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428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docx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

术语能力培养中的理论问题

字数:

2859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2014年6期  字体:

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术语理论发展经历过两个大的转向,首先是描述转向,然后是认知转向。

描述转向使得术语学朝着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因而成为能够对术语能力培养实践进行指导的理论基础。

认知术语理论则强调了术语资源的分布性。

在这种分布性下,术语能力可以视为在不同知识表征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

分布式认知理论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培养路径。

  关键词:

术语能力,术语资源,分布式认知

  中图分类号:

HO83;NO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578(2014)06-0008-06

  TheoreticalIssuesintheCultivationofTerminologicalCompetence

  WANGLei

  Abstract:

Intheevolutionofterminologytheory,thedescriptiveshiftputsterminologybacktoitspracticalorientationandprovidesthecontextinwhichtheterminologicalcompetenceisexplored.Thecognitiveshiftfurtherhighlightsthedistributednessofterminologicalresources,whiletheterminologicalcompetencecouldberedefinedastheabilitytoalternateamongthem.Thetheoryofdistributedcognition,inturn,providesaplausibleframeworkforterminologyteachingdesign.

  Keywords:

terminologicalcompetence,terminologicalresources,distributedcognition

  引言

  在应用翻译人才培养中,术语能力被视为翻译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1-2]

王少爽[1]认为术语能力是一种具实践性的综合能力,即“能够从事术语相关工作,并利用术语学知识和工具有效解决实际术语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分解7种子能力:

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各子能力之间相互牵涉,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其中,应用能力是术语能力关系网络的核心能力,与其他6种能力皆有关联,具体指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术语问题,如术语翻译、术语定义、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同义/多义现象分析等问题,而理论能力位于术语能力关系网络的最上方,对应用能力、文献能力与管理能力起指导作用。

  术语能力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而这种应用实践,需要用适当的理论加以指导,并且反过来又为理论提供反馈和修正的空间。

例如,术语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规范取向和描述取向,二者代表着对术语的不同看法,也决定了术语实践的主要方向。

规范取向下,术语在概念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被视为一个“问题”,对知识传递和交流之中的效率和准确性造成干扰,因此,术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规范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描述取向下,术语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则被视为一种“资源”,根据交际目的和使用环境的不同,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这就决定了术语实践的主要内容,前期是对这种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呈现,而后期则是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使用。

可见,理论出发点不一样,实践的结果大相径庭,因而,在对术语能力培养的讨论中,对于理论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术语理论的两次转向

  1.普遍术语理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普遍术语理论作为唯一主导的术语理论而存在。

普遍术语理论基本上把术语视为一个独立的知识概念单位,认为术语的本质是概念,而语言仅仅是它的外壳而已。

这个概念框架下有几个重要的观点:

(1)每一个概念都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根据其本质特征进行明确定义,并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界限清楚明白,不存在模糊地带;

(2)基本不考虑术语的语言属性,语言仅仅被视为术语的外壳,因而术语与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3)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术语工作方法采用的是由概念到语言的方法,即概念先行,然后采用规定性的方式进行命名。

  显然,普遍术语理论把术语视为一个静态的知识单位。

这一知识单位是客观存在的,概念一旦成形,意义便相对固定,很少受主观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不受语言语境的制约。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之下,术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规范化。

  2.描述转向

  随着术语学实践活动在多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普遍术语理论的不足。

首先,术语的变异性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针对同一概念,不同使用者,根据其专业程度的不同和交际场合的不同,其选择的术语也会不同。

其次,仅仅通过规定性途径对术语进行规范,在实际传播中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

传统术语学更多与语言规划发生联系,而全球化时代,翻译和本地化行业的发展给术语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术语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关注概念本身,也需要考虑术语在文本之中的具体表现。

  这些问题使得研究者重新把术语的语言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纳入视野,与此同时一种自下而上的,描写性的研究范式开始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社会术语学[3]、社会认知术语学[4]、交际术语理论[5]等等。

这些理论认为,术语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单位,同时还具有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和社会单位的特征,具有多维性。

一个面向应用和实践的理论,不应该忽略这些特征。

而对这些维度上的特征同时进行规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语言的使用有着自身的规律,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也是难以控制的。

因而,术语工作的核心应当是“描述性的管理”[6-7],即对术语在不同语境之中的表现尽可能全面地描摹和呈现,以供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规范化工作可以看作对术语管理成果的一类应用,即根据标准化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术语进行规定和推广。

其他应用还包括翻译、本地化、技术写作等,涉及的是术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描述转向使得术语重新回归应用的本质,而术语能力也只有在应用的语境之下才有了探讨的空间。

3.认知转向

  在描述术语学的框架之内,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认知转向”[8]

认知转向把动态性引入了术语,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对术语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的具体框架。

  术语作为概念的载体,并不单纯是一个外部存在,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构式[9]

这个心理构式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认知体系之中,和其他已有的知识节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对于一个陌生的或新兴的概念,人们只有通过各种已知概念和它的联系,才能够实现对它的了解。

而这些联系的多样性,说明了术语可以在多个层面上,通过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和理解,即具有多重的意义潜势。

在进入语境之前,这些意义潜势是同时存在的,因而其意义是不确定的。

这就是术语的动态性。

只有在与语境的互动中,各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才能够被消除。

术语描述性管理的内容,是尽可能地呈现这种多重潜势,以及它们与其他术语在概念和意义上的连接情况,以供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做出选择。

  在这一认知视角下,认知系统与外部知识表征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术语作为知识和语言的节点,则落在这一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之上。

已经被充分了解了的、内化了的术语存于认知系统内部,而新出现的、陌生的术语则位于外部知识表征之上。

但是这个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一旦有适当的语境激活了新术语与旧知识的联系,外部表征的术语概念系统就能够进入认知系统内部。

因而术语库可以被视为“外化”了的认知系统,可以模拟认知模型对之进行组织。

这方面成功的尝试包括Temmerman(泰莫尔曼)[4]用“原型”认知模型进行模拟,后来又转向本体建构[10],而Faber(法伯尔)[11]则倡导采用“认知框架”型作为进行生态术语库EcoLexicon的建库方案。

这些研究尽管采用的认知模型不一样,然而都是把术语库视做了认知系统的延伸,从而更好地与认知系统进行联结。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下的

  术语能力培养途径

  描述转向使得术语和术语库被视为一种资源,术语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这种资源进行描述和管理。

与此相应,在描述观下,术语能力的主要培养目标就可以表述为:

培养具有系统化收集、描述、处理、记录、存贮、呈现与查询术语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实施术语管理的专门人才[12]。

  认知转向则强调是术语资源的分布性和术语认知的动态性。

术语资源并不仅仅存在于术语数据库, 一部分被认知系统内化,一部分以外在表征搭建,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态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这个转换的过程正是术语认知的过程,而进行转换的能力就是术语能力的核心部分。

  因此认为分布式认知理论可以为术语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理论支持。

分布式认知理论以知识的分布性作为出发点,认为其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表征两类,认知加工不仅仅限于认知主体在大脑内部对客体的运算过程,还可以被看成是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运算过程[13]。

这种运算存在于环境中、存在于人所使用的工具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人们之中,通过认知主体与其他主体、制品以及技术系统等相互交互而完成。

换言之,认知不是在大脑内部完成的,而是在认知系统与其他不同系统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工具、个人与外在知识表征等方面的交互。

分布式认知理论把这种交互作为分析单元,并把它命名为“功能系统”。

认知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功能系统里,通过系统内部成分的交互而得以完成。

  就术语认知而言,术语认知过程,可以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表征之间切换的过程,而术语能力正是进行这个切换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术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术语认知“功能系统”,充分考虑认知活动中的学习者、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和其他资源的交互情况。

因此,我们提出“项目依托”“基于概念”“技术支持”“相互协作”原则,并以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硕士生阶段的术语核心课程“术语管理”为例进行如下说明。

  1.项目依托

  项目依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原则,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任务,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源解决现有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

项目依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的“情景学习”和“积极建构”理论,即学习者只有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环境交互,通过了解、分析和内省,最终按照要求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获得相关能力[14]。

任务的真实化和课堂的社会化是项目依托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项目依托学习提供的功能系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

学生需要完成真实化的任务,从中了解实际的社会需求,并且根据这个需求自主寻找资源支持、协作学习和完成任务,同时学会思索和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碰到的问题,逐渐建构职业身份。

  此外,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看,项目依托的学习符合建构式学习的原理。

建构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而教学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支持,最终使学生术语能力得以发展。

  2.基于概念的组织形式

  术语认知活动中涉及的一个主要功能系统是认知系统与外在表征的术语库之间的交互。

这种交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与其内部的组织形式相关。

术语本身就是一个基于知识的组织,以概念为基础对术语进行组织,无论是教学还是术语的实际应用都有着很多优势。

其一,概念系统能够对知识进行组织和架构。

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新的知识可以很快进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并且通过概念—类属等各种上下义关系,概念也比较容易得到清晰的定义。

第二,对于多语平行概念系统而言,通过源语概念系统和目标语概念系统的对比,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术语的对应关系得以确立。

第三,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得协作成为可能。

任何领域的知识如果深入下去,都是非一人之力能够进行充分描摹的,这种情况下协作就变得尤其重要。

由于概念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以上位—下位义,或者整体—部属等关系为核心进行连接,因而,基于概念的组织形式可以把宏观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子系统又进一步进行细分。

术语工作者因此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独立工作,而其建构的部分与其他人建构的部分发生联系,相互验证或者补充,从而实现整体的构建。

综上所述,基于概念的组织形式,方便认知系统与外在表征进行交互,也构成了个人之间进行交互的基础。

  3.技术支持

  计算机技术对术语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从一开始术语学就被视为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等等各学科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科学对术语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作为工具能够减轻工作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方面。

术语工作各个阶段工具的出现,包括文档搜索工具、术语提取工具、数据存储工具、电子发布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等,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信息技术对于术语学的影响又不仅仅限于作为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些技术的引进,从改变工作方式出发,进而改变了人们对术语工作的内容和看法。

例如,在普遍术语理论时代,术语工作的基本方法是由概念到语言,概念为先,命名和传播在后。

然而,随着技术发展,大规模专业电子化文本出现,人们开始转向基于文本和语言的工作方式,也就是从文本出发,通过观察术语在其中的表现,反推概念及其架构,这部分也就构成了描述术语学的基础。

此外,随着语料库规模越来越大,术语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寻求更便利的技术进行语料库索引以及术语提取和存储工具,这种需求也是促成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因。

可以说,技术进步和术语发展是并行和互动的。

这就使得技术能力成为术语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计算机技术工具属于“人工制品”,与个人认知的交互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技术被视为一个认知工具,对认知过程和结果同时产生影响。

  在术语认知过程中,技术首先能够有效分担认知负荷。

例如,译者通过对术语库的查询,可以迅速获得关于专业术语的概念,找到对应的译语形式,减轻记忆存储和提取的负荷。

又如,术语在文本中的提取,通过特定的算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分担认知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认知工具,术语技术能够帮助使用者建立起类似“元认知”之类的知识和技能,这一部分知识,作为“认知留存”(cognitiveresidue),即便离开了特定的工具,也能够进行独立的工作;或者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工具之上。

例如,特定术语管理工具的使用,使得学习者能在使用这个工具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熟悉术语管理的流程,以及特定步骤的工作方法。

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内化,逐渐成为他们个体表征系统的一部分。

  4.相互协作

  在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之下,认知过程也存在于个人之间的交互所构成的功能系统之中。

这种交互可以表现在术语工作者在建库过程中的合作,或者术语工作者向特定领域专家进行咨询等活动之中。

在此过程中术语资源的准确性得到了协商,术语的分布重新得到了调整。

由于这一理念实际已经蕴含在前述原则之中,此处不再赘述。

  5.教学实例

  下面以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在硕士生培养阶段所提供的“术语管理”课程为例,对上述课程设计原则进行说明。

  该门课程面向硕士生,要求学生已经有一定术语学基础,已经修过基本的术语基础课程和档案编辑课程。

课程跨度为一学期,前期10个课时主要是术语学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梳理,后期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是:

使用术语管理工具(Iterm),完成医疗多语术语库的部分条目的建设。

  该医疗多语术语库建设有着双重目的。

其一,从服务社区的角度出发,多伦多地区的很多移民由于英语语言不过关,使得其寻求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社区译员可以提供翻译服务,然而译者则欠缺医疗专业方面的术语知识。

因此,该多语术语库的建设,一个直接目的就是为社区译员提供支持,消除语言和知识所造成的隔阂。

其二,该术语库的建设,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的手段,培养学生术语管理和翻译研究的能力。

  项目采用的术语管理系统Iterm,这是一个以概念为基础进行术语组织的系统,使得项目可以在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协作。

例如,在医疗体系术语类目之下,该课程选取了“人体解剖”条目进行术语库建设,笔者访加期间观摩和参与的是“眼球构造”条目,这一条目与其他学生的条目(如“青光眼”“白内障”)之间有着概念的重合部分,从而提供了进行术语知识来源进行交叉审核的机会。

这些项目汇集在一起,就能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子系统。

  由于项目主要目的是为翻译服务,该术语库的条目要求至少提交双语。

学生需要在双语中分别搜集术语密集文本(terminologyrichtext),搭建概念框架,最后建立对应关系。

老师则在其中提供支持,包括文本选择标准、工具使用方法、协作过程调配,以及最后建成术语资料的审核。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以逐渐了解文本的搜集、工具的使用、概念定义的方法、协作的方式等,术语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从这个案例可以清楚看到前述四点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首先,项目依托指的是依托社区医疗术语库建设这一项目,学生完成的项目有着真实的用户和实际的需求。

其次,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Iterm术语管理系统的使用之上,而Iterm本身的设计就包含有“基于概念”和“相互协作”两点基本预设。

任务的分配需要从概念的层级入手,把较大的概念系统分解为多个较小的概念子系统,从而使个人得到相对独立的任务。

但是术语工作的最终成果需要以系统的形式向用户呈现,个人所完成的术语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意义交叉重叠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系统化,需要学生—学生,学生—老师进行大量的沟通和协商才能够完成,充分体现了相互协作的原则。

  三结语

  描述转向使得人们的术语观由“问题”转向“资源”,而认知转向则使得人们注意到这种资源分布性。

术语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对各种分布的术语资源进行获取、置换和使用的能力。

因而,认知分布理论为术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

理念、构成与培养[J].外语界,2011(5):

70-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