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193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威的教育思想.docx

杜威的教育思想

我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与同学们一起读经典之一

许锡良

  我个人的体会是,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一定不能离开他的社会理想、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及思维方法。

如果离开了这些概念,那么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就肯定会发生偏差。

   杜威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民主社会,这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最大的基石。

离开了这个基石很多东西都无法解释。

虽然当时的美国已经按照民主法制的思路建国一百多年,但杜威认为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民主体制很不建全的社会。

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还广泛存在着种族歧视、弱肉强食等现象,个人的素质中眼界狭隘与低下也与这个社会的民主体制远远不能够相适合。

更重要的是,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没有一个最终的模型,而是一个不断建设与完美的过程。

而民主社会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价值的归宿。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后面理解杜威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很有帮助。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宣称自己是一个民主国家,比如我们国家也号称是一个民主制国家,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

但是这样的民主制与美国及杜威理想中的民主简直是完全相背离的。

要理解民主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很困难事情。

在这里我们只能就杜威理想中的民主来谈几个特点。

  第一,真正的民主社会,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也就是说民主社会不是个别伟人来设计出来的。

也不是少数人主观臆想出来的。

这也是理解杜威的经验、生长概念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共产主义的目标是马克思等一批伟人设计出来的。

其实人民并不是理解的。

所以,关于这个共产主义的目标与理想是要不断地宣传与灌输才能够普及的。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形成脱离社会的所谓精英阶层。

这些人负责解释一些概念与理论。

号称掌握了“真理”,从而成了统治阶层。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中的国家模式就是由哲人王组成的。

而社会结构也是分别由金、银、铜、铁等不同质地的人组成。

从而形成了一个统治的金字塔。

另一方面,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提到要注重人的天性,而要保留住人的天性,就要设法远离社会这个恶源,回归到自然中去。

他说上帝造人是好的,但落到社会中就变坏了。

但是社会之不完善并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怎么办?

所以卢梭的思想终于演化成了法国的革命,造成了暴力的血腥杀戮,所以以追求民主始,而以专制终。

杜威的民主社会思想广泛吸收了这些思想的精华,但是也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

他既不要一个理想国式的等级社会,也不要卢梭式的纯粹自然人性化,而是去寻找一个人性的自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契合与平衡点,一个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互相交流合作互惠为基础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已经淡化人的身份,人们不能够再依靠身份来获取社会财富,而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贡献的标准来获得个人的利益。

在这个社会里能够互相交流合作,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联盟,而不是我们人为地去构造一个集体。

在这个社会里,宪法保证人民的思想言论及信仰的自由。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信仰自己的上帝,并且视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而得到高度的重视与保护。

  第二,在这个民主社会里,它的形态是开放的。

是一个开放社会而不量个封闭社会。

开放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充分交流的,自愿往来的。

思想与言论是在自由的状态中流动。

人们选择人才的方式,是万马奔腾而不依靠权贵来伯乐相马。

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不是提供现成的面包。

人们的竞争是在同一公共规则下,特别是在宪法的范围内进行。

不允许有人可以无法无天,无视法律的存在而我行我素。

对破坏法律的人,无论是谁都必然要遭到严厉的惩罚。

社会中管理阶层的形成是用选民的办法来公开竞争。

这个社会里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及其他公共事务,都不是少数人垄断的结果。

而是公民有权过问并参与的。

他们这样的社会不是把国家与政府当成一个无条件拥护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契约而存在,是为了保护每个公民而存在的。

它的形成是每个公民自愿分离出自己一部分自然权力的结果。

但是,一旦分离组合成一个新权力后,这个权力就叫公共权力,而这些公共权力的威力将会超过任何一个自然权力,那么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

任何个人的权力最终难以与之相抗衡。

所以,公共权力就成了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用来保护每个公民,也可能会侵害每个公民。

所以,一个民主国家一定是法治国家,宪法的制定就是为了防范政府这个巨大的“利维坦”之怪兽在为大家服务的时候又来侵害公民的权利,特别侵害公民那些本不应该让渡的自然权力,比如生命权等。

宪法的制定就是用来约束政府的,而不是针对公民的。

所以一个民主国家都会视宪法为公民的保护神。

比如前几年美国五大政府部门诉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先生泄露国家核机密罪一案,最后就是联邦最高法院依据宪法作出了无罪释放并赔偿一百五十万美元损失的判决。

维护了李文和先生的公民权。

但是,这样的民主社会需要合格的公民来维护与建设。

因为没有合格的公民,那么一切民主体制都是没有用的。

而合格的公民就是那种有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服务意识、人权意识并且有独立人格的人。

但是当时美国有这样的公民吗?

杜威认为这样的公民的培养正是教育的功能。

但是如何来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呢?

在品质、知识、经验及行为等等方面,杜威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所以,说杜威是一个不顾及社会的个人主义者是不对的。

他所提倡的公民人格反而是一个关注社会,在信守社会规则,把个人的经验与社会的需要能够和谐互动的人。

杜威认为人对社会的改造不可能是那种,自以为是的强力意志行为,而是建立在原有社会现实基础上的逐渐改革的过程。

是依靠经验来达到社会的改革。

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生长。

所以杜威一向反对运用暴力革命来达到社会的变革。

杜威认为这样的方法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变革。

我们过去一直批判杜威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其实今天看来,他的思想的真正精华正在于他是用民主的方式,而不是一个暴力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变革。

这样来理解美国的民主社会及杜威在这样的社会下的理想,我们才可能理解杜威提到的一系思想概念。

包括他的思维方法与方式,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他的新“三中心论”,即“儿童、经验及活动”三中心论。

他提出的几个响亮的口号,如“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到学”、及他的社会改造论和教育无目的论,都可以从中得到逻辑上的自洽。

并不会出现像一些人所说的既有目的论,又无目的论是矛盾的。

我们对此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深入去理解。

这只是一个线索。

要想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除了要认真了解他的民主的社会理想以外,还要理解他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法。

除了认真研读他本人的著作外,还要适当地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研读。

我们都知道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的重要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学术领军人物,对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

   说到美国的实用主义这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对这个哲学思想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我们在这里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也就是把中国的实用理性主义价值观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混为一谈,用我们的实用主义来理解美国的实用主义。

比如我记得在高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时,就批判美国的实用主义只是信奉“有用就是真理”,所以我记得一个非常典型的批驳的例子就是这样的:

谎言对于骗子来说是有用的,所以谎言对于骗子来说就成了真理。

真理在这里没有了任何客观性,成了完全的相对真理观。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国应该是骗子横行的社会了。

可是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非常有信用的社会,谎言在这里受到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

那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因为莱温斯基小姐的蓝裙子事件的谎言的例子就是如此。

西方国家对于谎言的警惕与惩罚要比我们重得多。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理解美国的实用主义呢?

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就是如此。

我们的实用主义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人际实用,是为了功利实用的目的。

比如读书自以来的信念就是做官,当兵就是为了吃粮,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信奉基督教也成了吃基督,当教授是为了增加工资,换更大的房子,享受更高的级别,而不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术问题。

除了这些纯粹的功利目的性外,我们的实用主义基本上是物质性的,而缺乏精神信仰上的东西。

而且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也主要是没有规则意识的。

所以,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中总是充满了流氓意识及痞气与匪气横行。

如果大家对我这个判断有意见,可以参考一下《史记》及《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书上所写的这些历史上的经典故事。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市井无赖的行径,还有三国志里所写到的曹操、刘备们的行径,都是流氓特性非常浓厚的故事。

我在这里就不再复述出来了。

总之,我们理解美国的实用主义,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文化去解读。

而要从西方的文化及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去理解。

美国的实用主义,虽然是杜威、詹姆士、皮尔士、席勒这些哲学大师们的创造出来的,但是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比如杜威就是综合分析批判了康德的先验的批判理念,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及社会理想的真理因子,还有洛克的教育方法及社会思想等等西方著名的思想,再根据美国的民主社会制度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美国的实用主义是一个非常有生命活力的思想。

实用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他本身并没有像康德、黑格尔那样提出过多少新的概念,而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看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的模式。

我在这里不能一一重新论述,如果有兴趣了解的同学想要详细了解,我建议大家去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著的《实用主义》。

这本书是以系列演讲的方式来表达的,所以并不难理解,语言口语化,也很通俗易懂。

它以思想叙述为主,而不是学术考据性质的纯粹学术著作。

在这本书里詹姆士先生将实用主义的内涵概括得非常好,这是对杜威的思想形成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的书。

詹姆士先生曾经留学德国,比杜威年纪稍长,是对杜威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哲学家。

我在这里提几点:

美国的实用主义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改造个人思想及社会形态的方法,不主张用暴力来改造一个社会,而是强调在传统与原来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东西,从而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实用主义用逐点改善的办法:

用创设或者进入社会情境---在情境与材料中发现问题---根据现有材料与情境作出假设---尝试验证假设---得到结论(否定或者肯定假设或者部分肯定假设)。

后来杜威在中国的学生胡适提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杜威的这个思想来源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以杜威的论述里经常出现:

经验、社会、生活、生长、改造等这些词,我们不可以想当然地来理解,而是要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理解。

否则我们极容易误解。

比如我们长期以来就把杜威的经验看成是完全是个人狭隘的经验,这是一种误解。

还有我们把杜威的生活看成我们认为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类似柴、米、酱、醋、茶之类的东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理解。

但是在杜威这里明明写着:

“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7页。

)所以这里的生活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的活动形式。

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的经验形式。

所以我们有时看他的书,每个字词句似乎都很熟悉,但是读完了以后又好象没有什么心得。

就是我们很容易把我们熟悉的词用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经验去理解。

如果这样就会觉得杜威在不知所云地乱说一气,或者在说一些废话。

  实用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并不是个人的异化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其目的是要实现个人的幸福,而政府的组成是要克制因为追求幸福过程中出现恶。

他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过去常常把社会、政党、政府、国家、民族都几乎混为一谈。

这种概念的含糊是非常要不得的。

社会并无个人幸福之外的目的,而个人也不是社会之外的个人。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像卢梭在《爱弥尔》中设想的那样的纯粹的理想的自然环境,用这样的自然环境来保证人的天性。

这样的个人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下的个人主义是不相同的。

美国的实用主义强调个人的幸福是目的,但是个人的幸福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

所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他认为教育就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最好手段。

当然这个社会化过程不是强制的,而是个人内心生长的过程。

社会化也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化,而不是一个专制的社会化。

不是要让学生去适应一个专制的社会体制,而是要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体制来培养合格的公民。

美国当时是一个公民社会,也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但是却是一个非常不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

所以,杜威把美国制度中蕴含的社会理想追求更为具体化了。

他认为如果美国只有一个好的制度,而没有一个合格的公民来保证,那么这样的制度也是没有保障的。

但是一个民主社会体制下的人如何来培养?

这是问题的关键。

传统的专制体制下的培养方法就是用外力强行灌输的办法,就如把一匹不想饮水的马强行牵到河边想使它喝水一样。

但是民主的社会里的公民,他不是社会中少数的精英分子,而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人,他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够独立地负起社会的责任,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

而培养这样的人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儿童的天性在良好的引导与教养下逐渐实现社会化过程。

  实用主义也是多元宽容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倾向的实验主义者。

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思想流派看成是如一个个房间,而把实用主义看成是这些房间里的走廊。

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思想观念都是因为产生过某个问题才会有的。

是为解决某些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创造出来的。

每一个思想观念都不可能包罗万象,但是都可以根据我们生活的经验中出现的问题来加以利用。

人是通过活动来发现问题的,也是通过活动来参与到环境中来的。

人的改变及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人的宗教信仰也是因为要解决人困惑问题而产生的。

所以美国的实用主义与我们相比,更偏重于制度上、精神上的与理智上的。

但是我们更偏重于物质上的,与功名利禄上的。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更强调的是个人的素质的改变与社会在个人素质改变之后也因此得到改变。

所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实际上是他的民主社会理想及实用主义哲学的实验场。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你理解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理解了美国社会,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就理解了美国的教育。

也理解了这个国家为什么会在近百年来发展得这样快。

作出这种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以前看美国社会及美国的教育,总是就事论事的多,涉及到思想哲学及文化教育层面的不多。

所以我们自以为理解了美国社会,或者也去过美国了,甚至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其实我们可能对这个社会仍然是很无知的。

 

中国学校的课堂上非常强调纪律,而纪律也确实非常好,但是一到社会的公共场合里,一旦没有了这样的严格控制,他们就非常地乱。

甚至产生强烈的破坏倾向。

而美国的学校刚好相反,在学校里的课堂上看似非常松散随意,但是一到公共场合里里能够遵守公共秩序,表现很文明有礼节。

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学校实施的是规训,而美国学校实施的是真正的教育。

中国人错把规训当成教育,这实在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悲剧。

“文革”前我们的学校的纪律那么好,但是这些纪律好的学生,却可悲地成了社会中的打砸抢分子,失去了起码的人性,对自己的同胞那么残忍。

这个现象对照杜威的论述,确实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我们过分地寻求外在的有效性,是中国的实用主义观及专制体制的形式主义在教育中侵害的结果。

重新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不能再让像魏书生这样的监狱般的严厉的规训技术当成教育的法宝在全国范围里宣传。

这个东西已经使中国经历过反右、文革的历史悲剧了。

但是他却打着民主的招牌在对人性实行规训化的控制。

什么是民主?

且看看杜威是怎样说的。

至少我们可能得到另一种启示。

我们这个民族该是清醒的时候了。

 

现在我们沿着杜威的思路一起来详细解读杜威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这是一个命题,对教育的性质作出了判断。

指明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因为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对教育的理解。

但是总的概括起来就是脱离了生活。

比如在杜威之前流行的教育观念有:

洛克的教育训练心智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浪漫的教育观点;黑格尔的展开儿童天验理性的观点;赫尔巴特的教师按照心理的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材料从而形成观念的教育理念说;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说等等。

   杜威一上来就提出教育只是生活的内在需要的产物。

人作为生物的一种,对环境有适应与利用的一面。

大家对第7页中杜威说的: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重新适应。

”一话很不理解。

因为我们一向只是说生物是适应环境的,人也是要适应环境的,但是,杜威却说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在这里环境被看成了一个动态的能动过程。

它会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会重新满足生物的需要。

比如人是这种生物中最为典型的。

人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使土地不断地生产更多的粮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要求。

当然人与环境也是互相适应的。

那么他们的契合点与平衡点就是人与环境作用后的经验。

也即人的生活。

  什么是生活和经验?

杜威说,这里有个体的,也包括了种族的。

所以这里使用的生活含义是包括了制度、习惯、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等等。

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狭隘意义上的生活不同。

同样,经验也不单纯是个体的,同样也包含了种族的、社群的。

而教育就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生活”与“经验”这两个词。

这就是要首先弄清概念。

看他们使用的词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否定我们在认识时就会产生歧义。

   作为自然的个体的人,来到人间是无知与软弱的。

有很长的生长期,表面看来这样长期的软弱的生长期, 是生物的一种弱势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强势表现。

因为生长期长,而且出生时非常软弱,这就为人的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塑性及成长空间。

如果这样的人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与援助,那么人就与社会相脱离了。

 所以,是人的生活需要本身为人类的文明的延续提供了传递的功能,这种传递的功能本身就是教育的功能。

人如果不受教育就无法与这个现成的社会沟通。

人就不能很好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下去。

所以杜威说:

“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像砖块那样堆积在一起,而是会产生沟通交流信息的作用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思想,他们通过积极的参与,思考逐渐融入一个社会。

或者组建成一个社会。

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可以越过时空的界限来相互影响,相近可能老死不往来,但是远在万里之外却可能心心相通。

因为人类是以社会历史及文化积累的方式相互影响的。

当然,杜威设想的这个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理想社会。

   人类的相互沟通是生活本身必须的。

所以杜威说:

“社会生活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分享他人的经验,而且也是传递经验。

一个人要想形成经验,他必须首先在经验之中,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跳出经验之外。

一个人的经验总有自己理智反省的过程。

经验总是有理智反省的成份的。

每个人经历同样的事,但是得出的经验却不相同。

同样去一个地方旅游,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程度及价值观念的不同,甚至旅游时的心情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经验。

   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人类的经验的产生与传递都是自发性质的。

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知识,都是比较粗糙的,偶然的,这个时候还不需要正规教育。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职业的要求及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偶然的经验传递难以适应一个复杂的社会要求。

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但是,正规教育也是存在着危机。

因为这样的教育把人的知识与经验世界分割开来。

如果在这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

杜威说这是教育哲学的任务。

他说:

“教育哲学必须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14页)每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必须要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否则学校无异于在制造学习上的“骗子”---自私自利的专家。

人们必须学会调和自觉学习的知识技能与不自觉学习到的养成品性方面的知识。

这种养成的知识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略。

这种知识应该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方面的知识及素养。

知识技能是培训方面的内容,但是后者才是真正的教育内容。

这二者之间是不同的,但是却是互相利用的。

割裂开来是很危险的。

 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教育这个词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如“抚养、培育和教养、教化”这些词,也都有教育的含义,但是表达的教育程度是不同的。

从词源上教育的最初一词是“引导与教养”的过程的意思。

训练与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一种规训的办法常常使我们误认为是一种教育。

其实这二者是有不同的。

杜威说,规训也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制力改变我们的行为,但是却难以改变我们行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

而教育要改变的恰好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思想情感。

但是规训却只求外在行为的变化。

把人当成动物一样规训,其实这样的方式的效果是非常令人怀疑的,如果外在压力一旦取消,那么原来被压制的行为仍然可能复现。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中得出有趣的例子。

比如中国学校的课堂上非常强调纪律,而纪律也确实非常好,但是一到社会的公共场合里,一旦没有了这样的严格控制,他们就非常地乱。

甚至产生强烈的破坏倾向。

而美国的学校刚好相反,在学校里的课堂上看似非常松散随意,但是一到公共场合里里能够遵守公共秩序,表现很文明有礼节。

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学校实施的是规训,而美国学校实施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中国人一直错把规训当成教育,这实在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悲剧。

“文革”前我们的学校的纪律那么好,但是这些纪律好的学生,却可悲地成了社会中的打砸抢分子,失去了起码的人性,对自己的同胞那么残忍。

这个现象对照杜威的论述,确实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我们过分地寻求外在的有效性,是中国的实用主义观及专制体制的形式主义在教育中侵害的结果。

   人的教养不能像物质那样随意搬到。

比如人的信仰与抱负只能通过人们自己的内化去吸收的。

人们“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

但是人并不是环境的被动产物。

人的信仰不能靠硬灌输的方法获得,所需要的态度也不能靠粘贴上去。

人对环境是有选择性的。

一般来说没有被选择或者关注到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并不构成教育和因素。

远近也不是环境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并不一定产生影响,但是远也未必就没有影响。

因为人可以通过书本和其他通迅工具在互相影响着。

环境中有促成或者阻碍、刺激或者抑制的各种条件,人们对环境也具有选择性。

但是环境只要进入了主体的视野都可能产生相关的影响。

就是一只狗一旦与人共同生存时也会对它的行为发生改变。

所以,人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

但是影响的效果却是各不相同的。

    一个人也可以因为有一种外在的目的而去做一件事,但是却始终不是有兴趣地在某件事。

比如给马吃它喜欢的食料然后让它拉车,但是马始终不会对拉车感兴趣,而只会对食料感兴趣。

正如我们一些教授只对头等大事经费感兴趣,而对科研本身没有兴趣一样。

这样虽然也是在做事但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

教育与规训的不同也正在这里。

我们通过一些奖励与惩罚也可以让学生去学一些东西,做到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这与真正的教育是不同的。

而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当成:

“像动物一样受到训练,而不像一个人那样受教育。

他的本能仍旧依附在它们原来的痛苦或快乐的事物上。

”杜威很清楚地把规训与教育作了效果上的区分。

  人是接受环境的影响的。

但是人不会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既不会直接给人灌输某愿望和观念,也不会直接给人以技能。

人不排除语言在知识传递上的作用,但是语言是要通过活动才会把实物与概念联系起来的。

比如帽子这个概念的形成,在儿童那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帽子,而是“一个孩子像别人使用帽子那样使用帽子,通过帽子戴在头上,把帽子给别人戴,出门时给别人戴上,等等,获得帽子的观念。

”(20页)这个观点为后面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伏笔。

  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活动来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

”在社会环境中影响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第一,语言习惯。

基本的语言模式,大量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这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