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026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docx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之见解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亚太经济》2007年第6期

  [内容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型国家经济安全理念入手,在分析对外投资与该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融合的相关性基础上,针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从微观企业预警、中观行业安全和宏观区位选择三方面提出了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为构筑开放条件下的新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国家经济安全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为期五年的WTO过渡期成为历史。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履行了入世承诺,更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在我一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国内学者的重视。

但是,近年来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经济全球化和外资的大量涌入对国内相关产业以及企业的影响和冲击上,习惯性地从被动防御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在我国构建“大开放、大安全”的战略背景下,应该树立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运用主动性的防御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战场”作战,搭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经济安全网络。

因此,本文旨在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战略选择做出新的诠释。

  一、新型国家经济安全理念

  

(一)传统的国家经济安全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将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为:

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稳健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能够防范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经济风险和危机。

简言之,传统的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其中,本土经济安全和国际关系中的国家经济安全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以及世界各国实践的丰富,传统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和思路已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

实践表明,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不仅仅是在对开放条件下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还应在规避风险的条件下实现更高的对外开放收益;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构建也不仅仅从消极的防御战略入手,还应积极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建立主动性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秉承这一理念,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大开放、大安全”的国家经济安全观

  “大开放、大安全”的国家经济安全观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安全总体战略。

特别对于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经济安全在本质上是一个在规避风险条件下如何实现更高的对外开放收益的问题。

“大开放、大安全”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把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辩证地统一起来。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发展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改善人民的生活福利,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为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该理论认为,必须从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构建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总体战略,以确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国经济的安全和持续发展。

  2.“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国家经济安全观

  一国的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

一个国家经济越强大,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争端中就越有言语权,越有影响力。

经济实力不仅为国家以经济手段解决国家安全问题提供了前提,而且为谋求国家利益提供了保障。

因此,无论是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还是俄罗斯的《俄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基本原则)》中,都一致体现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竞争力的提高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前提这一核心观点;落后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因此,该理论认为,应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安全观,将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既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标志,也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条件,在发展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经济安全观

  各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关系将最大限度的减少不稳定因素,并降低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程度。

一国对外经贸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相应的,受到外部冲击的几率相对就会减少。

据统计,长期以来全球80%的国际直接投资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正是发达国家之间这种“双向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双向控制”状态,使发达国家经济得以安全、稳定、持续的发展。

因此,该理论认为,应该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和趋势,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掌握全球竞争的主动权,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确保经济安全与发展。

  二、对外投资与新型国家经济安全观

  可见,新型国家经济安全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以主动的对外开放姿态,在开放条件下获取更大收益,以确保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和地位。

其中,一国经济的发展和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融合是新型国家经济安全理念中的两个关键词。

而对外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整合全球战略资源、抢占国际市场、提高一国战略资源的储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达到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而且还可以通过融入全球化竞争,参与全球性事务,实现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从而最终实现新型国家经济安全理念中所提倡的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融合,构建安全的国家经济秩序。

  

(一)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在此,我们借用国内学者的实证检验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该模型选取了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作为定位比较的参照国家;在时间序列的确定上选取了1990年到2002年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lnGDP=a+bInOFDI+ε1。

用OL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外投资与GDP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如表1所示,美国的相关系数为0.863,已达到显著相关程度,英国、新加坡、韩国均达到中度相关程度;从对外投资对GDP的贡献弹性看,美国的对外投资每增长1%,GDP就会增长0.313%,英国、新加坡、韩国相应的数据分别为0.147%、0.29%、0.291%。

可见,对外投资同一国经济增长这一流量因素是紧密的动态结合起来的。

  

(二)对外投资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相关性

  在此,我们用各国对外投资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衡量该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世界对外投资中的比重达到86.66%,其中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世界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美国所占比重接近20%,超过整个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存量总和。

英国达到11.6%,德国接近10%。

虽然我国GDP总量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但我国的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0.43%。

对外投资的滞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

可见对外投资与一国对外投资占世界总投资额的比重这一存量指标是密切的静态联系起来的。

  三、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下的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一国对外投资不仅有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该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

对于我国而言,在强调防范和化解“请进来”风险的同时,还应该引入新型国家经济安全理念,大胆“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实现主动性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防御。

目前,我国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和国际风险不断加大所反映的另一层意思,恰恰就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内学者通过对外投资增长率、出口总额、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四种指标,结合国内市场竞争状况、外汇储备、汇率变动预期、贸易摩擦状况四大参考因素,预测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年均对外投资额可能达到150亿美元以上;到2010年,对外投资额可能突破200亿美元,五年合计对外投资额可能达到800亿美元以上。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时,特别是在涉及国计民生、国家战略、能源等层面的时候应给出相应的政策引导和约束。

通过合理的对外投资选择,进一步保持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争取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成绩、扩大国际影响,以有效控制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不安全因素,并有效防范和应对安全威胁。

因此,综合以上现实因素和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大对外投资指导力度,以构建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防御体系。

  

(一)从微观层面企业入手,提高对外投资的质量,建立经济安全的预警机制

  企业是一国整体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微观基础。

在通过对外投资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防御体系时,要从企业这一投资主体人手,战略性的规划投资力量和资源,建立企业自身的投资预警机制,从而构筑国家经济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考虑,在对外投资主体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目前,在参与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上,中小企业占大多数,但是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规模上遥遥领先。

由于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资本运作方式、投资战略目标、融入母国经济程度和所涉足的行业等方面不尽相同,其各自面临的风险也有所差异。

因此,应当针对不同投资主体,采取差异化的对外投资战略。

对于带有浓厚国企背景的大型企业,应策略性的选择投资项目,尽量不直接涉足东道国关键行业和领域,以避免遭遇政治、法律壁垒;在投资方式上,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以减少敌对和阻力。

例如,中海油竞标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优尼科事件,正是由于国际政治势力阻挠,导致并购失败。

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对风险的分析预测和防范较差,可以采取“群体迁徙”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即跟随大企业联合进行对外投资。

此外,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要注重规避当地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尝试建立各种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避免出现类似中航油这样的危机事件,另一方面争取将各类风险事件对国内母公司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以保护整体经济安全。

  

(二)从中观层面产业安全入手,找准投资行业,打好经济安全的战略基础

  国家经济安全不能孤立地实现,中观层面的产业安全是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与方法》一书就将战略资源安全和重要产业安全列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大重要部分。

结合我国实际,能源行业的对外投资和制造业的对外投资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强,预计到21世纪中期,国内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进口。

因此,将对外投资的行业锁定在国外资源开发业及相关领域上由为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要加快对外多元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建立和完善配置合理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以及预警体系,包括应对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制造业作为一国工业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

但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源自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发达国家,自主开发能力仍然较薄弱。

因此,应积极鼓励制造业“走出去”,特别是到海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或者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迅速成长,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增长,以实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国家经济安全。

  (三)从宏观区位选择入手,加强协调、联动,实现经济安全的地区协同

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倡导合作安全,即在追求共同的安全利益基础上,强调各国的普遍安全。

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要充分考虑各国文明的多元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促进多领域协调合作,创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应加大对周边邻国、非洲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战略投资。

在全球化条件下,彼此形成安全互动关系,通过合作安全,加强相互信任,构建地区经济安全网络。

首先,向周边友好邻国投资,特别是那些与中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偏好等方面与我国相近或低于我国的国家,这样对降低投资风险,稳定我国周边环境,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筑牢国家经济安全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增加对非洲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一方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内经济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南南合作,增进我国同非洲多国间的互信互利,以期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最后,在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达国家投资,培育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推动南北对话,以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姿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安全秩序。

(李天德吕祥勃李源源)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

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

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

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

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

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

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

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

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

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

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

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

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

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中港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

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

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1、完善鼓励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各方面经验不足,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方针和政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对于比较紧迫的问题,可以先制定单行法规,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制定统一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法”。

  2、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

我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创始成员之一,我国政府于1988年4月28日和4月30日分别签署和核准了《汉城公约》。

因此,中国的海外投资者可以向公约设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营lnvestmentGuaranteeAgency,简称MIGA)投保政治风险,一旦因政治风险受损即可获得赔偿。

但是,作者认为,我国投资者利用MIGA分担政治风险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按MIGA的规则,在投保政治风险时,合格的东道国只能是发展中国家,因而只有当中国的投资者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时,才可能被MIGA承保政治风险,这与我国海外投资现状很不相适应。

也就是说,根据MIGA规则,我国大多数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将不能被承保。

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国内法层次上的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

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

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

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

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

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

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

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

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

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

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

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

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

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

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

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中港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

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

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1、完善鼓励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各方面经验不足,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方针和政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对于比较紧迫的问题,可以先制定单行法规,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制定统一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法”。

  2、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

我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创始成员之一,我国政府于1988年4月28日和4月30日分别签署和核准了《汉城公约》。

因此,中国的海外投资者可以向公约设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营lnvestmentGuaranteeAgency,简称MIGA)投保政治风险,一旦因政治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