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623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第四单元.docx

五年级第四单元

盐窝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整体备课

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单元教学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对策: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14、再见了,亲人

主备人:

盐镇中心小学王玉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

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

再见了,亲人  

2.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

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

朝鲜人民④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

板书:

不是亲人,可是……(出示课题:

再见了,亲人)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师补充资料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

zàn友谊:

yì血泊:

pō“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

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

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

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你能读读吗?

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

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个词体会出来?

(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

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

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

哪种说法好些?

为什么?

(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

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愿军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刚强 流泪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代价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

(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

(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

(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

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

(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

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

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

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

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教学反思:

 

 

15、金色的鱼钩

主备人:

盐窝十南小学张汉霞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

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

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

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

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

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

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

(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

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

(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唉!

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

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

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

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

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

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

思考:

“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16、桥

主备人:

盐窝镇十南小学郭焕玲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桥》。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象这篇课文到底在写什么?

  2、汇报阅读收获。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或自己不理解的词画下来。

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词语可请教同学或工具书。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词,各种形式的朗读。

 

(2)、指导书写。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总结。

说一说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板书设计:

                  桥

咆哮疯狞淌肆揪

豹瞪呻膛搀祭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生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

2、指名读生字词。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

学生交流。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

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

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

一起读——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

村民们惊慌失措!

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

(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七八自然段,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自由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生再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提问:

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

——一座山,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站!

老汉怎样的站着?

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

(怎样地站着)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段话。

  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两段话。

是啊,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啊,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起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2、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

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

3、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

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

(感叹号!

连续出现三次!

)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

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

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小结: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

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

(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

老汉犹豫了吗?

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

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

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

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

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3、读文章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

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

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

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3)、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4)、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五、总结。

  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

  

板书设计:

              洪水   如魔

              老汉   如山

教学反思:

 

17、梦想的力量

主备人:

盐窝镇中心学门彩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

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

你的梦想是什么?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

筹集齐全。

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

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

上下震荡。

     羞涩: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

(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

吭,出声,说话。

“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

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

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

“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

”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