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697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

2020-2021杭州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在

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B.租地农场主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D.市民阶级的出现

2.《查士丁尼法典》要求:

“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

这主要反映出

A.法典强调皇权至高无上B.法典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C.奴隶只要守法就可以获得公民权利D.法典实质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A.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

B.教皇鼓励市民自治

C.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D.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4.下列关于西欧封建庄园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C.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

D.领主可随时将分给自由农民的“份地”收回

5.各个庄园都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B.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

6.拜占庭帝国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无数的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了近一千年,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

15世纪中叶灭掉这个帝国的是

A.阿拉伯帝国B.波斯帝国C.查理曼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7.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该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B.《唐律疏议》

C.《十二铜表法》D.《罗马民法大全》

8.西欧中世纪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是

A.庄园

B.手工工场

C.大种植园

D.租地农场

9.明治维新后,柳生家族的一郎卖了土地到工厂去工作,二郎上了免费的学校。

柳生家族生活变化反映出的改革措施有()

①废藩置县②允许土地买卖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④提倡文明开化

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③④

10.列宁在1895年指出:

“它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

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材料中所指的文献是()

A.《人民宪章》B.《共产党宣言》C.《庶民的胜利》D.《论联合政府》

11.众所周知,13、14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是()

A.农奴、贫困农民、手工业者B.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C.手工业者、商人D.少地、无地农民

12.“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学校……注重教授商人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法学。

”这反映出当时的大学

A.大学生必须先上基础课程

B.大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C.大学课程受基督教会影响

D.大学享有司法特权

13.《罗马民法大全》包括()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法学汇纂》

③《法理概要》

④《新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

这就是

A.王国B.领地C.城市D.庄园

15.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对帝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权利法案》

16.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

“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

”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A.商品经济发达B.基本自给自足C.严格禁止竞争D.自耕农为主体

17.关于扑克牌红桃K上的这个人物(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他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B.征收“什一税”

C.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D.他就是法兰克王国的克洛维

18.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它们是

A.工厂和乡镇企业

B.租地农场和工厂

C.乡镇企业和手工工场

D.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19.《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

A.欧洲民法的基础B.欧洲教育法的基础C.欧洲刑法的基础D.欧洲交通法的基础

20.13、14世纪,欧洲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这里“新”的含义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B.城市开始兴起

C.封建经济开始出现D.封建领主地位衰退

21.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D.阿拉伯国家

22.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流行

B.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C.西欧大学纷纷兴起

D.伯里克利建立津贴制度

23.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

“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

”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大学的形成促进了城市自治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直接使城市更加繁荣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24.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A.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B.庄园领主的土地称为“份地”

C.庄园领主可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权益

25.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由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并将产品推向市场,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得最早,也最典型,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在租地农场的出现,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查士丁尼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正确;ABC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形成了市民阶级。

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A符合题意;教皇鼓励市民自治不是材料中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B不符合题意;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说法绝对,C不符合题意;早期资产阶级出现是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的过程中的事件,不是主要的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庄园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直领地”面积约占庄园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佃户通过为领主劳动取得“份地”生活。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做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将“错误”、“不正确”、“没有”、“不可能”、“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勾画住,提醒自己不要选成“对的”。

解本题可用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自由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可由此确定正确答案。

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的叙述是错误的,D符合题意;“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的叙述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的叙述是正确的,B不符合题意;“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的叙述是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题干“庄园法庭”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庄园法庭主持人、惩罚手段、审判依据、作用通过对比得到正确答案。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该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制定的法律;《唐律疏议》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

所以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故A符合题意;手工工场、大种植园、租地农场三种形式不合题意,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推翻幕府以后,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一郎卖了土地到工厂去工作和②允许土地买卖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有关。

二郎上了免费的学校和④提倡文明开化有关。

题文材料和①废藩置县无关。

②③④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解析: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布了《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3、14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故B符合题意;手工业者、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他们被称为城市居民,故AC不合题意;少地、无地农民与题干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分构成。

《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故D符合题意;ABC总结不全,故选D。

1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D。

1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一家人的一切物品”,可以看出,庄园生产的产品基本上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几乎很少需要去购买物品,这体现了中世纪庄园自给自足的特征,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扑克牌红桃K上的这个人物,就是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D符合题意;查理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A排除;查理大帝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B排除;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与识记法兰克王国的相关史实。

1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随着土地集中建立了租地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3、14世纪,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农村建立了租地农场,手工业上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道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总体而言变化的实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2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西线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大规模进攻使得拜占庭帝国灭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利建立津贴制度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属于奴隶制时期,不属于封建时代,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的关键词是“封建时代”。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城市居民反抗封建领主的斗争促进了城市自治,故A符合题意。

从10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起来;12世纪,大学在城市中兴起,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使城市更加繁荣,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农民的土地称为“份地”,庄园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庄园法庭调解领主和农民的权益,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相对的自由和独立,表达的是题目中的意思,选项B符合题意;不是自然条件空气等因素的原因,排除AC;欧洲中世纪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依然受国王管辖,排除D。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由。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一句德国谚语,在中世纪的西欧,“自由”是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特权,而且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区特权,就像庄园土地上的奴隶制度一样.逃亡的农奴只要在城市范围内居住一年零一天而不被抓获,就可获得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