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171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docx

《古代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docx

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

学习重点: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一)原始诗歌

(二)上古神话

(三)散文——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

甲骨卜辞—《易经》—铜器铭文—《尚书》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制礼作乐

周代文学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文学:

历史散文与说理散文、《诗经》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

文学:

说理散文与历史散文、《楚辞》

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与“先秦文学”

*先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黄帝及尧舜禅让时代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

封建社会初期:

东周

*“先秦文学”

指“先秦”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有后世各种文学体式的胚芽或雏型。

二对先秦文学的几点认识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文学与哲学、宗教、历史等结合或混杂在一起

*创造了用文字表达情感和事物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创造了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和发生、发展的最初阶段。

远古时代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光辉的起点,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先秦诗歌、叙事性的历史散文和说理性的诸子散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距今久远的年代,在中国文学的最初阶段,中华民族已创造了世界稀有的古代灿烂文化,同古代欧洲的所谓“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相映媲美。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王国维: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

《洪范》九畴,帝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

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

——《殷周制度论》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一)原始诗歌

1、原始诗歌起源于(有节奏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道应训》: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一)原始诗歌

2、原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内容;其一劳动生活是原始诗歌讴歌的主题

其二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相当程度的宗教意识。

形式:

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二)上古神话

鲁迅: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

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中国小说史略》

1、神话的产生

神话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神话的原始形态是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

2、神话的实质

神话的思维,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人看似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乃至各类日常生活知识,是在幻想的形式中反映远古人们的斗争生活。

(二)上古神话

3、上古神话的内容与保存

4、上古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形成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沉重的忧患意识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5、上古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殁,躯变后世五岳。

后乃有三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三)散文——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占卜的书《易经》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已得到初步的发展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卜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就是甲骨卜辞。

例子: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

*《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中孚》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商周铜器铭文

*丁巳,王省夔京。

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惟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

《尚书》及其文学价值

*《史通·六家》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

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是第一部历史散文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主要是官方文告,是历史文献总集,有记言、记事、论说。

*《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

例如《酒诰》:

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尚书》毕竟是散文萌芽阶段的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一)原始诗歌

(二)上古神话

(三)散文——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制礼作乐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

王国维: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殷周制度论》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周代文学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历史著作:

说理散文:

诗歌:

《诗经》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诸子百家”

西汉初·司马谈: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西汉末·刘歆: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农、纵横、杂、小说

*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

首先,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

其次,自觉创作精神增强,表现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战国文学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战国策》

诗歌:

屈原与楚辞

*章学诚说: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春秋》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获麟”,传说孔子“绝笔于获麟”(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则《春秋》成书当在孔子卒前二年。

但《论语》中没提到过《春秋》,故杨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国原史。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春秋》的文学价值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

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

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国语》

*是一部分国记录的史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

上起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际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余年历史。

*分八国记事: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

其思想观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第二讲先秦历史散文

*读《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认识《左传》的文学成就。

*读《苏秦始将连横》认识《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比较《烛之武退秦师》和《苏秦始将连横》中的说辞在语言技巧与风格上有何不同。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增多13年。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中经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共十二君,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关于《左传》的作者与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国时的人所作。

《左传》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主要不是注释,而是以《春秋》为提纲,综合国史、传说和轶闻逸事,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范围大体上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

*关于《春秋》三传

除《左传》外,给《春秋》作传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齐人公羊高所作,叫《春秋公羊传》;另一部是鲁榖梁赤所作,叫《春秋榖梁传》。

这两部书不同于《左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较少,而主要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多失之穿凿附会,故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均不及《左传》。

《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后人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

*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

诸如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的频繁战争;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体现在叙事上

首先,叙事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结构布局完整谨严。

其次,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再次,叙述事件颇具戏剧性。

*《左传》的文学成就

(二)体现在写人上

1、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2、人物个性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富于变化。

3、有一些人物仅在谋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其一生中某一片断,反映其性格的某一面,生动传神。

4、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左传》的文学成就

(三)记言文字、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四)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左传》的影响

《左传》的产生,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自《尚书》、《春秋》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为后世史传、戏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影响深远,特别是后世散文家多从《左传》中吸取养料。

来自《左传》的成语

*东道主馀勇可贾

*肆其西封退避三舍

*及瓜而代言归于好

*狼子野心外强中干

*表里山河厉兵秣马《战国策》

*《战国策》的成书时代和编纂者

《战国策》是杂记东西周(东周末期在洛阳附近由周王朝分裂所建的两个小诸侯国)、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的部分历史的书。

从其内容所反映的时间看,大约在前460—前220年之间,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

其名称,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多种叫法,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时,共收33篇,定名《战国策》。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有《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其中十一章见于《战国策》和《史记》。

《战国策》显然不是一人所作,作者的姓名亦已不可考。

《战国策》的读本:

*《战国策》东汉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由于过去文学观念不同,魏晋隋唐没有整理战国策的记载,北宋时,战国策已缺11篇,高注20卷缺12卷,曾巩细心搜求民间藏本,编成33篇,即今本。

*《战国策》宋鲍彪注,元昊师逆补注,通畅好读,但自作主张改动原文及次序不可取。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一方面,以虚构和想象对各阶层人物进行鲜明生动的文学性描写。

另一方面,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物。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二)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言谈论辩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其一,説辞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为喻,循序渐进以达到游说目的。

其二,用大量寓言故事、轶闻掌故增强辩辞的説服力。

其三,説辞夸张渲染、放言无惮,危言耸听,辞情慷慨,气势雄壮,纵横驰骋。

*《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间杂儒、墨、道、法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所记主要人物多为活跃于各国舞台的谋臣策士。

《战国策》思想倾向确与儒家格格不入,特别是其政治观和人生观,表现出一些突破传统思想的特点。

《战国策》思想倾向的新特点,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策士的计谋策略成了决定一切的因素。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中,作者论断道: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认为谋略乃事业成功的根本。

*《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

纵横家的计谋策略主要施之于外交,因而又突出地宣扬外交的重要性,并特别讲究游说艺术。

其所谓“计谋”,乃是策士们以实现某种功利为目的,为人或为己所谋划并实施的一套巧妙的策略。

不外乎投其所好,巧言进谏;因其所惧,危言耸听;弄虚作假,挑拨离间;夸言其长处而以利诱之,攻击其短处而以威逼之。

此即纵横捭阖之计,长短倾侧之术,或曰“奇策异智”,“为一切之权”(刘向《战国策书录》),“为机变之巧”(《孟子·尽心上》)。

纵横家这种“以智服人”的主张,既不同于法家的“以力服人”,更与儒家奉行的“以德服人”背道而驰。

*《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与儒家的重“义”非“利”针锋相对。

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游赵王得用,“封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镒)”,可谓“富贵利达”之至。

《战国策》的影响

*《战国策》兼有《左传》、《国语》的叙事、记言之长,同时“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叙事“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赋及论文散文,对唐宋以降的古文等创作亦影响深远。

《左传》与《战国策》説辞之比较

*在陈说方式上,《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夺人。

*在陈说内容上,《左传》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国策》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

*在陈说态度上,《左传》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国策》强词夺理,巧言令色。

*在辞令风格上,《左传》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国策》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第二讲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在体例、思想、写作艺术上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2、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其叙事艺术对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一,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影响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

其二,奠定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其三,影响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的形成。

学习要点:

*《左传》及其文学成就

*《战国策》及其文学成就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晋·范宁《榖梁传序》说: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范宁把《左传》的特点概括为艳、富、巫,你有何看法?

2.比较《烛之武退秦师》和《苏秦始将连横》中的说辞在语言技巧与风格上有何不同。

《左传》叙事最突出成就在描写战争

五大战役:

*晋楚城濮之战——鲁僖公二十八年

*秦晋殽之战——鲁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以《城濮之战》的过程描写看《左传》战争描写的特色:

*首先是不把战争当作孤立的社会现象来认识,而是把战争与政治结合起来进行观察,从社会政治的有关方面发掘战争胜负的原因。

其次是在描写战争的全过程时,抓住和突出那些足以影响战争胜败得失的各种事实和因素写。

再次是在战争的描写中,还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特征,往往略加点染,就使人物跃然纸上。

《晋楚城濮之战》的人物

*晋文公:

好谋而成,临事而惧,善于倾听意见,深谋远虑。

*先轸:

忠勇机敏子犯:

老谋深算子玉:

恃兵而骄,一意孤行。

《战国策》的寓言故事

*门庭若市《齐策一》挥汗成雨《齐策一》

*画蛇添足《齐策二》狡兔三窟《齐策四》

*安步当车《齐策四》反璞归真《齐策》

*不遗余力《赵策》鹬蚌相争《燕策二》

*高枕无忧《魏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

*汗马功劳《楚策》狐假虎威《楚策一》

*惊弓之鸟《楚策一》亡羊补牢《楚策四》

*不翼而飞《秦策》侧目而视《秦策》

课件制作洪静云

第三讲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一般指先秦思想家的散文。

因其书非一种,且多以¡°子¡±名,如《墨子》、《荀子》之类,故名曰¡°诸子。

所谓子¡,本为五等爵位中之小者,是小国之君之称。

但古者,大国之卿,视同小国之君,故大夫亦可称¡°子¡±,或称¡°夫子¡±。

老子、孔子之后,人沿为师长之称。

故所谓¡°诸子¡±,犹言诸先生¡±。

语录体:

《论语》《老子》

论辩文:

《墨子》《孟子》《庄子》

论说文:

《荀子》《韩非子》《

《老子》:

散文的特点《孟子》的散文成就

《庄子》的散文艺术《孟子》:

孟子的思想和学说

《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论语》论语的语录体特点及文学特点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贡献总结: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

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

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

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孔子,姓孔名丘(前511-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一生从事着三项事业,一是政治活动,曾周游列国,志在实现政治抱负;二是教育事业,广收门徒,培养下一代;三是整理古籍,传播传统文化。

(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学生有“编牒”和“及门之分“及门”又有“及门未入室”和“入室弟子”之分。

“四科十哲”

“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

仲由、子贡、颜回、子夏、冉求、子游、冉雍、宰予、闵损、冉耕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及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之命名、性质所谓“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则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这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主要的文献。

孔子的思想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

政治上强调“正名”,行为上强调“克己复礼”,

人伦道德上强调“爱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论语》语录体特点

学而第一(16为政第二(24)

八佾第三(26)里仁第四(26)

公冶长第五(28雍也第六(30)

述而第七(38)泰伯第八(21)

子罕第九(31乡党第十(25)

先进第十一(26颜渊第十二(24)

子路第十三(30)宪问第十四(44)

卫灵公第十五(42季氏第十六(14)

阳货第十七(26)微子第十八(11)

子张第十九(25)尧曰第二十(3)

《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2)在叙事上,善于在简单的对语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无名自隐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莫知其所踪。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老子》(《道德经》)的特点

《老子》的思想

《老子》散文的特点

其一,富于形象性,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奥的哲理(如第二十章)

其二,文多用韵,句多排比对偶

例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二十八章)

老子的思想

从哲学思想来看,探讨和阐述的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道家学说,但老子也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从政治思想来看,老子的思想有进步和落后的两个方面。

痛恨强权,反对战争,反对重赋,抨击黑暗现实。

但是,老子又错误地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由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所致,因此,他主张¡°绝圣弃智,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甚至主张人类社会应恢复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古朴而愚昧的社会。

《孟子》

(一)《孟子》及孟子其人

《孟子》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

等人共同编订,是孟子的言论集。

孟子,名轲(前370一289),或说字子舆、子车,邹人(今山东邹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