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1876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 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4.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5.在探索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课时分配

1 分桃子1课时

2 分橘子1课时

3 商是几位数1课时

4 猴子的烦恼1课时

5 节 约1课时

6 集 邮1课时

7 买新书1课时

8 讲故事1课时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这样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因此,教学时,应通过具体情境理解计算方法和算理。

2.加强观察、动手操作的教学。

尽管教材没有概括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的计算顺序。

因此,教学时,应通过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解释——归纳——应用——拓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

教材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的轴对称,以及利用轴对称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在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教学时,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普遍存在性。

由于是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图形运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感知身边图形的运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能够应用所学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发现并判断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时分配

1 轴对称

(一)1课时

2 轴对称

(二)1课时

3 平移和旋转1课时

教学建议

1.注意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感受新知。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平移、旋转”这样复杂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突出所选实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个从初步认识、初步理解到能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使用好术语,切不可操之过急,脱离学生的水平。

2.发挥动手操作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体验形成技能。

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等,使学生体验到与图形运动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积极的评价,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鼓励学生在欣赏、收集图案中发现美,在举办、参与图案展览中展示美,在设计、绘画图案中创造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与引导,使学生获得创作的初步经验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单元 乘 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与算理基本相同。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想一想、比一比等一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

1 找规律1课时

2 队列表演

(一)1课时

3 队列表演

(二)1课时

4 电影院1课时

教学建议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问题,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发挥出具体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2.把学习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计算。

结合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知识的迁移过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意义与算理基本相同。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基本的技能。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中的质量单位是学生初次接触。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在学习第一课时“有多重”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来进行感知。

尤其重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了解1克、1千克和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和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分配

1 有多重1课时

2 1吨有多重1课时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都是学生能接触或者是看到的。

教材通过测量小朋友和小鸡的体重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所有物体都有轻重之分,如果想要知道物体的实际质量,就要用秤来称一称,以此来引出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克、1千克及1吨多一些切身感受。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质量单位。

教材还适当地安排了多种活动,以体验和应用质量单位。

例如,教材第46页第4题,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实际称一称,并将估计结果和称量结果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质量单位。

第五单元 面 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3.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4.使学生能用自选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使学生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等多种动手实践活动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分配

1 什么是面积1课时

2 面积单位1课时

3 长方形的面积1课时

4 面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

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次扩展,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和面积单位,在此基础上学习、探索新知识。

2.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与其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地接受式学习,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应有较多反映,如计算面积的练习,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后计算出面积。

数学好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有趣的推理”三个内容,它们都是通过一些有趣的、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的教学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才能既减轻负担,又提高学习质量。

本单元在内容上着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思维能力;在体例上注意多样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好玩,领悟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形式上直观形象,富有童趣,有想想、猜猜、画画、拼拼、算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和学数学的“乐”,一般不作考试要求。

教学目标

1.利用图形的旋转、轴对称、平移来设计图形,体验设计的一般规律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讨租车、购买纪念品的最优方案,体会数学中的优化思想。

3.和同学积极主动地探讨简单的推理问题,体会推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课时分配

1 小小设计师1课时

2 我们一起去游园1课时

3 有趣的推理1课时

教学建议

1.兴趣可以提供无穷的学习动力,实践活动内容的选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应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可操作性、探究性、挑战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性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2.归纳总结、指导实践是课堂的核心部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知识,进而指导实践,因而必须进行归纳总结。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总,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对实践活动操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谈感受”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只要学生谈了就完成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明确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强化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

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

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操作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分数。

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4.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5.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分配

1 分一分

(一)1课时

2 分一分

(二)1课时

3 比大小1课时

4 吃西瓜1课时

教学建议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必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把学习分数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时,借助直观图形可以更简单地理解算理和算法,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第七单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前面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模拟开鞋店”“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2.初步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表格、画图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课时分配

1 小小鞋店1课时

2 快乐成长1课时

教学建议

1.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教材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统计题材,介绍了用画“×”的方法来表示数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与方法,即先通过交流哪种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然后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再对数据进行分析。

3.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对本册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

本单元包括八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图形的认识、图形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计。

复习过程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复习,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时分配

1 数的认识1课时

2 数的运算1课时

3 常见的量1课时

4 图形的认识1课时

5 图形与测量1课时

6 图形的运动1课时

7 图形与位置1课时

8 统 计1课时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把握好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掌握好“度”,做好“定位”工作,对于总复习中的每一道题,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复习的课时较少,但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问题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总复习的目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总复习教学要以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为基础,习题要让学生先做,并发挥小组互帮互教的作用,落实好反馈纠正这一环节。

发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解疑,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回授,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情感态度有机地融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积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建立好学习好数学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