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教学探究.docx
《作文写作教学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写作教学探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写作教学探究
作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究
1、摘要: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想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对作文教学来说恐怕是行不通的。
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教会学生拟一个好标题,教会学生使用多彩的结构。
此外,还要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把自己读来的“经验”咀嚼消化。
再经过一个“改错”的过程,也许你会发现作文就是这样简单。
关键词:
高考;作文;阅读;生活
高中学生有三怕:
一怕周树人(就是怕读鲁迅的文章,他的文章难懂),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针对写作文的问题,不仅学生怕写,老师也怕教;学生怕写不好,所以不想写,老师总感觉给学生讲了很多有关写作的技巧,学生还是不会用,还是无从下手,老师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怕教。
但是老师要想把作文课讲好,不仅要掌握足够多的写作技巧,还要多读书、多练笔、多谢下水作文,只有老师有了足够高的写作水平才能组织好作文教学,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写好作文呢?
我想老师应教会学生从以下几方努力:
2、教会学生拟一个好标题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性作文,其基本要求是“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其中,“题目自拟”往往为考生所忽视。
考试中常见的误区是以话题或者从材料中随便找一个词语为标题,大而空洞;或是胡乱命题,不伦不类。
殊不知,“种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一个好的标题能显示文章的个性,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自然增加了“印象分”。
实际上,标题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话题或者材料的把握程度和文章的立意取向。
因此,写作训练中,师生务必重视“题目自拟”这一要求,争取能给阅卷老师一份好的见面礼。
下面,笔者将以一道作文题为例,谈谈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请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这是一则故事性材料,它除了引出话题之外,其“背景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其中,“非常完美”、“多余的边边角角”、“你就是那座雕像”是关键信息。
据此,考生不难确立“人人都具备发展(成功)的基础,只要克服缺点或是扬长避短,都能得到发展(取得成功)”这样的立意取向。
对话题有了准确的把握,为拟好标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下是针对此话题拟出的十个标题。
《认识自我才能雕塑自我》、《雕刻与成才》、《生命因痛苦而美丽》、《一花一世界》、《失败是雕塑自我的刻刀》、《雕塑自我,贵在超越》、《天生我材必有用》、《啄玉成器》、《以水为刻刀的屈原》、《那一天,我终于笑了》
对上述标题,可做如下归类分析。
议论型标题,如《认识自我才能雕塑自我》、《雕刻与成才》。
这类标题适用于议论文。
它们或是论点,或是论题。
优点是鲜明醒目,能将笼统抽象的话题具体化、细化。
启迪型标题,如《生命因痛苦而美丽》、《一花一世界》。
这类标题适用与议论性散文。
它们或富含哲理,或充满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延伸型标题,如《失败是雕塑自我的刻刀》、《雕塑自我,贵在超越》。
这类标题是在话题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成分或构造精练的复句。
它适用于各类文体的写作。
优点是可操作性强,能将话题细化、具体化。
引用型标题,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啄玉成器》。
这类标题是借用现成诗文或俗语,取其意而用之,一般适用于议论文。
其中,有的是引用原句,有的是根据需要稍作改动。
优点是精练、深刻,能显示作者的文化素养,有时还不失之俏皮与幽默。
故事型标题,如《以水为刻刀的屈原》、《那一天,我终于笑了》。
这类标题一般是对人物或主要事件的概括,其文章内容或摹写现实生活或在与古人神交中表情达意,适用于议论性散文或是记叙文的写作。
优点是文体意识明显,尤其是以古人古事入文,能体现作者知识的渊博和思想的深刻。
文无定法,拟题亦难有定法,以一道题为例,更是难以涵盖文章拟题的灵活
多样。
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窥见话题作文拟题的基本原则,那就是: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讲究观点的鲜明,讲究思想的深刻,讲究语言的含蓄与文采。
倘能如此,算是完成了话题作文的关键一步。
二、教会学生使用多彩的结构
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日常的作文批阅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作文的结构较为混乱,思路不清,不能围绕中心选材,因此在评点作文时,我们可以结合某一篇课文的结构予以讲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在讲解散文“形散神不散”时,我们可用郁达夫《故都的秋》来作典型案例:
材料方面,作者选用的材料是零散的。
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日胜果等五种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
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及其作品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
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叙述、抒情、描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
以上可谓“形散”。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围绕和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一“神”,是为“神不散”。
通过具体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特点,学生们很容易地掌握了根据“神”的凝聚作用和中心位置来选取材料,把握了散文“形”来源的多样性和中心的唯一性,这样,在具体的散文写作中就不会犯下“形散神也散”的错误。
在讲解议论文结构时,我们可用《热爱生命》来作典型案例:
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
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
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
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感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
最后,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还抓紧时间,是生活过的丰盈饱满。
在本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引出话题,分析话题,拓展引申,以自身实例具体论证强调,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三、教会学生积累素材,汇集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有兴趣,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也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
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的确,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勤思考,常反思。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
比如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
“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
如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2.把写日记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日记是学生情感的渲泻口,日记是师生情感的桥梁,日记是学生的凯旋门。
日记是真情记载,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即便是抒写对老师的不满,老师也绝不横加指责,只要注上了“保密”二字,绝不说出,保证日记成为学生倾吐真情的地方。
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所以我们要重视日记,认真地批阅,而且要在日记上与学生真诚对话。
老师做错了,在上面批上“对不起”,学生成功了,奉上一句“祝贺你!
”寥寥数语,师生感情越来越深。
日记成为学生获得激励最多的地方,只要他们愿意付出,日记能使他们像凯旋的将军一样,受到人们的赞美。
3.多看,多读,多感受。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
有一位老师的做法很好,他给学生讲故事:
卢梭幼年丧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夜晚父亲和他一起诵读文学名著,以至于成名以后的卢梭也难以忘怀这段岁月。
每天读报时间或学习的间余都抽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几段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让学生购买《读者》、《美文》等优秀报刊,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巧用课本论据,作文别有洞天。
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写好作文的一种巧妙手段。
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却忽略了这一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障碍。
我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尤其是写议论文,可以说巧用课本论据,作文别有洞天。
譬如以“积累”为话题作文,我们就不妨引用《劝学》中的某些话语来论述: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勤于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学有所成。
荀子就曾经告诉过我们: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因此,在学习中要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四、教会学生张扬个性,彰显自我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7-9年级写作部分第二条明确规定: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我们不妨将《课标》的这一表述,理解为《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具有个性化的文章的要求。
所谓个性,强调的就是创新。
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核心,没有创新,个性也就失去光彩。
唯有这样的作文才是成功之作。
冰心曾说过:
“能表现自己的文学都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明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
”的确,张扬个性,彰显自我,才是真正的创新作文。
个性常要求我们反其道而行,比如花可是恶的,忧愁可以是美丽的,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可以幸福的忙碌。
要引导学生认识陌生的地方也有风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要学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朱棣文说过:
要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同样一朵玫瑰花,可以欣赏花,可以欣赏刺,也可以由此构画创造无刺的花。
同样写“收获”,可以写实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可以写收获到理解、尊重、爱护、成熟或自责与悔恨,不一而足。
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是允许的。
这样,学生的写作空间就更大了。
2.联想、想象求创新。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两只翅膀,从生活中发现有创新意义的素材,必须借助于丰富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比如一学生的短文《趣说为人》:
人的两只眼睛,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耳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的鼻孔共有两孔,所以不能随着别人,一个鼻孔出气;人只有一舌,所以不能说两面话;人虽只有一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这里文章的创意在于把人生所需的主要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心脏与人品、人格的颂扬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因果关系,宣传要做一个高尚人的思想,读来让人饶有兴趣,过目不忘。
3.说真话,抒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写文章的人若无真情实感,何以能打动读者的心呢?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福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人能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境界就会不一样,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问题,但我敢说实话”。
有不少个人日记、情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与这种纯真袒露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孜孜以求的。
如果我们能真正勤于实践,努力挖掘,大胆创新,坚持不懈,我深信,作文教学定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