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1888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docx

六年级小升初定理合集

公边定理:

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两条底边之比

燕尾定理

蝴蝶定理

鸟头定理:

三角形中任意割一个三角形,所占面积是两条重叠边占长边之比之积

沙漏定理:

将梯形用两条对角边分割成四个三角形,上三角与底三角之比等于上底比下底。

鸟头定理

设三角形ABC面积为S,点E,F是AB,AC上两点,且AE/AB=1/m,AF/AC=1/n,则三角形AEF的面积为S/mn

证明,过C,F分别作AB的垂线,垂足为G,H

很显然,三角形ACG和三角形AFH相似(三个角分别相等),所以CG/EH=AC/AF=n

FH=CG/n

三角形ABC面积S=0.5AB*CG

三角形AEF面积=0.5AE*EH=0.5(AB/m)(CG/n)=0.5AB*CG/mn=S/mn得证

鸟头定理如下图,三角形AED占三角形ABC面积的2/3×1/4=1/6

一、等积变换模型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

3、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的的高之比。

二、共角定理模型

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

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到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三、蝴蝶定理模型

(说明:

任意四边形与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连接对角线所成四部的比例关系是一样的。

四、相似三角形模型

相似三角形:

是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的长度成比例,并且这个比例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它们相似比的平方。

五、燕尾定理模型

图片

bf:

fc=bfd:

fdc=abd:

adc

一、等积变换模型

⑴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其它常见的面积相等的情况

⑵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

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如上图

⑶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

反之,如果,则可知直线平行于。

⑷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长度平方的一半;

⑸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二、鸟头定理(共角定理)模型

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

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如图,在中,分别是上的点(如图1)或在的延长线上,在上(如图2),则

图1图2

三、蝴蝶定理模型

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蝴蝶定理”):

①或者②

蝴蝶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构造模型,一方面可以使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与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与面积对应的对角线的比例关系。

梯形中比例关系(“梯形蝴蝶定理”)

②;

③梯形的对应份数为。

四、相似模型

相似三角形性质:

金字塔模型沙漏模型

①;

②。

所谓的相似三角形,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只要其形状不改变,不论大小怎样改变它们都相似),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常用的性质及定理如下:

⑴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的长度成比例,并且这个比例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⑵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它们相似比的平方。

五、燕尾定理模型

S△ABGS△AGCS△BGES△EGCBEEC

S△BGAS△BGCS△AGFS△FGCAFFC

S△AGCS△BCGS△ADGS△DGBADDB

如沙漏原理就是说沙漏定理即八字定理,有两个相似三角形组成,△ABC和△XYZ,面积分别为S1和S2,S1:

S2=AB·BC:

XY·YZ。

沙漏定理和蝴蝶定理大都是运用于梯形对角线分成四个三角形,沙漏定理通常可以算出上面的三角形与下面三角形的面积比,蝴蝶定理可以算出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

在数学上有一种沙漏原理,在数学竞赛中燕尾原理、沙漏原理、蝴蝶原理、和勾股定理是非常常见的。

如沙漏原理就是说沙漏定理即八字定理,有两个相似三角形组成,△ABC和△XYZ,面积分别为S1和S2,S1:

S2=AB·BC:

XY·YZ。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similar triangles)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例如右图中,若B'C'//BC,那么角B=角B',角BAC=角C'A'B',是对顶角,那么我们就说△ABC∽△AB'C'

燕尾定理

简介

燕尾定理,因此图类似燕尾而得名,是五大模型之一,是一个关于三角形的定理(如图△ABC,D、E、F为BC、CA、AB上点,满足AD、BE、CF交于同一点O)。

S△ABC中,S△AOB:

S△AOC=S△BDO:

S△CDO=BD:

CD;

同理,S△AOC:

S△BOC=S△AFO:

S△BFO=AF:

BF;

S△BOC:

S△BOA=S△CEO:

S△AEO=EC:

AE。

证法

证法1

  

下面的是第一种方法:

利用分比性质(若a/b=c/d,则(a-b)/b=(c-d)/d,[1]b≠0,d≠0,)[2]

(注:

∵(a-b)/b=a/b-b/b=a/b-1,

(c-d)/d=c/d-d/d=c/d-1,

a/b=c/d

∴(a-b)/b=(c-d)/d

∵△ABD与△ACD同高

∴S△ABD:

S△ACD=BD:

CD

同理,S△OBD:

S△OCD=BD:

CD

利用分比性质,得

S△ABD-S△OBD:

S△ACD-S△OCD=BD:

CD

即S△AOB:

S△AOC=BD:

CD

命题得证。

证法2

下面的是第二种方法:

相似三角形法

  证法1图

已知:

△ABC的两条中线AD、CF相交于点O,连接并延长BO,交AC于点E。

求证:

AE=CE证明:

如图,过点O作MN∥BC,交AB于点M,交AC于点N;

过点O作PQ∥AB,交BC于点P,交AC于点Q。

∵MN∥BC

∴△AMO∽△ABD,△ANO∽△ACD

∴MO:

BD=AO:

AD,NO:

CD=AO:

AD

∴MO:

BD=NO:

CD

∵AD是△ABC的一条中线

∴BD=CD

∴MO=NO

∵PQ∥AB

∴△CPO∽△CBF,△CQO∽△CAF

∴PO:

BF=CO:

CF,QO:

AF=CO:

CF

∴PO:

BF=QO:

AF

∵CF是△ABC的一条中线

∴AF=BF

∴PO=QO

∵MO=NO,∠MOP=∠NOQ,PO=QO

∴△MOP≌△NOQ(SAS)

∴∠MPO=∠NQO

∴MP∥AC(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BMR∽△BAE(R为MP与BO的交点),△BPR∽△BCE

∴MR:

AE=BR:

BE,PR:

CE=BR:

BE

∴MR:

AE=PR:

CE

∵MN∥BC,PQ∥AB

∴四边形BMOP是平行四边形

∴MR=PR(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E=CE

命题得证。

证法3

下面的是第三种方法:

面积法

已知:

△ABC的两条中线AD、CF相交于点O,连接并延长BO,交AC于点E。

求证:

AE=CE

证明:

如图,

∵点D是BC的中点,点F是AB的中点

∴S△CAD=S△BAD,S△COD=S△BOD

∴S△CAD-S△COD=S△BAD-S△BOD

即S△AOC(绿)=S△AOB(红)

∵S△ACF=S△BCF,S△AOF=S△BOF

∴S△ACF-S△AOF=S△BCF-S△BOF

即S△AOC(绿)=S△BOC(蓝)

∴S△AOB(红)=S△BOC(蓝)

∵S△AOE:

S△AOB(红)=OE:

OB,S△COE:

S△BOC(蓝)=OE:

OB

∴S△AOE:

S△AOB(红)=S△COE:

S△BOC(蓝)

∵S△AOB(红)=S△BOC(蓝)

∴S△AOE=S△COE

∴AE=CE

命题得证。

证法4

下面的是第四种方法:

中位线法

已知:

△ABC的两条中线AD、CF相交于点O,连接并延长BO,交AC于点E。

求证:

AE=CE

证明:

如图,延长OE到点G,使OG=OB。

∵OG=OB

∴点O是BG的中点

又∵点D是BC的中点

∴OD是△BGC的一条中位线

∴AD∥CG(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点O是BG的中点,点F是AB的中点

∴OF是△BGA的一条中位线

∴CF∥AG

∵AD∥CG,CF∥AG

∴四边形AOCG是平行四边形

∴AC、OG互相平分

∴AE=CE

命题得证。

证法5:

因为ABCO是凹四边形,根据共边比例定理,命题得证

推广:

共边比例定理

四边形ABCD(不一定是凸四边形),设AC,BD相交于E

则有BE:

DE=S△ABC:

S△ADC

此定理是面积法最重要的定理

 

燕尾定理,因此图类似燕尾而得名,是一个关于三角形的定理(如图)。

三角形ABC中,三角形AOB/三角形AOC=三角形BFO/三角形OFC=BF/FC;

同理,三角形AOC/三角形COB=三角形ADO/三角形DOB=AD/DB;

三角形BOC/三角形BOA=三角形CEO/三角形AEO=EC/AE。

证明过程如下:

三角形ABF/三角形ACF=BF/FC=三角形BOF/三角形COF,根据比例性质,BF/FC=(三角形ABF-三角形BOF)/(三角形ACF-三角形COF)。

蝴蝶定理

百科名片

  

蝴蝶定理

蝴蝶定理最先是作为一个征求初等几何学证明的问题,刊载于1815年的一份欧洲通俗杂志《男士日记》上。

由于该定理的几何图形形象奇特,貌似蝴蝶,便以蝴蝶来命名。

定理内容:

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概述

证明

例题

衍生

相关

读物

编辑本段概述

蝴蝶定理(Butterflytheorem)出现过许多优美奇特的解法,其中最早的,应首推欧洲人霍纳在1815年所给出的证法。

至于初等几何学的证法,在国外资料中,一般都认为是由一位欧洲中学教师斯特温首先提出的,它给予出的是面积证法,其中应用了面积公式:

S=1/2BC·sinA。

1985年,在河南省《数学教师》创刊号上,杜锡录同志以《平面几何中的名题及其妙解》为题,载文向国内介绍蝴蝶定理,从此蝴蝶定理在神州大地到处传开。

  蝴蝶定理

证明

这里介绍一种较为简便的初等数学证法。

证明:

过圆心O作AD与BC的垂线,垂足为S、T,连接OX,OY,OM,SM,MT。

  蝴蝶定理

∵△AMD∽△CMB

∴AM/CM=AD/BC

∵AS=1/2AD,BT=1/2BC

∴AM/CM=AS/CT

又∵∠A=∠C

∴△AMS∽△CMT

∴∠MSX=∠MTY

∵∠OMX=∠OSX=90°

  [1]

∴∠OMX+∠OSX=180°

∴O,S,X,M四点共圆

同理,O,T,Y,M四点共圆

∴∠MTY=∠MOY,∠MSX=∠MOX

∴∠MOX=∠MOY,

∵OM⊥PQ

∴XM=YM

[2]其它证明方法:

令x=XM,a=PM

则AX·XD=PX·XQ=a²-x²

在ΔDXM中,由正弦定理:

DX=x·sin(α)/sin(180°-(α+β+γ))=x·sin(α)/sin(α+β+γ).

在ΔAXM中:

AX=x·sin(β)/sin(γ)

所以有

AX·DX=x²sin(α)·sin(β)/sin(γ)·sin(α+β+γ)=a²-x²;

∴x²;=a²;·sin(γ)·sin(α+β+γ))/(sin(α)·sin(β)+sin(γ)·sin(α+β+γ))

在上面的式子中,α和β是对称的.如果我们令y=MY,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x=y,得证

这个定理在椭圆中也成立,如图

  

1,椭圆的长轴A1、A2与x轴平行,短轴B1B2在y轴上,中心为M(o,r)(b>r>0)。

(Ⅰ)写出椭圆的方程,求椭圆的焦点坐标及离心率

(Ⅱ)直线y=k1x交椭圆于两点C(x1,y1),D(x2,y2)(y2>0);直线y=k2x交椭圆于两点G(x3,y3),H(x4,y4)(y4>0)。

求证:

k1x1x2/(x1+x2)=k2x3x4/(x3+x4)

(Ⅲ)对于(Ⅱ)中的C,D,G,H,设CH交X轴于点P,GD交X轴于点Q。

求证:

|OP|=|OQ|。

(证明过程不考虑CH或GD垂直于X轴的情形)

从x向AM和DM作垂线,设垂足分别为X'和X''

类似地,从Y向BM和CM作垂线,设垂足分别为Y'和Y''

  证明过程图片

例题

北京教育考试院招生考试办公室专家在公布的《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答案汇编》中给出的参考解答如下:

(18)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的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满分15分。

(Ⅰ)解:

椭圆方程为x2÷a2+(y-r)2/b2=1

焦点坐标为

(Ⅱ)证明:

将直线CD的方程y=k?

x代入椭圆方程,得b2x2+a2(k1x-r)2=a2b2,

整理,得

(b2+a2k12)x2-2k1a2rx+(a2r2-a2b2)=0

根据韦达定理,得

x1+x2=2k1a2r÷(b2+a2k12),x1·x2=(a2r2-a2b2)÷(b2+a2k12),

所以x1x2÷(x1+x2)=(r2-b2)÷2k1r①

将直线GH的方程y=k2x代入椭圆方程,同理可得

x3x4÷(x3+x4)=(r2-b2)÷2k2r②

由①,②得k1x1x2÷(x1+x2)=(r2-b2/2r=k2x3x4÷(x3+x4)

所以结论成立。

(Ⅲ)证明:

设点P(p,o),点Q(q,o)。

由C,P,H共线,得

(x1-p)÷(x4-p)=k1x1÷k2x4

解得P=(k1-k2)x1x4÷(k1x1-k2x4)

由D,Q,G共线,同理可得

q=(k1-k2)x2x3÷(k1x2-k2x3)

由k1x1x2÷(x1+x2)=k2x3x4÷(x3+x4),变形得:

x2x3÷(k1x2-k2x3)=x1x4÷(k1x1-k2x4)

即:

(k1-k2)x2x3÷(k1x2-k2x3)=(k1-k2)x1x4÷(k1x1-k2x4)

所以|p|=|q|,即,|OP|=|OQ|。

简评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入门容易,第(Ⅰ)问考查椭圆方程、待定系数法、坐标平移和椭圆性质:

焦点坐标、离心率、看图说话即可解决问题,但考查的却都是重点内容。

第(Ⅱ)问是典型的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待证式子中含有x1x2,x1+x2,x3x4,x3+x4这样的对称式,式子结构对称优美,和谐平衡,使人很容易联想起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启示了证明问题的思路。

这里用到了解析几何最根本的思想和最根本的方法。

解两个联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用代入消元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分离系数利用韦达定理给出关于x1x2,x1+x2,x3x4,x3+x4的表达式,再分别代入待证式两边运算即达到证明目的。

证明的过程中,由两个联立方程组结构的相似性运用了“同理可得”,整个证明过程也令人赏心悦目,感受到了逻辑证明与表达的顺畅、简约的美的魅力。

第(Ⅲ)问证明中用到了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用到了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分别解出p,q以后,|OP|=|OQ|等价转化成了p=-q(或p+q=0。

)此时分析前提条件(Ⅱ)及待证结论p=-q,关键在于沟通k1x1x2/(x1+x2)=k2x3x4/(x3+x4)与x1x4/(k1x1-k2x4)=-x2x3/(k1x2-k2x3)的联系。

参考解答中的表述略去了一些变形的中间过程,使人不易看出沟通的线索,以及命题人变形的思路,因此读者理解起来感到困难。

如果将两式做如下变形,则思路就显然顺畅自然。

设:

k1x1x2/(x1+x2)=k2x3x4/(x3+x4)为①式,两边同取倒数,得

1/k1x2+1/k1x1=1/k2x4+1/k2x3①’

设:

x1x4/(k1x1-k2x4)=-x2x3/(k1x2-k2x3)为②式,两边同取倒数,得k1/x4-k2/x1=k2/x2-k1/x3,移项得k2/x1+k2/x2=k1/x3+k1/x4②’

将①’两边同乘以k1·k2,即得

k2/x1+k2/x2=k1/x3+k1/x4

它与②’完全一样。

这里利用两式同时变形的方法可以较容易实现目的,有分析、有综合,有思维,有运算。

思路的选择有赖于对式子特征的观察联想。

纵观这道题的题目特征及解答过程,我们看到了用代数方程但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作用与威力。

赏析

上面我们看到,试题的结构及其解答都令人感到赏心悦目,至此,我们不禁要追问一句:

试题是怎么命制出来的?

它的背景是什么?

它对我们的数学学习与教学、高三复习与备考有什么启示?

关于圆,有一个有趣的定理:

蝴蝶定理设AB是圆O的弦,M是AB的中点。

过M作圆O的两弦CD、EF,CF、DE分别交AB于H、G。

则MH=MG。

这个定理画出来的几何图,很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所以叫做蝴蝶定理(图2)。

盯着试题的图1仔细看,它像不像椭圆上翩翩飞舞的蝴蝶?

像,而且像极了。

试题的证明过程及结果告诉我们,椭圆中蝴蝶定理依然成立,而且是用解析方法证明的。

如果令椭圆的长轴,短轴相等,即a=b,则椭圆就变成了圆,椭圆中的蝴蝶定理就变成了圆上的蝴蝶定理,上面的证明一样适用。

由于椭圆也可以看作将一个圆经“压缩变换”而得,故圆上的蝴蝶定理经“压缩变换”也可以变成椭圆上的蝴蝶定理。

“翩翩蝴蝶舞椭圆,飞落高考数学花。

”读者诸君欣赏至此,是否体会到了数学命题几何专家命制高考试题的“高招”及良苦用心?

启示

椭圆上的蝴蝶翩翩飞舞,飞落到了北京数学高考试题的百花(草)园,令人欣喜异常。

它虽然有着竞赛数学、仿射变换、数学名题的背景,然而这里证明它,却只用到了教科书里反复提到的三点共线问题和斜率公式,用到了解析几何最基本的方法。

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全一册(必修)数处提到三点共线问题,如P13习题一第14题:

已知三点A(1,-1)、B(3,3)、C(4,5)。

求证: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P17练习4:

证明:

已知三点A、B、C,如果直线AB、AC的斜率相等,那么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P27习题二第9题:

证明三点A(1,3)、B(5,7)、C(10,12)在同一条直线上;P47复习参考题一第3题:

用两种方法证明:

三点A(-2,12)、B(1,3)、C(4,-6)在同一条直线上。

你看,课本上的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反复提到了三点共线的证明,并且强调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为什么?

你(老师、学生)关注到了它吗?

实际上,三点共线的不同证明,可以把解析几何第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充分调动起来,组织起来。

你可以用基本公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证明|AC|=|AB∣+∣BC∣;你也可以应用定比分点公式x=(x1+λx2)/(1+λ),y=(y1+λy2)/(1+λ)去证λ=(x1-x)/(x-x2)=(y1-y)/(y-y2);你可以用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p1p2=(y2-y1)/(x2-x1),去证KAB=KAC;你还可以先建立直线AB的方程f(x,y)=0,然后验证点C的坐标适合直线AB的方程即f(x,y)=0;你也可以在建立直线AB的方程之后,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证明dc-AB=0;你还可以计算△ABC的面积,去证S△ABC=0。

你看,有五、六种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当然难度有高有低。

一题多解中选择方法、优化方法也是能力(洞察、观察)的体现,从比较中才可以鉴别方法的优劣。

据说考试下来,有一些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对自己没能解答出第(Ⅲ)问很懊悔,一些老师也说这个题目“运算量太大难以完成”!

不知读者诸君欣赏至此,能不能发现上述问题的症结究竟发生在哪里?

北京市有许多重点中学的师生,对高中数学课本的习题不屑一顾,很少去钻研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去寻求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与规律。

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几十套几十套的各地模拟试卷,使高三学生跳进题海做得昏天黑地而难以自拔,这哪里还谈得上素质教育与培养能力?

我们应当从欣赏“翩翩飞舞的椭圆蝴蝶”中去用心体会“精选题目充分利用题目的“营养”价值”在数学教学与复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解放思想,勇敢大胆地摒弃“题海战术”。

而要使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就必须首先跳入题海,“题海探珠”,感悟数学教育改革的真谛。

——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联系、注重能力。

衍生

混沌论中蝴蝶定理

数学的一门分支是混沌论。

混沌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蝴蝶定理。

它是说,一些最轻微的因素,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引起滔天的巨浪,就好比地球南半球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美丽的翅膀,那微小的气流,已足已引起北半球的飓风和海啸。

而我们怎能跟踪那叶尖的微微一颤呢?

所以经济和气象都是不可预测的,正如人生无法预测。

相关

通过射影几何,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将蝴蝶定理推广到普通的任意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甚至退化到两条相交直线的情况)。

圆锥曲线C上弦PQ的中点为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而通过投影变换可以非常容易证明这个定理。

射影几何里面关于投影变换有一个重要结论,对于平面上任意两个圆锥曲线C1,C2.任意指定C1内部一个点A1和C1上面一个点B1,另外任意指定C2内部一个点A2和C2上面一个点B2,存在一个唯一投影变换将曲线C1变换到C2而且A1变换到A2,B1变换到B2.

由此对于本题,我们可以通过投影变换将C1变换成一个圆M,而将弦PQ的中点M变换成这个圆的圆心。

在此变换以后,弦AB和CD都是圆M的直径而且四边形ACBD是圆M内接矩形,PQ也是一条直径,有对称性显然得出投影变换后M为X,Y的中点。

又因为变换前后M都是线段PQ的中点,我们可以得出在直线PQ上这个变换是仿射变换,所以变换前M也是XY的中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