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122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精品教学案苏教版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3.散文家谈散文——白鹭

学习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2.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给加点字注音:

镶嵌(     )嗜好(     ) 赦免(      ) 

长喙(     )蓑毛() 铿锵(     )(   )

2.对《白鹭》一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种是(    )。

A.作者通过对白鹭形、神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倾注,赞美了白鹭这一乡居常见的物象被人忘却了的平凡朴素的美。

B.作者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C.作者开篇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诗人,所以对富有诗意的白鹭情有独钟。

D.文章运用了对照、排比段等多种艺术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白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这一平凡物象的独特发现与感受,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

3.猜一谜语,打一动物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二、课堂探究

阅读《白鹭》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点拨:

诗的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音乐性。

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感情强烈。

白鹭的形体优美,文中对白鹭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活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它优美的姿态,又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展示了它平凡而高洁的性格,因此它具有诗一样的形式和内容美。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3.用简洁语言概括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4.最能概括白鹭的美的一句话是哪两句?

 

5.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6.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三、达标检测

1.如何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3.《白鹭》的第⑤段所写的内容可分别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这两个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喜欢散文的原因是什么?

(用《关于散文〈白鹭〉》原文回答)

5.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温馨指津:

借物抒情的散文往往由赞美物到赞美人,对物的感情其实就是对这种人的感情,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联系这一点。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3.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白鹭》抓住对象“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实在的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学习重难点

了解《关于散文〈白鹭〉》小中见大的写作特点。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永(     )睿智(     ) 绮丽(     )

恬淡(     )liáo廓(   )冷jùn(      ) 

2.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言: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敷朱则太赤”。

请从文章中摘录与之内容相近的语句。

 

3.请你仿照下列语段的表达形式再写两个短语,本文中提到的作家除外。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         、        。

 

二、课堂探究:

学生自学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为什么介绍第1、2节的内容?

 

3.在第3——7段中,部分的核心段落是哪一段?

 

4.提问:

第5、6段引用古人与莱辛的话是什么用意呢?

 

一、达标检测:

写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仿照下面句子写的点评,给其它两句作点评。

句子: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点评:

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1.句子: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

点评:

 

2.句子: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预,看来像不

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点评: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关于郭沫若及其散文:

郭沫若(1892――1978)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

著有散文集《三叶集》等。

2.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写于1942年,属于作者第二创作高潮时期的作品。

当时正值抗战第二阶段,本文作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中的高洁而朴素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3.关于白鹭:

白鹭属鹳形目,鹭科,全世界只有几种。

大多数白鹭有白色的羽毛,到了繁殖的季节,还会长出很长的漂亮羽毛。

它们的习性和其他鹭相似。

白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属涉鸟类。

主要食小的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

它们通常把不大讲究的窝筑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上。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4.小说家谈小说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基本知识。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了解典型的含义,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小说的鉴赏常识。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朗读文本内容2—3遍,扫清字词障碍,圈画重要内容及相关信息。

(采取默读与朗读结合及其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   )动   ②点缀(   )  ③忸怩(   )(   )

④踌躇(  )(  ) ⑤执拗(  ) ⑥bào( )歉⑦宽shù(   )

⑧尴尬(   )(   ) ⑨qián(  )诚 ⑩安xiáng(    )

3.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提出2—3个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正确把握“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二、课堂探究

1.在天空飘着雪花的静谧的夜晚,坐在温暖的家中,手捧一本小说,与书中的他(她)共度欢乐时光,是多么令人向往。

然而,你可知道怎样去欣赏小说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小说吧。

岁末时,各大商场、各大公司都在进行年终盘点,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下知识的盘点,请大家根快速阅读“知识链接一”内容,并结合自我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

(1)什么是小说?

小说包括哪几个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3)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按篇幅长短,小说如何分类?

(学生回答时,教师简要解释)

2.复述故事,组织对《百合花》的讨论。

(组内交流讨论)

(1)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抓住人物及事件)

(2)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分别是什么性格?

起到了什么作用?

(3)《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每一次出现在哪里?

当时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4)《百合花》这篇小说想表达怎样的思想主题?

请简要的分析。

3.细读课文,理解归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人物的形象。

(结合具体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小通讯员的形象:

(2)新媳妇的形象:

4.小说的环境描写:

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范例引导: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

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请同学们在《百合花》文中任找一处环境(景物)描写,并如范例所示,作简要的分析。

(个人解答,组内完善,展示交流,组际完善)

 

三、拓展延伸

1.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组际交流讨论)

2.模仿“百合花”形象,请你也创造出具有象征内涵的具体实物来,并作简要的讲解分析。

四、达标检测

1.《百合花》中,作者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

 

2.小说中,新媳妇的话语很少,作者主要是用神态描写来塑造她的形象。

把文中“借被子”和“补衣”两处有关新媳妇的神态描写全画出来并认真品味,领会神态描写的作用。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4.小说家谈小说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对比手法的掌握。

2.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习重难点

1.作者对小说的评析。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朗读茅盾《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与茹志娟《百合花》篇目,圈画出有关环境描写与对比手法的内容。

2.《百合花》中,前后两次对百合花作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

 

4.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就小说阅读与分析方面发问)

二、课堂探究

1.组织学习《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1)默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

(组内讨论并归纳)

(2)请分析第3节的层次,看看作者如何说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

本段分三层;独特之处:

细节描写。

2.阅读文本,组织学生对《百合花》的讨论。

(组内交流讨论)

(1)探究文章使用细节描写的作用。

(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全篇中典型细节描写:

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请同学们任选2—3处作简要的分析,说说其作用。

(个人展示,组际交流补充完善)

(2)此篇小说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范例引导:

如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

“不用打针了。

”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

“不用缝了。

”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

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请同学们在阅读《百合花》的基础上,任找一处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如范例所示,作简要的分析。

(个人解答,组内完善,展示交流,组际完善)

 

三、拓展延伸

1.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个人小结,班级讨论交流)

2.谈谈你的心得:

如何写小说评论?

(可从高度集中的论题、新颖独到的观点、有力的分析论证等方面阐述)

四、达标检测

1.《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   )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3.《百合花》中,新媳妇给刚刚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呼应了前文找针找线要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的情节。

请结合两处细节,分析课文细节描写中这样呼应的作用。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附相关资源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

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

》、《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

1925年9月生于上海。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

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

《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5.诗人谈诗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2.诗歌意象的认识。

3.诗歌意境的体味。

4.思想情感的体会。

学习重难点

1.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诗句含义的揣摩

3.诗歌语言的分析。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读文本内容2—3遍,扫清字词障碍,圈画重要内容及相关信息。

(采取默读与朗读结合及其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2.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3.语解释。

【乍 然】:

【山 峦】:

【眺 望】:

【笼 罩】:

【曙 光】:

【洗 礼】:

4.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提出2—3个问题)(可针对文本内容及诗歌的有关知识发问)

二、课堂探究

1.读“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自我掌握的诗歌相关知识,概括出诗歌学习的方法。

(注重表述的条理性)

2.朗读曾卓《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基础上,请分别概括出这两篇文章的段落大意。

(自我概括,组内交流完善)

(1)《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2)《一个深夜的记忆》:

3.《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

“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研读文本,挖掘内涵。

个人展示,班级讨论完善)

4.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①“月光流进门槛”(注意“流”字的赏析)

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注意对“仿佛”词理解)

 

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重点对“只是”、“我”等词的把握分析)

 

5.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结合内容作分析)

 

三、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诗人谈诗》的文本后,相信同学们对诗歌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请就以你眼中熟知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作简要的赏析。

(可从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上分析。

组内讨论,班级展示,共同完善)

 

四、达标检测

阅读曾卓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阅读诗的第一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2.阅读第二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3.阅读第三节,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4.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精练,请举一例作点赏析。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5.诗人谈诗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朗读文本内容,对第一课时相关知识作回顾。

(组内组织检查)

2.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

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

4.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提出2—3个问题)(自我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等方面发问)

二、课堂探究

朗读曾卓《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深入挖掘文本。

1.《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研读文本,挖掘内涵。

个人展示,班级讨论完善)

2.《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

“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

有怎样的变化?

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

(把握文本,深入挖掘)

 

3.《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注重文本,注意比较分析)

4.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

(多角度、多方面思考)

三、拓展延伸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结合诗歌的相关知识,组内交流讨论下列问题,并进行展示,掌握诗歌学习的特点。

 

①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乡愁指的是

2.全诗的落脚点是

3.这首诗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意象表现了四种特定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共分四节,在结构上依靠什么来安排先后次序,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5.你认为四节诗中,哪一节内容最让你感动,说明理由。

6.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是“浅显之作”,你对诗歌的“浅显”与“深奥”有何看法?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小诗,完成相应习题。

【甲】小池【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

(答出两个即可)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