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909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

“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

“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

(一) 科普文

(时间:

30分钟 满分:

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雪花秘史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

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

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

“啊,上帝!

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

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

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

400多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

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

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

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

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

“完美的六边形啊!

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

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

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

后来,他发表文章说:

“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

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

”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

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

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

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

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

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

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

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

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

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解析:

选A 理解不合文意,“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原文中无体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

解析:

选A A项,曲解文意,“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分析错误,这只是他对上帝发出的慨叹,实为无奈,并不是他的内心决定。

3.文章中,本特利说:

“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

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

”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

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把本特利研究雪花的付出、追求科学的那种精神答出来,然后再谈自己的感悟,必须有明确的表述,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举例阐述。

参考答案:

(示例一)①文本中说到本特利在研究雪花的过程中,不畏严寒,不顾生死,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动。

②我认为,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本特利一样,能执着地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并为此付出努力,我相信这个努力的过程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③如袁隆平,为了追求他的水稻梦,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不怕脏不怕累,甘当一名农夫,却解决了困扰全球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所以,无限的热爱,执着的追求,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示例二)①文本中讲到本特利为了研究雪花不畏严寒,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科学研究需要付出不同寻常的艰辛努力。

②我认为,我们要超越有限而平庸的生命,就必须付出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③时下,娱乐圈的很多年轻人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总想着靠一些“作秀”的手段去获取名利,这样得来的名利怎么会长久呢?

唯有付出努力,付出艰辛,修炼自身的基本功,涵养自己的身心,你的人生才会真正地发光发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食肉的植物

一只饥饿的苍蝇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松林间飞行,试图找到能够果腹的东西。

忽然一阵花蜜的香气飘了过来,它顺着香气看到了一片极具诱惑力的肥厚饱满的红色叶子。

它在叶子上降落,贪婪地吸吮叶子的甘甜汁液,它的身子碰到了叶子表面的一根茸毛,然后又碰到了另一根茸毛。

突然,苍蝇的四周竖起了高墙,原来是叶子的两边合上了,苍蝇挣扎着想要逃脱,可是叶子边缘上的刺仿佛变成了捕兽夹的铁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这时,叶子甘甜的汁液被消化酶代替了,这只苍蝇慢慢地被化成了一团黏液,成了叶子的美味点心。

作为动物,苍蝇还能遇到比这更大的侮辱吗?

它居然被一棵植物给吃掉了!

一般来讲,都是动物吃植物,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总有个别。

这个吃动物的植物到底是何方神圣?

它就是捕蝇草。

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方圆不足90英里的多沼泽和松林的草原是捕蝇草的故乡。

在这里,除了捕蝇草,还有其他能食动物的植物。

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

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如果小虫(有时还可能是大长点儿的动物)不慎落入“杯中”,就会丢掉性命;还有茅膏菜,它的触须黏黏的,专用来对付那些送上门来的美味动物;在池塘和河溪中还有一种叫狸藻的植物,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然后吃个干净。

早在17世纪,达尔文就对这些怪异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他的著作《食虫植物》中惊叹于捕蝇草迅捷的速度与力量。

当它捕食苍蝇时它的叶子从被触发到闭合只需十分之一秒,而它闭合的力量又大得让任何被它捕住的苍蝇无法抗拒。

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他指出,当捕蝇草的叶子闭合时,就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胃”并释放出能够将猎物溶解的酶。

不过,也有逃脱的苍蝇,但是这些苍蝇只是些个头儿极小的,它们可以从捕蝇草叶子边缘的那些相互交错的刺的空隙间逃出去。

达尔文认为,这些空隙也是物种进化的结果,因为让那些小个子苍蝇逃走,捕蝇草就可以避免为了不能充饥的一餐而浪费精力了。

可是,植物没有肌肉,也没有神经组织,它们是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呢?

达尔文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21世纪的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和DNA,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解答。

捕蝇草其实是“一种带电的植物”,亚拉巴马州奥克伍德大学的植物学家亚历山大·伏尔克夫这样认为。

当昆虫触碰到捕绳草叶片上的茸毛时,茸毛弯曲,产生微小电荷,但是这样的电荷还不足以使叶片闭合,所以如果是一般的无生命的落物,叶片就不会有任何反应。

可是,如果落物是昆虫,它就不会只动弹一下,就有可能触碰到第二根茸毛,致使电荷增强到足以让叶片闭合起来的程度。

伏尔克夫用实验说明了捕蝇草捕蝇的整个过程:

电荷沿着叶片中充满液体的导管传递,使细胞膜上的气孔打开,液体从叶片内侧的细胞涌往叶片外侧的细胞,使得叶片能够像柔软的隐形眼镜一样翻转,由原来的向外凸出翻转成向里凹陷直至闭合。

当然,这些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以及消化肉食的能力的,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究。

但是,有一点科学家们能够确信,那就是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动物食肉是利用蛋白质中的碳和肉类中的脂肪来增强肌肉和储存能量的,而植物食肉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

也就是说,这些植物的食肉之举不过是为了做所有植物都会做的分内事,即从阳光中直接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

普通人大惊小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行事方式特殊罢了。

就好比,人中奇才,因为不循常规,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所以被排斥在外。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捕蝇草是“带电植物”,当苍蝇第二次触碰到它叶片上的茸毛时,就会产生足够的电荷使叶片闭合,最终将被捕的苍蝇消化掉。

B.捕蝇草捕获苍蝇的目的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

C.达尔文惊叹于捕蝇草的速度和力量,但是没有对它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

D.科学家们确信,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那些食肉的植物是植物中的异类。

解析:

选D D项,“那些食肉的植物是植物中的异类”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这些植物的食肉之举不过是为了做所有植物都会做的分内事”,也就是说捕蝇草的行为是正常的,并没有说它们是异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题目“食肉的植物”,字面上看很悖谬,但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文章讲述的重点。

B.捕蝇草只是食肉植物的一种,其他食肉植物虽然没有捕蝇草名气大,但是捕食的能力却更强。

C.捕蝇草从被触发到闭合所需时间极短,且闭合的力量不寻常,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世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D.对食肉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和消化肉食的能力,科学界尚未有明确说法。

解析:

选A B项,“捕食的能力却更强”理解有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提到其他食肉植物的捕食能力,只是说“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

C项,指代有误,原文为“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这里的“他”指的是达尔文,而不是其他人。

D项,“科学界尚未有明确说法”与原文中“但是,有一点科学家们能够确信,那就是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一说法矛盾。

6.第二、三段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严谨准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从被触发到闭合只需十分之一秒”,说明捕蝇草捕食的迅捷;生动有趣,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对狸藻捕食的情况进行了形象说明;通俗易懂,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然后吃个干净”,通过列举猪笼草等三种食肉植物的捕食情况,突显它们的“怪异”。

“实用类文本”综合提能练

(二) 新闻

(时间:

30分钟 满分:

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

2017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各种阻碍要素。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17年12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

2017年12月9日《农民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

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出通畅。

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

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

2017年11月9日《重庆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2363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2012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1.7个、9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6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较2012年大幅增加;2016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解析:

选B B项,“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错误,无中生有。

材料一的图表是调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城镇居民,故无法看出其增速是否高于城镇居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其他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解析:

选A B项,“这”指代内容有误,原文是“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

C项,“只要……就……”错。

D项,“首先……其次……最后……”错,文中没有这样表述。

3.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答:

 

解析:

题干是“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材料二中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材料三中说“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材料四中说“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②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③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振兴乡村;④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

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

“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

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

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

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

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

“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

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

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

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

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

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

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

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

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

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

《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解析:

选D D项,结论武断。

材料四中的“不久的将来”并不等于“2020年”,材料也没有指明“屏幕上的语言”就是“国际通用语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解析:

选D A项,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才能够使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项,从材料内容及原报道标题等都可看出,材料重点阐释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说我们应该向世界学习什么。

C项,材料二不能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6.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6分)

答:

 

解析:

作答时要抓住“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

如材料一“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材料四“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

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

然后将这些信息按照题干要求,一一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材料一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