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140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docx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

国家开放大学

课程设计

题目: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

挑战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曾伟彬

1644101419429

电子商务

易国梁

2016-12-1

 

目录

摘要1

Abstrac2

一“互联网+”:

政策缘何出台?

4

1.1《产业蓝皮书》客观事实4

1.2互联网的发展5

二“互联网+”:

政策指向何方?

6

2.1互联网政策6

2.2互联网的发展6

三“互联网+”,一场比特化的革命7

3.1互联网+”宏观面7

四互联网的基础建设8

4.1基础性建设8

4.2互联网基础设施8

五电子商务优化的革命9

5.1资本的市场革命9

5.2创造的破坏性10

六“互联网+”:

政策的潜在挑战10

6.1互联网的趋势10

6.2互联网的网络方向11

6.3互联网的第二大问题11

七“互联网+”:

转向信息方式的改革、开放与安全的三重诉求13

7.1互联网的政策13

7.2经济指数13

7.3信息网络统计14

八、“互联网+时代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新特征15

8.3政策的出发点16

8.4西方模式与中国模式的纠葛18

结论19

参考文献20

摘要

“互联网+”,既是在信息时代中国产业转型的绝佳机遇,也将带来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转型期社会问题求解等诸多挑战。

在“互联网+”语境之下,政府需要将注意力着重放在社会力量难以真正推动和促进的重量级制造业部门上。

一方面用政府的指导力量推动改革,一方面促发市场导向,引入互联网这一动力引擎进行双重变奏,进行产业改造和权力置换。

本文首先从政策的产生背景论证“互联网+”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同时分析“互联网+”政策的潜在挑战,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互联网正以无所不包之势将传媒、零售、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卷入一股丑猛的大潮之中,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甚至是颠覆生态的危机。

在政策层面,国家亟需提出一个整体性、系统化的产业规划,一则让国家在互联网发展方向上的战略构想得以向全社会呈现;二则驱动危机之后寻求转机的企业“闻风而动”;三则让互联网下一步应向何处去的中国想象能够有所依托。

本文将着眼于宏观,梳理“互联网+”的政策背景,研究“互联网+”的题中之义,并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政策可能遭遇的挑战。

关键词:

互联网软性人才继承和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合作架构

 

Abstract

Economicbelt"area"meansthe"silkroad"and"Marinesilkroad"inthe21stcentury,Chinaistopromotethein-depth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newinternational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mode,isChina'sdeepeningreform,realizing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sgreatstrategic.Both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however,areaofthecountryisfullofdoubts,powersecretlygrip,internalrelationstostraightenout,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maintenancecostishuge,ifChineseenterprisescandeservedevelopmenttaskremainstobeseen,allthewayaroundthesearestrategicproblemmustbesolvedintheprocessofstrategyimplementation.Thus,OneBeltAndOneRoadoftalentneedsalsotonewheights,"OneBeltAndOneRoad"strategyforinternationalizedtalentsneednotonlyembodiesinlanguageskills,moreisreflectedinthecharacteristicsofcomprehensiveandcomplex.Strategyallthewayalongthepush,weurgentneedoftheinternationaltalenttrainingquality,increasethe"area"intheprocessofstrategicreservesoftalentof"soft"inourcountry.OneBeltAndOneRoadconstructionalongwaytogo,theareaalongtheway,thecontemporaryyoungpeoplenodoubtbearthehistoricalresponsibilityofnoshirking.

"Area"strategyis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zone"silkroad"andthestrategyof"Marinesilkroad"inthe21stcentury,itisontheancientsilkroad,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theMarinesilkroad,isanimportantstrategicplanoftheadministration."Area"frameworkincludestheconceptofeconomicglobalizationiscompletelydifferent,namely"peacefulcooperation,openinclusive,eachothermutuallearning,mutualbenefitandwin-win",China's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theministryofforeignaffairsandtheministryofcommercejointlyissuedthe"pushtobuildthesilkroadeconomicbeltandthe21stcenturythevisionandactionoftheMarinesilkroad",accordingly,"OneBeltAndOneRoad"aimedatpromotingeconomicfactorsorderlyflowfreely,efficientresourceallocationandmarketdepthfusion,promotetocarryoutawiderrange,higherlevel,thedeeperregionalcooperationandjointlycreateopen,inclusiveandbalanced,Pratt&Whitney's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framework(suchasth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2015).ThisshowsthatChinaexpectedtoconformtothecurrentworlddevelopmentmechanismandtrendunderthepremiseofdeeperintegrationintotheglobaleconomySystem,andinleadingtheworldeconomicdevelopmentplayamoreactiverole.However,"OneBeltAndOneRoadframework"containstheconceptofeconomicglobalizationiscompletelydifferent,namely"peacefulcooperation,openinclusive,eachothermutuallearning,mutualbenefitandwin-win",andemphasizedtheprincipleof"todiscuss,andsharing"."Area"strategyisnotanaccident,tableresultofthebutthepatternofworldeconomicchangesandtheinevifurther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

Keywords:

OneBeltAndOneRoadSofttalent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Hardandsoftpowercooperationframework

 

绪论

 “互联网+”首先是一项符合未来趋势的产业政策,但是它并不会天然地走向成功。

顺利推进“互联网+”政策,首先需要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满足硬条件的基础之上,在传统的经济方式之外,政府也需要习得当前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方式”转向。

这样的转向内含着巨大的观念转型力量,它要求政府必须从全局式的“监护人”走向法制化的治理者角色。

在“互联网+”的语境之下,政府需要将注意力着重放在社会力量难以真正推动和促进的重量级制造业部门上。

一方面用政府的指导力量推动改革,一方面促发市场导向,引入互联网这一动力引擎进行双重变奏,进行产业改造和权力置换。

一“互联网+”:

政策缘何出台?

1.1《产业蓝皮书》客观事实

2015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创6年新低;2014年度经济数据中,GDP增速7.4%,更创15年来的新低。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凸显的现实之下,产业结构升级难的这一痼疾却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钢铁、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转型迟迟难见成效。

2014年《产业蓝皮书》的开篇就直指这样一个现实: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的结构调整阵痛期。

这段话隐含着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产业结构升级仍处于瓶颈期的客观事实。

如果将目光转向国际,2009年以来,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德国、美国等主要国家均紧跟时代脚步,力图保持其制造业优势地位,或是倡导“制造业复兴”。

它们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为实体制造业选择了互联网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

它的制定者之一卡格曼(HenningKagermann)将工业4.0概括为两件事:

“一是万物相联;二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

”2012年,通用电气董事长伊梅尔特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

他在2013年来中国时谈到,工业互联网就是把智能的机器、传感器和分析工具结合起来,用一种分布式和移动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

1.2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对其他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渗透呈现了指数级增长的特点。

时至2015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一种引发变化浪潮的强力催化剂。

发生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全球互联网本身,也包括中国互联网引发的国际关注。

中国成为互联网新大陆重镇。

2014年,新浪微博、京东、阿里巴巴等均赴美上市。

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其市值位列全球互联网公司前三名,目前仅次于谷歌,领先Facebook与亚马逊,处于2000亿美元以上量级。

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其市值也逼近2000亿美元。

在阿里巴巴上市同月,标普资本IQ(S&PCapitalIQ)公布的报告中,除阿里巴巴和腾讯之外,XX和京东也处于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前十位。

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

如此的企业体量和网民规模,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关注和国内聚焦,使得互联网未来的相关命题必须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加以体现,并且这种体现应该是强有力的、宏观性的、可阐释的架构。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中,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被分为四类:

沟通类、信息类、商务服务类和内部支撑类。

然而这四类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信息需求、公共关系运营维护需求和人事需求上。

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程度虽高,但是在应用的深度和可拓展性上尚不足够。

传统行业触网的方式主要体现为O2O的商业模式的贯彻上,但是互联网对生产环节、管理环节的深度影响,几乎难寻迹象。

例如,以家电业为例,《中国家电企业互联网转型报告(2014)》指出:

“中国拥有6.32亿互联网用户,这催生了充满活力的科技行业、繁荣的社交网络和世界最大的电子零售(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

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消费端,各个重要行业都没有跨越向线上转型的早期阶段。

事实上,大约一半中国中小企业才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采购、销售和营销等活动。

这意味着最激烈的变化还没有到来。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遭遇瓶颈,主要国家互联网与产业更新的国家战略的出台所引发的新一轮紧迫感,中国互联网的体量与地位的倒逼,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不足的客观现实,激发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必需的政策出台的整个过程。

 

二“互联网+”:

政策指向何方?

2.1互联网政策

当我们谈及“互联网+”,首先就需要明确互联网在政策和国家战略中所处的位置和“互联网+”的概念范畴。

互联网,一次“根本创新”。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需要并且以一个全新的“动力引擎”出现和全面投入使用为标志,而后其他的工业机器或各行业在与之适配的过程中被更新或是被重新创造。

曼纽尔·卡斯特在他著名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谈及工业革命,他认为其核心部分在于“能源生产与分配的根本创新”。

他在书中引用技术史学者福布斯(R.J.Forbes)的观点: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事实。

”所以,如果我们采取“动力引擎”这样一个比喻——它是相当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赖以跃动的供血的心脏——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引擎就是蒸汽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引擎主要被上溯至电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则追溯至信息控制技术的应用。

如果我们承认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说法,那么它的动力引擎,则应该是互联网。

纵观几次革命的动力引擎,通常它们都既是本身可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同时又普遍用于生产和生活,对现有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均做出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改变。

“蒸汽机的力量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依照所需要的力量创造出来。

”福布斯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日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力量可以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依照所需要的力量创造出来。

无论你意愿上是否需要,互联网就在那里,你不拥抱它,它也许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替代你,毁灭你。

2.2互联网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互联网在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中所处的地位。

首先,互联网作为一种高速生长中的基础设施,这种生长的潜在空间在中国尤为突出。

宽带提速和移动基站的建设,是互联网普及和提速的硬件保障;服务器、通信协议、OA系统等信息安全设施的软件保障。

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可形成巨大的经济拉动力。

同时,互联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引擎,还能够与各类传统产业结合,或者说各产业不得不与互联网发生关系。

媒体出版、广告营销和通信已经被互联网化:

产业生态变革带来的行业规范和受众需求的全盘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金融业的互联网化走在制造业之前。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P2P人人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引发传统银行的集体危机。

而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则可能导向生产、管理、销售的智能化多位一体,即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但是互联网的影响能力远不止于此。

正如每一次工业/科技革命在改造经济的同时,也改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一样,互联网作为更新社会结构的潜在动力也不可小觑。

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变革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自我呈现方式。

自微博出现以来,“舆论”成为逐步升温的热词。

微博、微信等公共空间与主流媒体形成的话语场之间的对抗和张力,成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范式。

而这还远远不是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作用的全部与终结。

一个趋势是,它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力量。

三“互联网+”,一场比特化的革命

3.1互联网+”宏观面

自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各方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类不同视角:

一类是从互联网本身出发,多属于产业方向的中观解读;一类则是从政府和政策角度出发,从宏观面寻求“互联网+”的题中之义。

这两类视角的区别实质在于行为主体范围的区别。

笔者在本文中采取后一种视角,回归宏观政策。

他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研究中提到,“不论美国或全世界,国家才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动者,而不是车库里的企业家。

”这是由于国家具备发展大型研究计划和大型市场的能力。

但是,企业家绝非不重要。

创新氛围和企业家在科技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在历史上无数次被证明。

在国家的“发动”之外,正是“受到技术创造文化与快速个人成功之角色模型刺激的分散化创新”,真正促成了新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

如果以政策作为我们的出发点,那么丹尼尔·贝尔在论述后工业社会时所采用的社会结构—政体—文化的框架,就是可以帮助我们认知政策之外的纷繁复杂现象的有利框架了。

尽管贝尔的总体化理论颇受质疑,但是我们仍可以借用他的中轴原理来将这个问题逐层抽解。

换句话说,所谓的社会结构—政体—文化,即是经济化的社会运行模式,参与管理的现代政体的主要模式,以及实现和加强自我的愿望构成的文化样态。

这也是作为执政者进行国家管理时所最需要把握的三大主要方面。

与这一架构相似的是,当我们走入“互联网+”这一政策时,它也拥有着自己的底层架构,这一架构由国家和政府及与之关联的大型企业主导;它具有自己的“政体”,各方参与将在政策之外广泛地拓展概念的意涵和实践的可能性;它必定会影响文化,因为它将促使社会语境发生变化。

四互联网的基础建设

4.1基础性建设

基础性建设,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

基础设施的概念是模糊的,极具拓展性。

一般意义上的基站建设之类的做法可以被称作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同样地,当阿里巴巴用淘宝和天猫为各类商户提供平台时,它也可以被称作基础设施,因为对于它的用户而言,阿里巴巴完成了“基础设施”的相似功能。

有一个例子更能体现概念的模糊性和开放性。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妈妈致力于使用自身的数据和数据分析服务,打造具备特色的全网营销平台。

这也可以被视作使用大数据和云服务为商业机构提供基础设施的案例。

拓宽云技术的范畴,那么所有利用互联网进行存储、计算和开发的公司都可以被称作云公司;同样,基础设施也可以变成一个可以被推广和包装的概念,虽然它较之前者有着更多的官方意味。

这样的概念推广本身并不能创造实际价值,但是它可以提示我们,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时,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其核心究竟是什么。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划分法中,后两者是IaaS的延伸。

它提示我们,基础设施最终指向服务。

这样的服务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可供用户高速接入的网络环境,例如此前的“宽带中国”战略和不断呼吁的运营商“提费降速”及其所需进行的带宽和设备铺设;第二类是IaaS所指的场外服务器、存储或其他网络云服务;第三类是数据基础设施,即健全可开放的数据资源;第四类则是让硬件和网络之间能够顺畅接通的标准接口。

其中,第二类可能多由IT企业担负。

政府则需要在其他三项的建设和第二类的治理上着意。

4.2互联网基础设施

在以上四类基础设施中,软性的IaaS和数据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精髓,也是“互联网+”政策在解决好基本的硬件问题的同时必须强化建设的一部分基础设施。

二者的核心指向是计算和大数据。

这是降低整个网络社会运行成本,真正实现“互联网+”的政策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而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安全的天然要求,政府的互联网治理能力将持续接受考验。

资本市场较重量级的实体经济制造业走得更早也更快。

2014年,互联网对金融业全面渗透,除阿里巴巴、腾讯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之外,传统金融企业如招商基金、中国平安等也开始普遍触网,宜信等创新型的金融平台也纷至沓来。

2014年年底,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规模已超过10万亿,用户超4亿。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趋势。

互联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将较之传统银行,为资本的快速、高效流动在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尤以P2P为例,它能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为传统银行系统所排斥的借贷用户创造资金价值。

网贷市场、基金销售市场、众筹市场等,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普遍推进和居民可用资金的逐步增加,未来它们都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电子商务优化的革命

5.1资本的市场革命

在资本市场之外,电子商务首先为实体经济进行了一场渠道优化的革命。

在此之外,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竞合已经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先兆。

在轻工业和重化工业的分类法中,目前轻工业即与居民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已被高度互联网化。

数字化工厂已在轻工业部门初见雏形:

从迎合消费者动态需求进行用户个性化订制,到生产的全流程监控和数据统筹下的多线并举与无缝衔接,最终到产品交付给用户及其后的保养环节。

轻工业部门正在压缩中间环节,实现制造的“人机和谐”。

海尔的个性定制空调即是一例。

这类定制服务的背后,是生产部门走向数字化的初步尝试。

这里数字化不仅仅是自动化,而是基于自动化基础之上的可编程和网络化。

从单纯的自动化和嵌入式系统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转变,正是“互联网+”政策的前进方向。

汽车行业,尤以特斯拉为代表,正在向平台方向打造新型汽车。

但是在能源、钢铁等重化工业部门,传统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情况大量存在。

这也是“互联网+”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如本节首段所称,“互联网+”的黑洞效应,将首先将更轻量级的行业和部门纳入数字化轨道。

数字化的结果,是指数级运算,而不是简单的加法计算。

在实体经济的范畴内,工业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工业的全方位数字化,进而打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围墙,形成新的动态网络。

借用熊彼特经典的生物学比喻,“产业突变”也将由此展开。

5.2创造的破坏性

最后,创造性破坏:

个体创造力的解放与协同的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