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给文言文断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一)通文意
例1、给下列文言文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析]首先要读懂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叙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说理性文章,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例1文字是个记叙性的语段,通读全文,可知大致情节是说有个宋人向子罕献玉,子罕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据此,通过分析名词和动词,我们可在“宋人得玉”“献……子罕”“子罕……受”“献玉者曰……”“子罕曰……”之后分别断开,双方对话内容的部分亦如法分析。
具体答案如下:
“……得玉,……子罕。
……受……曰:
“……玉人,……宝也,……献之。
”……曰:
“……为宝,……为宝。
……与我,……宝也。
……其宝。
”
(二)抓标志
给下列各句文言文加上恰当的标点:
例2、今君则欲逮臣先恐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例3、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例4、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
[解析]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
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提高自己的断句的能力。
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的这些标志常常包括:
A、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
象刚才例1中的“献者曰”,“子罕曰”以及这里例3“曰”字的后面都要停顿,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B、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如夫、盖、初、唯、斯岂,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如例2“夫诱道争远”的“夫”为发语词,它的前面就应点断。
C、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
如例3“伤人乎”中的“乎”为疑问语气词,后应点断,而不能误读成“伤人乎不”。
D、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可在它们前后点断。
E、复句中的关联词:
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断。
如例4应在“故以相赏”前断句,而不能误断成“见之故,以相赏”。
以上三例具体答案为:
2、……臣,……臣。
……远,……也。
3、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4、……直,……之,……赏。
(三)懂常识
例:
给下列文句加上恰当的标点:
5、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6、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7、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8、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9、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解析]许多词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断句时,须注意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
例5,这段文字写臧洪守东郡,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时应注意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它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如果误解成现代汉语的“无事生非”就很可能把句子断错。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例6中的“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词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懂得这点就不能将标点在“少小”之后,否则就不象话了。
再如例7,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说彗星在西方出现,一共16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16日那天。
因为古人一般是以干支纪日的,比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在《史记》中,数字与“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因此这句话就不能在“十六日”前点断。
例8出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省记”是把它清楚地记在脑子里的意思,过去中了进士的人,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上,叫做“通籍”,“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俸禄可以买书,知道这点文化常识,就不会在“通籍”与“后”之间误点了。
同样例9中的“学士”“直院”“权直”是宋代翰林的官制。
宋代翰林学士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该院未被任命做学士时,叫做“直院”,该院一时缺官员而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若不懂这点,很容易赞成误断。
以上各例答案为:
5、……大义,……不死,……此祸,……未败,……出。
6、……相与。
……说,……采。
7、……日。
……死。
8、……览,……记。
……后,……来,……满。
9、……院,……学士,……直院。
……俱阙,……文书,……权直。
这种以古文化常识帮助断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常识避误法”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
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四)知语法
例:
给下列文句中加上标点符号:
10、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11、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妻 (下拜地时以额触地,古代人的一种礼节)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1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患之至也
13、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解析]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断。
文言文的语法有其独特的体系,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断句时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还要留心文言文的句式规则,这些句式一般都有明显标志,掌握它们可帮助我们断句。
这种断句的方法称之为“语法定夺法”。
现在我们看例10,是省略句,出自《鸿门宴》。
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这里到底是“以撞卫士,仆地”还是“以撞,卫士仆地”呢?
联系前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纳”,“撞”的宾语在这里承前省略了,可补“之”代卫士。
若断成“以撞卫士,仆地”,则“仆地”的人到底是谁?
樊哙还是卫士?
很难搞清,容易造成歧义。
例11、12是两个倒装句,11中的“仁夫,公子重耳”是主谓倒装,12中的“君臣是忧”是宾语前置句,“是”是提宾标志,明白这两点就不会把句子误断成“夫公子重耳……。
”“是忧患之至也”了。
固定结构也是一种句式,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谁……者……,何……焉不……,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掌握它也可帮助我们断句。
如例13是个选择性的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如韩愈《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译成现代汉语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呢?
”选择问句前一个分句后用“,”后一个分句未用“?
”,原文标点成“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误),知道这点,我们点断该句就比较容易了。
以上各例具体答案为:
10、……撞,……仆地。
11、……曰:
“仁夫,……重耳!
……不拜,……后也,……拜。
”
12、……不恤,……忧,……也。
13、……者,……邪,……也?
(五)明修辞
例:
给下列文句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4、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析]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为“修辞辐射法”。
如例14,我们只要抓住对偶句式,例15只要抓住排比句式的特点,就不难得出如下答案:
14、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遣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5、……者,……根本;……者……泉源;……者,……德义。
这些方法使用时并非单一的,有时要交叉用到多种方法。
如要点例1,既要通文意,又要抓“曰”“故”“若”等标志,还要注意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这样的对比句式,才能将标点准确,因此,要点好文言文的标点,必须从上述五方面进行通盘考虑,推敲,除此外还要多读文言文,以增强语感,提高点断能力,否则难免挂万漏一。
[能力训练]
1、下面一段文字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地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徙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
“畔”通“叛”,“说”通“悦”,末,没有(什么地方),已,止,算了。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中前一个“之”为提宾标志,后一个“之”为往、到的意思]
A、扰,子,路,说,曰:
“何?
也。
”曰:
“者,哉:
者,乎?
”
B、畔,召,往。
说,曰:
“已,也?
”曰:
“者,哉:
者,乎!
”
C、子,往。
说,曰:
“也。
已,也?
”曰:
“者,哉:
者,乎?
”
D、费,子,路,曰:
“已,也。
”曰:
“者,哉:
者,乎!
”
2、下面一段文言文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夫学者所以求益尔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A、尔,大。
者,列,敌,枭。
损,也。
B、者,尔。
书,大,者,列。
敌,枭。
损,也。
C、者,益,书,大。
者,列。
敌,枭,损,也。
D、益。
书,忽。
慢,敌,枭。
损,也。
3、指出下列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A、清,穴,世,訾。
清,也,业,卫,犯。
B、清,擅,世,訾。
清,也,业,卫,犯。
C、清,穴,世,清,也,业,卫,犯。
D、妇,清。
擅,世,訾,也,业,卫,犯。
4、下文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徙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A、徙,举,相,令。
B、徙,辟,策,后,令
C、辟,第,相,令。
D、初,举,相,征,令。
5、选出下边一段文言文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B、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C、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D、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
”曰:
“过犹不及。
”
6、下列文言文断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A、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B、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C、是以赏:
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D、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答案及解析]
1、B.这段文字选自《论语·阳货》公山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泄,鲁国季氏的家臣。
公元前502年,他追随阳货(也是季氏的家臣)在费邑叛变季氏。
并想招揽孔子,但子路不同意,孔子谈了自己准备接受招揽的想法。
本段即述此事。
断句时,只要抓住“也”“者”“哉”“乎”这些语气词的标志,即可排除A、C、D项,得出答案。
但要注意两点:
一是末之也已中“也”表句中停顿,不能断开。
二是要弄明白“召”是谁召,召的谁?
联系上下文“公山弗扰”子曰“夫召我者”,就明白了公山弗扰召孔子了。
2、B.答题时从三方面考虑:
(1)通文意:
这是个议论性的语段,主要是谈学习的态度的,开头列出观点,接着列举了某些人的错误做法进行分析。
(2)抓“夫”“者”“尔”“也”等虚词标志,结合
(1)可知“尔”处应标句号。
(3)再根据对偶修辞可排除A、C、D项。
3、A.先通文意,这是个记叙性语段,讲了一个叫清的寡妇以财自卫的事,可知寡妇清“应”是复指短语,不能断开,排除D,根据动词“擅”要带宾语的语法规则,排除B剩下A、C,比较这两项,把矛盾聚集在“清寡妇也”的句子上,只要知道这是个判断句,就容易排除C了。
4、C.根据文化常识“北海相”“洛阳令”为官称,可排除B,再根据“辟”“举”“迁”“征”这些词都表示古代官员的升迁,因此辟举不能连用排除A、D项,另外,A、B项也可根据“为……所……”的被动句式来排除。
5、A.抓标志。
“与”通“欤”,是疑问语气句,后面点断用“?
”,再根据“……孰……”的句式排除B、D,将矛盾聚焦在“师也过商也不及”上,通读全文,这句话就是对“师”、“商”二人分别进行评价,排除C。
6、B.先明修辞,全句用了排比句式,排除C,再根据“如”“而”两个词的用法:
如是“比”的意思要带宾语排除D,“而”并列连词其前后词性应相同,排除A。
[能力训练]
1、下面一段文字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地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徙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注:
“畔”通“叛”,“说”通“悦”,末,没有(什么地方),已,止,算了。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中前一个“之”为提宾标志,后一个“之”为往、到的意思]
A、扰,子,路,说,曰:
“何?
也。
”曰:
“者,哉:
者,乎?
”
B、畔,召,往。
说,曰:
“已,也?
”曰:
“者,哉:
者,乎!
”
C、子,往。
说,曰:
“也。
已,也?
”曰:
“者,哉:
者,乎?
”
D、费,子,路,曰:
“已,也。
”曰:
“者,哉:
者,乎!
”
B.这段文字选自《论语·阳货》公山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泄,鲁国季氏的家臣。
公元前502年,他追随阳货(也是季氏的家臣)在费邑叛变季氏。
并想招揽孔子,但子路不同意,孔子谈了自己准备接受招揽的想法。
本段即述此事。
断句时,只要抓住“也”“者”“哉”“乎”这些语气词的标志,即可排除A、C、D项,得出答案。
但要注意两点:
一是末之也已中“也”表句中停顿,不能断开。
二是要弄明白“召”是谁召,召的谁?
联系上下文“公山弗扰”子曰“夫召我者”,就明白了公山弗扰召孔子了。
2、下面一段文言文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夫学者所以求益尔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A、尔,大。
者,列,敌,枭。
损,也。
B、者,尔。
书,大,者,列。
敌,枭。
损,也。
C、者,益,书,大。
者,列。
敌,枭,损,也。
D、益。
书,忽。
慢,敌,枭。
损,也。
B.答题时从三方面考虑:
(1)通文意:
这是个议论性的语段,主要是谈学习的态度的,开头列出观点,接着列举了某些人的错误做法进行分析。
(2)抓“夫”“者”“尔”“也”等虚词标志,结合
(1)可知“尔”处应标句号。
(3)再根据对偶修辞可排除A、C、D项。
3、指出下列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A、清,穴,世,訾。
清,也,业,卫,犯。
B、清,擅,世,訾。
清,也,业,卫,犯。
C、清,穴,世,清,也,业,卫,犯。
D、妇,清。
擅,世,訾,也,业,卫,犯。
A.先通文意,这是个记叙性语段,讲了一个叫清的寡妇以财自卫的事,可知寡妇清“应”是复指短语,不能断开,排除D,根据动词“擅”要带宾语的语法规则,排除B剩下A、C,比较这两项,把矛盾聚集在“清寡妇也”的句子上,只要知道这是个判断句,就容易排除C了。
4、下文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徙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A、徙,举,相,令。
B、徙,辟,策,后,令
C、辟,第,相,令。
D、初,举,相,征,令。
C.根据文化常识“北海相”“洛阳令”为官称,可排除B,再根据“辟”“举”“迁”“征”这些词都表示古代官员的升迁,因此辟举不能连用排除A、D项,另外,A、B项也可根据“为……所……”的被动句式来排除。
5、选出下边一段文言文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B、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C、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D、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
”曰:
“过犹不及。
”
A.抓标志。
“与”通“欤”,是疑问语气句,后面点断用“?
”,再根据“……孰……”的句式排除B、D,将矛盾聚焦在“师也过商也不及”上,通读全文,这句话就是对“师”、“商”二人分别进行评价,排除C。
6、下列文言文断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A、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B、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C、是以赏:
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D、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B.先明修辞,全句用了排比句式,排除C,再根据“如”“而”两个词的用法:
如是“比”的意思要带宾语排除D,“而”并列连词其前后词性应相同,排除A。
文言文断句相关练习:
1.给下文加标点: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2.阅读下面语段,翻译划线①的句子,给划线②部分断句。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①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②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吕氏春秋·本生》)
(1)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2)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1)身居富贵却不懂得(应该知足的)道理,(富贵)刚好足以成为祸患,还不如(甘于)贫贱。
(考查点,“知道”:
懂得道理;“适”:
刚好,“为患”:
成为祸患;“贵富”“贫贱”都应该译为“处在……的地位”,每答对两个点1分)
(2)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两个句号处各1分,其他地方四处1分)
3.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清•汪琬《传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钞》,有删节)
⑴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⑵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⑶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⑷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⑸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4.文言断句: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注]“辞”,辞令、口才。
“怿”,喜悦。
“莫”,安定。
材料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
子产有辞,诸侯赖之。
若之何其释辞也?
《诗》曰:
“辞之辑矣,民之协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有一处错误扣1分,有两处错误扣2分;有三处错误,本题不得分;叹号用如句号亦可。
)
5.请用“∥”给下边的文字断句。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运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第二处1分,其余四处每对两处1分,错断一处扣1分)
6.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我在史馆,听翰林官天台人陶先生说起博鸡者的事。
看来袁州太守虽然能得民心,但是沾沾自喜,轻视上级,他的遭祸不是外来的原因造成的。
姓臧的使者,滥用法律权力,用来报复一句话的怨恨,本来就是一个凶残的人!
但做上级的人不能察明下情,致使百姓捋起袖子,一起奋起,发泄自己的愤慨。
有见识的人本就知道元代的政治混乱松弛,因而变乱的兴起已经从下面慢慢形成了。
7.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
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
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
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8.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
“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原由吧。
”
9.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
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
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10.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虎丘离城约六七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