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673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膜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膜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膜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膜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膜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膜技术.docx

《全膜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膜技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膜技术.docx

全膜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介绍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特点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

其特点:

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

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形成与发展

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艰辛的探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如何解决农业的稳定发展问题,始终是甘肃人民必须面对的现实。

建国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历次探索成果基础上的重要结晶。

一是围绕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进行改土兴水和小流域治理。

我省的山旱地绝大多数分布在黄土高原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难生,一下雨山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产出越来越低。

正常年景山旱地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灾连籽种都收不回。

面对这种情况,甘肃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硬是把坡度在三四十度以上的大部分山地都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得到了成倍的增长。

全省梯田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有相当一部分县基本实现了梯田化。

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种草种树、兴修梯田和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创造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子”的治理模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同时,千方百计地兴修水利,在旱作农业区建成和正在建设着景电、引大入秦、引洮等一批跨流域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尽可能地使旱地变成水浇地,使全省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1500多万亩。

在无法引水的地方,通过实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池坝等办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发展庭院经济,实施大田点种点浇,创造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是围绕抗旱保墒,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发展旱作农业的经验和技术措施,如选择耐旱作物和品种、压沙保墒、深翻打碾土地等等。

我们把总结推广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旱作农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迁和飞跃。

在大力培育和推广抗旱品种的基础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普遍推广了地膜平铺穴播技术,通过地膜的保墒增温作用,不仅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大大增强了作物种植的适应性,使一些高海拔地区和极度干旱地区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

近年来,我们重点推广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各种设施农业,在许多地方建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等区域性生产基地,增强了旱作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控性,显著提高了旱作农业的效益。

三是围绕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除了降水量少之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降水的时间分布与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农业发展的心腹之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充分利用技术措施在水上做文章的同时,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潜力,压夏扩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旱作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定西中部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既把马铃薯培养成了大产业,又做到作物的生长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使有限的自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有效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用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概括起来叫做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

正是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我省农业科技人员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实验,对普通的地膜覆盖技术作了大的改进和革新,总结创造了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深刻的变革

一项技术革新或发明,能不能对实践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实践的需求程度。

面对世界性的气候变化和粮荒,旱作农业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从2003年到2005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我省不同的生态区域进行了试验示范,种植玉米比相同条件下的半膜平覆增产都在35%以上,种植马铃薯比露地栽培增产30%以上。

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凸现了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

从2005年起,农业部门就及时组织推广。

2007年,我省中东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我们在地处中部干旱区的静宁县调研时发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与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庄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了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

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现场会,决定将这项技术在全省旱作农业区进行普遍推广。

当年全省采用这一技术种植的玉米56万亩,在遭受6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增产粮食5万多吨。

今年推广面积扩大到289万亩,种植的玉米长势普遍看好,丰收在望,说明这一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采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

我们计划在今后两年内进一步扩大到500万亩以上,使之在旱作农业区基本普及。

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正在引发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效果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成了雨水叠加入渗、土壤水分覆盖抑蒸和太阳辐射增温三大原理。

这一技术应用在生产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效应。

技术效应

1.雨水入渗叠加利用 

由于该技术采用了大小垄相间的种植方式,全地面覆盖地膜后,人为增加了集雨面积,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5mm以下的无效降水,通过垄的分水作用、地膜的良好阻渗作用,汇集到种植沟,并沿播种孔入渗到作物根部,变成有效降雨,大大提高了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很好地解决了普通半覆盖种植降水滞留膜面的缺陷,集雨效果远优于平铺半覆盖方式。

2006年在中川乡高陵村王河社试验田6月下旬降水19mm后三天,测定土壤水分,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播种行中0-20cm、20-40cm土层土壤水分分别为18.9%、15.6%,分别比普通平铺覆盖增加5.0个、2.9个百分点;2007年5月中下旬,降雨(不到5mm)后第三天在四房吴乡三房吴村测定土壤含水量:

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距植株10cm处,0-10、10-20cm土层土壤水分分别为16.3%、16.0%,比平铺覆盖分别高出3.8和2.7个百分点。

集雨效果非常明显。

 

2.土壤水分抑蒸 

由于地表完全覆盖地膜后,基本切断了土壤向大气的水分散失,使因棵间蒸发的无效水分散失降到了最低。

同时,使土壤深层的水分加快向上移动,明显聚集在土壤表层,有效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2006年在中川,于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测定分析土壤水分:

双垄沟全覆盖处理,0-20㎝土层土壤水分,分别比平铺半覆盖增加2.2和3.3个百分点;20-40㎝土层水分,分别比普通平铺半覆盖增加2.1和1.7个百分点。

2007年,在中川、老君、四房等乡分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水分,全膜双垄沟播种植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半覆盖平均高出1.7-4.2个百分点。

 

多年多点测定结果表明:

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全生育期0-20cm耕层土壤水分,要比普通半覆盖种植高出1.7-4.2个百分点。

等于每亩多保蓄2.6-6.3m3水,相当于多降水3.9-9.4mm,保墒效应非常明显。

因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具有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

 

3.太阳辐射增温 

地面覆盖地膜后,由于地膜的强透光性,可使土壤获得大量太阳辐射而升温,同时,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取了全地面覆盖地膜和大小垄相间的种植方式,一方面增大了地表表面积,增加了土壤的太阳辐射能,基本切断了水分向空间的气化消耗,从而阻止了太阳辐射能随水气的散失。

因此,可以显著的提高土壤温度。

经测定:

4-7月份玉米生长期,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膜内土壤0-10cm土层日平均土温比露地高出3.5-4.8℃,比普通半覆盖高出1.5-1.8℃。

增温效应明显。

同时,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其特殊的垄、沟相间的曲面型地表,改变了太阳光线的反射角度,从而改善了植株下部的光照条件,增加了基部叶片的光照强度,有效提高了群体的光合作用。

玉米苗期,由于太阳光线的多角度反射,使中午近地15cm空间的气温,比露地高出4.1℃,比普通半覆盖高出1.0℃。

生物效应

促进生长:

玉米拔节前,四房测定玉米生长势,全膜双垄沟播比普通半覆盖株高增加2.7-5.4cm,叶片长度增加3-8cm;大喇叭口期在中川示范田测定,全覆盖比普通平铺半覆盖株高平均增加33cm,茎粗平均增加0.6cm,叶长平均增加11.5cm,叶宽平均增加1.4cm。

田间生长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增产增收:

一般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比常规半覆盖种植穗粒数增加95-130粒,穗粒重增加30.0-41.4g,增产20.0-31.8%,亩增收150-220元。

亩用地膜5.3-5.8kg,每亩比普通覆盖增加地膜1.5-1.8kg,增加地膜成本21-25元,今年初次推广,群众对操作技术掌握不够,每亩比普通半覆盖多用人工费30元左右,亩累计增加成本51元。

操作熟练时,可基本不增加用工。

2006年中川示范点试验:

渗水膜全膜双垄沟播亩产646.6kg,比普通膜半覆盖(483.4kg)增产33.7%;普通膜全覆盖亩产627.6kg,比半覆盖483.4kg增产29.8%。

示范田平均产量620kg,比普通半覆盖500kg增产120公斤,增产率24.0%,按当年玉米价格1.50元/kg,秸秆0.20元/kg计算,每亩增加玉米产值180元,秸秆产值22.80元(粒秆比1:

0.95),扣除成本51元,每亩净增产值151.80元。

 

如果采用一膜两用技术,可延长技术显效期。

选用质量较好的地膜,玉米收获后,保护好地膜,下茬种植谷子、胡麻等作物。

在水源方便的地块,还可以采用节水补灌、补肥,继续种植一茬玉米。

亩产值可达到200-300元,每亩可节约地膜成本80-90元,节省人工、畜工费120元左右,相当于直接经济效益400-500元/亩。

生态效果

这种技术,由于膜边重叠平压在宽垄上,因此,要比常规平铺覆盖更容易清理残膜,从而减少土壤污染,有利于保持土壤环境。

同时,全地面覆盖防止了土壤表面的风蚀和水蚀,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坡度在15度以下的地块,不宜选择陡坡地、石砾地、重盐碱等瘠薄地。

在伏秋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耕深达到25~30厘米,耕后及时耙耱;秋季整地质量好的地块,春季尽量不耕翻,直接起垄覆膜,秋季整地质量差的地块,覆膜前要浅耕,平整地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旋耕机旋耕,做到地面平整、无根茬、无坷垃,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选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在年降雨量低于250mm的区域,尽量不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2)选择肥力中上的地块,严禁在瘠薄地、陡坡地和砂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做到“地不好不种”。

(3)选定的地块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整地,早春整地宜早不宜迟,宜浅不宜深,配合耙耱等保墒措施,地要整细耱平,防止土壤失墒。

做到“地整不好不种”。

(4)要选择豆类、马铃薯、小麦等茬口。

2)施肥

一般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00~5000公斤(一膜两年用地块,由于第二年施肥困难,第一年农肥施用量应增加到7000公斤以上),起垄前均匀撒在地表。

亩施尿素25~30公斤,过磷酸钙50~7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2~3公斤或亩施玉米专用肥80公斤,划行后将化肥混合均匀撒在小垄的垄带内。

注意事项:

(1)总的原则是农家肥、化肥用量应比常规种植增加。

做到“肥不足不种”。

(2)加大技术宣传培训的力度,以地定产,以产定肥,视作物的长势施肥,真正做到科学施肥。

(3)积极推广秋施肥技术,增加基肥施入量。

 (4)追肥应乘雨穴施(追肥枪追施)。

3)划行起垄

划行每幅垄分为大小两垄,垄幅宽110厘米。

用木材或钢筋制作的划行器(大行齿距70厘米、小行齿距40厘米),一次划完一副垄,划行时,首先距地边35厘米处划一边线,然后沿边线按照一小垄一大垄的顺序划完全田。

起垄川台地按作物种植走向开沟起垄、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大垄宽70厘米、高10厘米,小垄宽40厘米、高15厘米。

使用起垄机沿小垄划线开沟起垄;用步犁开沟起垄,沿小垄划线来回向中间翻耕起小垄,将起垄时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垄中间形成垄面,用整形器整理垄面,使垄面隆起,防止形成凹陷不利于集雨。

要求起垄覆膜连续作业,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注意事项:

(1)加强培训与观摩,要求农民铺膜时,严格按照规程划行起垄。

做到大垄高10cm、宽70cm,小垄高15cm、宽40cm。

(2)推广使用整垄器,使垄面平整、紧实,无坷拉,提高工效和质量。

4)土壤消毒

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起垄后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细沙土30公斤,拌成毒土撒施,或兑水50公斤喷施。

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起垄后用50%乙草胺乳油100克兑水50公斤全地面喷施,喷完一垄后及时覆膜。

5)覆膜

①时间:

秋季覆膜: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在十月中下旬起垄覆膜。

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但是地膜在田间保留时间长,要加强冬季管理,秸秆富余的地区可用秸秆覆盖护膜。

顶凌覆膜:

早春3月上中旬土壤消冻15厘米时,起垄覆膜。

此时覆膜可有效阻止春季水分的蒸发,提高地温,保墒增温效果好。

可利用春节刚过劳力充足的农闲时间进行起垄覆膜。

②方法选用厚度0.008~0.01毫米、宽120厘米的地膜。

沿边线开5厘米深的浅沟,地膜展开后,靠边线的一边在浅沟内,用土压实;另一边在大垄中间,沿地膜每隔1米左右,用铁锨从膜边下取土原地固定,并每隔2~3米横压土腰带。

覆完第一幅膜后,将第二幅膜的一边与第一幅膜在大垄中间对接,膜与膜不重叠,从下一大垄垄侧取土压实,依次类推铺完全田。

覆膜时要将地膜拉展铺平,从垄面取土后,应随即整平。

③覆后管理覆盖地膜后一周左右,地膜与地面贴紧时,在沟中间每隔50厘米处打一直径3毫米的渗水孔,使垄沟的集雨入渗。

田间覆膜后,严禁牲畜入地践踏造成地膜破损。

要经常沿垄沟逐行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防止大风揭膜。

注意事项:

(1)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秋覆膜和顶凌覆膜的重要性。

以顶凌覆膜为主,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秋覆膜。

在秋覆膜的地区,应注意解决好秋季施肥、冬季管护等问题。

做到“不采用秋(顶凌)覆膜不种”。

(2)在降雨量250-450mm的区域以秋覆膜为主,在450-550mm的区域应以顶凌覆膜为主。

6)种子准备

选用良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降雨、积温)和气候特征(晚霜时间、小气候特点),选择株型紧凑、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杂交玉米品种,主要有沈单16号、豫玉22号、金穗系列、金源系列、酒试20等。

种子处理原则上要求使用包衣种子,对于少数未经包衣或包衣药剂针对性差,播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

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

防治瘤黑粉病等病害,用20%粉锈宁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乳油150~200克加水1.5~2.5公斤,拌种50公斤。

注意事项:

(1)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筛选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尽快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主栽品种。

(2)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在生产上使用的玉米杂交种和种子质量差的品种,坚决杜绝在市场上流通。

(3)大力宣传已确定在生产上推广的新品种的品种特性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克服良种应用的盲目性。

(4)扩大马铃薯脱毒良种的应用率。

2、适期播种

1)播种时间

 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为玉米适宜播期,各地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

2)播种方法

 用玉米点播器按规定的株距将种子破膜穴播在沟内,每穴下籽2-3粒,播深3~5厘米,点播后随即踩压播种孔,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或用细砂土、牲畜圈粪等疏松物封严播种孔,防止播种孔散墒和遇雨板结影响出苗。

注意事项:

(1)在播期上可以适当提前2-3天,但不能太早,防止早播出苗后受冻。

(2)根据品种的生育期,如果种晚熟品种,在避开冻害的情况下要适当提前播种,如果是中早熟品种可以适当推迟播种,但不能晚于4月底。

(3)播种时规范使用点播器,点播后随时按压播种孔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点播后应用细沙或沤熟的粪土封穴覆盖,防止播种孔大量散墒和遇雨板结影响出苗。

(4)为了保证全苗,每穴2粒。

(5)要掌握合理的播种深度,一般播深以3-5厘米为宜。

(6)在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普及应用有针对性的包衣“红种子”,地下害虫和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还要作好土壤消毒。

3)合理密植

 按照土壤肥力状况、降雨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

年降雨量300~350毫米的地区以3000~3500株为宜,株距为35~40厘米,年降雨350~450毫米的地区以3500~4000株为宜,株距为30~35厘米,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地区以4000~4500株为宜,株距为27~30厘米。

肥力较高,墒情好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注意事项:

(1)合理密植,通过试验确定不同区域合理的密度。

一般情况下降雨量为100mm,种植株数为1000株/亩。

(2)积极引进适合当地推广的耐密型高产品种,充分发挥群体增产效果。

3、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出苗~拔节)

苗期管理的重点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

破土引苗在春旱时期遇雨,覆土容易形成板结,导致幼苗出土困难,使出苗参差不齐或缺苗,所以在播后出苗时要破土引苗,不提倡沟内覆土。

查苗补苗在苗期要随时到田间查看,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移栽,在缺苗处补苗后,浇少量水,然后用细湿土封住孔眼。

定苗幼苗达到4~5片叶时,即可定苗,每穴留苗1株,除去病、弱、杂苗,保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

打杈全膜玉米生长旺盛,常常产生大量分蘖(杈),消耗养分,定苗后至拔节期间,要勤查勤看,及时将分蘖彻底从基部掰掉,注意防止玉米顶腐病、白化苗及虫害。

注意事项:

(1)采取破土引苗的办法,及时放苗,保证全苗。

(2)及时定苗,留壮苗,保证苗齐、苗匀。

 (3)及时防除草害。

(4)勤查勤看及时将无效分蘖从基部掰掉。

(5)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在发生病虫害的地块,要做到勤查看,及时有效的予以控制。

2)中期管理(拔节~抽雄)

中期管理的重点是促进叶面积增大,特别是中上部叶片(棒三叶),促进茎秆粗壮墩实。

此期要注意防治玉米顶腐病、瘤黑粉病、玉米螟等虫害。

当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追施壮秆攻穗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

追肥方法是用玉米点播器或追肥枪从两株中间打孔施肥,或将肥料溶解在150~200公斤水中,用壶在两株间打孔浇灌50毫升左右。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后,水肥热量条件好,双穗率高,时常还出现第三穗,应尽早掰除第三穗,减少养分消耗。

3)后期管理(抽雄~成熟)

后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早衰、增粒重、防病虫。

要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时间,促进粒多、粒重,肥力高的地块一般不追肥以防贪青;若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应及时追施增粒肥,一般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为宜。

4)适时收获

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

果穗收后,秸秆应及时收获青贮。

将地膜保留在地里,保蓄秋、冬季土壤水份,在第二年土壤消冻后顶凌覆膜时,撤膜、整地、施肥、起垄、覆膜。

注意残旧地膜的回收。

如果是一膜两年用,可将秸秆保留至第二年或砍倒后放在地膜上保护地膜,第二年在两根茬中间播种玉米。

注意事项:

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及籽粒乳线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晚收,以保证籽粒的充分灌浆和成熟。

改变过去“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为“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即籽粒生理成熟时收获”。

一般于10月上旬收获。

4、一膜两年用技术

1)技术特点

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技术就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再揭膜和耕翻土地,来年春季在原地膜上播种下茬作物的栽培技术。

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秋冬春季节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又可减少风蚀和水蚀,改善生态环境;可减少地膜投资、用工等费用;而且玉米根茬可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在保证肥料供应的情况下,仍可获得高产。

2)操作方法

在上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用细土将破损处封好,保护好地膜。

第二年,若种植玉米,在前作根茬中间打孔点播,每穴播2粒,若种植马铃薯,可在大垄垄侧播种马铃薯,也可种植小麦、油菜、豆类、蔬菜等其他作物。

3)田间管理

重点是重施化肥。

生长期多次追肥,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2~3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在抽雄以后酌情追施攻粒肥。

施肥方法是用点播器在两株中间追施。

秋收后及时清除秸杆和残膜,耕翻整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