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辩证唯物论.docx
《专题辩证唯物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辩证唯物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一、考点提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3.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知识网络
三、主干知识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准确把握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两点:
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二、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就是说,人能够认识物质。
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性。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所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第二,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离不开人脑这个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
可见没有人脑就不会有意识,但有了人脑也不一定有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人脑,意识不能由人脑主观自生。
第三,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无论对现在还是对过去、对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可见,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第一,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也就是说,这是在认识世界。
第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并不是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由此可见,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一方面,意识能正确认识事物,所以说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另一方面,人的认识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世界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里要特别注意意识或者认识的条件性。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首先,要明确这一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其次,正确把握意识反作用的内涵。
第一,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会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第二,意识反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也就是说,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在改造世界。
第三,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这充分说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也充分说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四,意识反作用其结果有双重性。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在实践中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第五,意识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第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这种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进步思想、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例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等。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出发,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它也是主观的,也不能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6.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实际出发;要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并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2)全面、辩证地认识客观实际。
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从个别事实出发,那还不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
客观事实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了一个方面,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
要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3)从实际出发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
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知识整合
(一)单元内知识联系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
事物总是具体的,只有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全面情况,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统一。
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情况),只有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
(3)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2.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它既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活动密不可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可见,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之一,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同时,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都属于“想问题”的范围,属于认识世界即思想意识的范畴。
反作用并不是说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不等同于实际去做、去行动、去实践,而是指导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该不该做、怎样做。
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外,还包括“做”。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
3.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就是“实事”即客观实际,也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实际”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也是客观的。
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必须按规律办事,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二)学科内整合
1.哲学学科内整合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
区别: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大对立的基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还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③机械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往往表现为唯心主义。
因而,它是不科学的,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联系:
①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
②从外延上看,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2)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致性
区别:
①含义不同(略)。
②理论依据不同。
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属于辩证法。
③地位不同。
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④侧重点不同。
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反对“一刀切”。
一致性:
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离开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的工作也绝不会前进一步。
2.经济学与哲学结合
(1)结合物质决定意识,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知识。
(2)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说明必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公民应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哲学与政治学结合
(1)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说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国两制”的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结合意识的能动性,说明“一国两制”的意义;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意义;我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三)学科间渗透
1.学习社会的客观性时,可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简史,深刻理解社会的本质。
2.学习意识的本质时,结合历史学科中关于大量化石和文化遗址等史料,说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
3.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渗透人文地理中的尤其布局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
4.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可结合历史各个国家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政策以及进行的改革给社会带来的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五、考题探究
(一)近年高考试题概述
本单元是整个哲学的逻辑起点。
认识世界的本质是认识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的基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出发点。
本单元是近年高考的重点部分。
从高考考查的知识点看,主要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内容、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哲学的基本派别(主要是判断材料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或者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等。
从考试题型看,每年都有选择题出现,特别是文学艺术类选择题。
其中,2004年四个选择题全部考查关于本单元知识,可见本单元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文科综合非选择题很少单独考查辩证唯物论知识,往往要结合哲学其他知识点。
但必须注意很多高考试题中都会涉及本单元知识,其中特别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选择题
1.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
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中的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
据此回答下题。
2.图中画师完成的作品
A.忠实再现原型又不拘泥于原型
B.完全是该画师丰富想象力的产物
C.摆脱原型的制约,实现了主体的创作意图
D.实现了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事实的统一
3.北京市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娱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合区。
这一做法坚持的原则是
A.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D.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非选择题
5.(40(5)(6),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
“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
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自《大金国》等)
(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12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8分)
6.(39,19分)某中学门口因小摊贩设摊,引起交通堵塞。
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摊贩与城管时常发生冲突。
针对这一现象,该校部分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相关调查。
一些同学进行实地采访:
城管人员认为:
小摊贩无证经营,到处乱摆摊,造成交通堵塞,严重影响市容。
小摊贩大吐苦水:
办证谁不想啊?
可我们是小本经营,赚的钱刚够糊口,摊位租金又贵,只得在马路上跑(采访中,学生发现小摊贩大多是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
顾客认为:
小摊贩设点灵活方便且价格便宜。
另一些同学通过资料查阅,收集到以下资料:
某城市有无证摊贩近5万,以前一味采取简单的取缔办法,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认识到与其死堵不如疏导,改进了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韩国对路边小摊的管理总体上采取了区域管理的办法,分别设立“绝对禁止区城”、“相对禁止区域”和“诱导区城”。
巴黎对跳蚤市场实行依法管理与服务,对各类摊贩的营业时间、营业地点和营业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针对上述现象,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小摊贩经营活动存在的原因。
(2)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城管人员、小摊贩和顾客三者的观点为什么不一致。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别国经验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
(4)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9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机器人不可能有独立意识,故②错。
③说法不准确。
排除②③,答案为B。
命题思路:
本题旨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以及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C
图中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胖子”,显然没有忠实原型与尊重客观事实,故排除A、D。
画师创作有原型,故B不符合事实。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艺术创作赋予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3.A
北京依据深厚的文化积淀等客观情况,积极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符合题意,答案选A。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不住题干主旨易选错。
4.D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入选。
A、B、C与题干无关。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非选择题
5.答案:
(1)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2)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
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
解析:
(1)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部分,然后根据材料确定应该运用什么哲学观点来分析总结。
以客观的地理条件等为依据,体现了唯物论的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迁都依据,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2)本问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两种建都观点分别加以评析,指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规划燕都布局是一种迷信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而“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它在尊重客观条件基础上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评分细则:
(1)
以……为根据,(1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3分)(可替代:
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都可给3分)
以……为根据,(1分)体现了……辩证发展的见识。
(3分)(可替代:
体现了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都可给3分)
从军事、经济……的根据,(1分)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3分)(可替代:
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观点,都可给3分)
(2)略
6.答案:
(19分)
(1)摊贩经济的存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层次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摊贩经济具有规模小、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可以在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方便生活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存在个体差异。
城管人员、小摊贩和顾客三者的观点不一致是由各自立场的差异造成的。
(3)
①城管人员和小摊贩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而解决该矛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政府要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摆摊设点的法规,为城管人员管理和小摊贩摆摊提供规则。
③城管人员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并分别不同类型,因时因地积极疏导;小摊贩要依法经营,文明经营。
(4)本次探究性学习选题是基于现实生活。
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阅,获得相关信息;从分析摊贩经济存在的原因入手,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判断了城管人员和小摊贩之间矛盾的性质。
据此综合运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对策。
解析:
综合探究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经济、政治、哲学常识分析、探究、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要题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器意义。
(1)在我国,城市小摊贩经营实际上是个体经营、个体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小摊贩经营存在的原因实际上是要回答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个体经济的作用说明即可。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城管人员、小摊贩和顾客对小摊贩经营的观点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
(3)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之闯的矛盾主要在政府,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相关职能,制定相关规则和依法行政;当然,小摊贩也要依法、文明经营。
(4)反思、慨括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从怎样选题、怎样调查和获取相关信息、怎样解决问题等方面去说明,回答本问一定要结合材料,结合上面三问的答案进行总结概括,切忌抛开材料和学生的探究过程空发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