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028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docx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解读

 

目录

1概览与历程

1.1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1.2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认1980-1998年

1.3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

1.4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2011年

2学生与发展

2.12011年实现近300万家庭高等教育“零”突破

2.2“在家门口上大学”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2.3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

2.4对母校满意的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

2.5为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提供有素质的技能人才

2.6学生价值观有效提升

3学校与改革

3.1院校布局均衡合理

3.2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3.3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

3.4校企合作凸显质量提升

3.5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3.6校园文化呈现育人特征

3.7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3.8经费投入有所增长

4政策与项目

4.1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4.2通过项目实施推进改革创新

4.3地方政府政策突破取得成效

5成效与贡献

5.1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5.2成为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

5.3助力地县城市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5.4推动东西部均衡和中高职协调发展

5.5为高职院校所在地区贡献人才

5.6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贡献人才

5.7为民营经济贡献人才

6挑战与展望

6.1挑战一师资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6.2挑战二管理能力不适应内涵建设要求

6.3挑战三办学理念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

6.4展望一更加重视产业适应性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

6.5展望二更好引领“三农”服务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6.6展望三有效助推中小微企业服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6.7展望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6.8展望五涌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职院校

2011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的第一年,将与1980年、1999年和2006年共同记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200多所高等职业学校和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开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由点到面,部分院校纵向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有的院校突破2000万元,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努力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升质量,增强服务能力,走上新的历史起点。

  1概览与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1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中主要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基础之上的,目前处于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专科学历层次,这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

  职业教育中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广大适龄青年,是为他们提供进入高校学习并获得就业技能机会的职业学校教育。

招收对象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毕业后颁发正规的高等学校学历证书。

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

  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被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他们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

  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高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坚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与实际工作现场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同时,高等职业学校注重与行业对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2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认(1980-1998年)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地方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部分中心城市举办了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主要特点的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率先打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即后来被统称为“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1.3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4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2011年)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联袂颁布,标志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的重点引导。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之路,高等职业学校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

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和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史新高的双重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显示出其特有的生机活力,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提高。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在示范建设的良好基础上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2学生与发展

  2.12011年实现近300万家庭高等教育“零”突破

  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

按照此比例推算,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在家门口上大学”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更期望在不需要远离本土的条件下就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大量设置在地级甚至县县级城市的高职院校布局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机会。

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

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来自以上三类地区的高职毕业生23%是在本市入学,83%在本省入学。

对于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来说,高职院校不但帮助他们的孩子圆了“大学梦”,又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读书,而且“上得起”。

所以,从满足弱势家庭与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需求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扶贫工程,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2.3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

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009届上升了近三分之一。

  2.4对母校满意的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

  重视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努力让学生对学校满意,逐步成为高等职业学校的自觉行动。

在被调查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有80%对母校整体表示满意,比2009届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理工农医类高职毕业生有63%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与前两届基本持平。

在被调查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有3.7%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比2009届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状况抱有更高的期望,需要我们在学生发展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

  实例1:

  为学生服务从新生开始,强化校友文化感召“未来校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连续三年编印《新生入门指南》,与录取通知书同时寄送给学生,详细介绍了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专业发展定位,并列出书目指导学生入校前阅读,缩短新生适应时间。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友事业成功后不忘报答母校,如陕西亚鸿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86级校友)捐建二级学院办公楼和文化长廊,北京金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93级校友)捐资600万元设立奖学金;还有众多校友向母校捐建文化景点、实训设备。

对为母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学校加以显著标识,以感召在校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5为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提供有素质的技能人才

  根据被调查的2011届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输出主要在“建筑业”(10.5%)、“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8.6%)和“零售商业”(7.7%)。

根据毕业生在各职业的就业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贡献主要在“销售”(13.6%)、“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5%)、“行政/后勤”(8.8%)。

  在被调查的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2.2%自主创业,同届本科仅为1.0%。

按此比例推算,在过去三年里,高职院校培养了近18万创业人才。

麦可思调查显示,在2011届自主创业的高职毕业生中,仅有7%是因“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创业”,其主要的创业动机依次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46%)、“有好的创业项目”(19%)和“未来收入好”(12%)。

这些数据说明创业理想、项目质量和预期收入成为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三大驱动力,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在被调查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依次为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

  实例2:

  创业课程纳入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创业通识教育、专门化教育、SYB创业培训、模拟公司实训和创业园实践层层递进的创业教育体系,出台了《关于在校生自主创业教学管理原则意见》,针对自主创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连续三年师生专利申请量为300多项,2011年超过500项,2010年授权量达208项,列广东全省高校第二,有效地为学生毕业创业提供基础,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3.6%。

  

  2.6学生价值观有效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尤显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中国未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

德育在新时期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了传统道德的回归——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还有健康卫生、关注社会、遵纪守法、包容精神等现代文明道德。

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从校内方方面面去营造品德的养成环境,把德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

麦可思调查显示,过半数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在人生的乐观态度(59%)、积极上进(58%)、关注社会(55%)、包容精神(50%)方面得到了提升,在人文美学和健康卫生方面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有所提升。

  实例3:

  注重在课堂内外提升学生价值观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要求每天专业课开始前开展10分钟“做人与成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开展每堂课前的“五分钟德育”活动,让学生唱主角,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五分钟德育形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将心理素质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列入学院必修课,构建完整的就业课程体系。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感恩教育模式。

学院义工社拥有注册会员8355人,是全国高校最大的义工组织之一,已形成了“义务家教”、“科技下乡”、“老年护理”、“结对帮扶残疾家庭”、“家电维修”、“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心理咨询”、“义务导游”和“文化进社区”十个工作品牌。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技术学院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新生怎么排队、不浪费、放回碗具,由老生担任戴袖章的“文明督导员”进行提醒,通过对校园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来塑造校风,新生进校一周后都养成了好的进餐和节约习惯。

 

  3学校与改革

  3.1院校布局均衡合理

  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总数为1276所。

高职院校地区分布图显示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除西藏、青海、宁夏以外,其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

从区域来看,有25%的高职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民族地区。

这种院校布局有利于满足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发展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的均衡。

  此外,从学校分布的城市类型来看,66.1%的中国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

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3.2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

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共有953种专业,专业点数达到48121个,校均拥有专业点37.7个。

其中,农林牧渔类专业点数超过1300个,制造类超过1500个,财经类超过7500个,文化教育类、艺术设计与传媒类分别达到6000和4000多个;2011年新增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68种,专业点数101个。

其中,新增农林牧渔类专业点4个,制造类8个,文化教育类、艺术设计与传媒类各7个。

  由于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设置自主权,运用政策引导学校专业建设至关重要。

国家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来,200所示范(骨干)院校共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农林牧渔类重点专业为60个,所占比重为7.6%;制造类176个,占22.3%;交通运输类88个,占11.2%;电子信息类81个,所占比重为10.3%。

其中,2011年启动建设的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达到116个。

  如果说国家示范高职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选择,是从国家角度考虑产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了政策引导的功能,那么2011年实施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则进一步考虑了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财政部、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中,重点支持每所院校1-2个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国际合作型的专业建设。

2011年,950所公办高职学校立项建设1753个专业。

各地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建设的专业结构为先进制造业(19.6%)、战略性新兴产业(27.2%)、生产性服务业(11.7%)、生活性服务业(5.1%)、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产业(7.6%)、现代信息技术产业(7.6%),着力于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通过建设若干示范专业,形成了一批共享型教学资源。

中央财政已经支持建设28个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部分专业已经进入验收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专业教学模式,带动了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高速铁道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绩显著,专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实例4:

  初步建成若干引导性专业,形成共享型教学资源

  由于产业发展特点,东西部地区都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需求旺盛,专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也比较小。

目前该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已初步建成包括专业级、课程级和素材级三层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形成了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四个功能模块,构建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习手册、测试习题以及企业案例在内的课程开发八要素“学习包”,筛选出企业一线系统化的“案例包”。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该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类似,东西部地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要求也具有共通性。

由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牵头,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专业建设出发,建成了课程中心、资源中心、案例中心、虚拟实训、培训中心、考评中心、就业平台、交流平台和专业展示等平台资源,编写了12门核心课程的标准、学习指南及考核方案,完成了57个教学任务的教学设计,建设了多元化的教学素材资源,形成典型的工程案例150余项,建成了校企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数控技术专业制定了普适性的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开发了12门普适与特色兼顾的专业课程标准,建立了有效性课程教学资源规划设计方法,系统设计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了该资源库。

  

  3.3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等职业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达到8.5万个,校均96个,校外实习基地平均使用天数达140天。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在校学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相当提供了重要保障。

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71.4%;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达到63.6%,其中订单培养专业覆盖率21.4%,订单培养学生3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5%。

  中央财政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新增221个高职项目。

至此,自2004年启动以来,共建设了1068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覆盖了所有高等职业学校(新增院校除外)。

实训基地的区域、产业、学校、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地县城市培养人才提供了实训基地保障,对提升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发挥了引领作用,全国高职院校各类校内实践基地使用达到193375万人时。

  利用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高等职业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在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例5:

  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育人功能不断提升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引知名企业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科技产业园,共提供600余个实习岗位,与参与企业共同抓好认知、专业、顶岗和毕业等四个实习实训环节,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开放性。

学院还利用企业资源,共建教师工作站,推进学生成立创业企业,建立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制度。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校中厂”,以产促学,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将课堂车间融为一体,将产品作业融为一体。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厂专业实施“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具有学生身份和企业认证的“职工身份”双重身份,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职业能力培养。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建筑文化的博物馆、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技术开发的孵化地”的理念设计,采用“显现式结构”和“展示式装修”建造技术建设的建筑技术馆,使20000平方米大楼空间使用功能与实训功能双向结合,建成了融建筑文化、技术展示、专业训练、实训教学于一体的开放性教学与展览空间,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精湛建筑文化的熏陶。

 

  3.4校企合作凸显质量提升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1年,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高等职业学校广泛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通过改革董事会(理事会)管理体制,改善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学校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规范。

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比例、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等均有提升。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比例达到8.1%,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由校企共同开发的比例为12.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来自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