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839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

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

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

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

置,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

 

一、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德育的主要范畴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树立科学观念,掌握并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法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

(1)崇尚科学,努力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体验到科

学技术的力量,以及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

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求真务实,联系实际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一知半解,应通过不懈的探索,努力揭示其内在

规律,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着重解决实际问题。

(3)积极进取,不畏困难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应努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必

胜的信心。

(4)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对学术的质疑和批判导致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有了后人对前辈的学术争鸣和挑

战,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才得以成熟,并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

离不开大胆的假想和创新,更离不开后人对前人科学成果的质疑和完善。

(5)辩证分析,抵御侵害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科技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社会

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自觉抵

制淫秽、色情、暴力、毒品、邪教等不良信息的侵害;提高自控能力,避免沉溺于虚拟时空与

计算机游戏;谨慎网上交友,避免上当受骗。

2.良好习惯

在使用信息技术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还能体现良好的

个人修养,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加强自我保护,从一定程度上防止

受到不良信息侵害,维护个人正当权益。

(1)养成正确操作计算机的好习惯。

(2)妥善管理自己的有用信息,保障信息安全。

(3)在使用他人或公共计算机设备时,不私自更改设置,维护正常使用秩序。

(4)爱护机房公共设施。

3.道德法纪

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法律法规,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与信息

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人提供方便;应做到,不利用信

息技术做危害社会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并积极主动地运用所掌握的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

服务于社会。

(1)恪守诚信原则,杜绝欺骗行为。

(2)文明上网,不发布垃圾信息。

(3)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抵制盗版软件、音像制品等。

(4)不窥探他人隐私,不尝试入侵受保护的计算机系统。

(5)不有意传播病毒。

4.情感态度

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

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态度。

(1)爱国主义情感。

(2)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尊重他人。

(3)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4)追求健康高雅艺术。

 

 

不使用盗版软件。

合理使用他人信息作品,

 

二、德育目标与活动建议

(一)小学阶段

 

 

 

(二)初中阶段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实施途径

倡导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学科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实施学科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1.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与德育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

全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教学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

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工作水平。

教师也要加强信息技术专业及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

素质。

3.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充实学科教研力量,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以教科研带动学科教学渗

透德育的力度。

4.努力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挖掘课堂教学德育因素,提高学科德育教学实效性。

5.加强对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编写、审查、使用管理,保证相关内容在教科书及教学参

考书中的具体体现,为教学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6.充分发挥市区网络信息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等机构作用,组织力量开发教学资源网络交

互平台,充分利用与共享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益。

7.采用适当技术手段,维护教育教学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

8.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环境。

在查封不良

网站、整顿网吧经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正当的校外上网场所。

9.加大软件方面投入,为学校、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软件资源,杜绝盗版教学软件的使用。

 

10.推广新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挖掘德育因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1.举办多种多样的竞赛、征文、展览、夏令营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

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为德育渗透提供场所。

 

四、德育课例

Excel的图表应用及报告生成

设计者:

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 张磊

                                             指导者:

北京市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 张宗春

 

【指导思想】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

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

“生活的智慧”。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说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

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Word的编辑排版与应用Excel统计、

分析数据,生成图表的方法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Excel图表的应用,更深刻地理解用

Excel处理表格数据的现实意义而进行的学习内容。

利用Excel处理表格数据,生成分析报告,从技术上来讲不难掌握,重在选取切合学生需

求的分析对象,把信息技术落实到实际当中。

因此,我选取了学生最为熟悉的“每周评价表”

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教学。

这样,促使学生在解决自身需求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管理的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学期的“每周评价”活动,他们对评价内容了如指掌,但

日常“手动”分析繁琐、缓慢、易出错,多停留在一种模糊统计、模糊分析阶段。

他们具备应

用信息技术全面准确分析相关数据的迫切需求。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热情、肯动脑、具

备一定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已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Word这一文字处理软件,也学习了应用Excel

 

统计表格数据的基本方法(数据录入、简单函数运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基本掌握了

Excel表格的修饰,图表的生成方法。

但对于常用图表的各自特点,学生还停留在模糊认识阶

段。

因此,本课首先通过三道选择辨析题、一道连线归纳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常用

图表的不同特点。

聋生听力受损,汉语言应用方面存在很大障碍,他们很难通过老师发放的学习材料自学、

摸索。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只能通过细化的题目引导其发现、感悟、归纳等。

另外,针对学生

应用汉语言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尽力帮助他们修改汉语言表

达上的问题,但不作为本课报告中的重点关注内容。

聋校师生沟通绝大多数倚赖视觉,不能“一呼即应”。

且同一班级内学生差异极大。

此,聋校课堂更适合一次性布置大任务。

这样,避免了教师为召集全体学生而浪费过多时间,也

便于教师深入学生当中,逐一面对面指导。

(聋校每班只有十名左右的学生,利于个别辅导。

【学习需求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Excel中常用图表的类型等,基本掌握了Excel图表的创

建方法。

但对于不同图表的特色与用途,还需要进一步辨析、归纳、总结。

对于数据统计、分析的结论以什么形式来表现,学生未知。

通过完成数据分析报告,能够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据统计分析的意义。

利于渗透学以致用、学无止境的思想,并提升学生综

合应用所学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技术准备】

本课在计算机房上课;需要计算机,局域网,Word及Excel软件。

教师要在课前准备:

PPT

课件,学生课堂思考讨论题(PPT形式),数据源(Excel工作簿),报告模板(Word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Excel图表的组成。

2.掌握几种常用图表类型的特点,能够恰当地选择不同图表类型表达不同的数据。

3.能够综合应用Word及Excel完成数据分析报告,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数据系列的分析,辨析Excel常用图表的特色。

2.通过任务驱动,尝试Excel常用图表的应用,初步掌握应用Word及Excel完成数据报告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应用Excel分析自己的每周评价表,完成报告,初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我调控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任务需求,利用表格中的数据选择适合的图表,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

准确地表达意图

(耳聋学生视觉捕捉力强,善于模仿,但除手语以外的表达能力极差,难以准确表达意图。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讨论交流法:

通过两个任务驱动,促使学生理解Excel常用图表类型的各自特点,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

意义,并学习报告撰写方法。

通过两次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明确Excel常用图表类型的各自特点,巩固数据分析处理的

方法;感悟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生活的快捷、高效;并通过评价与反思,渗透自我调控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通过“复习引入→辨析Excel常用图表的不同特点→引出数据分析报告并加

以介绍→指导实践、完成报告→组织交流”等几个环节实施。

通过任务驱动,最终达到帮助学

生综合应用所学加工信息和表达意图的目的。

同时,针对报告结果,适时对学生进行和日常评

价相关的思想教育。

 

是聋生理解上的难点,

 

 

表达的能力差,因此,

 

低其归纳汇总的难度。

 

0

 

 

学生在亲切感的影响下,

 

定的分析基础。

一方面,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它以学生现

实的生活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

方式。

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

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

道德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课程本身所独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特点以及本身所蕴涵的丰富

的德育内容,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有利的契机。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

过程中要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和自我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

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学校和教师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开放生成的活动内容、师生互动的

活动过程为学校德育提供有机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广泛地联系生活、生动地引导认知、积极地

指向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德育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要把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德育活动的重要领域和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与

方法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升精神境

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促进个性健全发展。

为了在教师指导过程中有效地

渗透德育,特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小学3-6年级学生认知发展上呈现具体性和形象性,社会性发展上具有协调性、开放性和

可塑性特点。

这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德育目标的实现,可以以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并逐

步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选择机会;重在让学生直接感受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初中(7-9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正处于高涨时期,对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和关联有了明

确的意识。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德育目标的实现应把统一组织的活动与学生自行设计实施的

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意识与能力,重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增进对社

 

会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义务和权利,把握人己关系、群己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

关系,形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

神,并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

目前我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活动指导手

册》,各区及各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实施区本、校本开发,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教师注意:

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

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在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强调大道理和小细节结合、强调感悟和践行结合,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

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中

使道德教育和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可以克服道德教育中以

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的倾向,防止道德教育中唯知识化的弊端。

 

一、德育范畴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参

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

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注意个人行为对自然、

 

二、德育目标与实施建议

 

 

 

三、说明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

“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大多由区县及

学校自主开发,而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

因此,本纲要只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

性学习及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两部分内容中的一些共性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目标,而不涉及

到某一具体的实践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

学生是实践活动主体,但在学

生做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

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本纲要的“德育实施建议”

属于建议的性质,教师要根据具体实践活动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

律,挖掘活动内容本身固有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积极探索德育的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开发和

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情理交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由于综合

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教师要在激发动机、培

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过程、倾听体悟,四个方面加强指

导,以切实提高教师指导有效性。

3.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引导学

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利用其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

动,着力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四、德育课例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

设计者:

北京市三帆中学 田春华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

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

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理论依据: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

 

位教师的职责。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在教育中时时有着渗透德育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在为孩子提供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德育

内容的渗透,对于动手实验类的活动,要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讨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学会正确提出建议、学会接纳别人的观点。

(二)主题活动的背景分析

题目来源:

初一年级的学生迈入初中阶段,开始接触了一门全新的学科——生物学。

美妙

的植物、奇妙的动物、忽隐忽现的细菌,都是学生课上课下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在生物课开

展大量实验研究之后,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

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科的知识拓展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

的机会。

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物课上观察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后,对种子如何萌发形成幼苗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那种子的萌发到底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完全可以照着教材

意图,将种子萌发的条件完全告诉学生。

但是,面对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不妨大胆放手让

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实验,用自己的实验来找到答案。

因此就产生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种子

萌发条件的探究。

学校资源状况:

本探究需要的资源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准备各种植物种子、一些简

单容器即可。

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小组,需要研究在30℃条件下的种子发芽情况,在我校的生

物实验室中有恒温培养箱,可以满足不同温度的设置。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考、好奇心强,他们热爱科学,善于发

现身边的问题,对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具有强烈的兴趣。

他们不喜欢以接受式的学习方

式,愿意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发现身边的问题、解决遇到的难题。

但由于初一学生心理年龄

较小、思维不够成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中对许多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因此教师要在实

践活动中多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中的实效性。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师准备:

各种植物种子备用、恒温培养箱等

学生准备:

各种植物种子、各种容器

(三)对主题活动(研究课题)的描述

本研究活动的主题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是一个为期4课时的小主题活动。

围绕

此小主题活动,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一种条件进行研究。

本次活动的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次活动:

学生自愿结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种子萌发所需的一种环境条件来探究,

组员讨论设计方案,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修改并完

 

善方案。

(1课时)

第二次活动:

学生依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2课时)。

(由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时

间,因此给学生2周即2课时时间充分去探究,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第三次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结果,讨论分析,共同总结种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

本次活动的内容:

本次活动是小主题活动的第一次活动,让学生自愿结组,选择种子萌发

的一种环境条件进行探究,设计讨论研究方案,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质疑并提出

建设性意见,最后修改并完善方案。

(四)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能总结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验设计、实践过程中,能够从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方法,对实验结果能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亲身的探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学会正确提出建议、学会接纳别人的观点。

(五)活动过程

本节课是一节研究方案设计课,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

教师引导,进入主题。

教师活动:

展示千年莲子开花的图片,提问“在辽宁的普兰店市泥炭土中发现了1200

年前的莲子,植物学家将其栽种后,开出美丽的莲花,那请同学们想想:

为何这些在泥炭

土中的莲子1200年来都没有发芽生长呢?

学生活动: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作出种种猜测,觉得泥炭土中:

空气不足、土质不

合适、温度不合适、不见阳光等等。

教师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帮助梳理思路。

紧接着提问:

“那你们认为种子要正常萌发,都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需要温度、空气、水、阳光、土壤等,还有学生提出可能种子

是否完整也是萌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将学生说到的各种原因分类,分成种子萌发的内因和外因,

本次活动就来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设计意图:

介绍千年莲子今开花的事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为引出探究的主题服务。

 

0

 

环节二: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原则。

教师活动: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等外界因

素,那这些条件是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来找答案。

在进行实验设计前,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必要的问题:

1.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健康饱满的种子)

2.研究一种条件时,应该设计为什么类型的实验?

(对照实验)

3.每组实验应该有多少粒种子?

(原则上越多越好)

4.除了要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如何?

除了研究的条件,其他条件都一样(控制单一变量)

5.多长时间观察一次?

怎么记录实验现象?

(每天观察一次即可)

6.如何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回答老师上面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为了后面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必要的提示,因为毕竟是初

一的学生,容易考虑问题不周全,所以将一些共性的问题提前在此提示,提高实验设计全

面性。

环节三:

自愿结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

积极选择组员,5-6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来探究。

将讨论的结

果罗列在教师分发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方案上。

教师活动:

巡视小组讨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小组1:

水分是不是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