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701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docx

挑战杯指导手册版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

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

2010年10月

尊敬的老师、同学:

您好,为方便您了解“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校团委特制作了本手册,其中介绍了“挑战杯”的基本情况、参赛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如何参赛等几方面的内容。

希望与您共同携手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蓬勃开展做出贡献,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

2010年10月10日

目录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1

二、教师参加指导“挑战杯”的良好效果3

三、教师参予指导“挑战杯”的方式及相关激励3

四、目前我校参赛作品情况及分析4

附录一:

近四届我校参加“挑战杯”情况

附录二:

近六届“挑战杯”特等奖作品情况统计

附录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摘录

附录四:

“挑战杯”获奖作品经典案例摘录

附录五:

相关作品新闻报道

附录六:

“挑战杯”部分获奖作品参赛经历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杯名,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分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类,每两年一届间隔举办,已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圣会”。

1、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从1989年开始在奇数年举办,已举办十一届。

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它的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

下届比赛将于2010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现正面向全校征集申报“挑战杯”的作品)

2、创业计划竞赛:

从1999年开始在偶数年举办,分别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成功举办七届。

目前,创业计划竞赛已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道,成为“挑战杯”旗帜下的重要赛事,并形成两赛隔年举办的格局。

(本手册是为迎接2010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而制作,因此主要介绍“挑战杯”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的资料此处从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学技术活动的“奥林匹克”竞赛,自1989年以来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特别是近几届参与高校、关注媒体都在不断增加,并从第五届开始,香港中文大学等七所香港高校参加了竞赛,更加丰富了“挑战杯”的内涵。

随着“挑战杯”科技竞赛的发展,无论在竞赛的内涵上,还是在竞赛的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声誉远播港澳地区甚至欧美发达国家,对高校的学生课外科技与学术活动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竞赛的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竞赛的目的:

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竞赛的方式: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各类作品先经过省级选拔或发起院校直接报送至组委会,再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预审,并最终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终审的结果是,参赛的三类作品各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且分别约占该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详见附录三。

教师参加指导“挑战杯”的良好效果

从教师角度来看,“挑战杯”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学生课外科技赛事,影响面广、受益面达,也是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实现双赢的平台。

例如:

机电学院王立权教授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仿生蟹”获“挑战杯”三等奖,而依托这个创意和原始样机,先后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信通学院刁鸣教授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气垫船”获第十届“挑战杯”三等奖,后将气垫船的空气减摇平衡翼改进后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其次,全国“挑战杯”决赛现场记者、风险投资家云集,无论是宣传学校,还是吸引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我校教师参与指导的作品仿生螃蟹、仿生鱼等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挑战杯”获奖之后,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利用比赛作为平台,实现了多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机电学院张立勋教授指导的“多功能助行机器人”在获得第十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之后,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和全省各大媒体报道近40余次,在全国产生了良好效果。

后以此项目为创业产品,进入“挑战杯”创业大赛决赛又获全国银奖。

对于您推荐参报“挑战杯”的优秀作品,校团委会与相关机关一道积极组织推广,希望广大师生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挑战杯”比赛。

教师参予指导“挑战杯”的方式及相关激励

◆校“五四杯”竞赛(全国“挑战杯”我校选拔赛)

“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展览是由校团委主办的一项全校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至今已举办了十六届,累计参赛、参展作品5000余件,并在每年上半年举行。

“五四杯”已成为我校共青团工作中一项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性活动。

通过“五四杯”竞赛活动,我校涌现出了自动化学院孙静川、,计算机学院梁金海,机电学院陈东良、夏振涛、于欣龙,信通学院毕升、郭天宇等一批极具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英才,他们在“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其中陈东良、季宝锋、夏振涛、毕升四人分别由校团委推荐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每年一届的“五四杯”竞赛,经过选拔后将优秀作品报送国家“挑战杯”比赛。

“五四杯”中产生的优秀作品是我校参加“挑战杯”的主要作品来源。

◆大学生科研立项

大学生科研立项由校团委、教务处组织实施,每年两批(分为普通型、重大型,2010年增设了专题型),分别在3月和9月开始进行立项申请(相关通知可到启航网及时收看

◆院系推荐上报作品

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同时错过校“五四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的作品,可以直接通过院系团委向学校团委进行推荐。

校团委将院系推荐作品与“五四杯”及科研立项的优秀作品一起进行筛选以确定当届“挑战杯”的选送作品。

◆相关激励

按照惯例,学校对于特等奖奖励1.5万元;一等奖奖励1万元。

同时授予指导教师校级荣誉称号,将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某些院系并将其划分为教学成果奖。

(每年的奖励办法及业绩认定情况均有所不同,需依据当年实际获奖情况而定。

对于学生而言,凡是在全国“挑战杯”获奖的学生大都能通过科技个性化保送研究生,同时每年学生处组织评选的创新奖学金中,“挑战杯”获奖项目大都能获得奖学金。

另外,“挑战杯”比赛也是上海落户政策加分中认定的我国大学生四大比赛之一。

目前我校参赛作品情况及分析

从本手册附录一可以看出,近年来我校参加“挑战杯”作品范围覆盖面窄,特色不够鲜明。

全国“挑战杯”申报作品分为三类:

(1)科技发明制作。

这部分又可以分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该部分包括以下领域:

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由此可见,我校作品只是集中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机械”、“能源”等领域,这仅仅属于“挑战杯”参赛作品领域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其他领域很少有作品参加。

近四届比赛中,我校共有7个院系的19件作品获奖,其中机电学院占近50%(9/19),我校获得的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均来自机电学院。

附表3中的特等奖作品大多数特色鲜明,而我校参赛作品中学科特色不明显,尤其是来自“三海一核”优势学科领域的作品很少,没有充分体现我校的学科优势。

若要在以后的“挑战杯”中取得更大的突破,首先必须保持我校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强项,挖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支撑的创新型作品,再接再厉开发新的项目。

此外,还需加强学术论文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研究水平。

校团委也会举行相应的科技创新指导活动,对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和辅导。

同时在每年的“五四杯”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中也希望各位领导、教授、专家给予学生一定的项目支持和科研指导,促进我校教学相长以及科研与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相互促进。

附录一:

近四届我校参加“挑战杯”情况

届次

获奖等级

作品名称

参赛学生

指导教师

2003第8届

2等奖

仿生蛇

张存访等

孟庆鑫张立勋

3等奖

机械鸟

田江涛等

刁彦飞史东岩

随车电子警察

曲海龙等

王科俊刁鸣

多功能图文显示屏及微电脑遥控系统

赵清波等

刘群刁鸣

对具有m阶子群的交错An的讨论

徐东坡

卜长江沈继红

2005第9届

2等奖

仿生蝼蛄机器人

徐明道

王立权孟庆鑫

3等奖

模块化智能多足机器人

陈东良等

孟庆鑫王立权

新型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刘智敏

陈野张密林

2007第10届

1等奖

助行机器人

夏振涛

张立勋

3等奖

便携式浅水多波束地形测量系统

朱建军等

李海森

基于优势资源的远程信息平台

唐滨等

刘书勇

仿生机械鱼

季宝锋

王立权

仿生蝗虫跳跃机器人

吴磊

陈东良

基于空气减摇平衡翼的气垫船验证机

毕升等

刁鸣等

2009第11届

2等奖

可伸缩叶轮式爬楼机器人

谢哲等

孔繁凯赵文德

变攻角升阻力混合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王康等

张立勋

3等奖

多传感器集成移动平台

李灵东等

乔英杰

履带式水底爬行ROV

陈晓博等

刁鸣王松武

一体化除藻产氢系统开发

朱俊俊等

施悦李淑英

附录二:

近五届“挑战杯”特等奖作品情况统计

类别

件数

届次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

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

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

第十一届

10

11

8

第十届

9

7

9

第九届

7

4

4

第八届

7

2

11

第七届

6

5

7

第六届

6

4

7

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作品名单(29件,含港澳参赛作品2件)

清华大学

《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

《“识别-扰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杂合小肽合成与作用初探》

中国人民大学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

《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

南开大学

《稀土光磁功能配合物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

《连续本体法PMMA树脂聚合工艺》

东北师范大学

《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射洪县的调查》

复旦大学

《基于荧光蛋白标签的“夹心法”重组蛋白生产分离纯化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

《离别徊徨:

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

南京师范大学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扬州大学

《水稻抗纹枯病主效QTL-qSB-9的位置、效应及作用方式》

苏州大学

《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与功能整理》

浙江工商大学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

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浙江万里学院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夫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正负电子对撞机上ttZ产生过程的单圈QCD和电弱修正》

《一种新型的钯催化乙二酸酯酸钾脱羧偶联反应》

山东师范大学

《同源重组是甲型流感病毒进化的重要动力》

河南工业大学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高效隔热复合材料》

湖南商学院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顿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索》

长沙理工大学

《广域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智能扣合式骨外固定监测系统》

中山大学

《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

华南理工大学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荔枝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16家荔枝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

香港大学

《太阳能多媒体卫星实时互动电子教育系统》

香港中文大学

《“高密度都市环境气候图”评估与应用系统》

附录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摘录

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

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

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注:

我校为“挑战杯”发起高校之一)

附录四:

“挑战杯”获奖作品经典案例摘录

为了方便我校师生对“挑战杯”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校团委在此摘录近六届全国“挑战杯”中荣获特、一等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部分作品,以供参考:

Ø以创意取胜型:

——第六届一等奖作品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网站(哈尔滨理工大学)

鱼类运动仿生研究及其柔体舰艇模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七届特等奖作品上海越族后裔与台湾高山族的渊源(复旦大学)

——第八届特等奖作品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调查与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第九届特等奖作品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

(中国政法大学)

——第十届特等奖作品废旧锂离子电池再资源化工艺及装置研发(天津理工大学)

Ø以关注社会热点取胜型:

——第六届一等奖作品适应环境变化,构建新型企业——上海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调查(复旦大学)

——第七届特等奖作品南京市流动民工现状调查(东南大学)

——第八届特等奖作品中国中学生压力与越轨行为相关性调查报告(中国政法大学)

关于免除农业税费的探究(四川大学)

——第九届特等奖作品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华中师范大学)

——第十届特等奖作品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Ø以技术创新取胜型:

——第六届一等奖作品中文个人数字助理(ASICPDA-2)(东南大学)

——第七届特等奖作品换热器动态仿真及智能控制系统(山东大学)

——第八届特等奖作品高性能网络连接磁盘矩阵存储器RAID-M(清华大学)

计算机喷墨打印技术制备超薄电池(复旦大学)

——第九届特等奖作品高性能海量存储数字荧光示波器(东南大学)

Ø以应用价值取胜型:

——第六届一等奖作品大规模发展交通仿真及公交智能调度指挥平台开发(北方交通大学)

——第七届特等奖作品数字立体电视及其计算机成像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八届特等奖作品“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变化过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

——第九届特等奖作品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网络化多参数气体监测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十届特等奖作品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同济大学)

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广州大学)

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生态调查与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附录五:

相关作品新闻报道(提供选题用)

新闻一:

2009年11月1日,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落下帷幕,由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崔旻抒领衔的研究小组以“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为题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决赛特等奖,为北航捧回“挑战杯”作出了贡献。

研究小组由韩立岩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组员还有刘兰芬、刘燕和张小磊。

研究选题始于本科三年级末的暑期社会实践,历经两年的合力攻关。

课题组提出综合考虑贸易因素和资本因素的人民币指数,实现专业网站的持续发布,为外汇交易、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运行提供综合币值的评估基准;提出货币指数美式期货期权定价的二次逼近方法,特别形成了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模型,为发展新型人民币衍生产品提供理论准备。

本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

相关成果先后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计划2010年第1期)、《世界经济》(2008年第10期)和《当代金融家》(2008年第9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应急项目资助,入选项目专著《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

路径与策略》(科学出版社,2009),并曾获得第五届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

(文/北航新闻网)

新闻二:

一个大学生团队研发的一套定位系统,能让维修人员在冰雪天气,不用翻山越岭去排查故障。

昨日,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北京结束,我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的3件作品获特等奖,国防科大、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各有一项作品获一等奖。

南方频频遭遇冰雪天气,而高压输电线路输送距离长,暴露在旷野,易发生故障。

这一现象让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专业研究生秦小安和他的几位同学寻思,能不能发明一套系统,能够快速定位,让维修人员不用翻山越岭去排查故障。

他们的努力有了成果,由他们发明的《基于时差的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获得此次作品特等奖。

“在2008年冰灾中株洲电网发生50多次故障,该系统准确找出故障位置,减少故障巡线时间400多个小时,多输送电能8000万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已申请专利3项。

”据介绍,他们研制的第一套设备卖出了700万元,目前,该系统在株洲电网和常德电网上投入运行,故障定位误差小于300米,大大减少了停电时间。

湖南商学院《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高效隔热复合材料》也获得了此次竞赛特等奖。

与此同时,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专项竞赛中,湖南商学院《上海世博会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分析》、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复杂网络的上海世博会宣传推介效应预测研究》2件作品获“世博专项竞赛特等奖”。

(文/长沙晚报)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于10月26日至3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我校在此次竞赛中大获丰收,获得两项“特等奖”。

其中公共管理学院龙兴海、阳信生、罗湖平老师指导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信息学院王四春、张楚文、吴锐老师指导的《“两型社会”视角下城市社区服务质量研究——以长沙市岳麓区为例》(文/湖南商学院网)

新闻三: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吴志翔等同学的作品《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及功能整理》荣获特等奖。

据悉,本届“挑战杯”为历年来规模最大、参与层次最广的一届,全国各地共有1159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苏州大学选送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在432所参赛高校中,苏大以总分360分位列全国第三、江苏省第一,这一成绩实现了苏大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

郑敏副教授是该特等奖作品的指导老师,她告诉记者,在这场比赛中,她看到了作为本科学生,吴志翔等同学已经具备了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学校的“导师制”,它的出现使本科生提前与导师有了交流的平台,提前进入了专业的实验研究中。

吴志翔大一开始就跟着郑敏老师做实验,如今大四了,他说他感到自己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三年多的积累已经让他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新闻四:

11月1日,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闭幕。

在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参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以团体总分第10位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优胜杯,并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优秀组织奖。

其中,由齐文娥、庄丽娟两位老师指导的、经济管理学院唐雯珊、何嘉敏同学的作品《广东省荔枝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16家荔枝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获得特等奖。

这是我校自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文/华南农业大学网)

新闻五: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我院07级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研究生李源源的作品《告别徊徨:

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获全国特等奖,指导教师丁钢,作品也由上海市团市委印发宣传。

项目同时也包含了教科院众多学生的共同努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本项目,由教信系07、08级本科生邹楠漪、朱铁平、汪晓勇为之设计、拍摄了宣传DV、教信系08级本科生刘小茜制作了专业PPT、教信系07级本科生梁胜君也到现场为其布展出谋划策并担任起后勤工作。

学校、学院更是自备袖珍投影仪、移动幕布、三个易拉宝,两幅自主制作的彩印海报,数张照片、具有上海特色的海宝以及数份本项目的宣传材料。

(文/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网)

附录六:

“挑战杯”部分获奖作品参赛经历

特等奖得主:

我兑现了对煤矿工人的承诺

在自己的作品“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获得第十届“挑战杯”特等奖后,湖南师范大学参赛学生曹渝激动万分:

“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我对煤矿工人的承诺‘一定会将调查资料公布,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煤矿工人的生活’兑现了!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感谢在我项目准备期间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曹渝说,在项目调研期间,他们走访了湖南38家煤矿,曾3次下到矿井体验,共调查煤矿工人900多人,全面了解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现状和生存现状,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他们多次与煤矿工人近距离接触,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煤矿工人很尊重有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希望我们能把他们的心理安全感现状和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