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1139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体系.doc

物流园区选址的基本原则

n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

n城市边缘地带,靠近货物转运枢纽

n靠近交通主干道出入口,对外交通便捷

n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周围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枢纽型物流中心选址评价指数体系

交通便利指标

1.与公路网衔接程度

2.与铁路网衔接程度

3.与城市衔接程度

4.与港口衔接程度

5.与空港衔接程度

海口美安高新科技物流园:

海口综合保税区:

经营环境因素

经营环境

所在地区的优惠物流产业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产生重要影响

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也是园区限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商品特性

经营不同类型的商品物流园区最好能分布在不同区域

物流费用

园区选择接近物流服务需求地,例如接近大中型工业、商业区,以

便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费等物流费用。

服务水平

在现代物流过程中,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园区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

指标,因此,在园区选址时,应保证客户在任何时候向园区提出物流要

求,都能获得快速满意的服务。

客户的分布

对于零售商型园区,主要客户是超市和零售店,大部分分布在人密

密集的地方或大城市,园区为了提高服务水准及降低配送成本,多建在

城市边缘接近客户分布的地区。

供应商的分布

物流的商品全部由供应商提供,越接近供应商,商品的安全库存以

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人力资源条件

在仓储配送企业,最主要的资源需求为人力资源。

由于一般物流作

业仍属于劳动密集的作业形态,在园区内部必须有足够的作业人力,因

此在园区位置选择时必须考虑劳工的来源、技术水准、工作习惯、工资

水平等。

人力资源的评估条件有附近人口、上班交通状况、薪资水平等。

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条件

公共设施状况

其他因素及可持续性指标

1.环境合理性

2.景观协调性

3.发展空间可持续性

4.国土资源利用

5.环境保护要求

6.周边状况

选址方法:

1、模型法

n重心模型

重心法模型,又称精心重心法、网格法,是最简单的关于单设施选址的方法。

重心法是一种模拟方法,它将物流系统中的需求点和资源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的物流系统,各点的需求量和资源量分别看成是物体的重量,物体系统的重心作为物流网点的最佳设置点,利用求物体系统重心的方法来确定物流网点的位置。

把销售成本看成运输距离和运输数量的线形函数。

此种方法利用地图确定各点的位置,并将一坐标重叠在地图上确定各点的位置。

需求量集中于某一点,市场的重心常被当做需求的聚集地。

只考虑可变成本,模型没有考虑在不同地点建设仓库所需成本变化,以及与在不同经营有关的其他成本(劳动力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公共事业费用)之间的差别。

假设运价随运距成比例变化

模型中仓库与其他网络节点之间的路线假设为直线。

n线性规划模型

是商业选址模型中最受欢迎的模型,对于复合设施的选址问题,如对于一个物流园区设有多个配送中心,供应多个销售点(仓库)的选址问题,可以用线性规划——运输法求解,使得所有设施的总运费最小

总的运输费=(3×1)+(6×4)+(4×3)+(1×2)+(3×10)+(3×5)=86元

n非线性规划模型

n动态选址模型

2、层次分析法

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

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

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其中

  

为判别矩阵,

  

要素

  

与要素

  

重要性比较结果,并且有如下关系:

 

有9种取值,分别为1/9,1/7,1/5,1/3,1/1,3/1,5/1,7/1,9/1,分别表示

  

要素对于

  

要素的重要程度由轻到重。

3、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

关于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两种,即几何平均法(根法)和规范列平均法(和法)。

(1)几何平均法(根法)

计算矩阵A各行各个元素的乘积,得到一个n行一列的矩阵B;

计算矩阵B中每个元素的n次方根得到矩阵C;

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D;

该矩阵D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2)规范列平均法(和法)

矩阵A每一列归一化得到矩阵B;

将矩阵B每一行元素的平均值得到一个一列n行的矩阵C;

矩阵C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