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937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核心,而仿写训练正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仿写”题自94年全国高考试卷首次出现,便迅速成为热点题型。

在《高考考点说明》中明确地提到,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仿写题型,这说明仿写题是高考语文能力考查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题目所提供的语境仿造句式,进行创造性发挥,思维力度大,符合当今培养创新思维的方向,所以该题型问世以来,倍受社会的关注和称赞。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虽然经过了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语言学习,但在语言运用特别是语言表达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语言运用的能力相对低下。

为了适应高考仿写题型的应试需要,更是为了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深入地探讨仿写训练的价值和规律。

我校对《高中语文仿写能力训练的研究》这个教育科研课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与实验,在县教研室和学校科研室领导的关怀下,课题组精心组织,按照教育科研的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理论深入、实践创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调查

随着近几年高考作文涉及的内容越来越现代化、现实化和热点化,而表达的要求又越来越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思辨性。

了解和掌握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情况和摸清其存在的问题,是科研的基础,为此我们以写作五百字短文的形式对高我校2005级理科班中三个实验班和三个普通班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词汇量、句式、修辞和材料引用等方面的具体数量,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内容在后文详细介绍)。

2、仿写训练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广泛运用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

”仿写,就是学生把写作训练之触角伸向范文,在仿照范文写作中,学用语言、章法和表达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践证明,仿写训练是初学写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代私塾课业要“对对子”,这是一种颇有渊源的启蒙手段,能够有效地开启蒙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对对子”说白了就是仿写的一种形式。

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

“属对,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

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

”他在同一篇文章中论及“蒙学”时更是详细说到:

“……在初步识字和初步阅读的教育之上,产生了一套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教材──属对,程序化的作文训练。

”可见,“对对子”这种特殊的仿写训练在古代的语言基础训练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

当然,模仿的目的并不仅仅追求写得“像样”,而是要最终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美篇章来。

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

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

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传颂至今。

3、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各种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

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

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全部子项要求。

在练习仿写时,既要考察仿写对象是否符合语用的诸多具体要求,更要检查自己的仿写是否合乎语用的各项要求。

一个同学,要完成这一次高质量的仿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或需要将草稿放置在桌上、枕边,反复推敲,或需要找老师、同学,切磋请教。

这就势必形成了对语言和思维高强度的有效训练——仿写,构建了语言思维训练的实验室。

在仿写训练的过程中,对思维、语言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因此,仿写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仿写还是考查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考查形式,它在高考中可谓是“保留节目”。

而考场实践也清楚地表明,仿写有广阔的选材空间,它帮助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规定话题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正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相适应。

仿写好的、有启发性的语言样式,不仅只是文采的展示,同时也具有深刻、丰富的多重价值。

有启发性的语言样式,可以使同学头脑中原有的“学识积累”得到压力,受到激发,被驱策调动,从而得以展示——正像贮藏地壳下的油层,经由井口得以喷发。

可以肯定地说,认真对待仿写训练,不只具有语言价值,而且具有思维价值。

遗憾的是同学们在运用时大多处于自发、散漫、随意等非自觉的状况。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着重研究三点:

1、探究仿写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价值;

2、形成高中语文仿写训练的模式和方法;

3、形成能有效训练学生仿写能力的校本教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对“习得——学得”加以了区分。

即“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

与之相对的“学得”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能够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一个人从出生起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

有的语言学家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

这样看来,语言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

这里谈的虽然是广义的语言学习,其实运用在我们中学生的课堂语言学习中,运用到我们书面语言训练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课堂中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另一种语言的实际环境,我们的学生在同这种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模仿、类比、调节等不同的心理活动,把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则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人的行为是三元交互作用形成的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

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控制的。

一方面,个体的预期与价值观等主体因素或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又反过来部分地影响着他的预期和价值观等个体因素。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由行为、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人们的学习活动就是:

人们的学习是透过观察别人的熟练反应或是接触相关的报导与图片,然后再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才完成。

模仿学习有多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直接模仿,如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即如此;二是综合模仿,指学习者经模仿历程而学得的行为,未必直接得自模仿一个人,而是综合多次所见形成自己的行为。

三是象征模仿,指学习者对所模仿者,不是模仿其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其行为所代表得意义;四是抽象模仿,指学习者观察学习所得的是抽象的原则,而非具体行为。

班杜拉模仿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在于:

提醒教师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我们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仿写”训练的心理机制也是可以成立的。

“仿写”训练时,仿写者必须仔细地观察他人的行为(仿写材料)而获得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从而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依照“优美悦耳的音乐在整条整条大街上飘荡,让人想起如果跳跃的音符也可以变成晶莹水珠的话,那我们就是被沁凉甜美的音乐雨给笼罩了”这个句子的修辞和句式,选择“音乐”之外的事物,另写一个句子。

仿写者在仿写时就要首先观察这个例句的特点。

这个例句写得很美,第一句描绘情景,第二句展开联想,转换意象,第三句运用借喻、借代,将联想意象化入情景描绘,巧妙地将思辨性和文学性熔于一炉。

仿写者在了解和把握了例句的这个特点之后,才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按照例句的要求进行编码组成新的句子,并在反复强化以后用这种语言规范来指导自己的其他书面语言加工行为,进而形成自己一种新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理论还告诉我们:

仿写过程的顺利进行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仿写材料的特点。

提供的仿写材料必须能够具有示范性,是写得非常优美的句子,能够引起仿写者的注意和模仿的兴趣,同时又是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

如果我们拿比较久远和深奥的文言句子供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仿写,那这一个仿写的过程就不会顺利地进行下去。

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仿写例句一定要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二是仿写者应该具有最基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解读仿写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也就是仿写材料要与仿写者的加工信息能力相匹配,否则会影响仿写者的仿写进程。

同时还要激发仿写的行为动机,以便仿写者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提高仿写成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

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

认知结构指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是个人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指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

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我们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解释“仿写”训练的心理机制也是非常恰当的。

高中学生不管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如何,但毕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基础,我们现在谈的“仿写”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仿写训练,而是在既有语言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

在这一“仿写”训练过程中,训练的主体通过“仿写”与外部环境(仿写材料)相互作用,把仿写材料的书面语言表达规范纳入到自己原有的书面语言表达规范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并调节自身的书面语言表达规范,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水平的书面语言表达规范,从而提高自身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只要在训练中能够提供好的范文,在范文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在模仿活动中逐渐学习和内化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的方法,从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这种“改装型”模式其实已经达到了另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即更高水平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参照“教室前面有个讲台,不,那不是讲台,那是园丁播种知识的基地”,仿写一句话。

例句具有思辨性能和文学性的双重特点。

“教室前面有个讲台”,是合情合理、毋庸置疑的。

因此“不,那不是讲台”,所否定的就是讲台的外在属性、表层价值;接下来的“那是园丁播种知识的基地”,则揭示了讲台的内在特质、深层价值。

通过对这样的语句进行模仿,促使仿写者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思索,也就是将仿写者的思维引向深刻,并同时要求仿写者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要运用比喻修辞,以形象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思索。

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如果内化到仿写者的书面语言表达规范之中,自然会让仿写者的书面语言表达增强思辩性和形象性,提高仿写者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调查准备阶段(2003年4月——2003年6月)

1、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调查

为了摸清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调查表格,进行量化统计,表格和调查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见附件)

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情况统计表

班级姓名2003年4月10日

项目

词汇量

句式

修辞

材料引用

 

数量

动词

祈使句

排比

名言警句

形容词

感叹句

比喻

古典诗词

成语

疑问句

设问、反问

典故

熟语歇后语

倒装句

对偶对比及其他

其他

总计

总计

总计

总计

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各个统计项目中的平均水平较普通班好,在词汇量和修辞方面表现犹为显著,而句式和材料引用二者基本持平。

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之一:

在词汇量和句式中,个别实验班的平均水平不及普通班。

例如:

词汇量方面18班的平均数低于10班和14班的总平数,两者分别为32和35。

而句式方面三个普通班的平均数均高于18班,分别为3.9、4和3.5。

此现象说明实验班在词汇量和句式方面较为薄弱,学生在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上工夫下得不够。

他们平时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理科方面,无暇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当然就谈不上什么积累了。

相反,普通班的同学由于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词汇和句式的积累更加到位,因此,运用起来显得更加熟练。

当然,从总体上看,无论实验班还是普通班,他们在词汇量和句式的运用方面都还很不够,都还需要加大训练力度,以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问题之二:

词汇量方面,各班表现出来的差距较大。

例如平均数成绩最好的15班和最差的12班两者分别为43.4和28.5,足足相距个数为14.9。

这个数字表明词汇量方面各班差距梯度较大,学生在词语运用上优劣明显。

另外,学生个体差距太大,学生中最好的达到78个,而最少的仅有13个,学生语言能力上的差距可想而知,文章的可读性当然就会有天壤之别。

问题之三:

修辞方面实验班表现出明显优势,普通班普遍较低。

修辞是增强文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及其他修辞方法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增加语言的丰富性,让文章更具吸引力。

除了少部分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外,多数学生不善于运用修辞,或者说不善于有意识的运用修辞,因此,大多数学生语言贫乏,单调,呆板,读来味同嚼蜡。

问题之四:

材料引用方面,总体水平偏低。

只有16班在平均数上为2.3条,而其他班级都在1条左右。

这一情况表明,学生平时阅读量太少,材料的积累明显不够,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法熟练的引用,文章内容自然就不够充实而显得很单薄。

事实上,恰当的材料引用还可以加深文章的主旨,拓展文章的思想,所以,如何安排好学生的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材料的积累,提高材料的运用水平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问题之五:

总体情况表明12班在各个方面都较差,低于平均水平0.1到3.1,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语文兴趣,加大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力度,尽快提高他们语文总体水平。

2、搜集历次高考中仿写的试题或者与此课题相关、相近的试题,并详细掌握每次试题的试题特点、试题难度、得分情况。

搜集了历年各地高考中出现的仿写题目,进行分析、归纳,详细的掌握试题特点、试题难度,掌握我校学生在训练中的得分情况。

3、搜集有关仿写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文章,为以后的课题研究做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

课题组成立之后,首先对已有的关于仿写能力训练研究的信息和文章进行了查询和学习。

由于我校有功能强大、信息丰富的校园网络,所以,以研究人员自主学习为主。

主研人员先后学习了《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与教育》、《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原理》、《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关于情绪智力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知识的类型与学习过程》、《认知方式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等专著、文章,极大地提高了主研人员的认识水平,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学术性奠定了基础。

4、分析本期考试中我校高2005级学生在回答仿写题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任课班级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平均分、得分率、满分人数、得分分段情况、过失性失分情况等。

这些基本情况将作为以后实验研究的参照系数。

5、较为科学地设置测定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量化指标来描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设计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量化测评表》。

(二)课题研究阶段(2003年9月——2005年6月)

1、在分析高考试题阅卷中存在的问题和本年级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高中语文仿写训练的模式与方法。

2、根据学生实际和在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指导学生仿写的方法。

3、收集好所有训练的试题和学生在训练中的答案。

每次训练时,都要分析学生在该次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同上次训练相比较的变化情况。

将多次训练的平均分、满分人数、各分数段人数等项绘制成“曲线变化图”,并根据这些问题和变化情况修正我们在理论研究中提出的训练方法。

4、在研究过程中的每次训练之后,通过座谈或者问卷了解其答题过程中的思维情况,结合有关思维训练的理论文章总结出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5、分析实验过程中每次测验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的答题情况,并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量化测评表》描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再用曲线描述经仿写训练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课题结题阶段(2004年9月——2006年6月)

1、整理分析我们在准备阶段和研究实验阶段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总结仿写训练的方法;形成关于仿写训练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2、撰写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3、整理编写高中语文仿写训练的校本教材。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仿写的概念界定

考过这个概念内涵。

我们课题组的几位同事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慎重的推敲,对“仿写”的概念作出如下的界定。

要弄清楚“仿写”的内涵,必须首先把握“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会事情的重要方法,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

“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那么什么叫“模仿”呢?

“模仿”就是学模仿样,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人类从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这样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与身俱来的一种能力。

它包括模仿主体对他人的行为、思想、语言乃至表情等的学习,并进而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起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语言规范等的过程。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

我们这里探讨的“仿写”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模仿,它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模仿他人的、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内化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

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体的。

从内容上看,词汇、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选材、布局、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

理解“仿写”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仿写”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训练方式。

它既不是我们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也不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特定目标,仅仅是我们为了提高个体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采取的一种训练手段。

其次,“仿写”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心理范畴的概念。

仿写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仿写者(学生)与作为客体的环境(仿写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

即是在书面语言的模仿过程中,造成内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仿写者个体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发生变化。

第三,“仿写”训练的目的是建构个体的书面语言表达规范,促进个体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文字来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

(二)、仿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形成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选择一些比较规范和有文采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仿写时,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他人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表达形式,即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在反复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依照“优美悦耳的音乐在整条整条大街上飘荡,让人想起如果跳跃的音符也可以变成晶莹水珠的话,那我们就是被沁凉甜美的音乐雨给笼罩了。

”这个句子的修辞和句式,选择“音乐”之外的事物,另写一个句子。

学生在仿写时就要首先观察这个例句的特点。

这个例句写得很美,第一句描绘情景,第二句展开联想,转换意象,第三句运用借喻、借代,将联想意象化入情景描绘,巧妙地将思辨性和文学性熔于一炉。

学生在了解和把握了例句的这个特点之后,才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按照例句的要求进行编码组成新的句子,并在反复强化以后用这种语言规范来指导自己的其他书面语言加工行为,进而形成新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模仿的目的并不仅仅追求写得“像样”,而是要最终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美篇章来。

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

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

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传颂至今。

2、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把仿写训练和课文的教学结合起来,还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句式、修辞和思想内涵有特点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这样既可以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句子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

我们在讲解《内蒙访古》中昭君出塞的意义时,其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我们要求学生以“武侯祠”为话题,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要模仿这个句子,学生首先必须认真地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修辞,甚至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上王昭君出塞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对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分析和把握中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加深了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理解,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这种教学方式和训练方式可谓一举多得、一石三鸟。

3、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

任何一个句子和段落都是写作者自己内在思想和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可能离开他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而独自存在。

好的的句子和篇章往往体现一个人思想和思维的深度,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000年的语文高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