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174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的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的教学设计.doc

分子和原子课堂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柳林联盛中学王明远

案例背景:

全国教改的浪潮冲击着我校,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化学是一门

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前我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是: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为了形成一个良好教改氛围,针对学校实际,我特设计这堂课,作为参考案例。

教材分析: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学情分析: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

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概念,掌握好知识,运用好知识,教学中可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学重点:

1.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2.学会应用分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形成对分子微观行为的想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补充实验、展示图片、播放录像、设计三维动画等。

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

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

知识、技能、过程与

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

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1、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建立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2、图片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过,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

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

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

通进对图片、动画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

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动画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3、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不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例如:

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味?

?

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再如:

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

?

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

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更高发展,使学习更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讲授时尽可能具有形象性,并充分利用实验来丰富感性认识,进行逻辑推论。

本节课采用了“激趣——探究——讨论——应用”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学法是边看、边思考、边讨论。

实验引导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通过了解生活常识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通过思考、分析、演绎、推理来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用具:

香水、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玻璃棒、手绢、小烧杯、试管、小烧杯、大烧杯、注射器、量筒、容量瓶,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中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2、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规范学生的回答。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建议:

1、2、3、

演示实验看的不是很清楚,条件允许的话改为学生实验。

给出每个实验的观察重点。

对学生的回答给与适当的评价,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注重教师的

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回答。

篇二:

分子教案

《分子》教案三十四中张雯漪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二章分子和原子”中的第一节。

本章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微观角度来学习化学。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不但可以把绪言和第一章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是继续学习以后其他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工具。

而“分子”这一节又是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的第一步,上好这一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教学从人们所熟悉的物质变化入手。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结构之中。

道出了物质由肉眼所看不见的分子等微粒构成的结构。

并从分子的观点,对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等概念进行了更深入本质的讨论。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分子的概念。

b.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c.了解混合物、纯净物。

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课件展示,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物质纯与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等问题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能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以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为先导,综合启发式的教学法。

整体思想为教师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师生归纳→教师讲解→小结→习题训练。

本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

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学法。

本课时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推理。

发学生思考。

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宏观的现象,引导到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抽象思维中。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对物质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互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知识不断渗透具体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用品

电脑、投影仪、放像机、烧杯、试剂瓶、碘的受热和冷却仪、酒精灯、量筒、试管、直玻璃管、磁铁、火柴、硬纸、酚酞、品红、氨水、硫楼、铁粉、石灰水、蒸馏水、酒精。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略篇三: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指导:

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4.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

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第1页,共7页

第2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

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第4页,共7页

附1:

板书设计

第5页,共7页篇四: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

刘伟工作单位:

十堰市第七中学

教学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一.教师提问:

1、我们问题1:

由学生思考后回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一.创设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答:

分子的体积与质量景:

导入新课。

极其微小,因此用肉眼

学生感受:

很快闻到香水味。

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东西跑到鼻子里了?

学生观察后大致描述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