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321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docx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0916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思想品德课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结合我市思想品德教学实际,设计如下改革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为导向,确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构建和谐民主、长效扎实、求真创新的思品课堂,回归思想品德课“育人”价值追求。

二、主要目标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路径,整合初中阶段的部分相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重新构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综合性育人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式、活动探究式、互动合作式等授课形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在实践活动落实道德践行;实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行为评价和纸笔测试的结合,自主评价和多元评价的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日常行为考察的结合。

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让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成为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困惑,实用、管用、学生喜欢的学科。

三、基本原则

1.人本化原则。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依据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尊重、关怀、对话”贯穿在课改的全过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课改的聚焦点是“鲜活的人”,而不是“机械的知识”。

2.生活化原则。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以学生的逐步成长为主线,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载体,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实际。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道德评价的方法都要进入初中生的生活世界,以他们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前提条件,加强德育的针对性,落实德育的实效性。

3.活动化原则。

倡导“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活动化的教与学方式。

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多元、多层面的教学活动策划,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思考、交流、感悟、体验、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道德体验,激发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

4.知行统一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非“仅有道德知识”的人,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思想品德践行能力,回归品德课“育人”的教育原点,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

四、主要内容

在充分把握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的基础上,以问题立意形成教学模块,整合课程内、课程间、校内外等资源,构建“基础·延展·实践”三类课程形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将课内教学与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采用活动式、情境式、体验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参与、探究中领悟道理,反思自我,形成自觉的行动,构建“情境·活动·育人”的教学范式;根据多元评价的要求,参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的相关评价维度,综合考量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各项因素,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对思品课的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形式及成绩表达方式进行改革,形成“多元·过程·等级”的评价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整合课程资源,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凝练成长主题,解决学生困惑,构建基础性课程;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拓展延伸道德养成,构建延展型课程;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注重道德践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构建实践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

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成长主题”。

一是将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和现有的《人生规划》《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公民教育》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考虑,遵循学生成长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每学期规划出四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形成“成长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跨学科地综合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二是整合思想品德内部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知识领域的内容,共同指向问题,多角度、综合性地解决困惑;三是整合成长主题之内的教育因素,把自身、老师、家长、社会的资源引进课程,设立讨论话题,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这一课程类型旨在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释疑解惑,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般在课堂内完成。

具体成长主题见附一。

2.延展型课程

主题推进,阶段总结,拓展成长主题。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与自我、社会、生活联系,切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每个“成长主题”之后设计延展性活动,开发成延展型课程。

延展型课程紧密结合“成长主题”的主旨内容设计,是对基础型课程内容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一般在校园内完成。

课程形式如:

校园焦点聚焦、社会热点解析、时政专题讲座、手抄报展评、主题演讲、搜集整理与共享、情景剧表演、观看影视片(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人物评选”“中国好人评选”“开学第一课”“社会与法”等)、学习交流分享会、我说我的**故事等。

每个“成长主题”之后设计2-3个延展性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其中1-2个在教学中落实。

具体内容见附一。

3.实践型课程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实现“知行统一”。

结合每学期的“成长主题”,拟定实践主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发实施实践型课程。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分组合作,走出校门,走进家庭、社区、企业、军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小组自行设计研究主题,制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方法,编制研究工具,最后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解释自己的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我的行动计划”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每学年开展两次。

上学期安排在“十一”、寒假;下学期在“五一”、暑假。

每次展示后作为小组的标志性成果赋分并计入过程性评价。

4.每学期课时安排(待定)

基础型课程

(每个主题6课时)

延展型课程

(每次2课时)

实践型课程

(不含实践时间)

七年级

22

8

4

八年级

22

8

4

九年级

40

8

3

(每学期按17周计算,七年级、八年级每周2个课时,九年级每周3课时)

(二)活化教学方式,落实活动育人

积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合作互助为方法,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最终追求的充满思想、充满文化、充满智慧、充满民主与尊重的生态育人课堂。

1.策划育人切入点

综合分析学生成长需求,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育人切入点,从“为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入手,确定育人主题。

在编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时,侧重研究“育人目标”;在研究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增设“育人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育人路径的策划。

育人路径一般是“生活(来源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活动(情境、问题、体验)——教育(教化、育人、践行)”,即从生活中提炼问题,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设计形式多样、饶有兴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触动心灵,触发情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进而将其外显为道德行为,实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

2.灵活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侧重体验感悟和实践活动。

倡导采用活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融在活动之中,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

教师要把握三种课程类型的特点,立足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对教材有高屋建瓴的把握与掌控,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的要求。

3、创设简洁高效的教学范式

基于“模块设置,整体推进”的教学思想,教案的设计都要遵循“问题呈现----情境再线--参与体验--反思提升--行为外显--多元评价”的基本设计思路。

可从两个角度设计:

教师角度:

来自生活的报告——找准孩子的问题——迁移拓展应用——链接生活实际。

学生角度:

自主感悟、心灵“四动”(感动、震动、触动、冲动)——互助学习、思维碰撞——学以致用、当堂达标——走进生活、我在行动。

倡导教师在基本范式的指导下,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

4.落实以“学”为中心

不论是何种教学范式,课堂的中心都要紧紧围绕三个要素:

学生——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的如何、学了干什么;学法——自学、对学、群学。

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自主主题探究活动等。

5.拓宽育人渠道

整合学校资源。

提倡整合学校德育队伍,把具有德育功能的班主任、思品课教师、团委、德育处、家委会工作人员联合起来,组建“大德育工作室”,共同开发育人课程,避免重复交叉,形成育人合力;倡导实行“双导师制”,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将学科教学和德育管理结合起来等。

重视家庭资源。

充分利用好“亲子共成长”“家长委员会”等平台,把品德养成、心理调试、社会适应等教育内容与文明家庭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家校互补,家校互促。

开发社会资源。

整合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解决德育场所问题;协调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建设校外德育基地,为学生创设走进社会、服务他人的机会;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志愿者等群众组织,开展道德共建活动。

(三)改革评价形式,实现立德树人

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鼓励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思品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体现全面、多元、过程性的评价要求,既重视结果,更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实现模糊性评价和精确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要真实、公正,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课程目标和理念,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结果使用等级表达。

1.观察评价

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态度、习惯、行为等,由此判断其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教师给予一定的等级,形成第一类过程性评价等级;在“延展型课程”实施中,将学生的标志性成果展示并由全体学生评定等级,形成第二类过程性评价等级。

这两类评价每学期开展两次。

期中和期末各一次,可以按照20%的权重转化为等级纳入学期评价。

2.项目评价

根据学生在“实践型课程”中完成的研究成果,由学生和教师评委按照标准(根据具体研究课题制定)分别打分,划定等级,形成第三类过程性评价等级。

此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安全与防护能力等。

此类评价每学期开展2次。

可以按照20%的权重转化为等级纳入学期评价。

3.多元主体评价

每个成长主题学习结束后,根据具体的德目内容(主要是行为要求和能力要求)设计测评表,每个测评指标按照达成度设置四个等次:

好、较好、一般、未达成,分别由学生本人、同学、任课教师(有条件的也可让家长参与)进行评价,由此来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

此评价每学期进行4次。

好、较好、一般、未达成分别赋分3、2、1、0分;学生本人、同学、任课教师分别按照20%、30%、50%的原始分数合并后按照20%权重转化为等级纳入学期评价。

4.纸笔测试

七、八年级的纸笔测试不单纯考查机械的“死知识”,全部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一是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较好地解决了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二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促教,倒逼教师开展活动性教学,促其摒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九年级及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上与高中衔接,主要考查与高中阶段学习息息相关的主干知识点。

加强思想品德试题命制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要增强真实性和情境性,设问要具有选择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注重选取与高中学习衔接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进行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扭转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糅合公民教育、安全教育和人生规划等相关内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综合育人功能。

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

此评价每学期进行1次。

可以按照40%的权重转化为等级纳入学期评价。

5、改革评价等级划定及结果使用

每学期把四种评价的等级按照比例进行转化,以等级形式形式呈现;毕业时把三个学年的等级进行转化(如把A、B、C三个等级分别赋分5、3、2分,将学生三年的等级转化为分数后,再依据分数和5:

3:

2的比例划定综合等级),形成综合评价等级,并将此等级直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成绩录取等级划分建议与历史、地理、生物统筹考虑,划分为A、B、C三个等级。

区域内A等级人数根据统招生占所有考生的比例划定。

(或者按照5:

3:

2的比例亦可)

五、工作方法

(一)座谈访谈。

召开社会各界座谈会,听取改革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由应往届学生、德育专家、高校教师、名校校长、学科教师、教研员组成。

(二)问卷调查。

设计不同层次类别的问卷,用于梳理学生成长中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每个学期梳理按照时间和重要程度排列。

(三)确定问题。

根据问卷梳理出的问题,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类,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状况划分到各个年级、学期。

(四)编制方案。

以问题为核心,以综合性的知识为支撑,以活动为手段,以多元评价为原则,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五)开发资源。

组织专家、教师,在学生的参与下,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六)测量工具。

根据思品课知行统一的要求,对应每个问题、学期设计问卷、量表、抽测等测量工具。

重新设计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结构和试卷形式。

(七)培植典型。

每个县市区培植2-3所实验学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由市教育局领导,教科院、基教科组成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工作。

制定实施方案、政策、考核制度,领导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级划分等工作。

2.由市教科院牵头,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分别组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进小组。

具体实施改革方案,进行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等工作。

3.由学校分管校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组成课改小组。

具体制定学科评价方案,落实三类课程的教学、评价、考核等工作。

4.每学年开展一次思品课改成果展示会。

采取“项目展示”、文艺汇演、时政小论文评选、辩论赛、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评比。

5.加大督导和评估力度,在县区教育督导和常规教学检查中重点查看学校推进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效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在市政府成果奖、教学能手选拔等评优树先项目中给予政策倾斜。

对业绩突出的县区、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师资保障

1.整合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配备。

把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规划、公民教育、安全教育、社团活动等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整合,在学校德育处的领导下合署办公,统一调配课时,共同协商德育内容和方法。

选配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积极进取、富有爱心、业务精良、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德育教师。

2.全员培训教师,促进专业成长。

通过理论学习、教材通研、参观考察、课堂观摩等方式,培训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师对整合课程的认识以及把握三类课程的能力,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实践教学评价的方法等,造就一批专业过硬,博学多才的教学骨干。

3.加强校本教研,改进和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研活动,提高区域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依托网络“磨课”平台和虚拟备课组,进行“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校本教研,充分利用“头脑风暴”“科学观课议课”等方法进行精细化课堂研究,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资金保障

1.专家聘请资金

方案论证、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专家指导、推介、评价等费用。

2.课程开发资金

编写“潍坊市育人课程”,形成教材、教学活动设计和实践型课程指南。

每学期编写一册,配套教师指导用书。

3.教师培训资金

用于全员教师培训。

开设相关课程基本知识的通识培训,实际操作培训。

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等。

4.课程资源包开发资金

各种相关书籍、软件、音像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零一四年九月

附表:

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一览表

(七年级)

时间

年级

成长主题

课程类型

整合内容

成长问题

教与学方式

课时分配

评价建议

第1-3周

七年级上学期

成长主题:

适应

一、我是初中生了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人生规划》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目标;

3.学校入校课程;

4.开学典礼;

5.军训;

6.班会

1.怎样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课程?

2.怎样对初中三年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规划?

3.怎样正确地认识新自我?

4.如何养成适合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军训期间渗透、开学典礼渗透、班会渗透);

2、教育主体多元化(校长、班主任、教官);

3.最后一课时课堂进行梳理。

观察评价

项目评价

第1-3周

延展型课程

1.中央台《开学第一课》

2.人生规划

3.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1.观看中央台《开学第一课》

2.从同学、老师、父母、自己等不同角度评价自我

3.学习方法

1.将收获做成手抄报,并展评

2.评价表格

3.老师讲座

观察评价

第4-8周

成长主题:

生命

二、珍爱生命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安全教育》七年级第二单元《生命警示》第三课;第三单元《平安走天下》;第四单元《消防安全》。

九年级第四单元;

3.电视节目;

4.生活常识。

1.怎样理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2.如何做到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

3.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如何应对生活中危及生命的安全问题?

课堂教学:

1.情境教学

2.体验活动

3.观看《人与自然》、《大自然的密码》

观察评价

项目评价

纸笔测试

第4-8周

延展型课程

1.语文主题阅读

2.《安全教育》

1.感悟生命(阅读《昆虫记》、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的故事,体验多彩生命与人生价值)

2.与安全同行(安全教育专题片)

1.阅读后谈感悟

2.观看影视片,讨论

观察评价

十一假期和前后

实践性课程

1.《公民教育》社会调查法

2.《安全教育》

1.适应性调查

2.防火防震演练

1.老师设计一个个问题、做成调查问卷,学生回答问卷、进行自测;

2.老师分析问卷,学生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观察评价

项目评价

第9-12周

成长主题:

交往

三、让我们结伴同行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2.法律有关知识

1.怎样才能建立起同学间的真正友谊?

2.怎样与老师交朋友?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你知道在交往中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吗?

课堂教学:

1.情境教学

2.体验活动

3.情景剧表演

项目评价(心理测量)

观察评价

第9-12周

延展型课程

1.《心理健康》

2.品德教育

1.寻找有缘人

2.教师的一天

1.分享感悟和收获,引导同学们积极交往同学。

2.分小组观察、访谈、记录老师一天的工作,体验老师的辛劳,从而在行为上尊敬老师。

每个小组采访一位老师;写出采访报告,分享。

观察评价

项目评价

第13-17周

成长主题:

自强

四、少年当自强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安全教育》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3.心理健康教育

1.如何做到自尊、自立、自强?

2.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3.怎样培养坚强意志?

课堂教学:

1.情境教学

2.体验活动

3.情景剧表演

观察评价

第13-17周

延展型课程

1.《思想品德》

2.语文主题学习

1.战胜挫折

2.磨砺意志

1.情景游戏活动;

2.读励志书、观看励志影片,写读后感、观后感并展评

观察评价

项目评价

寒假

实践性课程

1.渗透公民教育;

2.健身器材严重破坏,监管保护刻不容缓

1.现代孩子社交能力调查

2.调查公共场所健身器材人为破坏问题(实地考察、访谈、记录、研究相关法规、为相关部门提供建议等)

1.成果展示:

“解释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的行动”

2.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调查社交方式

项目评价

期末

纸笔测试

综合评价

第1-4周

七年级下学期

成长主题:

青春·烦恼

五、走进花季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下册第5单元;

2.《安全教育》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守望青春》,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花季的握手》;

3.心理健康教育;

4.公民教育;

5.感恩教育。

1.怎样悦纳青春期的心理、心理变化?

2.怎样做到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4.如何克服青春期逆反心理,坦诚与父母沟通?

课堂教学:

1.“控诉父母”——分析背后的爱——感恩父母;

2.情景模拟:

假设情景-怎么沟通-说服;

3.假设父母一个月不在家——如何做

纸笔测试(心理测量)

观察评价

第1-4周

延展型课程

1.心理健康

2.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1.真情告白:

我给父母写封信

2.男女有别:

分性别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

1.信件

2.老师讲座

项目评价

观察评价

第5-8周

成长主题:

自信

六、做阳光少年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下册第6单元13课;7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

1.做一个自信的人

2.学会调控情绪,做一个乐观的人

课堂教学:

1.情境教学

2.体验活动

3.情景剧表演

4.“一日晴雨表”

纸笔测试(心理测量)

观察评价

第5-8周

延展型课程

1.心理健康

1.走向阳光:

通过量表测试,分析影响心理阳光的因素,找到自己的弱点,老师给予方法支持

2.心理辅导:

团体游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1.设计量表——学生自测、心理分析——找到问题——老师方法指导

2.心理老师组织团体游戏

观察评价

项目评价

五一假期

1.今天我当家

实践性课程

1.五一假期时间,让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

1.角色体验;

2.活动结束与父母交流对话

观察评价

第9-13周

成长主题:

辨别

七、明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

基础型课程

1.《思想品德》7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14课、第7单元第15课、第8单元第17课和18课的一部分

2.《安全教育》七年级第二单元《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