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443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docx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论文格式

共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论文部分

一、封面

具体格式见下面样例。

二、正文

论文的主体部分,针对所做的设计题目进行相应的论述。

具体格式见下面样例。

三、总结

对完成的课程设计的总结和体会,字数要求在300~500字之间。

四、参考文献

在设计过程中,查阅的资的列表,要求3篇以上。

(二)图纸部分

图纸要求:

1、以标准的A3白图纸打印,尺寸:

420×297(mm)

2、图纸布局如下图所示:

3、右下图标尺寸及欺项目如下:

微机原理

姓名:

翁元炉

班级:

信工042

学号:

32

指导教师:

陈伟利

日期:

目录

一、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1

1、题目……………………………………………………1

2、课程设计要求…………………………………………1

二、课程设计目的………………………………………………1

三、8086芯片及相关外围器件选用介绍………………………1

1、8086芯片………………………………………………1

2、2864芯片(EEPROM)………………………………8

3、6264芯片(静态RAM)………………………………9

4、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11

5、译码器74LS138………………………………………13

6、地址锁存器74LS373…………………………………14

7、LED数码管显示………………………………………15

8、键盘接口设计…………………………………………15

四、系统软件设计………………………………………………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另附总电路图一张)

 

一、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题目:

存储器扩展系统设计

2、课程设计要求

1)可以用键盘向存储器内写入和读出数据,并用LED数据管显示。

2)数据输入可用10进制或16进制(可选)。

3)地址采用16进制显示。

采用1片6164(RAM)和1片2864(EEROM)对8086进行外围存储器扩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扩展存储器的硬件连接方法和级联硬件连接方法。

同时,本设计还使用8279键盘/显示接口芯片为8086扩展了16个键盘和6位7段数码管显示块。

方便在程序调试时,对程序进行测试。

通过本设计使设计同学了解8086的外围硬件设计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8086及相关的外围器件认识和理解。

为将来走向工作出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的:

1.通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微型计算机软件编程。

2.要求学生根据接口电路的硬件要求进行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使

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得到加强,对接口电路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三、8086芯片及相关外围器件选用介绍

1、8086芯片

8086是一个40管脚的器件,外部采用40芯双列直插式封装。

图一是8086的引脚图,括号内为最大模式下引脚的定义。

为了便于组成不同规模的系统,Intel公司为8086设计了两种工作模式。

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管脚的定义不同。

8086的各类信号线包括20根地址线,16根数据线及控制线、状态线、时钟、电源和地线等。

总线大大超过了40根线。

因此,为了满足封装的要求,必须采用一线多用的方法。

图一8086引脚图

下面介绍各引脚的功能及特点:

1)数据总线D0~D15

  16位,双向传输,可分别使用其低8位或高8位,该总线与地址总线A0~A15共用CPU引脚形成复用总线AD0~AD15,地址、数据分时传送。

2)地址总线A0~A19

20位,单向,地址由CPU产生,用于寻址访问存储器单元或IO端口。

A0~A15与D0~D15复用,A16~A19与状态信号S3~S6复用(A16/S3~A19/S6)。

其中AD15~AD0地址/数据复用信号(标号2~16、39),双向,三态。

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地址周期)AD15~AD0上出现的是低16位的地址信号A15~A0;在T3状态(数据周期)AD15~AD0上出现的是数据信号D15~D0。

  作为分时复用管脚,因为既做地址信号,又做数据信号,因此是双向信号。

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AD15~AD0输出CPU所要访问的存储器或者I/O端口的地址;而在总线周期的T3状态,AD15~AD0上出现的是CPU和存储器或I/O端口交换的数据。

T2状态对于读周期和写周期来说AD15~AD0上的状态是不同的:

在是读周期,AD15~AD0要从CPU驱动(地址周期)切换为存储器或I/O端口驱动(数据周期),AD15~AD0管脚需要在一个状态周期内维持高阻状态,以便不同总线驱动源的切换。

如果是写周期,地址和数据信号都是由CPU驱动,所以CPU从T2开始便输出数据。

T2~T3都是数据周期。

  A19/S6~A16/S3(Address/Status):

地址/状态复用信号(标号35~38),输出。

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地址周期)A19/S6~A16/S3上出现的是地址的高4位。

在T2~T4状态,A19/S6~A16/S3上输出状态信息。

  3)状态信号S3~S6

S6:

指示8086当前是否与总线相连。

S6=0表示8086连在总线上。

  S5:

表示中断允许标志状态。

S5=1表示中断允许标志IF=1(对可屏蔽中断请求起作用)。

S5=0表示IF=0,禁止可屏蔽中断。

  S4和S3用来指出当前使用的段寄存器。

S4、S3代码组合对应的含义如表4.2.1所示:

 表1

S4

S3

当前正在使用的段寄存器

0

0

ES

0

1

SS

1

0

CS或未使用任何段寄存器

1

1

DS

  地址和状态信号也都是由CPU驱动,所以T1地址周期之后,紧接着的T2~T4是状态周期。

  4)控制信号

  与CPU工作模式无关的信号有:

BHE#、NMI、INTR、RD#、CLK、RESET、READY#、TEST#、MN/MX#、GND

  最小模式下控制信号

  ⑴M/IO#(Memory/InputandOutput):

存储器或者I/O控制信号(标号28),输出,三态。

M/IO#输出为高电平,指示CPU正在执行存储器访问指令,进行和存储器之间数据交互;如果为低电平,表示CPU正在执行I/O指令,进行和I/O接口之间数据传输。

为1时,CPU作存储器访问;为0时,CPU作端口访问。

  ⑵DT/R#(DataTransmit/Receive):

数据驱动器数据流向控制信号(标号27),输出,三态。

在8086系统中,通常采用8286或8287作为数据总线的驱动器,用DT/R#信号来控制数据驱动器的数据传送方向。

当DT/R#=1时,数据驱动器进行数据发送;DT/R#=0时,数据驱动器进行数据接收。

用于控制双向数据总线收发器的驱动方向。

  ⑶BHE#/S7(O):

为0时,总线高字节允许传送;为1时,总线高字节禁止传送。

BHE#控制对存储器按双字节输出时,高字节总线允许打开传送。

即只给一个字地址,输出两个字节。

S7备用。

  ⑷RD#(Read):

读信号(标号32),输出,三态。

RD#信号有效,表示CPU执行一个对存储器或I/O端口的读操作,在一个读操作的总线周期中,RD#在T2~T3状态中有效,为低电平。

为0时,CPU作读操作。

  ⑸WR#(Write):

写信号(标号29),输出,三态。

WR#信号有效,表示CPU执行一个对存储器或I/O端口写操作,在写操作总线周期中,WR#在T2~T3状态中有效,为低电平。

为0时,CPU作写操作;M/IO#,RD#,WR#组合成系统的存储器和端口的读写信号:

MEMR#,MEMW#,IOR#,IOW#。

  高电平有效时,将地址存入外部地址锁存器。

  通常用RD#以及WR#信号控制存储器或I/O的读出和写入端。

RD#和WR#指出CPU当前进行的是读还是写操作,它和M/IO#信号一起,指出当前进行的是存储器读、I/O读、存储器写、I/O写四种操作中的哪一种。

RD#和WR#信号除了在T2~T3状态中有效外,还在TW(等待)状态有效。

表4.2.2为对存储器或I/O的读/写操作选择。

   表2

RD#

WR#

M/IO#

对应的操作

0

1

0

I/O写操作

0

1

1

存储器写操作

1

0

0

I/O读操作

1

0

1

存储器读操作

⑹DEN#(DataEnable)(O):

数据使能信号(标号26),输出,三态,低电平有效。

用于数据总线驱动器的控制信号。

为0时,数据输出有效,与DT/R#配合,用于控制双向数据总线收发器的开与关。

  CPU的信号线上,特别是地址、数据、控制线上,通常连接多个器件,也就是说,CPU的每根信号线要带多个负载,为增强其负载能力,通常在CPU的地址、数据、控制线上设计驱动器。

因地址信号采用8282地址锁存器锁存,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所以不再另加驱动器。

数据线驱动一般采用双向数据驱动器8286。

DEN#用作对数据驱动器的使能。

  DEN#在存储器或I/O访问周期或中断响应周期都为低电平,即为有效电平。

如果是读周期或者中断响应周期,DEN#从T2状态中开始有效,一直到T4状态中结束;如果是写周期,则从T2状态的开始就是有效电平。

在DMA方式时,DEN#被置为高阻状态。

  ⑺ALE(AddressLatchEnable)(O):

地址锁存使能信号(标号25),输出,高电平有效。

是用来作为地址锁存器的锁存控制信号。

8086的AD15~AD0是地址/数据复用信号,地址信息仅在T1状态有效,为了使地址信号在整个读写周期都有效,通常要用ALE把地址信号锁存在地址锁存器当中为1时,地址锁存允许,高电平有效时,控制将地址存入外部地址锁存器。

  ⑻NMI(Non-MaskableInterrupt):

非屏蔽中断请求(标号17),输入,上升沿有效。

NMI不受中断允许标志的影响。

当CPU检测到NMI有一个正沿触发的信号以后,CPU执行完当前指令便响应中断类型号为2的非屏蔽中断请求。

为1时,(上升沿)产生不可屏蔽中断请求。

非屏蔽中断是不受中断允许标志IF的影响的,不能用软件进行屏蔽。

  ⑼INTR(InterruptRequest):

可屏蔽中断请求(标号18),输入,高电平有效。

如果INTR信号有效,当CPU的中断允许标志IF=1时,CPU结束当前指令后,响应INTR中断。

为1时,产生可屏蔽中断请求。

  可屏蔽中断要根据中断允许标志的设置来判断CPU是否能响应中断请求。

当INTR信号有效,同时中断允许标志IF为1的时候,CPU才会响应中断去执行一个中断处理子程序。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非屏蔽中断还是可屏蔽中断,CPU都是在每条指令的最后一拍去采样中断请求信号的。

如果有中断请求,又符合中断响应条件,CPU将在执行完当前指令之后进入中断响应周期。

也就是说在指令执行中是不可以中断的。

  NMI和INTR是8086/8088的两条硬件中断请求输入线。

  ⑽INTA#(InterruptRequestAsk)中断的响应信号,输出,为0时,CPU对INTR中断的响应。

本信号与INTR构成一对联络信号,INTR请求,INTA#是CPU对INTR请求的回答,为0时表示接受申请。

  ⑾TEST#(Test):

测试信号(标号23),输入低电平有效。

TEST#信号和WAIT指令结合起来使用,在CPU执行WAIT指令时,CPU便一直处于空转状态,进行等待。

只有当8086检测到TEST#信号有效时,才结束等待状态,继续执行WAIT之后的指令。

为0时,结束CPU的等待状态。

  ⑿RESET复位信号(标号21),输入,高电平有效。

复位信号有效时,CPU结束当前操作并对标志寄存器FLAG、IP、DS、SS、ES及指令队列清零,并将CS设置为FFFFH。

当复位信号撤除时,(即电平由高变低时)CPU从FFFF0H开始执行程序。

这也是8086系统程序的起始地址,即开机后程序的起始位置。

一般的8086系统,将系统程序固化在ROM中,ROM的地址应包含FFFF0H。

  ⒀READY(Ready):

准备好信号(标号22),输入,高电平有效。

为了CPU能和不同速度的存储器或I/O接口进行连接,设计了READY信号。

CPU在每个总线周期的T3状态对READY进行采样。

当READY信号有效时表示存储器或I/O准备好发送或接收数据。

CPU执行典型的总线周期,在4个T状态内完成总线操作。

如果存储器或I/O的速度较慢,不能与CPU的速度相匹配,可令READY为低。

CPU在T3采样到READY为低电平以后,便在T3之后插入Tw,延长读写周期,使CPU能和较慢速度的存储器或I/O接口相匹配。

为1时,被访问部件准备就绪;为0时,被访问部件未准备就绪。

  ⒁MN/MX#(Minimum/MaximumModeControl):

最大最小模式控制信号(标号33),输入。

决定8086工作在哪种工作模式。

如果MN/MX#=1(+5V),CPU工作在最小模式。

MN/MX#=0(接地),CPU则工作在最大模式。

  ⒂HOLD(HoldRequest):

总线保持请求(标号31),输入,高电平有效。

当系统当中除CPU之外的另一个总线主模块(如DMA)要求使用总线时,该总线主模块通过HOLD信号向CPU发出总线请求。

如果CPU允许让出总线,就在完成当前总线周期后,在T4状态通过HLDA管脚发出应答信号,响应总线的请求。

为1时,总线使用请求;为0时,总线回收请求。

  ⒃HLDA(HoldRequestAsk)总线保持响应信号,输出,高电平有效。

HLDA有效时表示CPU响应了其他总线主的总线请求,一旦HLDA有效,CPU的数据/地址控制信号变为高阻状态,而请求总线的总线主(DMA)获得了总线权。

为1时,总线使用请求的响应;为0时,总线回收请求的响应。

  DMA即“直接存储器访问”。

在DMA方式下,外部设备利用专用的控制电路直接和存储器进行高速的数据传送,而不经过CPU。

这样,传输时就不必进行CPU执行程序过程中完成的地址增量、计数器减量,以及在中断方式下CPU保护现场、恢复现场之类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的速度。

  在利用DMA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时,DMA控制系统总线,因此在DMA开始工作之前,首先要向CPU发出申请总线的请求,令CPU让出总线。

这个请求是由DMA设置HOLD信号有效产生的。

 

2、2864芯片(EEPROM)

常用的EEPROM芯片有2816、2817、2864A等。

主要的性能指标为:

读取时间250ns、写入时间10ns(281615ns)、字节擦除时间10ns(281615ns)、读操作电压5v、擦写操作电压5v、操作电流110mA。

此存储器主要特点是能以字节为单位进行擦除和改写,而且不须把芯片拔下插入编程器编程,在用户系统中即可进行。

除了并行读出的EEPROM外,现在也经常使用串行的EEPROM。

2864的引脚如图二所示。

其引脚分布是与SRAM6264兼容的,也采用双列直插式机构,其中数据线8根,地址线13根。

在维持和读出时,2864和6264相同,在写入时有字节和页面写入两种方法,页面写入是在2864内部设有16字节的页缓冲器,整个存储器存储阵列划分为512页(每页16字节)。

写入时,首先把数据写入页缓冲器,然后再在其内部定时电路的控制下,把页缓冲器的数据写入指定的EEPROM单元,按页写入比按字节写入快。

而字节写入之前自动地对要写入的单元进行擦除,写入一个单元大致需要5ms,在这5ms内,2864A可释放系统,使其进行维持和读出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按字节改写的情况占80%。

所以,EEPROM在微机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

图二2864引脚配置

 

表32864芯片引脚名称

A12~A0

地址

CE

片选

OE

输出允许

I/O7~I/O0

数据线

WE

写入

NC

未用

3、6264芯片(静态RAM)

静态RAM,即SRAM(StaticRAM),其存储电路以双稳态触发器为基础,状态稳定,只要不掉电,信息就不会丢失。

优点是不需要刷新,缺点是集成度低。

适于不需要大存储容量的微型计算机。

本设计选用6264芯片,其管脚如图三所示,操作方式如表4,不同于一般的静态RAM。

6264芯片还设有一个CS2引脚,通常接到正5V电源,当掉电时,电压下降到小于或等于0.2V时,只需向该引脚提供2uA的电流,则在Vcc=2V时,该RAM芯片就进入数据保护状态。

根据这一特点,在电源掉电检测和切换电路的控制下,当检测到电源电压下降到小于芯片的最低工作电压(CMOS电路为4.5V,非CMOS为4.75V)时,将6264RAM切换到有镍镉电池或锂电池提供的备用电源供电,即可实现断电后长时间的数据保护。

 

表4 6264的操作方式

管脚

 

方式

CS1

(20)

CS2

(26)

OE

(22)

WE

(27)

I/O0~I/O7

(11~13,15~19)

未选中(掉电)

1

X

X

X

高阻

未选中(掉电)

X

0

X

X

高阻

输出禁止

0

1

1

1

高阻

0

1

0

1

DOUT

0

1

1

0

DIN

0

1

0

0

DIN

 

 

图三6264引脚图

4、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

Intel公司的8279芯片是一种通用可编程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芯片,它

能完成监视键盘输入和显示控制2种功能。

8279对键盘部分提供1种扫描工作方式,能对64个按键键盘阵列不断扫描,自动消抖,自动识别出闭合的键并得到键号,能对双键或N键同时按下进行处理。

它对CPU来说是静态的,而对数码管来说是动态的,可充分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显示部分为LED或其他显示器提供了按扫描方式工作的显示接口,可显示多达16位的字符或数字。

图四8279芯片引脚图

8279的组成及引脚功能:

8279芯片有40条引脚,由单一+5V电源供电.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I/O控制和数据缓冲器;

(2)控制和定时寄存器及定时控制部分;

(3)扫描计数器;

4)回送缓冲器与键盘去抖动控制电路;

(5)FIFO(先进先出)寄存器和状态电路;

(6)显示器地址寄存器及显示RAM.

8279的引脚如图四所示,下面对引脚名称及功能作简要说明.

DB0~DB7:

数据总线、双向、三态,与8086数据总线相连,在CPU和8279之间传送命令和数据。

A0=1时,CPU写入8279的字节是命令字。

从8279读出的字节是状态字。

A0=0时,写入或读出的字节均为数据

IRQ:

中断请求线.高电平有效。

SL0~SL3:

扫描信号输出线.可进行译码扫描(4选1),也可进行编码扫描(16选1),但要使用4-16译码器.若用3-8译码器的话,则扫描线为8选1.

RL0~RL7:

输入线。

它们是键盘矩阵的行信号输入线。

OUTA0~OUTA3(A组数据显示)、OUTB0~OUTB3(B组数据显示)2组引脚均是显示信息输出线(例如,向LED显示器输出的段码),它们与扫描信号线SL0~SL3同步。

2组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CLK系统时钟输入线。

用于8279内部定时,以产生其工作所需的时序。

RESET复位输入线。

高电平有效。

该引脚为高电平时,8279被复位,复位后的状态如下:

a:

16个字符左边输入显示方式

b:

编码扫描键盘、双键锁定方式

CS片选线,输入、低电平有效。

当CS=0时,8279被选中,允许对其进行读、写操作;当CS=1时,禁止对8279读、写。

5、译码器74LS138

在此用于键盘的地址译码。

引脚及真值表如下所示。

图五74LS138管脚图

表574LS138译码器的真值表

6、地址锁存器74LS373

受引脚数的限制,数据线和地址线是复用的。

为了将它们分离出来,以便同外部的扩展芯片正确的相连,需要在CPU外部增加地址锁存器。

因此在这选用74LS373芯片。

它是一种带有三态门的8D锁存器,其引脚如图六所示。

引脚说明如下:

D7~D0:

8位数据输入线。

Q7~Q0:

8位数据输出线。

G:

数据输入锁存选通引脚,高电平有效。

OE:

数据输出允许引脚,低电平有效。

图六地址锁存器74LS373引脚图

7、LED数码管显示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6位七段数码显示,选用一片74LS244芯片和3片75451芯片进行驱动,采用共阴极接法。

通常采用动态扫描显示方法,即逐个地循环地点亮各位显示器.这样虽然在任意时刻只有1位显示器被点亮,但是由于人眼具有视觉残留效应,看起来与全部显示器持续点亮的效果基本一样(在亮度上要有差别).本设计就是采用此技术。

它有两种连接方法:

(1)共阳极接法:

把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在一起构成公共阳极,使用时公共阳极接+5V,每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相连.

(2)共阴极接法:

把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在一起构成公共阴极,使用时公共阴极接地.每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电阻与输入端相连.

8、键盘接口设计

采用4X4行列式键盘接口。

行列式(也称矩阵式)键盘用于按键数目较多的场合,它由行线和列线组成,按键位于行,列的交叉点上。

行线通过上拉电阻接到+5V上。

四、总结

微型计算机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随着人类迈进新的世纪,微型计算机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微机接口是微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微机接口技术是人们深入学习和利用计算机、设计和开发微机系统应用的基础。

本次设计的目的也着重于此。

第一;此次课程设计,我们在陈老师的帮助下(在此深表感谢),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图书馆的藏书等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资料,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

也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可以影响人的世界观、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

从而提高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通过本次计使我们对8086的外围硬件设计的全过程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加深对8086及相关的外围器件认识和理解。

从而巩固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对微型计算机原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为将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微型计算机软件编程。

并根据接口电路的硬件要求进行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使我们的软件编程能力得到加强,对接口电路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五、参考文献:

1.《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五版)主编:

姚燕南、薛钧义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

2005年

2.《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主编:

沈关明、温冬娣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

2003

3.《微型计算机原理》,(第四版)主编:

姚燕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

2002

4.《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