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520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1.docx

届人民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1

一、选择题(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5·温州期中]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

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

这一事件指的是(  )

A.退出一战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答案 C

解析 由“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并根据所学可知是指新经济政策。

故C为正确答案。

2.[2016·山东临沭月考]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共产主义的敌人是指资本主义,“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是指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特点的是新经济政策,C项所述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为正确答案。

3.[2016·邯郸月考]“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迅速和激进方式”“深深的失望”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渐进的,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不是“失望”。

4.[2016·临汾月考]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故选B项。

[提能题组]

5.[2015·辽师大附中模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经济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危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而罗斯福新政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加强政府的干预的表现,故只有A项是正确的。

6.[2015·太原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联系新经济政策也可以证明,故选D项;A、B、C三项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

7.[2016·山东临沭月考]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 ②取消商品贸易 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实际是考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

根据所学可知,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都体现了其弊端。

而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故D为正确答案。

8.[2016·江苏诊断性考试]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答案 D

解析 由“1928年”“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见他不赞成当时的工业化政策,认为当时的工业化不符合工业化规律。

故D为正确答案。

9.[2016·山东临沭月考]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 A

解析 由“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可知其是通过自行编制计划,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促进农业发展。

故A项为正确答案。

10.[2016·南昌调研]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答案 C

解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C项。

11.[2016·益阳质检]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

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 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④D.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选择。

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呈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国民收入在增长,故②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B项符合题意。

12.[2015·南京摸底]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答案 A

解析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

[提能题组]

13.[2016·瑞金段考]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

1976~1989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

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经济改革。

回答本题可对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执政时间作一了解。

赫鲁晓夫在1953~1964年间执政;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间执政;戈尔巴乔夫于1985~1991年间执政。

分析简表结合所学,本题B、C、D三项说法表格涉及了,而A项未涉及。

14.[2016·衡水月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掌权期间都对经济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们的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对比情况见下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效果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同步

B.二者改革后期效果较好

C.二者改革期间经济逐年增长

D.二者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关知识。

由材料中的人物、时间并结合苏联经济发展趋势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对比,可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

15.[2015·黑龙江双鸭山期中]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

“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及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质的准确把握。

从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以看出,改造是根本的,是对原有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否定。

故选D项。

16.[2016·弋阳模拟]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  )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解体的重要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解体承担重要责任

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导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情况,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是形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政治“民主化”“公开化”“新思维”,逐渐放弃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对导致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主义道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的社会制度,苏联解体属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挫折,答案选D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17.[2015·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

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10分)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10分)

答案 

(1)原因:

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现象:

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 第

(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

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来分析。

18.[2015·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7%。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

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分)

(4)结合材料四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4分)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4分)

答案 

(1)特征:

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目的: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

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举例:

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趋势:

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任答三点即可)

(4)目的:

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

错误:

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

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解析 第

(1)问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

(2)问根据材料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

急躁冒进。

“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找出体现这一问题的例子列举即可。

第(3)问趋势从材料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

下降、甚至停滞。

“原因”从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第(4)问“首要目的”据材料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

“错误做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第(5)问“启示”从对改革艰巨性的认识、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等各方面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