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docx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
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本《标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
每一方面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
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土壤”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
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1.认识科学探究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比较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和解暗箱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方法。
1.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1.3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1.4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1.5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6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8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2.提出问题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进行比较时,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2.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3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3.猜想与假设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见附录三:
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
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前,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的几种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
3.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制定计划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2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对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
5.2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对花的构造、细胞等进行观察,并能画图和用文字说明。
5.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测量物体长度、重量、温度等,并用计量单位作记录。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种子萌发条件对比实验等。
5.5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7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起重机模型、生态瓶能量转换装置等。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6.搜集整理信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见附录三:
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6.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画出曲线图。
7.思考与结论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见附录三:
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7.2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7.3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8.表达与交流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想知道,爱提问。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1.2喜欢大胆想象。
1.3尊重证据。
·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论。
·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
1.4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1.6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科学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猜测10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2.2不迷信权威。
3.对待自然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
3.2珍爱生命。
·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
·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
·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4.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袋,估算
·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
"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
常见的植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在校园内为树木挂标牌。
·认识当地典型的植物,说出它们的一些典型
·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
1.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
1.3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参观植物园,观看图片、多媒体资料。
·在教室里布置生物角。
进行插花评比。
1.4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2)多样的生物之二:
常见的动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
能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参观动物园,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
2.2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4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举办动物种类图片展,观看多媒体资料。
2.5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6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
(3)多样的生物之三:
常见的其他生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1.2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
·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2.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
动植物的一生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1.2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
·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
生物的繁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广泛查找各种生物不同生殖方式的资料来验证生物具有繁殖的特性。
2.2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2.3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无籽西瓜、克隆等资料。
·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观察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2探究根、茎的作用。
3.3观察哺乳动物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3.4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谱。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
生物的基本需求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认识到生物维持生命都要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
·做根毛吸收水分、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4.2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3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进行一些探究活动,研究具体动物的食性。
·讨论动物和人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用于干什么
44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讨论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
遗传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5.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举例说明一些生物的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
1.2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
·尝试画出所观察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
·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猜测它的生活习性。
1.3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1.4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1.5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
·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
1.6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搜集这方面的具体事例,例如鱼的洄游、鸟类的迁徙等。
·调查植物、动物是如何过冬的,从具体事实中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7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的平衡。
1.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能以一种动物为观察对象,探究它是如何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的。
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