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833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docx

中医院初步设计说明

2.1、设计总说明

2.1.1、设计依据

1、xx市中医院规划用地红线图及规划设计条件。

2、xx市规划局审批通过的总平面图及建筑方案报建图。

3、经建设方批准的本工程方案设计文件及其设计要求。

4、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主要的设计规范、规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98-20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45/T392-2007)

2.1.2、工程概况

1、xx市中医院位于xx市新建路,基地北临中山西路,南面与规划路相接,东面紧靠担水巷,交通便利。

同时,医院北面与海边相距较近,有良好的海景景观资源。

2、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17405.18平方米,基地形状呈不规则方形,场地地形平整。

中医院规划总建筑面积为67563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6781平方米(含一二期工程),地上建筑面积为60782平方米。

2.1.3、项目定位

1、以住院部大楼为主,将急诊部、门诊楼、医技部、后勤保障综合楼以及生活用房等区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急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院。

2.1.4、设计理念

1、总平规划:

从医院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结合保留建筑,尽量利用规划建筑和道路系统,将医院的各组成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合理、流线科学、方便患者的原则。

2、建筑设计:

追求清新、典雅、简洁的建筑造型,造就独树一帜的典雅风格。

3、园林设计:

以自然、浪漫主义的设计理念,以现代的景观表现手法,结合中式园林的自然山水,营造出温馨、静谧、舒适的氛围,提高医院就医环境的品质,为医生、病患者以及探访者创造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尽展人性化的景观空间。

2.1.5、总平面规划布局

1、规划构思

从现状用地出发,本项目用地存在着用地紧张、零碎等一系列因素及问题。

因此,为了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要求,本设计试图通过对流线的重新组合分配,景观元素的融入,打破原有格局,并进行打破后的重组,为医院的功能区域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并通过门厅和连廊,将住院楼、医技楼和门诊楼三大功能建筑有机结合,将原本不规则的、零碎的基地,营造成一个轻爽、便捷的就医环境。

2、规划设计

从总体规划上看,拆除原有的医技楼、食堂、宿舍及原有东北侧的门诊楼等过于分散的建筑,保留门诊部、急诊部,并将原住院楼改建为医技楼,新建住院综合楼,后勤保障综合楼及生活用楼各一栋,从而缩小建筑占地面积,并增大绿地面积。

同时考虑拆除建筑、保留建筑以及规划建筑的功能使用。

规划建筑将共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含住院综合大楼,建筑面积为26844.28平方米(其中含一期地下室面积);二期工程为拆除原有医技楼再建设的人防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298.76平方米;三期工程为生活用房、后勤保障综合楼等。

3、功能组织

本项目由医疗区、生活用房区、园林景观区和后勤保障区四个区域组成。

其中,医疗区位于用地的南面,包含住院楼、医技楼、门诊楼以及急诊部。

园林景观区位于住院楼南面,将中式自然山水园林景观引入医院中,营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

生活用房和后勤保障综合楼则分别位于用地的东北角和西北角。

4、道路交通规划

从交通组织来看,在三个方向上一共规划了四个出入口,主入口在用地南侧,并设置了广场进行人车分流。

急诊部靠近主出入口,方便患者的就医出行。

东北侧的出入口为污物出入口,北面则留了住宅区消防出入口和后勤出入口。

在新建及保留建筑之间增设连廊,方便医务人员及就医人员的使用。

在主广场的东侧及后勤保障综合楼南侧均设置了地面停车位,保证就医出行方便快捷。

另设有地下停车场,较好地缓解了地面停车的压力。

5、空间景观规划

本项目的景观环境设计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休息散心的空间,为医生、护士提供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

水是一种亲和力很强的景观元素,她使人放松、使人愉快、使人亲切、让人温馨。

在设计中,我们在住院楼前园林景观区中布置了自然式水体景观,并在其周围设置亲水平台、散步道以及凉亭,供病患散步、休息,放松心情。

同时还设置了大量的绿色植被,很好的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高质量环境。

另外,北面邻近的海景延伸了医院的视觉景观,使病患者及医务人员可远眺海景,提升医院的环境优势。

2.1.6设计范围

1、根据设计合同,承担xx市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一、二期工程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各专业的设计。

2.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17405.18㎡容积率:

3.5

总建筑面积:

67563㎡绿地面积:

4873㎡

地上建筑面积:

60782㎡绿地率:

28%

建筑占地面积:

5765㎡停车位:

247个

地下室面积:

6781㎡其中地面停车位:

94个

建筑密度:

33%地下停车位:

153个

住院楼占地面积:

1936.89㎡

住院楼总建筑面积:

29143.03㎡(含一、二期建设)

总病床:

400床

住院楼地下停车位:

105个(含一、二期建设)

 

2.2、建筑设计

2.2.1、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

xx市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

2、建筑基底面积:

1936.89㎡,总建筑面积:

29143.03㎡,其中一期建设建筑面积:

26844.28㎡,二期建设建筑面积:

2298.75㎡(待拆除现有医技楼再建的部分即人防地下室)。

床位数:

400,一二期地下室停车位:

105个。

3、建筑高度:

地下1层,地上15层,建筑高度58.8米。

4、结构形式:

框架剪刀墙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

50年;抗震设防烈度:

6度。

5、防火设计建筑分类:

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

一级。

6、防水等级:

二级。

7、人防设计建筑分类:

防核武器抗力级别6级,掩蔽人数1150人,平时做汽车库使用。

2.2.2、设计要求

1、功能、交通布局

建设一栋400个床位规模的新住院大楼,考虑其与医技楼及门诊楼的联系,做到流线合理,方便医生及病人的使用;并考虑好其与生活用房及周边建筑的联系,尽量做到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考虑好分期实施对原有建筑的影响,尽量减小住院楼建设期间对医院正常医疗活动的干扰。

为了做到医院的流程合理,方便患者就医,住院大楼的一层东南角设置了一个门厅,方便通往门诊楼、医技楼(原住院楼改建)及住院楼的人们在此处得到有效分流;还利用拟建住院楼及原有医技楼所预留的施工宽度增设连廊,有效组织了新住院大楼、门诊楼及医技楼(原住院楼改建)的交通流线。

住院大楼一层功能包含了消防控制中心、小超市、药房、出入院手续等,并有三个独立的出入口。

南面的出入口是医院的交通分流核心所在,通过此处分流,避免了人群交通的过于分散零乱。

于北侧靠东边污梯的位置设置一个出入口,方便医疗垃圾的移除。

而北侧靠东面的出入口则是后勤保障综合楼与住院楼的联系出入口。

东侧的出入口是考虑医生的交通出行进行设置的。

南侧二层楼高的门厅除了对医院交通进行分散疏导外,也给住院部外立面造型增添了亮点。

住院楼的交通核心处于中部,设置了三部医用电梯,东侧设一个疏散楼梯间及一个污物电梯,西侧设一个疏散楼梯间及二部工作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整个布置成“回”字形。

极为有利于紧急疏散以及洁污分流,考虑病房宜南北向布置,故标准层南北向依次布置了三人间、二人间、单人间及医生办公室等主要功能用房,东侧房间做污洗或者是公用卫生间。

另外还有儿科、产科、手术科、办公层、多媒体会议层等,据住院楼不同楼层不同功能进行流线及功能用房布置,满足医院住院楼的使用要求。

2、立面效果

依据住院大楼每一层的平面布置,进行立面效果设计,力求清新、典雅、简洁的建筑造型,造就独树一帜的典雅风格。

外立面在东南西北侧中部均考虑挑阳台的形式,打破呆板的立面构造。

整体立面上做了大块体的线形分割,避免立面线条过碎过于零乱,追求统一的立面线条韵律,让建筑看上去简洁大方,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就医及住院环境。

2.2.3、建筑构造设计

1、墙体工程

外墙:

地面以上外围护墙均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190厚,钢筋混凝土剪刀墙、柱、梁的外墙贴25厚防火聚苯板保温。

内墙:

内隔墙均采用MU1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190厚、卫生间隔墙为100厚。

2、楼地面及屋面工程

楼面:

一层为花岗岩地面,一层以上每个护理单元以及办公室、会议层采用弹性透心塑胶地面材料。

屋面:

采用倒置式细石混凝土防水和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屋面,二级防水,挤塑聚苯板保温。

地下室顶板地面:

道路广场部分为细石混凝土防水和合成高分子卷材和涂膜防水,广场砖面层。

种植绿化部分为合成高分子卷材和涂膜防水,塑料蓄排水板,聚酯土工布过滤层,面层为种植覆土。

地下室防水等级为Ⅱ级;地下室底板和墙体防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基础上,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在底板外侧和侧壁外侧形成封闭的防水层。

3、门窗工程

本工程采用普通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节能外门。

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性能分级为3级,气密性能分级为4级,水密性能分级为3级、隔声性能分级为3级。

4、幕墙工程

(1)玻璃幕墙部分经节能计算为柔蓝色镀膜中空玻璃。

玻璃幕墙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执行《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并应符合节能设计的要求。

(2)、本工程的幕墙立面图仅表示立面形式、分格、开启方式、颜色和材质要求,其中外墙铝合金玻璃幕墙采用的预埋件、抗渗漏抗风压及稳定性等规范规定的性能,由具有资质的制作安装厂家负责,玻璃部分应执行《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发改运行[2003]2116号。

(3)、幕墙工程的承包商应依据建筑设计,进行施工图二次设计,二次设计经确认后,及时向建筑设计单位提供预埋件和受力部位的详细资料,

以便结构施工图中表达清楚,施工中及时预埋。

(4)、幕墙工程应满足防火墙两侧、窗间墙、窗坎墙的防火要求,同时应满足外围护结构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要求。

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充。

(5)、幕墙工程应配合土建、机电、擦窗设备、景观照明工程的各项要求。

5、室内外工程

涂料外墙:

涂料做法详:

05ZJ001第4页外墙24,水泥砂浆采用微纤维抗裂砂浆抹面。

(纤维掺量0.9kg/M)。

为避免和减少外墙水泥砂浆面开裂,在外墙砌体与砼面交接处的外墙面上钉500宽钢丝网,再抹水泥砂浆。

每层在楼板标高处设20宽,15深凹缝,内填成品塑料条,面饰深褐色外墙涂料。

内墙:

混合砂浆内墙面,面括内墙腻子。

室内阴阳角:

(1)、所有墙面涂料阳角处1200以下均抹1:

2水泥砂浆,宽100。

(2)、所有涂料墙面的诊室,病房,功能检查用房,治疗用房等医疗用房及走道楼地面,墙面,顶棚阴阳角均做成圆角。

(3)、手术室及其附属用房、抢救室、推床存放运转处等易被撞坏的阳角,加金属护角。

做法:

1200高3厚40X40角钢(面烤白漆)护角。

做法:

1200高3厚40X40角钢(面烤白漆)预埋木砖及圆头不锈钢自攻螺钉固定。

内装修工程执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楼地面部分执行《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6、电梯:

三部医用电梯及一部污物梯选用载重量为1800kg,速度为1.5m/s,

二部工作电梯(含一部消防电梯)选用载重量为1050kg,速度为1.6m/s,

具体型号及尺寸需建设方先定生产厂家后确定。

2.2.4、无障碍设计

住院大楼主入口设无障碍坡道,在一层西侧设男女各一间无障碍专用卫间;在大楼交通核心设其中一部医用电梯为无障碍电梯;每一个护理单元均设一间残疾人病房等无障碍设施。

2.2.5、人防工程设计

1、设计依据:

xx市关于人防地下室建设的有关规定。

现行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

2、战时技术要求:

本工程人防地下室总建筑面积2298.76平方米,其中人员掩蔽部1600平方米,共一个防护单元(二等人员掩蔽部),可掩蔽1150人。

分成四个抗爆单元。

战时功能:

二等人员掩蔽所。

抗力等级:

核6级。

防化等级:

人员掩蔽所为丙级。

防护单元划分:

1个防护单元(二等人员掩蔽部)。

抗爆单元划分:

按500平方米地下划分为一个抗爆单元。

3、设计要点

(1)、该人防工程是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的,在符合人防有关规范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平时使用要求。

(2)、人防工程防护单元内防护设施及设备自成体系。

(3)、为方便平时使用,除人防平时必须施工好的房间和平时使用房间外,其他战时人防用房(包括干厕、防化值班室、防爆隔墙等,平时可不施工,待临战时按图进行砌筑)。

(4)、人防地下室使用的所有人防设备应到国家人防设备定点生产厂家定购,由厂家负责安装,并在结构施工时配合预埋构件,施工前应核对设计图与所订购的人防构件安装尺寸无误,方可进行施工。

(5)、战时的封堵构件要在施工时作好调试并安装,待人防专项工程验收合格后,将战时封堵构件就近存放,并妥善保管。

2.2.6、建筑节能设计

本工程设计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45/T392-2007)标准设计。

1、建筑总平面布置:

本建筑主要朝向为南向,0.13的体形系数。

朝向良好,室内可

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有利于夏季降温,降低空调能耗。

2、单体设计在充分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同时,尽量减少东西向及北向开窗面积

降低能耗,外窗采用双层遮阳,既丰富的立面建筑造型,又起到一定的遮阳隔热作用。

3、外围护结构主要节能措施:

外墙采用节能性能较为好的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导热系数限值λ≤1.50[W/(m.K)]。

门能外门以及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

4、屋顶:

采用40厚绝热挤塑聚苯乙烯板做保温隔热层,其导热系数限值λ≤

1.00[W/(m.K)]。

5、外墙传热系数为:

1.29K[W/(m2·K)]。

屋面的传热系数为:

0.67K[W/(m2·K)]。

东西南北门窗窗墙比分别为:

0.16,0.17,0.48,0.47,综合遮阳系数Sw=0.39,传热系数K=3.0。

在有效的满足节能要求的同时,屋面、墙体采用合理高效的保温隔热构造做法,建筑和装修材料采用环保防污,高效节能的新型材料。

2.2.7、消防设计

1、耐火等级:

一级

(1)、本工程的外围护结构、承重结构的墙、柱、楼板以及防火分区隔墙、分隔墙的耐火等级,必须符合耐火的有关规定。

(2)、室内墙面装修和顶棚(包括吸音、隔热和保温处理),宜采用非燃烧体材料或难燃烧体材料,其耐火极限应与其耐火等级相一致,如果用燃烧体材料时,应有阻燃处理,使其能达到耐火极限。

(3)、建筑物承重结构采用钢结构时,采用符合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要求。

(4)、本工程的下列部位:

灯控室、声控室、配电室、发电机房、空调机房、重要库房等,应采取防火保护。

2、防火分区的划分

地上的楼层均为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地下室按不大于4000平方米设为两个防火分区,设备房和地下车库各设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设防火墙有困难时,设置了耐火极限不低于1.2小时的隔断或门窗。

3、安全疏散

医院建筑是人流、车流集中的公共建筑,合理组织交通路线,均匀布置内部和外部的通道和疏散口,使其分区明确,路线短捷,以保证在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下安全迅速地疏散。

建筑中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门,走道和楼梯的设置均符合有关规定。

疏散出口和疏散走道的入口、转折处应设疏散标志灯。

疏散走道内设置了疏散指示标志。

4、建筑防火措施

(1)、地下室及人防地下室采用机械排烟,不满足自然排烟的条件护理单元应采用机械排烟。

同时整栋大楼设消防喷淋灭火系统。

(2)、消火栓的设置除按防火规范执行外,消火栓应设在门厅、休息厅、观众厅的主要入口靠近楼梯间的明显位置。

2.3、结构设计

2.3.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市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用地位于xx市,北临中山西路,南临新桥市场。

总共十五层。

地下一层为停车库,首层为多功能区,二至十二层为病区,十三层为行政办公区,十四层为手术用房,十五层为会议室及多媒体室。

建筑高度58.8米。

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规定:

本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地下室防水等级:

二级

地下室人防等级:

核6级

2.3.2、设计依据

1、遵循的规范、规定: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7)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8)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2)

(11)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

(12)《xx市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工程勘察中间资料》

2、工程地质条件用水文情况:

(1)场地基本情况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拟建场地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拟建场地属海滨沉积阶地地貌,地势平缓,场地内存在掩埋的鱼塘。

从上至下依次为杂填土、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含粘性土粗砂、砾砂、粘土、粗砂。

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场地无地基液化可能。

(2)场地地层描述: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各层详细描述见地质报告)

(1)层:

杂填土层厚1.3~2.1米

(2)层:

淤泥质土层厚0.8~1.5米

第(3)层:

粉质粘土层厚0~0.9米

第(4)层:

含粘性土粗砂层厚1.3~2.8米

第(5)层:

砾砂层厚2.2~3.2米

第(6)层:

粘土层厚7.3~7.9米

第(7)层:

粗砂揭露厚9.5~15.01米

(3)地下水情况

场地地下水有三层,第一层属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淤泥质土中,水量较小,第二层属潜水,主要赋存于砾砂中,水量中等,第三层属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杂粗砂中,水量较丰富。

第一二层地下水对本工程基础施工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时需进行降水和基坑支护。

(4)对场地的结论与建议

柱轴力最大设计值约为10000kN。

若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但沉降量过大,且沉降差不好控制;若采用桩基础,一方面造价相对较大,另外,人工挖孔桩受砂层厚、地下水丰富的影响,不易大面积施工;沉管灌注桩拔管困难;钻孔桩易塌孔影响质量,补救困难;静压管桩边桩可能受场地限制,造价也稍高。

根据勘察的地质情况看,采用第

层砾砂作为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持力层,拟建建筑物的主体部分基础采用筏基,裙房部分采用独基,并调整沉降量达到整体变形协调;基坑开挖时,受建筑红线及原住院楼位置的限制,不能采用放坡开挖,故采取人工挖孔护壁桩及混凝土旋喷桩支护。

由于第二层为淤泥质土及地下水较丰富,故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应加强护壁和做好排水处理。

(5)基础设计参数表:

地层岩性

天然地基基础

层序

岩土层名称

压缩模量Es(MPa)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1

杂填土

2

淤泥质土

2.0

60

3

粉质粘土

4.0

150

4

含粘性土粗砂

3.5

125

5

砾砂

13.5

280

6

粘土

13.0

270

7

粗砂

15.0

300

3、基本风压:

总高度小于60米,按重现期为50年取值。

xx地区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w0=0.75kN/m2,按C类地区(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2.3.3、设计说明:

1、上部结构描述:

建筑标准层平面布置为矩形,平面形状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3.3条复核,其结构平面布置规则。

结构布置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主体0.000标高以下一层,0.000标高以上15层,其中地下一层为地下室,一层以上为医院住院楼及其他功能用房。

在结构布置上结合建筑功能和需要,通过在电梯间、楼梯间布置普通混凝土抗震墙,形成剪力墙-框架柱共同抵抗水平力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使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

结构总高58.500m(不含局部屋面)<120m,满足规范要求7度区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高度要求;楼宽33.8m,高宽比为1.7<5,满足规范要求。

本工程的楼盖结构采用现浇双向板承重体系,同时适当增加地下室顶板和屋面板的刚度。

本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3.2条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1.2条,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因此按7度确定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2、基础设计:

根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拟建建筑物的主体部分基础采用筏基,裙房部分采用独基,经过变形验算,满足设计要求。

基础设计基础平面布置图。

3、抗震缝、沉降缝、伸缩缝

地下室的建筑单体长度98米,因此在裙房和主体连接处设两道后浇带,以解决温度和沉降差。

2.3.4、地下室设计:

本工程有一层地下室。

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地下室外墙厚度为300,地下室底板厚度为250mm;其设计计算按抗裂要求控制。

地下室底板及侧壁采用柔性防水加结构自防水达到防水抗渗要求,在底板后浇带及底板与外侧墙的施工缝均设止水带。

人防部分按核6级的防空地下室设计,考虑平战结合,使设计符合战时和和平时的要求。

2.3.5、结料选构构件材用:

(1)混凝土强度等级:

1主要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见下表:

S

序号

构件名称及范围

混凝土强度等级

1

基础底板垫层

C10

2

地下室底板、筏板、

C35

3

独基、条基

C25

3

地下室框架柱墙:

裙房部分

C40

4

地下室、一层框架柱墙:

主体部分

C50

5

二层框架柱墙

C45

6

三~六层框架柱墙

C40

7

七~九层框架柱墙

C35

8

十层框架柱墙

C30

9

十一~屋面层框架柱墙

C25

10

地下室、一层楼面梁、板

C30

11

楼面梁、板(其余层)

C25

12

现浇楼梯

C25

13

构造柱、过梁,圈梁等

C20

(2)混凝土耐久性分类

处于二b类环境部分:

地下室底板、外墙,有覆土的地下室及一层顶板,其它和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水池、集水坑:

其余部分处于一类环境。

(2)钢筋

梁、柱箍筋及板筋采用HPB235钢筋

梁、柱纵筋采用抗震性能好的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