越需要构建新的素质结构:
良好的社会道德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心理。
从教学层面而言,网络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师生的知识关系从支配式向对等式转变;施教手段从呈现式向交互式转变;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制导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
当然,这样的转变不能仅仅寄托于学生个体的自发实现,更依赖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学的系统变革,成为学校教学在教育信息化春天的新的价值追求。
1999年,总结了镇海中学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成果的“学生最优发展教育模式”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最优化模式”的全新环境和教学形态,为教学功能的提升、新教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新型的教学系统,因为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自然,这样的组合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合过程。
我们意识到,只有怀着科学的态度吸收传统教学的精髓、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修整,才有可能使这样的整合焕发出新的力量,实现新的教学价值追求。
(二)传统教学的固有价值和缺陷
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通过在中国教育土壤中的不断发展演化,逐渐形成了现行的学校教学思想体系与操作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学习内容上是高度统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讲授与灌输。
客观地讲,这套教学体系或者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适应了工业化进程和人类活动的群体化倾向。
就教学层面而言,它的优点也是非常突出的,表现为:
双向直接的互动交流;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集体学习的乐趣体验;情感活动的陶冶感染;施教活动的人格影响。
这种即境性、情感化特征即使在现在,它的地位和作用也非另一种模式能完全替代,它能使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直接的互动,进行面对面的同步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在集体中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促进学生的道德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重要品质的养成。
它能促使教师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言传身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平时的接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传统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非改革不可的弊端。
首先,教学活动的定时定点。
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传授特定的内容,学生几乎不能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进行选择。
其次,教学过程的定调定步。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师生间的互动,但多为教师与整个班级的互动,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教师为了面向大多数学生,无法过多的考虑学生的个体性需要。
其三,教学内容的定性定量。
教学中更注重的是规定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无法做出太多的拓展和延伸,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并且在不同程度上由此忽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的关注和指导。
这些局限是程式化和同步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
因此,新的教育形势期待着传统教学应该寻求新的技术和教育思想支撑,有所突破。
与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新视野。
(三)网络教学的时代意义和局限因素
网络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破学生固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的限制,采用开放协作的随时随地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师生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下列优势:
(1)教学活动的跨时空互动。
网络教学为那些受空间和时间条件限制而不能享受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高质量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在线学习,实现了异步教学。
网络教学形式允许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高水平的动态互动,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特定需要,跨时空地参与各种学习讨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网络讨论中,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课程材料和来自其他学生的评论作出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反应。
并且由于可以以非真实身份参与网络讨论,学生能够尽情表达他的真实想法,教学过程由此而显得更为本色。
(2)资源信息的多信道传递。
网络教学很容易检索与下载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信息资源,网络上所有的教学资源每个人都可充分享用。
在网上,老师和同学都可提供学习的信息资源或资源线索供大家共享。
指导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要求编辑网络资源库,以供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得该问题的近乎全息的信息资料,网络下载、在线专家、远程教学、网络学伴等等学习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知识传递途径的单信道格局。
而且网络多媒体提供的外部资料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
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分布和网络教学的多形态呈现,如网络课堂、虚拟教室、在线答疑、网上直通车等,这些资源和教学方式以自由态分布于网上,除了技术限制外,为学生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协作式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可以自学、探讨、质疑、求教等等。
(4)教学流程的可逆性设计。
网络教学以各种媒体格式呈现,其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重复相比具有明显的一种优势。
借助网络,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问题多次重复学习。
如一些实验操作,依托高水平的软件,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反复进行,这样既减少实际的物质消耗,节约教学成本。
更使学生增加了认知活动中的试误过程,认知活动的效率考虑大为提高,实质上缩短降低时间成本。
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线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诸如以下几个方面:
①技术问题是基础性因素。
在线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进入在线学习环境,如果不能上网,在线教学就无法实施。
网络教学依赖于可靠的硬件和高水平的软件环境。
此外,教学平台和网络设备的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需要有可靠的技术支持。
事实上,即使是最成熟的技术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可靠,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故障。
②人的信息素养面临考验。
从学生层面而言。
在线的异步交流能让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过程,这就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
而这对于那些责任心不强的学生来说,进行在线教育,可能会出现中途流产,或者进程缓慢。
此外,在线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这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
从教师角度来看,在线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高深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尤其是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如果教师没有经过适当的在线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在线教学的质量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多样化的矛盾日益彰显。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学学科和其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在线教学。
况且就目前的电子媒体发展水平来说,它们还不能为所有的学科教学提供在线教学的服务。
而且网上可用信息的无序化和垃圾信息的堆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心理层面都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线教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优势,就必须要吸收传统教学的长处,采用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课堂与网络整合的“超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型教学理念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在线教学,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这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的教学形态的形成,为教学功能的提升、新教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些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因为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而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自然,这样的组合并非简单的堆砌或相加,不是简单地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或一门课“添加”到传统学校之中,它应该也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合过程,这个过程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探索历程,只有怀着科学的态度吸收传统教学的精髓、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修整,才有可能使这样的整合焕发出全新的力量,实现新的教学价值追求,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学校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可以有多种方式选择。
我们提出了“超课堂教学模式”。
“超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概念,它表征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内在结合关系。
立足于原有的班级授课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现场的教学,网络教学——也可叫做在线教学,则作为一种新的有力的技术和文化支撑全面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网络技术全面介入备课、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挥更为完整丰满、全面系统。
超课堂教学模式直面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它的目标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型教学理念。
“超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我校在现代化办学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困惑引发,再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它的研究基础来源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两种教学形态的审视以及我校大规模的校园信息化进程。
(五)校园网络建设为“超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超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支持,需要不断优化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建设,需要通过校园网及Internet来实现校内外各种信息的相关交流和资源的充分共享。
1、镇海中学校园网络环境的构建及技术保障
镇海中学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始于1993年。
1999年,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教育工作的客观需求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在借鉴学校原有校园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应用”为建设原则,构建全新的镇海中学千兆校园网。
不久,整个千兆校园网工程全部按设计计划完成,并投入运行。
镇海中学校园网网络结构示意图见图1所示。
图1镇海中学校园网网络结构示意图
镇海中学千兆位校园网覆盖了学校的所有教学场所,共安装了约700个节点,连入校园网的电脑数量达500台,每位教师配备一台PIII或PIV高档电脑,34个教室配备电脑、数字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及音像系统等设备,新建一个高规格的电子阅览室。
尤其是两个理科创新教学实验班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为实施“超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
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达到了目前国内一流的水平。
校园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在整个校园网建设中,前期硬件投资仅占总投资额的约30%,更大的投资在软件应用。
学校有计划分步骤地制订了软件应用的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利用、管理好建成的镇海中学千兆校园网,学校成立了新的职能部门——信息中心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中心有7名教师,其中高级程序员2名,高级教师2名。
2、校园网操作平台的功能模块
校园网的根本目的应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因此它决不是一个把软硬件进行简单堆积的纯技术问题,而应该是围绕着应用这个最终的目的来全面的考虑。
在设计和建设中不但要考虑到网络环境下学校的教学、办公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性需求,更应着眼于是否能让师生们都能广泛、自觉地参与进来,并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乐于使用。
因此在校园网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建设中,以镇海中学网站为基础平台,围绕施教、学习、管理,力求校园网功能实现教师施教的个性化、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校管理的自动化,形成校园网作为共享资源、互动教学、全息管理的集约性平台。
图2是镇海中学校园网功能模块示意简图。
internet
备课系统
教师资源
PUB
学生
教师
FTP服务
课堂教学
VOD视频点播
校园万象
科普知识
文化娱乐
自助学习
专题教育
镇中论坛
光盘共享
图2镇海中学校园网功能模块示意简图
校园网作为一种先进和重要的教育教学工具,其中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各种资源做到广泛的共享。
为了在硬件环境上为获取和展示各种教学资源及信息提供最大便利,我们在网络设计时对资源的提供方式进行了重点的规划,现在师生们都可方便地共享到通过校园网提供的FTP资源、光盘塔资源、VOD视频资源、有线电视资源及其他资源等。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跨时空的优势,实现教学的即时交互互动,特开辟以镇中论坛为载体的学科教学和“场线结合”专栏。
现在整个镇海中学校园网应用系统以镇海中学网站()为基础平台,内容包括:
教学辅助、校园网管理平台、教学管理系统、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基于软件的视频点播(VOD)、教学资源系统、镇中论坛、图书馆管理系统、课件管理系统及校园网导航软件等,基本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网络模块。
另外,较专业性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目前也在构建,并会在不久的将来向师生们全面开放。
校园网建成并实际投入运行至今,已经辐射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从而改善了学校教学、办公、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也为“超课堂”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为“超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营建了很好的操作平台。
二、“超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这一术语,出现在上一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乔以斯与韦尔关于教学模式理论的有关论述,八十年代中期后引入我国。
他们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序列(D.Andrews&F.Goods,1980)。
通俗地讲,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
也可以说,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人们去把握和运用,并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超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型
“超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教学功能模块组成。
每个功能模块都可由现场的或在线的两种操作方式实现。
在理论模块的构件中,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现场方式的简称“场”,网络在线方式的简称“线”。
这些功能模块的不同操作方式组合,就形成了8种不同的操作模式。
如图3所示。
其中模式1在备课、上课、练习三个环节均采用现场方式,为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模式2为则在三个环节上均采用在线的形式,为典型的网络教学——即在线教学模式;模式3、4、5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在场和在线的不同方式;模式6为网络在线教学的改进模式。
模式7、8在理论上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其实用价值尚有待研究和开发。
备课
157
43826
57上课
8
14
8326
75练习
图3“超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型
模式1:
在场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
场—场—场模式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备课、上课和组织课后练习都在现场进行。
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安排,而没有平等交流的平台。
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是被动的和相对封闭的。
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开放的信息社会。
模式2:
在场备课在线上课在线练习
这是目前典型的网络在线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借助网络的形式施教、练习。
但是这种教学的使用者只是教学产品的购买者,他不参与产品的设计,因此有它的局限性。
模式6:
在线备课在线上课在线练习
线—线—线模式是目前在线教学的改进模式。
它的特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线”这一平台参与备课,而上课、练习则完全自主。
“线”在这里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交互途径。
学生在线—线—线模式的每一环节中都应当是独立自主的,又是受到网络技术支持的。
模式7:
在线备课在线上课在场练习(线—线—场模式)
模式8:
在场备课在线上课在场练习(场—线—场模式)
(二)“超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操作变式
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围绕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拓展在线备课和在线练习,“超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在线备课课堂上课 在线练习
图4:
“超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超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在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时不可能机械的采用网络在线的方式或手段,尤其是课堂教学,可以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课堂结构,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网络或其他多媒体手段,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形成了多种操作变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场—线模式
即模式3,在线备课在场上课 在线练习
(1)操作流程
该变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和在线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
其一般操作程序如图5所示:
在线备课
在场上课
在线练习
图5线—场—线模式示意图
(2)线—场—线模式的适用范围
线—场—线变式能充分发挥在场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
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尤其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线备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情境。
因此,线—场—线模式适合于很多学科的常规课,如外语、政治、地理等。
采用这种模式的几点建议是: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要开放;二,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三,要精心设计在线练习。
2、线—场—场模式
即模式4,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
(1)操作流程
该变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和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称为线—场—场模式。
它的操作程序如图6所示:
在线备课
在场上课
在场练习
图6线—场—场模式示意图
(2)线—场—场模式的适用范围
线—场—场变式更强调学生参与备课。
它既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这个环境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又对资料和信息自行进行处理,这就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线—场—场变式中的“在场上课”,一般是指在场展示的开放课堂结构。
它为学生提供了呈现学习成果和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直接讨论的机会。
“台上部分学生,台下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新形式,强化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再探究的学习动机。
一般来讲,专题性的内容适合采用线—场—场模式。
这是因为线—场—场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
3、场—场—线模式
即模式5,在场备课在场上课在线练习
(1)操作流程
该变式由在场备课、在场上课和在线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
它的操作程序如图7所示:
图7场—场—线模式示意图
(2)场—场—线模式的适用范围
场—场—线变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最为接近。
但在练习环节,可能因某些学科的特殊要求,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如练习的场地、器具等,或者由于考虑到经费缺乏和效益问题,采用在线练习的模式。
因此,要应用这种模式,就要具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配备。
场—场—线变式常可应用于技能性、操作性内容的教学中。
举例来说,通过虚拟实验室,可以重复操作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实验,以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程序的目的。
再如完成音乐中谱曲的教学内容。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校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乐器需要,同时很多学生不会演奏乐器,因此就可以用作曲大师软件进行在线编曲。
此外,美术教学也可用场—场—线模式。
“超课堂”教学的三种变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
三、“超课堂”教学的实施指南
为了使学校有效地实施“超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需要制订一个实施指南。
(一)“超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展“超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理念,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超课堂”教学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强调师生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同用,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会。
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的良好体验
“超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