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406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docx

先秦两汉复习资料

先秦散文的文体特色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1、强调实用;2、政治色彩浓郁;3、散文理论稳定少变

二、先秦散文的特点

1、先秦散文主要分为偏重于记述历史的历史散文合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两类。

(1)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

(2)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2、文史哲不分

3、是我国古代各体文章的滥觞,对后代散文影响深远。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殷商西周:

先秦散文的形成阶段

二、春秋战国之际:

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

三、战国中期:

诸子散文有了长足发展

四、战国后期:

诸子散文的成熟期;历史散文文学性日趋显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汉书·艺文志》

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尚书》中的《商书》、《周书》等。

内容:

主要是一些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

形式:

篇幅短小,缺少文采,大都诘屈謷牙,古奥难懂。

历史散文:

《春秋》、《国语》、《左传》

诸子散文:

《老子》、《论语》、《孙子兵法》

山谷诗骚妙天下,

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发展规律:

首先,愈是后期的著作,所表现出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愈淡薄。

其次,古史“记事”与“记言”的区别,在《尚书》和《春秋》之间还是截然分明,而以后就渐渐混淆了。

再次,愈是后期和愈是接近民间的著作,其文学成分愈是显著,而相应的,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都有所削弱。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

传说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时间: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左传》的思想倾向:

儒家思想,尊礼尚德,以民为本。

人、民的地位都提高了。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发展了《春秋》笔法、并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充满故事性。

其中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左传》广泛描写各种个性鲜明分人物。

《左传》的记言文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国语》的文学成就

成书及体制: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时间: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故风格颇有差异。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

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

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士”的形象,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政治观:

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人生观:

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2、散文创作的楷模: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虞书》、《夏书》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商书》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促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

“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曰:

“能如是乎?

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硃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晋安之战》

 

秦及两汉散文

秦代散文: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

-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不韦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

他把门客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

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章学观念已超出了先秦诸子。

•平实畅达的文风: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寓言丰富多彩。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据《史记》记载,当时韩人郑国到秦国作间谍,他利用为秦国开渠以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

事情后被发觉。

那些由于客卿受到重用而自身权势难保的秦宗室大臣,便借此机会排斥客卿,认为凡客卿都是奸细,应统统赶走。

秦王采纳他们的意见驱逐客卿,李斯当时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写了这封谏书。

秦王看后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李斯的官职。

艺术特色: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堪称碑铭之祖。

汉代论说文

•贾谊的政论文:

从陆贾到贾谊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从贾谊到晁错

•从陆贾到贾谊:

陆贾,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贾谊(前200-前168),著文58篇,收录于《新书》,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

•下篇:

“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此文虽为说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是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畅,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 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

《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陈政事疏》:

系统地阐述自己治国主张。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

他的政论散文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从贾谊到晁错:

晁错:

《论贵粟疏》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故多被后人所称道。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

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

•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董仲舒:

《贤良对策》——从政治上提出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春秋繁露》——艰涩枯燥

•刘向是西汉后期一个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说苑》、《新序》。

•刘向在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战国策》、《楚辞》。

《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选材: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别具一格。

• 王充撰写《论衡》的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伪的标准,该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

•汉代的政论散文多从治国修身笃学方面切入,这个传统在西汉初年贾谊那里就已经奠定。

•王充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

•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订鬼》诸篇,。

•这些篇章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

王充不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尽可信之处。

•王充的论辩方式:

《论衡》一书是论辩性著作,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

•或同类相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

•《论衡》一书的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

《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

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论衡》的局限性:

王充对神学目的论持否定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存在,但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

•他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的相面术。

•他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同。

•《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

王符的《潜夫论》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

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汉代叙事散文:

•《汉书》的思想与艺术: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载了229年历史。

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计八十余万言。

〈汉书〉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首先,〈汉书〉中有一些传记歌颂了传主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质,成为史书中闪光耀彩的名篇。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武传〉。

其次,〈汉书〉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无耻、昏庸无能,外戚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均有所批判揭露。

再次,〈汉书〉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唯心主义天命论和正统观点,竭力为汉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艺术:

其一是构思巧妙,剪裁合理,叙事详略有致。

其二是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着力刻画人物形象。

其次,把历史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活动环境中描写,以映衬其性格。

复次,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神韵。

又次,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总之,〈汉书〉刻画人物的成就在于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的复杂丰富的性格,这是继〈史记〉之后,以一部达到如此成就的巨著。

•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汉书》所写的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他们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公孙弘朱买臣

•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行文谨严有法:

精密的笔法

《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篇末的轶闻逸事

《汉书》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

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各章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书中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

•《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

•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伍子胥的性格刻画得最为丰满。

通过外貌描写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可以相互印证。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

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崇武尚勇

•汉代抒情散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秦嘉的《与妻徐淑书》等

•《原道训》: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

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览冥训》一篇,前后共引用了“师旷奏白雪之音”、“庶女叫天”、“武王伐纣”、“鲁阳挥戈止日”、“雍门子见孟尝君”、“黄帝治天下”、“女娲补天”、“羿请不死之药”等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说明览观幽冥变化的道理,文风新异瑰奇。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

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

食且饱,少见其绶。

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

皆醉,大呼曰:

“妄诞耳!

”守邸曰:

“试来视之。

”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

“实然!

”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

买臣徐出户。

(《汉书·朱买臣传》)

•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兒,常在旁侧。

弄兒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

弄兒走且啼曰:

“翁怒。

”上谓日磾:

“何怒吾兒为?

”其后弄兒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

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兒。

弄兒即日磾长子也。

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兒状。

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汉书·公孙弘传》:

“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

•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

 

诸子散文

本章须掌握的几个问题

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向:

•从简约到繁富

•从零散到严整

•愈是后期的作品,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诸子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语录体:

《论语》

•韵散结合体:

《老子》

《论语》

•《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事迹。

•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篇幅短小,没有独立成篇。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兴观群怨、美善结合

《老子》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

•《老子》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对话体和寓言体

•对话体:

《孟子》、《墨子》

•寓言体:

《庄子》

《墨子》内容

•一、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二、包括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有关的知识。

•三、墨子军事思想。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8篇。

(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由于〈墨子〉出自众手,并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成书过程,因此书中的文章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在先秦论说散文中,〈墨子〉说理的严密程度超过了前此的作品。

也有很多比喻。

《墨子》文学特色

•《墨子》重视逻辑和实证,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采用整齐的同型构造法,极为条理明晰,但缺少行文的变化。

•《墨子》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质朴无华

•《墨子》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有内在逻辑。

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荀子》、《韩非子》

孟子生平

•《孟子》七章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

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游说诸侯的原因:

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宝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

•个性特点:

激越、刚正不阿、大胆泼辣。

《孟子》的文学成就

•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2、《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辩。

•3、《孟子》长于譬喻。

•4、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庄子生平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文学特色

•1、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庄子》长于描绘,善于形容,叙事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