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 哦哦哦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499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档 哦哦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档 哦哦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档 哦哦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档 哦哦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档 哦哦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档 哦哦哦1.docx

《文档 哦哦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档 哦哦哦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档 哦哦哦1.docx

文档哦哦哦1

文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心灵选择与历史书写——

《哦,香雪》的叙事学文本分析

 

作者伍文超

指导教师姜文振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0级1班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15日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伍文超

班级

2010级1班

开题时间

2012年11月1日

指导教师

姜文振

职称

教授

所属教研室

文艺理论

论文题目

心灵选择与历史叙事——《哦,香雪》的叙事学文本分析

一、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

铁凝,河北赵县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永远有多远》和《午后悬崖》等。

1983年,她最早的短篇代表作《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据铁凝自言是一位偏爱短篇小说创作的女作家。

三十年前写下的香雪至今仍受广大读者喜爱,这可以看出她作品生命力的活跃。

铁凝说,那些看似与个体写作无关的事务,那些看似为别人做的事虽然不能成为你直接的文学作品,但那种在社会上的浸泡会对人产生积极意义,它更能激起你广阔的爱心,让你的情怀更广博,它对人的益处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地在涵养人的境界。

《哦,香雪》正是这样一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时代文学不断发展,批评方法多样呈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读铁凝的契机。

格雷马斯是法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他提出了符号矩阵理论,我们将铁凝的这篇小说纳入结构主义阐释的理论平台,导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从深层结构层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和心理结构。

在结构分析中重读故事,意味着我们在重构的文本中再次探索香雪的世界,感悟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重新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论文基本框架

导语:

故事基本情节介绍和格雷马斯基本理论的运用。

(一)、正文第一部分:

符号矩阵下的情节结构

1结构关系

2人物关系

(二)、正文第二部分:

符号矩阵下的心理结构

1火车与香雪

2冒险与性格

(三)、正文第三部分:

心灵选择中的历史书写

三、主要参考文献

[1]格雷马斯著,吴泓渺译《结构语义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4]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克逊教授演讲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朱立元李钧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邱运华《文学批评与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米兰·昆德拉著,唐晓渡译,刘东校《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10]乔以纲《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B卷》,南开大学出版,2007年版。

[11]康建伟《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2]赵秋棉、周海丽《挣扎的韧性与反抗的无奈——对铁凝小说中人物生存困境的解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3]闫红《“启蒙理性的审美置换”——论<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地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4]梁波《新时期以来“城乡关系”书写的嬗变——<哦,香雪>、<九月还乡>和<明惠的圣诞>的并置解读》,《当代文坛》,2010年06期。

[15]朱菊香《同质异构的两朵奇葩——<荷花淀>与<哦,香雪>的比较阅读》,《语文建设》,2009年11期。

[16]周雪花《都市想象与精神生态家园——铁凝小说<哦,香雪>解读》,《作家》,2009年16期。

[17]周雪花《铁凝近作的三维立体式叙事》,《文艺争鸣》,2011年16期。

[18]罗岗、刘丽《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19]贺绍俊《香雪一直走过来……——论铁凝的文学底色》,《中国作家》,2009年07期。

[20]刘惠丽《温暖世界:

论铁凝创作的传统精神追求》,《小说评论》,2011年03期。

[21]王海燕《对立与和谐——论铁凝的短篇小说》,《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22]毕光明《文明落差间的心灵风景——重读铁凝<哦,香雪>》,《名作欣赏》,2008年19期。

[23]杨明华《现代文明的渴望——<哦,香雪>审美意蕴的透视》,《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04期。

[24]马德生、米玲《人生景象的呈现与表达——铁凝短篇小说创作艺术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5]赖大仁《人性的觉悟及其自我完善——铁凝小说的人性解读》,《小说评论》,2011年03期。

[26]吴延生《铁凝早期小说的审美探析》,《名作欣赏》,2006年10期。

[27]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6期。

[28]铁凝《铁凝:

我看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3期。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是铁凝的短篇成名作。

它游走于当时的集体话语之外,却获得了读者的青睐,至今无数读者仍然被文中纯洁烂漫、率真坚持的香雪打动。

近十年来,中国知网上有将近三十余篇对铁凝这篇小说进行研究。

对作品的解读,涵盖了从文本的历史具体情境到铁凝的阶段性创作情等各方面,近年也汲取了适用的西方文本分析方法来挖掘小说的深层审美经验。

其中既有成果也有不足之处。

基于上述,我们梳理一下前人对《哦,香雪》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

1社会学角度:

如“城乡关系”之说。

这个方向研究文献最多。

如从历史个人看当时农村发展,对现代文明的渴望的研究,有《香雪们的“1980年代”——从小说<哦,香雪>和文学批评中折射的当时农村之一角》(程光炜《上海文学》,2011年02期)、从都市精神物质发展过程中的讨论的《都市想象与精神生态家园——铁凝小说<哦,香雪>解读》(周雪花《作家》2009年16期)以及梁波涉及城乡演变的《新时期以来“城乡关系”书写的嬗变——<哦,香雪>、<九月还乡>和<明惠的圣诞>的并置解读》(梁波《当代文坛》2010年06期)。

这些研究虽多,但社会主义批评下出发的二元对立观点显得过于简单。

2人物形象风格论:

如对香雪的形象和作品风格分析。

有毕光明的《文明落差间的心灵风景——重读铁凝<哦,香雪>》(《名作欣赏》,2008年19期)以及吴延生的《铁凝早期小说的审美探析》(《名作欣赏》2006年10期),其中从文章充满诗意的内在美和散文结构的外在美来探究,仍属于传统的文章结构分析。

3人性角度:

如对主人公生存困境的解读,作者的写作底色等。

这个方向研究也很多。

如从贺绍俊的《香雪一直走过来……——论铁凝的文学底色》到刘惠丽的《温暖世界:

论铁凝创作的传统精神追求》以及王海燕的《对立与和谐——论铁凝的短篇小说》中谈到的全与粹,美与丑,平实与触著,明白与含蓄的写作艺术。

这一系列研究铁凝短篇小说中温和诗意、充满人性的艺术风格。

她是心灵的书写者,香雪成了作者创作中最初的天性之美。

4女性主义立场:

从作者的一系列女主人公形象寓意来谈。

这个角度主要有闫红的《“启蒙理性的审美置换”——论<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地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以及朱菊香的《同质异构的两朵奇葩——<荷花淀>与<哦,香雪>的比较阅读》(《语文建设》2009年11期).前者是将香雪当做启蒙知识分子主题,进行了自我超越,从伤痕文学中生出一种崭新的审美理想。

后者重在比较孙犁与铁凝短篇小说的审美经验。

这些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解读。

5叙事学的模式和伦理:

这是近年兴起的新的批判模式,数量很少。

其中《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谢有顺《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6期)谈到身体写作的叙事伦理,以及个人写作和铁凝慢的写作艺术的问题,这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

另外有马德生,米玲的《人生景象的呈现与表达——铁凝短篇小说创作艺术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是关于小说关键词“场景”的阐释性研究。

新兴的研究有如王海艳从民俗学角度的:

《<哦,香雪>的民俗学解读》(《名作欣赏》2011年30期.)

由以上的梳理不难发现,对该短篇小说的分析角度虽然十分广泛,但仍然是不足、不全面的。

首先,社会学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变化,取材方法和研究起点相对比较片面。

其次,人物形象论过于单一,不能跳出当时评论的历史文本,比如香雪选择下车对客观文明的拒绝有其必然性,并不完全取决于主人公美好心灵。

其三,即使是叙述学角度或者女性主义立场等角度,前人大多将该篇与其他姊妹篇进行一种创作系列的发端阐述或者是进行类通风格作品对比,比如将香雪与《大浴女》中人物比较,或者是与孙犁的作品比较,较少从该篇内部探索出更多的审美经验。

另外,现在一些批评理论已经开始着手从经典叙事学上来分析铁凝,如叙事风格,叙事立场等,但也是针对铁凝的近期作品而言,而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我们认为历史中的经典也应该获得新的审美意蕴。

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适用的西方叙事学,结合近三十年来读者的审美心理,我们应当跳出局限的分析,而重新跳入这段历史文本,在方法中试图温故和解释经典,感悟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本文重在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学原理,分析文章的深层结构。

在情节结构的梳理和推动下,进而探索人物深层心理结构变化发展。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书中感悟香雪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贫弱乡村与客观的现代文明相映衬,看香雪如何做出心灵选择。

向往与自足,看香雪由自卑走向自信的人生体验。

本文主旨,也正是我们重新读故事,相信自己拥有香雪人格的一部分,拥有香雪人生体验的部分的开始。

正是有了如此细致体验,我们得以发现阅读中生活的乐趣。

 

 

题目心灵选择与历史书写——《哦,香雪》的叙事学文本分析

 

摘要:

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

发表于1982年的《哦,香雪》是她的短篇成名作。

本文在格雷马斯基本理论下对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心理结构作双重梳理:

在传统的贫弱乡村与客观的现代文明之间,香雪做出了历史的心灵选择;从向往到自足的人生体验中,香雪由自卑走向了自信。

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层结构分析,走进故事深层的心灵选择和历史书写,我们将探索香雪这一不朽形象以及作品的持久艺术魅力。

 

关键词:

符号矩阵理论情节结构心理结构香雪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7)

1、符号矩阵下的情节结构……………………………………………(10)

(一)结构关系……………………………………………………………(10)

(二)人物关系……………………………………………………………(11)

二、符号矩阵下的心理结构……………………………………………(12)

(一)火车与香雪…………………………………………………………(12)

(二)冒险与性格…………………………………………………………(14)

三、心灵选择中的历史书写……………………………………………(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英文摘要、关键词………………………………………………………(18)

附录………………………………………………………………………(19)

 

心灵选择与历史书写

——《哦,香雪》叙事学文本分析

《哦,香雪》游走于当时的集体话语之外,却深受读者的青睐,至今无数读者仍被文中纯洁烂漫、率真坚持的香雪打动。

三十年以来,不断有文学批评家研究它。

前人对《哦,香雪》这篇短篇的研究大致涉及:

社会历史学,如“城乡关系”;人物论;人性论,如对主人公生存困境的解读、研究作者的写作底色等;女性主义和叙事学角度,这是近年兴起的批判模式,数量很少。

上述研究成果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批评方法、人物形象单一,且大多是对作品的并置解读,缺乏文本的内部研究。

本文在重构中解读故事,正是发现自己拥有香雪人格的一部分,人生体验的一部分。

在细致体验的开端中,我们将发现阅读的乐趣。

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姑娘香雪和她的姐妹们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侧重描写了一场冒险的旅途:

香雪冒险跳上火车换铅笔盒最后成功走回乡村的故事。

在对火车经过的场景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台儿沟姑娘们对外来世界的向往。

其中的香雪是村庄唯一的初中生,也只有她走上了火车。

作者环绕着香雪对火车的向往展开情节,人物心理随故事的缓慢叙述相应变化。

直至香雪走回原点,我们仍沉浸在第二人称的亲切中随她“动情”。

然而,在故事层面,我们永远只当相信故事,不要相信叙述者[1]。

故事层面作者首先设定了火车经过山庄,然后进入元故事。

这个故事大致可被分为以下七个情节部分,不妨作如下整合:

1火车经过台儿庄

2台儿庄姑娘谈论火车

3香雪追赶火车未果

4自动铅笔盒的故事

5香雪走上火车

6香雪走下火车

7台儿庄迎回香雪

在上述基本要素填充的表格中,整个故事结构严谨对立又和谐划一。

其中1、4是故事产生欲望环节[2],2、3是具备能力环节,5、6是实现目标环节,这里有一个转折的心路历程。

7是得到奖赏环节。

参照表格情节安排的间隙密度,我们看到前面一部分叙事节奏轻松缓慢,笔触跳跃,后一部分则充满了紧张激烈,迅速奔腾于人物的心理行动世界。

故事展开中,行动元逐渐突显[3],次要的行动和人物在叙述中逐渐剥离:

由1进入到2时,人物话语盖过了火车声音;但当火车与山庄人群接触时,香雪成为主要行动元。

故事展开正是伴随场景与人物的结合而迁移的。

“香雪”与“火车”的结合上升成最主要的冒险情节。

后面我们将摄取这一情节来探索人物心理。

“铁凝小说的艺术是舞蹈的艺术,是作家心灵的舞蹈。

”[4]这种审美也表现在她早期的这篇小说中。

这样说,作品内在神韵恰恰使得我们可以分析作品本身,探索人物的心灵秘密。

而格雷马斯认为深层的结构是文章的内在机制,是审美意蕴的所在。

[5]下面我们用他的矩阵理论来分析文本。

一:

符号矩阵下的情节结构

根据以上几个基本的情节要素,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中1、7表明两种关系的接触和容纳,一方面是城市文明接触乡村,另一方面乡村容纳接触了文明后的乡村知识分子。

4展现了乡村里文明的需求难以实现的状况。

这两组暗示着城市文明乡土人民的吸引以及相反的向往力,此间构成了故事开端的张力;2和3、5、6两组分别呈现了两种行动,同伴的谈论与香雪的行动暗示出成功的追求往往蕴含在挣扎艰苦中,孕育在同伴中的不成熟的行动中并最终获得奖赏。

我们看到1-4是通往向往之途,架起了向往和自足的必然联系的桥梁。

4暗示着情节上的感情联系,推动故事发展。

5-7走上自足之路,是作者紧张笔力之所在。

故事的基本叙述面貌已经清晰呈现,现在我们进入符号矩阵下文本的情节结构。

(一)人物关系

“我们很容易感觉到差异,正是由于这种感觉,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6]文中呈现历史场景和故事人物的差异:

被允许的传统(乡村——台儿沟的象征)、被排斥的现代(城市——火车的象征)。

接着杰姆逊说:

“关键我们要在有意义的现象下找到构成意义的微观元素并指出其作用。

”[7]文中的基本要素是火车,台儿庄,山庄姑娘,火车上的人,行动。

最先根据人和火车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台儿庄一群少女对火车的“向往”——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

“向往”,在文中与追赶火车并且走上火车的具体行为相连,表达的是香雪不同其它人的积极行为意识;而“向往”又区分了不同的“价值”[8]。

“向往”的矛盾面即非向往”,文中指一种缺乏改变的消极行为,对应的是对火车的守候,盼望和崇拜,持一种观望态度。

凤娇等人对火车上人们的发卡、手表羡慕不已,有的用自家东西去换城里的东西。

这些情节暗示乡村一开始总是自动地向往看起来丰富的城市文明,“向往”的反面就是“自足”;最后“自足”的矛盾面是“非自足”,这是传统乡村中的固有状态。

生在台儿沟,姑娘们一方面拥有淳朴热情的人情味,一方面也对现代文明不开化认识的愚昧。

只有“一个初中学生,每天要跑到十五里外的公社上学”,这都是乡村非自足的悲哀体现。

“北京话”等

(二)人物关系

“事物的本质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9]我们抽取这四个符号意义作进一步组合分析:

向往与自足;

向往与非自足;

自足与非向往;

非向往与非自足

自足与非自足

向往与非向往。

其中

中的二元对立是故事最根本的关系,其它四组关系的组合变化形成了故事人物的基本框架。

中向往与自足的结合生成了香雪。

香雪出生传统乡村,本是非自足的,但是她的身份有特殊性。

与一群女孩的兴奋发现相比,香雪的新发现是书包,是渴望已久的铅笔盒。

她向往的思绪,沉默的怀想,加上一次遗憾,使得她心里充满了欲望,疯狂地想要自足。

当向往一步步增强到冲破了一切,香雪竟然登上了火车,不达目的似乎不能放弃满足自己。

向往在香雪的身上的确有一种魔力。

在这里我们提问,为什么香雪不和其它女孩子一样呢?

自动铅笔盒这个意象似乎有所暗示。

香雪是村里唯一的初中生,面对同学的嘲笑,她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虚荣感。

一方面她急需物质补给,可是家境贫困让她决定用四十个鸡蛋只能去换她觉得最值得的东西。

香雪的生存智慧决定了她的选择偏向朴素简单。

在温馨的想象中,她盼望的是明天的课堂,她将自信地说铅笔盒是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用自我改善赢得了对自尊与虚荣的向胜利的香雪。

“情节和叙述结构本身又是由较小的叙述结构即插曲和事件组成的。

”[10]对应情节4,自动铅笔盒这一象征性的“插叙”,暗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情感上作者陪同香雪回到了从前令人心痛的故事里,将没有怨气的悲伤渲染得无声寂静,推动故事朝着香雪的向往前进。

自足与非向往的关系生成了以“北京话”代表的火车上的人。

他们不一定全是来自城市,但或许他们和祖辈通过无数次的向往努力,最终自足,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

坐在火车上显示他们的文明阶段逐步发展,女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想选择。

另一方面,他们与火车外面的乡土世界有一定疏离。

比如一边劝慰香雪可以留宿在城市里,一边又相信香雪可以走回去的话。

这种陌生的好心与文明深深地刺激了香雪心中顽强的自卑和自尊,这使文章充满了弹性和张力。

非向往与非自足的关系生成客观叙述者。

叙述者隐藏在文本叙述中,作者运用了全知叙事和有限的限制叙事,“既有视角主观的感情色彩,也有内视角的客观冷静”[11],再加上把读者融入故事的亲切第二人称叙述,我们可以把这一叙述者看做是以上四种人物角色中任意一个。

我们如同作者般感应着文章的温度,一起体验着火车对台儿庄的“心疼”,“冷漠”,又使它“委屈”,最终“呼应”了大山的怀抱。

动情之中,读者贯穿其间,产生了对同一人物事件的不同看法。

这种交互进入文本角色的生动体验,让我们拥有人物内心每一个角落的思考和选择,进入深度阅读。

二:

符号矩阵下的心理结构

人物不仅有功能性[12],还有心理性。

“一本小说的成功在于它的感性明锐。

”[13]这就是说,关注人的心灵使得作品具有积极的存在方式。

香雪内在的舞韵,是作品的灵魂。

当故事重心转移到“火车”与“香雪”结合的这一冒险情节来,我们有必要摄取人物内心由“向往”通达“自足”这一心理维度,感知细腻的艺术世界。

从故事的基本情节的四个阶段看,第4部分是转折点,我们按照上火车前的1-4部分和上火车后4-7两个部分进行阐释,并分别提取“火车”与“香雪”相结合的场景中贯穿的“冒险”与“性格”来力求全面探求文本的生动存在。

(一)火车与香雪

火车的运动与香雪的心理变化是相关的。

香雪的心理变化随着与火车由近到远而紧张。

1、4是产生欲望阶段。

上火车之前历史环境和乡村环境的描写其实是铺垫了人物生存的真实空间,在这特定背景中我们看到香雪有她自己的性格,命运,人生,她走的必然是一条贫弱痛苦与追求快乐的踏实道路。

作者运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乡村风土人情的对话和描述,在这里面暗含着香雪个人的信息。

火车带动了香雪的向往,激起了香雪内心的变化,故事也进入了以两者结合为场景的行动的世界。

2、3是具备能力阶段。

香雪走上火车是必然的,也是渐进式的。

其一,和凤娇等人不同,因为受过教育,香雪更关心城里人吃饭读书的生活。

其二:

她具有坚强的自信心,积极性。

无法拥有自动铅笔盒受人讥笑使她深深自卑。

其三:

同火车上的人做生意显示了她天生的质朴聪明,善良伶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足以支撑她去触摸城市生活。

其四:

追火车的情节为香雪上火车作了铺垫。

香雪第一次看火车时非常害怕:

香雪“躲”“捂”“跑”“缩”一连串动作,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她面对火车既想看又害怕,排斥又渴望的心理。

“与雄壮的火车相比,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刚接触陌生的事物时,香雪内心便胆小起来,这是与她出生的传统内蕴的乡村分不开的。

她不像等候火车的凤娇等人那么欢欣跳跃、溢于言表,她是内敛的,骨子里有着过多追求的。

她的心理感觉是火车会“吸”,她就本能“缩到最后”。

她感到自知的弱小于是害怕,怕被这种外来的东西吞噬剥夺掉。

又因为害怕带来的恐惧促使她不断里想去自足,克服害怕。

面对这样一种人有我无的处境,她恐惧紧张,急于了解城市和自己的不同,努力想看到差距,慢慢地香雪发现它也是可以靠近抵达的。

而一旦香雪每靠近一次火车,她的心就生长更为急切疯狂的执念。

因为存在这样一种看似不合理却又合理的奢求,香雪那颗不善掩饰的心充满了紧张害怕,越渴望越害怕自己力量不够,越希望摆脱自身的这种局促不安。

这种需求可能为父母知晓,为同学屡次嘲笑,为乡村的好伙伴所不解,却深根于心里:

她以前从来没有机会得到,即使有,家境也不允许她冒险。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火车来了,带来了她想要的铅笔盒,她只要想去换,多少的鸡蛋似乎她都是愿意的。

因为她向往,她愿意,她喜欢。

而这一切意愿又迅速被地被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搅动了!

香雪等火车是香雪内心矛盾交织的一个缩写的背景。

她在等一个机会。

一旦她融入熟悉的同伴中,同火车上的人做生意也很顺利显示了她天生的质朴聪明,善良伶俐。

追火车的情节为香雪上火车作了铺垫。

香雪的遗憾增强了她的向往和勇气。

火车,它只停一分钟,燃烧着香雪的急切,加强了香雪的勇气。

火车,它甚至在冬天都不愿意停留!

火车,它后来竟然不相信山庄里的人也会爬上来,会如此轻易地说下就下去!

火车迅速激起了香雪心中仅有的自尊,自卑,自怜,“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到最后是一种决绝要强的向往,如果乡村变得更加强大,那该多好啊!

这种一气呵成的文字串联,激发了我们的想象,似乎为这种不安贫困的不屈现状鸣不平,在身份认同感中迅速进入了香雪的内心,不由自主跟着她跃上了火车,开始了旅程。

也正是在这种观察视野中,香雪拥有了开始走向历史隧道的人生况味,她成了特定时期我们心灵每一步前进探索中审美的选择。

(2)冒险与性格

香雪的心理冒险实际上展现了她的丰富性格的一面。

4—7过程中迅速展开的激烈的冒险,正是香雪丰富真挚性格的展示。

在3、5、6实现目标阶段,火车与香雪结合与分离使香雪产生了两次自卑害怕。

细致分析自卑害怕心理产生以及逐渐平息走向自强勇敢的渐变过程,由完全害怕到诸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