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0877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docx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内容提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我国就开始实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使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但还有另一部分地区,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程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这一政策的含义或对当地情况的不了解等各种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加重家庭负担、存在安全隐患、浪费教育投入、加剧社会矛盾等。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更好的起到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为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加快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

为了加快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

所谓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布局,就是指农村中小学在哪里办学的问题。

合理的教育布局能够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但在哪里办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而不断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本文所讨论的布局调整主要是指将一些不必要存在的农村中小学撤消合并,打破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同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相比,我国的教育经费明显偏低,而这为数不多的经费又大部分花费在高等教育及城市初中等教育中,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对我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

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由于在调整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这一政策的含义或对当地情况的不了解等各种原因,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等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不少原本能就近入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入求学困境,产生许多农村教育的新问题。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引发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

最近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引发的问题是导致当前部分贫困农村、山区儿童辍学流失量增加,农村辍学率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

(1)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部分地区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快速撤减了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不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就近上学成为奢望。

一些小的自然村不要说完小,连初小都没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要每天披星戴月赶到其他村子上学,不但休息不好,路上还容易出意外。

(2)学生数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或初中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问题负担沉重,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难以切实提高。

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室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平衡,班容量呈现饱和状态,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合并后,出现许多上学路途远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就需要住宿,但由于教师编制不足,抽不出生活管理老师,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

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

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就已经相当不易,哪里还顾得上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

(3)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现许多困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

很多完小都没有提供学生宿舍,这样学生只好租住学校附近的民房,不但住宿条件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因为既没有家长监督,又没有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晚上在外面夜游或上网吧包夜,使学生的成绩下降。

有的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只有县城附近的中学才有校医,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衍生出许多新问题。

由于没有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

另一方面,学生过早的离开家长过寄宿生活,使一些低龄儿童的情感、心理出现问题,再加上没有心理老师进行辅导,很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4)浪费教育投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说是好事,集中办学一定有规模效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投入的大量浪费。

我省农村中小学近几年先后实施了一无两有、危房改造、三新一亮、校校通等工程,投入很大,不少学校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建得象模象样、环境优美,可就是因为布局调整,由完小变成教学点,再由教学点变成办班点,直至全撤。

学校的设备、资产逐渐流失,校园也很快变成了一个荒芜的大院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加重家庭负担

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让农民获益许多。

现在又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上学政策,确实使中小学生的家庭节省了一笔钱。

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使得不少家庭反而加重了负担。

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农村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太远,只能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这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甚至刚刚进入“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更让一些贫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难。

此外,一些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太小,家长不放心住校,只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照顾年幼的子女,这不但增加了村民的家庭经济负担,还损失了家里的一个劳动力。

特别是近年来,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就近照顾孩子及监督孩子学习,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住。

因此,不少地方在大量撤减中小学后,农村父母纷纷反映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咬紧牙关、勉强维持,但一些家长不得不考虑让孩子退学回家,加剧了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现象。

(6)加速了部分农村社会的萧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由于农民工进城,造成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农村常住人口以老幼妇女为主。

随着中小学的布局调整,许多村庄连小学都不存在了,年轻妇女为了照看上学的儿童,也随着孩子搬出了村庄,做起了陪读工作。

村庄里一到开学的时候,只剩下老年人居住,五六百人口的村落只有几十个人。

由于常住人口的减少,农村以前办起的商业网点无法生存,许多小商店和药铺纷纷关闭,这给在村落里居住的老弱病残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在农村普遍缺乏人气的情况下,农民对村庄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

另外,从大规模农民工进城开始,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就出现了危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这种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使村庄更加萧条。

(7)引发社会矛盾,产生社会治安问题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人口分布的结果是产生撤销中小学的村庄人口锐减和合并中小学的大村庄以及城镇的常住人口猛增并存的失衡现象。

家长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上学,也随着孩子搬迁到学校所在地,他们一般是在当地租民房居住。

由于学校所在地拥进大量的家长和学生,常住人口猛增,而搬来的人来自不同村庄和乡镇,熟悉程度很低,这种地区的社会治安容易出现混乱。

此外,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为什么要多花钱让孩子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

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比,好不了多少,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农民群众不满撤并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的事件。

有的地方村民们为保留村小,甚至提出由村里集资承担教师工资和学校开支;有的地方农民群众还自发集资进一步建设本村学校,希望以其办学热情和建校事实影响当地政府的布局调整,从而实现保留本村学校。

2、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模糊、片面、简单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国务院明确要求,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减缩”,只一味的追求学校数量的减少,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进程中出现失误。

很多村庄因为学生数量少而撤销了原有的小学,学生不得不赶很长时间的路到其他地方上学,没有达到就近入学的要求。

(2)把布局调整任务的完成当成政绩,一味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衡量的标准并非是撤减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越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看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

有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快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

很多小的村庄没有学校,学生需要到较远的比较大的村庄去上学,而一些大的完小则学生数量饱和,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不平衡。

还有一些学校不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借债建设校园,甚至有的学校购买大量图书并不借给学生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有的学校连计算机教师都没有配备就购买大量电脑,造成资源浪费。

(3)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不够深入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我们广大的边远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经济差异也比较大。

因此,布局调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然而,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在调整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一味强调撤减,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

如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但却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的深入认识,从而导致“半拉子”寄宿学校的大量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缺乏教师宿舍,无人管理,学生的生活也极为不便;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许多家庭无力承受。

这些都势必加重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的求学困难,加剧了学生辍学。

(4)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制约了教育资金的投入

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村庄人口很少,这样学龄儿童只有几个,村庄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就为这几个孩子建设一所设施、条件良好的学校,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师待遇不好,几乎没有人甘愿到这些地区任教,既没有学校又缺乏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接受相对而言较好的教育,虽然知道路途较远,存在安全隐患,但还是让这些孩子赶很远的路到较大的村庄去上学。

另一方面,一些中心小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并不是不想改善教学环境,而是缺乏资金,无能为力。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使得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

但是,从近年部分地区布局调整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此,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应当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

1、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撤并”“减缩”,决不能把学校布局调整理解为就是“撤并”和“减缩”,越合并越好,规模越大越好,把学校规模作为唯一标准。

它是以保证农民子女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为出发点,如果急功近利势必会伤害群众意愿和切身利益。

所以要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政策的背后深层所代表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真正地认识到调整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2、要深入调研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因时制宜

在统筹规划当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对于学龄儿童少,学生居住相对分散的,要采取合校分班、走教送教和普及推广教学光盘等方法,为低年级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初中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确需住校的应征得当地学生家长同意后也可以寄宿,从有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和方便孩子就近入学。

3、遵循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则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为宗旨,调整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小学适度就近,初中相对集中。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初中要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办学,满足初中适龄人口高峰期入学的需要。

初中最好设在乡镇所在地或附近。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中小学布局均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三是有利于调动多方积极性。

在中央领导下,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群众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在选点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四是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调整,实施“校校通”工程,为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英语课等,开足开齐课程,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模式多样化。

五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4、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现的交通安全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政府应先解决交通问题,要把交通安全当成布局调整的配套工程来抓。

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偏僻又无法解决校车接送问题的农村地区,应适当保留一些村办中小学和分散办学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宜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在集中办学后为乡、镇中心学校配置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家校;各地政府应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加开客运班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乘车等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村学生的交通困难问题。

5、要真正加快中心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

当前布局调整出现的较严重问题还是中心学校的建设滞后,特别是寄宿制中心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管理力量缺乏,跟不上调整的需要。

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规划有重点地保证中心学校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使中心学校的校舍、设备、设施、食宿条件能够充分配套,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

同时,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从而消除由于布局调整造成学校班额过大、资源紧张、教师难教等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6、正确协调布局调整与学生家庭经济平衡的关系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首先要解决家长陪读问题。

导致家长陪读的原因主要是合并以后的中小学后勤服务跟不上调整后的需求,家长出于照顾年幼子女的目的才出现陪读。

因此,目前的任务是如何把家长从照顾子女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家长能正常经营承包田的耕种,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在目前的条件下,增加学校的相关生活服务,尤其是年幼儿童的生活料理问题,从而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是协调这一矛盾的主要对策。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如果要求家长支付这笔不小的开支,对家庭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政府适当的补贴对解决这一矛盾将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应该把布局调整给部分学生家长带来的经济负担降到最低,从而解决布局调整导致的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与加重部分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的矛盾。

四、结语

 总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分布广、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调整结果也将对千万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巨大影响,如不谨慎推进、科学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好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恶劣影响。

我们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此给予高度警惕与重视,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布局调整,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题,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真正得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以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